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代回授制:缓解军事压力,引导社会风气

宋代回授制:缓解军事压力,引导社会风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683 更新时间:2024/2/5 17:08:03

在中国古代众多封建王朝当中,宋朝往往都会被人们拉出来高谈阔论一番。这不仅是因为其本身鼎盛繁荣至极的经济文化,同样的,在许多制度层面,宋朝也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创新和改变,回授制度便是其中之一。

在古代社会,如果一个人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赐,这对被赏者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儿不说,更重要的,权力也马上就会到手。

但是凡是总有特例,也并非每个人都会选择全盘接受这些赏赐。此情此景之下,回授制度便大力发展,并在整个宋朝社会当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对回授制度的产生及发展介绍

1.回授制度的产生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因素

周王朝为了从思想层面最大程度地巩固自己的统治,周公创设性地建立了一套以礼治国的标准和制度。虽然春秋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的战乱使礼制被破坏,但脱源于周礼思想的儒家学说却在孔子的倡导传播下流行起来,获得了大量支持。

之后,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下,儒家官方正统思想的地位逐步确立,为天下所有百姓学习。

此后历朝历代,儒家官方正统学说的地位从未改变,即便是在唐朝这样思想开放的年代,儒家仍然才是被文人雅士们推崇追求的学说。

而在儒家思想当中,"忠"、"孝"这两个品质尤其被提倡。《孝经》当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既表明了这两个品质的重要程度,也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孝是忠的基础。

对皇帝来说,允许臣子把自己用不上的功劳回授给其他人,既能够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起到笼络人心的作用,这无疑是对"忠"的有效运用;对臣子来说,自己做官后可以回馈整个家族,这无疑是自身孝的体现。可以说,回授行为是一项完全符合古代中国人思想品德追求的行为。

2.回授制度的发展相当顺风顺水

任何一项制度从发源、再到确立、再到流行和实施,往往都需要长时间的发展才能完成,回授制度自然也不例外。据现有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回授请求是发生在北魏时期。当时夏侯道因为成功夺取汉中,所以被给予了非常丰厚的赏赐。

之后夏侯道两次请求将自己的赏赐分一部分给同样有功的王颍兴,但因为此前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所以当时的统治者在惊奇之余并未允许。

虽然回授在此时还完全没有定制,但夏侯道的这一行为却与回授制度颇有相似之处,说是其首次萌芽并不为过。

此后,有关回授的记载逐渐增多。卢同在帮助北魏皇室平定叛乱后,在统治者的允许下,将自己的功勋回授给了自己的兄长,"卢琇为都水使者,其弟同求回身两阶以授琇,遂除安州刺史。"尔朱荣在掌控北魏朝政之后,也曾将自己的赏赐回授给自己的子嗣。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为当时北魏政坛日渐混乱,皇帝式微之下无法有效管理百官;手握重权的官员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扩大权势,便会选择将官位给予自己的家族中人。

等到北魏分裂后,回授的事例不仅积蓄增多,甚至连女子也被纳入了回授的范围之中。它同时还开始以诏令,也就是皇帝认可的形式出现。这不仅表明回授已经受到了皇帝的重视,同时也从侧面表示当时的回授正在走向制度化、正规化,处于持续发展的进程当中。

杨坚作为篡位夺权的皇帝,由于其继位本身名不正、言不顺,因此他更需要通过加大回授力度的方式来保障北周内部各个集团的礼仪以获得他们的支持,之后唐承隋制直至到了宋朝,这一制度始终未曾断绝。

对于回授制度的详细介绍

1.止法对回授制度盛行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回授,指的是一个官员把自己或者亲属受到的赏赐,向朝廷申请之后转授给其他人。赵升在《朝野类要》曾对回授做出这样的定义:"合转官而碍止法者,可回授于弟侄子孙入仕或转行。"在这句话中,不仅将回授的对象表明——弟侄子孙,同时还提到了一个限制性词语——止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想要弄清楚回授制度到底是如何开展的,就必须对止法的概念进行探索。同时,当我们翻开与众多宋朝典籍之时,也会发现回授对象也与该书中记载的多有不符,这无疑使回授制度又蒙上了几分迷雾。

止法,是宋朝一项有关官员转官的规定。赵升在《朝野类要》中曾这样说道:"谓如文臣转中大夫,直候职及侍从格,方许转太中大夫……又如捧香只转至训武郎,年劳只转至承直郎之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官员想要升迁、转任,就必须达到某个特定的条件方才能够被批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条件在针对文官和武官时也都有着不同的调整,可以说考虑的还是比较周到。

虽然宋朝历史当中也有一些人因特殊情况可以避开这些限制性条件,但从大体上来说,官员还是需要遵守相关规定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部分明明自身有功、但却被这些条件限制住无法借此升迁的官员,便可以在申请之后,将这些功劳和赏赐给予自己家人。

有了这项制度,即便官员们在达到自己的升迁极限后,仍然会绞尽脑汁地为朝廷立下功劳,其目的就是为了福泽后人。

虽然回授制度的创立初衷是为了调动官员们的工作积极性,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政治腐败、结党营私较为严重。毕竟所有人都想着把功劳分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又哪里会有人想着去栽培那些无亲无故却真正具有才能的人呢?

2.回授对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加广泛

按照赵升所说,回授对象是弟侄子孙这些后辈,应该算是一种回授者对自己家族的扶持行为。但是,在与宋朝历史当中我们却又总能发现不符合这个描述的案例。

如当时担任太常博士的陈从易,就请求把自己在封禅泰山一事当中所立的功劳转授给自己的母亲,宋朝著名权臣贾似道甚至请求把自己五世祖封为太师,"辞免进书恩,凡四奏,诏回赠五世祖进士昱为太师",其他诸如伯父等更是数不胜数、十分常见。

另外,宋朝政府还对回授对象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诸臣僚转官碍止法应回授身者,止许回授本宗本色有官、有服亲。"也就是说,回授对象至少也得和回授者有亲戚关系。但是,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个叫陈克昌的就曾让他人冒充自己的外甥来给予回授。

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宋朝政府在制定回授规则时已经考虑的较为全面,但奈何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却总有着不遵守标准之人,导致回授制度在宋朝后期呈现出泛滥的情况。同时,这也与前文所提到的宋朝政治腐败相对应。

回授制度的广泛实施对宋朝的有利影响

1.缓解了宋朝的巨大军事压力

虽然宋朝的前身——后周是当时各个割据政权当中最为强盛的一个,但面对数量众多的敌人,宋朝也依然感到力不从心。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战争的胜利,宋朝政府不得不通过允许回授的方式来提升士气。

对作战的将士们来说,只要能够建功立业,整个宗族从此都能踏上荣华富贵之路。

宋高宗就曾在一份回授书当中这样说道:"胜敌与战,既宣徇国之劳。行爵以功,岂限彛章之等……且流貤于本宗祇服,异恩益图显绩。"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回授并不是宋朝对外作战胜利的主要保障,但它在这个过程当中的作用却也是不可忽视的。

2.对社会风气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回授作为一种连接忠孝两个品质的行为,如果可以大力提倡,那么将无疑会对平民百姓们在思想上起到非常好的引导效果。

诸多名臣将相都会在请求回授时将孝道作为理由,皇帝一般也会给予通过,顺带告诉他们一句自己以孝治国的美好理念,瞬间使自己的形象拔高不少。

当无论是他人、制度、政策还是思想方面,都将孝作为形式标准之后,社会风气自然会逐渐变好。但值得一提的是,其实这依旧是皇帝维护自身统治的举措,只不过形式更加温和令人接受。

总结

总的来说,回授这一制度从开始到发展再到最后的完善及流行,整个过程始终都呈现出一种顺风顺水的态势。事实上,回授不仅满足了古代中国人思想层面的需求和精神,也在实际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呈现出这样的态势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回授制度从一开始其实就沾染上了大臣分割权力的嫌疑,这也导致它一旦滥用,将会对整个朝政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宋朝也难逃其中。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元宵节猜灯谜,见一抱瓜老妇,回宫下令:斩杀附近所有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灯谜大全,朱元璋斩杀9个队长,朱元璋元宵晚会灯谜

    这样的传奇经历让人无法忘怀,他就是朱元璋。而人们对他的夫人马皇后则并不了解,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马皇后的脚。因为小时候其父母不愿让女儿遭受裹脚的苦痛,导致马皇后的脚比一般女子的大,也被人戏称为“大脚马皇后”。马皇后与朱元璋是属于互补型的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朱元璋也被马皇后的温柔贤淑品德以及

  • 都是清官,都怼皇上,包拯一世富贵,海瑞却一辈子朝不保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海瑞和包拯谁官大,海瑞与包拯的关系,包拯和海瑞谁更有魅力

    包拯第一,出身不同。包拯出生世家,父亲也曾高中进士,再加上宋朝官员待遇极好,国家富裕,包拯的家庭条件必然不差。海瑞则完全不同,他出生贫民家庭,而且是在海南出生,这个地方在明朝是被贬谪的官员才会去的地方。如此荒凉孤僻的地方,自然没有足够的教育条件,因此,虽然海瑞自幼刻苦学习,但始终未能考中进士。海瑞第

  • 重文轻武:宋朝社会催化的科举制改变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科举制有什么变化,宋朝科举制演变,宋朝科举制的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自隋朝之后,国家进入大一统的全盛时期,皇权得到绝对加强,为了巩固皇权,必然要打击已经存在了千年的门阀士族制度,而正是这一历史潮流,竟无意中开启了中国一个新的纪元,文人的纪元。重文轻武社会下催化的科举制改变了什么重文轻武一直是多年来宋朝最被人诟病的一点,其实这只是中华历史的一个小小的波纹而已。在当时的

  • 为什么朱元璋会杀戮功臣,赵匡胤却杯酒释兵权,未杀一个功臣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和赵匡胤谁厉害,赵匡胤和朱元璋的历史评价,赵匡胤和朱元璋谁的功绩大

    最和平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让领兵大将都回家做富家翁,皇帝也巩固了权势,堪称皆大欢喜。为什么白手起家的皇帝朱元璋会诛杀功臣,而赵匡胤却能大度的让大将作富家翁呢?我认为,除了大家普遍认为的性格和气量问题,最重要的,我觉得跟他们的出身有关。白手起家的朱元璋,没有任何根基,没有任何可供信任的人手,完全靠自

  • 靖康耻有多耻?公主妃嫔上衣尽脱,跪地身披羊皮,皇后受辱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靖康最惨公主是谁,靖康美女,靖康真实照片

    靖康之耻,被称为中国历史八大耻辱之一。在徽钦二帝一次又一次的昏招之下,一个本可以在历史中留下千古光辉的强盛国家,硬生生地走向灭亡,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耻辱一笔。三千嫔妃王公贵族,由徽钦二帝带头,被金人作践,万千女性羊入虎口。割地赔款不够,欲壑难填,竟以帝姬抵押金银,任听帅府选择。那么,靖康之耻是

  •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因酒后失言,被好友陈亮讹诈十万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陈亮与辛弃疾的友谊,辛弃疾陈亮简介,辛弃疾与陈亮什么关系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这首词是辛弃疾在《贺新郎》里写的,同时也是他与陈亮两个人的往来应答之词。这首词的意思是说:昨日已经过去,但是昨日又好像就在眼前,怀念当初在长亭把酒的时候,陈亮一袭布衣,仿佛务农归来的陶渊明,但是陈亮的胸中燃烧着的,却是卧龙诸葛整顿天下的烈焰。志趣相投,惺惺

  •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为何要等马皇后死了,才敢发动靖难之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临死前对朱棣的四个字评价,朱棣靖难朱元璋能赢吗,历史上朱棣和朱元璋的关系

    自古以来这个四皇子就都不是省油的灯,首先是明成祖朱棣,再来是雍正皇帝,说实话我也挺好奇,是不是四这个数字就是天子的数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朱棣。首先可以确定,朱棣这个人十分有野心而且心狠,可以说深得朱元璋真传,朱元璋在做了皇帝后请功臣在庆功楼里庆祝,随后就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炮轰庆功楼,而这个朱棣呢,

  • 清朝的统治者为什么要保护明朝的皇陵?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对明朝皇陵的保护,清朝为何不敢动明朝皇陵,明朝皇陵布置图

    第一,为了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十分搞笑的是,与明朝战争了几十年,屠杀汉人无数的满清八旗,入关的理由居然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因为满清八旗自己十分清楚,自己在中原地区看来就是结局,边疆的蛮夷小族,虽然战斗力强大,但是依然只是蛮夷而已。清兵入关所以,为了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他们不但打着为崇祯

  • 明朝最嚣张特务机构,东西厂、锦衣卫惹不起,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朝锦衣卫贺世忠,明朝六大特务机构

    林肯曾经说过:“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我认为这句话用在一个职业再合适不过了,那就是特务。从古至今,特务这个组织就是非常特殊且重要的,特务是在每个时期对于国家大事分析的重要人员,也是辅佐高官的得力助手。特务这个组织在我国最吃香的时候,是在明朝,先是设立了东西长和锦衣卫。后来,皇帝为了更

  • 既是治安之利器、又是朝廷心腹之患,明代土司兵为何是把双刃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代各个土司兵力,明代抗倭土司,明代京城治安

    土司制度中国古代针对地方人民的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它有点类似于俄国的农奴制,中央朝廷亲封的土司首领拥有绝对的地方大权,同时也具有世袭的性质。“世官、世土、世民”是土司制度的重要特点同时它是中国封建王朝制度中的一把双刃剑,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土司制度一方面是中央王朝追求的“以夷制夷”,借助遵循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