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贫寒,为了一口饭去当和尚,又为了活下来去当兵,就是这样一个人成为了一代帝王。
优秀的帝王身边,总是少不了好帮手。而刘伯温,就是朱元璋的一名得力大臣。
刘伯温不仅帮扶朱元璋坐上了皇位,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更不能没有刘伯温在侧辅佐。
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更何况我们知道,朱元璋出身草根,他对于治理国家并无经验。
此后,刘伯温成为了明朝第一大谋士, 他为朱元璋的统治制定了全面的政策,设立军卫法,肃正纪纲,实行卫所制度,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
可以说是,早年是刘伯温为朱元璋,打下了天下,并且巩固了他的天下。但就是这样一位有功之臣,也逃不了朱元璋的追杀。
不过,聪明的刘伯温在面对残暴又多疑的君主时,却想出了妙招。
他巧妙地写了一首诗,就逃过了朱元璋,对他三番五次的试探和杀意。仅一首诗的力量,当真有这么强大?
晚年巩固皇权
早年的朱元璋其实并没有杀刘伯温的意思,一方面是刘伯温还有利用的价值,他为朱元璋巩固天下;另一方面,朱元璋并没有立太子,没有后顾之忧。
而晚年的朱元璋却思虑甚多,想要巩固皇权、不让胜利成果被他人所夺。
太子朱允炆那时候才十几岁,心思十分单纯,并没有什么计谋和手段,日后继承大统怎么能玩的过一众老狐狸呢?所以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铺路,不得不大杀功臣。
此后,朱元璋屠杀上百名功臣,众多功臣都被诛九族,引发的血案越来越多,据《明史》所载:“明初四大案”后,明朝的开国功勋几乎被屠杀殆尽,只余三两人。
朱刘二人出现嫌隙
后来刘伯温虽一直忠心,但朱元璋受人挑唆,对刘伯温的疑心越来越大。
首先是明初的“李彬案”,在这件事情当中刘伯温得罪了大臣李善长,因此,众人弹劾刘伯温,说刘伯温倚仗皇权欺负他人。
其次是刘伯温第一次“天灾人事”预言失败,朱元璋本身也是一个十分迷信的人,因此在开国初期,几次灾害朱元璋都请刘伯温来算,而刘伯温也算得十分准确。
正是由于明朝开国初期,几次灾害刘伯温都算得十分准确,因此,朱元璋也再次相信了刘伯温的预言。
但不料有一次,刘伯温预言失败,也就在此时,那些弹劾过刘伯温的人又站出来,大肆诋毁刘伯温。
经过种种事件的发生,朱元璋也分辨不出,这些人说的到底是真是假,他与刘伯温之间的嫌隙不断增大。
刘伯温作为一个谋士,一个文臣,在朱元璋斩杀众多功臣之时,才没有被放到首位,而众多武将都被斩杀之后,刘伯温也自知岌岌可危。
逃出生天
此时,有一位马皇后十分善良仁慈,她不忍这些功臣被杀,皇帝身边的人肯定不一般,而能当上皇后必然也是足智多谋的。
有一次,马皇后赐给刘伯温了2个枣1个梨,朱元璋或许不明白当中深意,但刘伯温立马明白了马皇后的意思,连夜叫家里去收拾行李。
家中虽不知道为何要连夜收拾行李,但也按照刘伯温的指示,收拾行李的收拾行,备马车的备马车,家中奴仆连夜干活。
刘伯温也连夜上奏要告老还乡,说自己年迈不能再出谋划策了,没有能力效忠皇帝了。
皇帝虽疑心,但刘伯温确年岁甚高告老还乡无可厚非,没有什么理由不让刘伯温走,因此同意了他告老还乡。
在告老还乡一段时间之后,刘伯温依旧惴惴不安,刘伯温知道皇帝并不会轻易的放过他。
因此,刘伯温抱病称说身体不适,此后朱元璋特意派御医为刘伯温医治,表面关怀旧臣,实则是打探虚实。
恰巧此时的刘伯温确实是生病了,御医也如实上报给了朱元璋。刘伯温在此时也知道自己非死不可,因此放出了自己暴毙的消息。
不久,刘伯温暴毙的消息,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但朱元璋知道,刘伯温是不可能这么轻易死去的。他怕刘伯温,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他决定亲自去一趟刘伯温的家中,想要一探究竟。
刘伯温也知道皇帝不会轻易的相信他的,于是他想出来一首诗,这或许也会救他一命。
而这到底是什么诗,居然能让君心回转呢?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还是念旧的,因此,他知道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在路过这座破庙的时候,一定会想起当年的往事,于是把诗写在了破庙的墙上。
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
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这首诗通俗易懂,朱元璋读完这首诗便明白了刘伯温并没有死,但是却明白了刘伯温当中的深意,只是大呼“罢了,罢了!”
就像刘伯温在诗中所说,这大千世界如此苍茫,你又何必收拾我这一个,已经年岁半百,还要想躲躲藏藏的老人呢?
自古以来,有多少英雄豪杰,他们都是败在了,失道寡助的道理上呢?
刘伯温用了《孟子》当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让朱元璋知道了,自己或许可以不用杀这个老臣,也让朱元璋有了权衡,才放过了刘伯温一命。
很多时候,是否赶尽杀绝都取决于一念之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朱元璋不是不知道。
但是在这个有他曾经记忆的寺庙当中,朱元璋或许也想起了,他们之间曾经创功立业初期的不易。
朱元璋也知道,念旧可能也能保全他的功绩,如果真的把他赶尽杀绝,日后也是给他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就此朱元璋不仅放过了刘伯温,也放过了刘氏的子弟。
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不论什么时候,人心才是最重要的。就如《 荀子 ·哀公》当中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