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却仅靠一首诗保命,如今此诗耳熟能详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却仅靠一首诗保命,如今此诗耳熟能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061 更新时间:2024/2/5 17:07:42

他出身贫寒,为了一口饭去当和尚,又为了活下来去当兵,就是这样一个人成为了一代帝王。

优秀的帝王身边,总是少不了好帮手。而刘伯温,就是朱元璋的一名得力大臣。

刘伯温不仅帮扶朱元璋坐上了皇位,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更不能没有刘伯温在侧辅佐。

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更何况我们知道,朱元璋出身草根,他对于治理国家并无经验。

此后,刘伯温成为了明朝第一大谋士, 他为朱元璋的统治制定了全面的政策,设立军卫法,肃正纪纲,实行卫所制度,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

可以说是,早年是刘伯温为朱元璋,打下了天下,并且巩固了他的天下。但就是这样一位有功之臣,也逃不了朱元璋的追杀。

不过,聪明的刘伯温在面对残暴又多疑的君主时,却想出了妙招。

他巧妙地写了一首诗,就逃过了朱元璋,对他三番五次的试探和杀意。仅一首诗的力量,当真有这么强大?

晚年巩固皇权

早年的朱元璋其实并没有杀刘伯温的意思,一方面是刘伯温还有利用的价值,他为朱元璋巩固天下;另一方面,朱元璋并没有立太子,没有后顾之忧。

而晚年的朱元璋却思虑甚多,想要巩固皇权、不让胜利成果被他人所夺。

太子朱允炆那时候才十几岁,心思十分单纯,并没有什么计谋和手段,日后继承大统怎么能玩的过一众老狐狸呢?所以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铺路,不得不大杀功臣。

此后,朱元璋屠杀上百名功臣,众多功臣都被诛九族,引发的血案越来越多,据《明史》所载:“明初四大案”后,明朝的开国功勋几乎被屠杀殆尽,只余三两人。

朱刘二人出现嫌隙

后来刘伯温虽一直忠心,但朱元璋受人挑唆,对刘伯温的疑心越来越大。

首先是明初的“李彬案”,在这件事情当中刘伯温得罪了大臣李善长,因此,众人弹劾刘伯温,说刘伯温倚仗皇权欺负他人。

其次是刘伯温第一次“天灾人事”预言失败,朱元璋本身也是一个十分迷信的人,因此在开国初期,几次灾害朱元璋都请刘伯温来算,而刘伯温也算得十分准确。

正是由于明朝开国初期,几次灾害刘伯温都算得十分准确,因此,朱元璋也再次相信了刘伯温的预言。

但不料有一次,刘伯温预言失败,也就在此时,那些弹劾过刘伯温的人又站出来,大肆诋毁刘伯温。

经过种种事件的发生,朱元璋也分辨不出,这些人说的到底是真是假,他与刘伯温之间的嫌隙不断增大。

刘伯温作为一个谋士,一个文臣,在朱元璋斩杀众多功臣之时,才没有被放到首位,而众多武将都被斩杀之后,刘伯温也自知岌岌可危。

逃出生天

此时,有一位马皇后十分善良仁慈,她不忍这些功臣被杀,皇帝身边的人肯定不一般,而能当上皇后必然也是足智多谋的。

有一次,马皇后赐给刘伯温了2个枣1个梨,朱元璋或许不明白当中深意,但刘伯温立马明白了马皇后的意思,连夜叫家里去收拾行李。

家中虽不知道为何要连夜收拾行李,但也按照刘伯温的指示,收拾行李的收拾行,备马车的备马车,家中奴仆连夜干活。

刘伯温也连夜上奏要告老还乡,说自己年迈不能再出谋划策了,没有能力效忠皇帝了。

皇帝虽疑心,但刘伯温确年岁甚高告老还乡无可厚非,没有什么理由不让刘伯温走,因此同意了他告老还乡。

在告老还乡一段时间之后,刘伯温依旧惴惴不安,刘伯温知道皇帝并不会轻易的放过他。

因此,刘伯温抱病称说身体不适,此后朱元璋特意派御医为刘伯温医治,表面关怀旧臣,实则是打探虚实。

恰巧此时的刘伯温确实是生病了,御医也如实上报给了朱元璋。刘伯温在此时也知道自己非死不可,因此放出了自己暴毙的消息。

不久,刘伯温暴毙的消息,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但朱元璋知道,刘伯温是不可能这么轻易死去的。他怕刘伯温,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他决定亲自去一趟刘伯温的家中,想要一探究竟。

刘伯温也知道皇帝不会轻易的相信他的,于是他想出来一首诗,这或许也会救他一命。

而这到底是什么诗,居然能让君心回转呢?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还是念旧的,因此,他知道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在路过这座破庙的时候,一定会想起当年的往事,于是把诗写在了破庙的墙上。

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

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这首诗通俗易懂,朱元璋读完这首诗便明白了刘伯温并没有死,但是却明白了刘伯温当中的深意,只是大呼“罢了,罢了!”

就像刘伯温在诗中所说,这大千世界如此苍茫,你又何必收拾我这一个,已经年岁半百,还要想躲躲藏藏的老人呢?

自古以来,有多少英雄豪杰,他们都是败在了,失道寡助的道理上呢?

刘伯温用了《孟子》当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让朱元璋知道了,自己或许可以不用杀这个老臣,也让朱元璋有了权衡,才放过了刘伯温一命。

很多时候,是否赶尽杀绝都取决于一念之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朱元璋不是不知道。

但是在这个有他曾经记忆的寺庙当中,朱元璋或许也想起了,他们之间曾经创功立业初期的不易。

朱元璋也知道,念旧可能也能保全他的功绩,如果真的把他赶尽杀绝,日后也是给他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就此朱元璋不仅放过了刘伯温,也放过了刘氏的子弟。

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不论什么时候,人心才是最重要的。就如《 荀子 ·哀公》当中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更多文章

  • 宋代回授制:缓解军事压力,引导社会风气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代军事制度,宋代回授制度完整视频,评价宋代的兵制

    在中国古代众多封建王朝当中,宋朝往往都会被人们拉出来高谈阔论一番。这不仅是因为其本身鼎盛繁荣至极的经济文化,同样的,在许多制度层面,宋朝也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创新和改变,回授制度便是其中之一。在古代社会,如果一个人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赐,这对被赏者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儿不说,更重要的,权力也马上就会到手。但

  • 朱元璋元宵节猜灯谜,见一抱瓜老妇,回宫下令:斩杀附近所有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灯谜大全,朱元璋斩杀9个队长,朱元璋元宵晚会灯谜

    这样的传奇经历让人无法忘怀,他就是朱元璋。而人们对他的夫人马皇后则并不了解,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马皇后的脚。因为小时候其父母不愿让女儿遭受裹脚的苦痛,导致马皇后的脚比一般女子的大,也被人戏称为“大脚马皇后”。马皇后与朱元璋是属于互补型的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朱元璋也被马皇后的温柔贤淑品德以及

  • 都是清官,都怼皇上,包拯一世富贵,海瑞却一辈子朝不保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海瑞和包拯谁官大,海瑞与包拯的关系,包拯和海瑞谁更有魅力

    包拯第一,出身不同。包拯出生世家,父亲也曾高中进士,再加上宋朝官员待遇极好,国家富裕,包拯的家庭条件必然不差。海瑞则完全不同,他出生贫民家庭,而且是在海南出生,这个地方在明朝是被贬谪的官员才会去的地方。如此荒凉孤僻的地方,自然没有足够的教育条件,因此,虽然海瑞自幼刻苦学习,但始终未能考中进士。海瑞第

  • 重文轻武:宋朝社会催化的科举制改变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科举制有什么变化,宋朝科举制演变,宋朝科举制的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自隋朝之后,国家进入大一统的全盛时期,皇权得到绝对加强,为了巩固皇权,必然要打击已经存在了千年的门阀士族制度,而正是这一历史潮流,竟无意中开启了中国一个新的纪元,文人的纪元。重文轻武社会下催化的科举制改变了什么重文轻武一直是多年来宋朝最被人诟病的一点,其实这只是中华历史的一个小小的波纹而已。在当时的

  • 为什么朱元璋会杀戮功臣,赵匡胤却杯酒释兵权,未杀一个功臣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和赵匡胤谁厉害,赵匡胤和朱元璋的历史评价,赵匡胤和朱元璋谁的功绩大

    最和平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让领兵大将都回家做富家翁,皇帝也巩固了权势,堪称皆大欢喜。为什么白手起家的皇帝朱元璋会诛杀功臣,而赵匡胤却能大度的让大将作富家翁呢?我认为,除了大家普遍认为的性格和气量问题,最重要的,我觉得跟他们的出身有关。白手起家的朱元璋,没有任何根基,没有任何可供信任的人手,完全靠自

  • 靖康耻有多耻?公主妃嫔上衣尽脱,跪地身披羊皮,皇后受辱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靖康最惨公主是谁,靖康美女,靖康真实照片

    靖康之耻,被称为中国历史八大耻辱之一。在徽钦二帝一次又一次的昏招之下,一个本可以在历史中留下千古光辉的强盛国家,硬生生地走向灭亡,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耻辱一笔。三千嫔妃王公贵族,由徽钦二帝带头,被金人作践,万千女性羊入虎口。割地赔款不够,欲壑难填,竟以帝姬抵押金银,任听帅府选择。那么,靖康之耻是

  •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因酒后失言,被好友陈亮讹诈十万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陈亮与辛弃疾的友谊,辛弃疾陈亮简介,辛弃疾与陈亮什么关系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这首词是辛弃疾在《贺新郎》里写的,同时也是他与陈亮两个人的往来应答之词。这首词的意思是说:昨日已经过去,但是昨日又好像就在眼前,怀念当初在长亭把酒的时候,陈亮一袭布衣,仿佛务农归来的陶渊明,但是陈亮的胸中燃烧着的,却是卧龙诸葛整顿天下的烈焰。志趣相投,惺惺

  •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为何要等马皇后死了,才敢发动靖难之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临死前对朱棣的四个字评价,朱棣靖难朱元璋能赢吗,历史上朱棣和朱元璋的关系

    自古以来这个四皇子就都不是省油的灯,首先是明成祖朱棣,再来是雍正皇帝,说实话我也挺好奇,是不是四这个数字就是天子的数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朱棣。首先可以确定,朱棣这个人十分有野心而且心狠,可以说深得朱元璋真传,朱元璋在做了皇帝后请功臣在庆功楼里庆祝,随后就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炮轰庆功楼,而这个朱棣呢,

  • 清朝的统治者为什么要保护明朝的皇陵?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对明朝皇陵的保护,清朝为何不敢动明朝皇陵,明朝皇陵布置图

    第一,为了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十分搞笑的是,与明朝战争了几十年,屠杀汉人无数的满清八旗,入关的理由居然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因为满清八旗自己十分清楚,自己在中原地区看来就是结局,边疆的蛮夷小族,虽然战斗力强大,但是依然只是蛮夷而已。清兵入关所以,为了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他们不但打着为崇祯

  • 明朝最嚣张特务机构,东西厂、锦衣卫惹不起,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朝锦衣卫贺世忠,明朝六大特务机构

    林肯曾经说过:“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我认为这句话用在一个职业再合适不过了,那就是特务。从古至今,特务这个组织就是非常特殊且重要的,特务是在每个时期对于国家大事分析的重要人员,也是辅佐高官的得力助手。特务这个组织在我国最吃香的时候,是在明朝,先是设立了东西长和锦衣卫。后来,皇帝为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