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问道士自己的寿命,道士:“比我多活一天”,朱元璋:斩了

朱元璋问道士自己的寿命,道士:“比我多活一天”,朱元璋:斩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384 更新时间:2024/1/18 19:01:52

正因为出身不高,年少时期又经历过艰苦磨难,所以朱元璋比任何人都能理解老百姓心里的想法,他也不像养尊处优的帝们敬重鬼神。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和身边的侍从在民间微服私访时,看见一个道士挂着招牌在街边算卦。

朱元璋一时好奇凑了过去让道士给自己算一算寿命,道士抬头看面前的这个男人气势非凡,而且身上的衣料和腰间所挂的玉佩都能证明此人身份非富即贵。

若是说少了,定然会遭到报复,若是说多了,这个贵人没能活到那个寿数,想来他的家人和仆从一定会来找麻烦,所以道士灵机一动,“比我多活一天”。

朱元璋身边的仆人听到此话,立即变了脸色,朱元璋却丝毫没有在意,直接挥了挥手,“斩了”,任凭周围人如何劝阻和道士怎样讨饶都没有改变心意。

(一)一名普通的农民如何成为开国皇帝

太祖朱元璋并不是正统的皇帝后人,他出生于农户家庭,1343年,突如其来的一场旱灾让当地百姓们失去了所有的收成。

饿死的贫困百姓不计其数,其中就有朱元璋的父母,朱元璋年轻的时候读过几天书,不过在乱世中没有任何用处,他为了给父母下葬,只能沿街乞讨。

还是当地的一家地主看朱元璋太过于可怜,送了他一些钱财让他安葬了父母,朱元璋没有任何谋生的手段,为了活命,他只能选择剃度出家去庙里讨一口吃的。

他在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但天灾在前,庙里的粮食积蓄不多,而且为了活命来当和尚的人越来越多,朱元璋发现庙里很快也没有食物了,只能拜别了方丈外出另寻出路。

朱元璋在找工作的途中遇见了自己同乡的一个朋友,因为朱元璋在庙里生活的这段期间学了一些拳脚功夫,而当时郭子兴正在招兵买马,所以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加入到了郭子兴带领的红巾军中。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只有25岁,红巾军里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无路可走的贫困百姓,身手拳脚像朱元璋一样好的人可是屈指可数。

朱元璋生得人高马大,可是他在队伍中却沉默寡言,只是在战场上和敌人交锋的时候,显得分外勇猛,时间一长,他的名号逐渐打了出去,红巾军中的将士们都非常佩服他。

而且朱元璋年轻的时候还读过几天书,相比于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武将更让人敬佩。

郭子兴也听说了朱元璋的名声,他考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青年沉稳老练,敢闯敢拼,所以生出了想要培养朱元璋的心思。

朱元璋得知自己竟被郭子兴如此看重心中高兴,但是却并没有因此飘飘然,他依旧坚守本分,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郭子星越看越喜欢,最后竟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做妻子。

朱元璋和马氏成婚后,对她敬重爱慕,也清楚自己肩上多了一份责任感,随着红巾军的势头越扩越大,朱元璋主动向郭子兴请缨为队伍吸纳新鲜血液。

郭子兴自无不可,获得了准许后的朱元璋在13年6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他不忍心看着家乡的百姓们吃苦受罪,所以想带着一些青壮年和他一起加入红巾军,共同反抗暴政。

因为朱元璋之前在家乡中的名声很好,所以大家都愿意追随他,这一招揽就组建了一支近七百余人的队伍,极大程度上扩大了红巾军的实力。

郭子兴知道后大喜过望,更是肯定朱元璋日后绝对有大造化,所以对朱元璋越发的信赖,而且将手中的权力逐渐下放给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名野心勃勃的人,他之前之所以没有表露出来,是因为没有一个恰好的机遇。

但是现在不同了,他得到了郭子兴的首肯,广纳天下有识之士,乱世之中有很多人听说过朱元璋的名号心甘情愿来投奔。

朱元璋对于这些谋士也非常客气,他从来没有什么身份地位的讲究,对于每一个人都非常的恭敬,那些谋士也尽心尽力地为他出谋划策,朱元璋在军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1355年,郭子兴因病去世,朱元璋接替了他手中的势力,“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处事方针下,让朱元璋已经招揽了近10万名的兵力。

当时正处于乱世,各地战乱四起,但是真正具有实力争夺天下的也只有那几人,而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360年,手中拥有足够的兵力和民望的朱元璋决定要推翻元朝统治,自己取而代之开辟一个全新的王朝,直到1367年和朱元璋一同争天下的人都败于他手,朱元璋率领手下军队一路杀到元朝国都。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结发妻子马氏为皇后。

(二)朱元璋当街怒杀道士

我国历朝历代算来,明朝的统治最为严苛,或许是因为朱元璋出身贫穷的原因,他看不惯朝廷中贪官污吏的存在,一旦发现贪官轻则重刑加身,重则抄家灭族。

而他本人也以身作则,身上从未有过皇帝骄奢淫逸的毛病,无论是穿衣吃饭还是外出行走,朱元璋都和普通人家没有区别。

朱元璋的后宫也效仿皇帝大行节约之风,眼看着皇帝都如此节俭,朝廷中的大臣自然不敢奢靡浪费,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所有贫苦百姓都在为了他叫好,认为他的出现拯救了这个乱世。

但是朱元璋却并非没有过错,他为了巩固皇权,也为了感谢在自己快要饿死的时候那家寺庙的收留之恩,大肆修建庙宇。

同时将陪伴自己打天下的诸多有功之臣革职、贬出京城,若是有不愿意告老还乡的通通残杀殆尽,在朱元璋心里从来都没有一如既往的忠诚,他要保住的是朱家天下。

作为一个功过并存的帝王,朱元璋除了处理政务和外出征战外,最喜欢的就是带着身边的侍从微服出访,他想要看看在自己的统治之下,百姓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毕竟朝廷中的那些官员个个见他畏之如鼠,从他们口中问出来的话,是真是假尚且不能定论,比起那些形式主义,还不如自己亲自查探。

一日,朱元璋和身边的随从在大街上看见了一名道士,那名道士对自己的神通吹嘘得非常厉害,可以为人看祸福算生死。

“你算算我还能活多久?”

朱元璋过去对道士询问,道士一眼便看出了此人身份非富即贵,他一时之间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脑筋一转,干脆在朱元璋面前卖弄起了小聪明,“比我多活一天。”

朱元璋身边的侍从大惊失色。

道士刚才说的这句话已经冒犯了了朱元璋,而且大家也不清楚这名道士是否真正有窥探天机的能力,所以在场所有人都小心翼翼的看着朱元璋的脸色。

谁知朱元璋并没有因为此事大怒,他神色不动地挥手吩咐身边的人将道士拖走,斩了。

身边的仆从和大臣纷纷下跪,这种事情不怕一万也要害怕万一,希望朱元璋能够多加考虑,再做出决定。

可朱元璋却完全没有改变心思的想法,“朕要看看今日杀了他之后,明天是否真的是朕的死期。”

这句话一出,周围的这些人再也没有人敢劝一句,大多数人都清楚这名道士是为了保住自己性命而开口胡言的,劝告皇帝也只不过是尽了臣子的本分。

但是朱元璋却不能因为道士的一句小聪明就生出顾及,他身为一名帝王,肩上的担子是不是一个家庭,而是一整个国家,所以他必须做到无所畏惧。

若是让身边有心之人知道他忌讳的点在哪里,绝对会被拿来利用,何况在这种大庭广众之下,皇帝怎能向一名道士低头?

所以不管这名道士开口说出来的话是真是假,朱元璋今日一定要杀了他。

(三)朱元璋的政治手段

身边跟随的侍卫得了命令后,再也没有犹豫,几步上前抓住那名道士,毫不犹豫地就将他的头颅砍了下去。

有人觉得朱元璋的手段过于暴虐,乱杀无辜,有人觉得朱元璋的行为非常果决,若是不能将这种妖言惑众的道士杀掉,那么日后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会用这种神鬼之说来试图制辖皇帝。

道士被当街砍头后,朱元璋的情绪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依旧笑眯眯地让身边的侍从陪同他一起逛街,周围的人战战兢兢大气都不敢出,可朱元璋却随意的如同在逛后花园。

这件事情在朝野之中传开后,大家都在感叹朱元璋手段了得,颇有帝王的霸气。

若是换成寻常人听到道士如此断言,哪怕不信,心中恐怕也会有一个巨大的疙瘩,日夜思忖此事。

朱元璋却神色如常,后来道士所说的第二天平平淡淡的过去了,朱元璋一如既往的上朝批阅奏章,回到寝宫吃饭,完全没有命不久矣的预兆。

第三天也顺利地度过,这时候大家也确定了道士开口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骗人,无数人在那里恭维朱元璋慧眼如炬、真龙保佑,再也没有人敢在朱元璋面前提起神鬼之说了。

道士的小聪明固然有趣,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却是犯了大忌讳,朱元璋一生做过农民,做过乞丐,还当过和尚。

他经历过饥荒,亲眼看见自己的至亲饿死在身边,在那个时候未必没有在心中许愿求神拜佛,但是上天并没能听到他的祷告,把他的父母还回来。

若是这个世界上当真有鬼神之说,那么朱元璋又怎么会拼着一条性命,在战场上和敌人厮杀来换取一个平安和乐的国家。

在战场上见过最残忍的生死,朱元璋都没能后退一步,这时候自然不会被一个街边算卦的方士所吓住,何况他若是听信天命,恐怕早就和父母一起饿死在田间了,又怎么可能会有后来的领兵作战?

而且朱元璋虽然没有读过几年书,但是他却比任何人都懂得如何笼络皇权,在他当上皇上之后,不仅奉佛教为国教,还在全国各地多处修建庙宇。

有很多百姓认为朱元璋的此举是为了念及当年走投无路之时寺庙中的高僧给他一个容身之处,特地投桃报李,大家开始赞扬朱元璋身处富贵,依然能够不忘旧恩,是一名难得的好皇帝。

但更多的百姓却也因此开始信奉佛教,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朱元璋身为一名农民,他的命运转折点就是从寺庙离开加入红巾军。

一个普通的寺庙居然能够养出未来的君主,大家下意识会觉得佛祖很灵验,从而跟着信佛。

宗教信仰是皇帝笼络百姓思维的最好办法,百姓尚且如此,朝中的达官贵人为了讨好皇帝也会跟随一同笃信佛教,朱元璋再给自己赚得一个好名声的同时也轻易的得到了人心,手段不可谓之不高明。

朱元璋开创了洪武之治,在他的带领下,大明王朝给周边所有国家留下了英勇好战的名声,让那些国家不再敢轻举来犯,也为大明后世的帝王们留下了一个很稳的地基。

1398年,朱元璋心力憔悴逝世,这时候距离当时朱元璋下令斩杀道士的那个日子不知道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而朱元璋虽然不在了,但是他的后人各个继承了他的骁勇善战,而在我国历史上,大明朝也是唯一一个拒绝用公主和亲的王朝。

若是周边小国有不臣之心,当朝皇帝则会披甲上阵,将对方打服为止,大明朝能有如此强盛的实力,一切都要源自于朱元璋当初的呕心沥血。

更多文章

  • 朱元璋问相士:我的寿命有多长?相士:比我多1天,朱元璋: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对相士的评价,朱元璋24功臣详解,朱元璋与相士关系

    古语有云:“一爻一占断吉凶,人生无常六九中”。古人对于占卜,卦象这种事情是十分相信的,他们认为人都有命数,而厉害的真正会卜筮的术士可以真正帮你算出你的命数,运气好就可以避免命数中的灾难。 其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卜卦能手就是号称''三分天下”的诸葛亮,“一统天下”的刘伯温。因为他们都是军事,且都可以神机妙

  • 朱元璋问沈万三:桌上的菜叫什么名字?沈万三3个字保住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朱元璋,虽然在治国方面有被人称道的地方,但是在对待身边大臣,甚至亲朋好友反面,却令人诟病,不过,可以理解朱元璋的做法,试问,一个从草根走向皇帝的人,有怎么能不想保住自己的皇帝位置呢,自己是靠推翻元朝坐稳了皇帝的位置,那么又会不会有别人效仿自己推翻自己呢,于是乎,朱元璋自然就变得谨慎起来。 历

  • 朱元璋诛杀的大将中,有九位乖乖受死,唯他不服:要我脑袋敢接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诛杀的功臣,朱元璋曾经诛杀过哪些功臣,朱元璋杀得最多的大臣

    对于朱元璋诛杀开国大将这件事情上,似乎已经是尽人皆知了,不过话说回来,朱元璋杀他们绝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是有着正当的理由的,因为经过调查之后,这些大将都参与了谋反之事,对于这种大逆之罪,想必任何一位皇帝都不可能轻易的饶恕他们,所以在面对朱元璋的诛杀,这些大将们也大多没有做最后的挣扎,其中就有九位大臣

  • 陆游能否代表金区中原人?“遗民泪尽胡尘里“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陆游于1192年间创作的一组诗的其中一首。当时正逢战时,中原地区沦陷于金人手中已流失多年,陆游以诗词表现了中原人民盼望王师北伐的迫切心情。然而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难免有润色,其修辞手法更是花样百出,陆游诗中所写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又是否是金人统治下的中原人民的真实想法呢?

  • 李世民为何没像朱元璋一样屠杀功臣?因为唐朝的功臣,杀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李世民的简介,朱元璋和李世民谁的历史贡献大,李世民跟朱元璋是什么关系

    纵观这一段;历史,其中最为漫长的就是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了,这是从秦始皇一统六合之后我们所进入到的全新的社会阶段,在这一时期之内,虽说经历了许多的改朝换代,但是历朝历代总是能相对的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皇帝”则是封建社会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角色,作为当时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控者,皇帝往往要协调各方

  • 决定“汗位“的忽里勒台大会,为何在忽必烈夺汗后就成了“过去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忽必烈如何夺得汗位,忽必烈将汗位给了谁,忽必烈为什么要争夺汗位

    而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定夺大蒙古汗国接班人的问题。除了成吉思汗以外,窝阔台汗也是忽里勒台大会所推举出来的。但是自从元世祖忽必烈,继位以后,这个大会就再也没有召开过。至于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大家不服忽必烈的统治。(一)、地位正统,有待商榷《蒙古法基本原则》“成吉思汗的大札萨克规定,兄弟分家时财产按下列

  • 北宋“睡仙”一觉可睡100余天,从赵匡胤手中赢走华山,自此隐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赵匡胤把华山输给了谁,北宋赵匡胤的故事,赵匡胤下葬真实故事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奇事,故有奇人。古往今来道术志士从来都不少见,或驾雾腾空,或七十二变,或神功百变。而古之志士,有一人,他既不能驾雾腾空,也不会呼风唤雨,但他有一样神功,就是一觉能睡上100余天,因此人称“睡仙”,他就是北宋不仅睡功好而且能预测未来的奇人陈抟。年少之事陈抟,生卒年不清,但有有道教

  • 李清照的词风不易模仿,辛弃疾闲来无事挑战一首,流传了80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清照与辛弃疾,李清照最厉害的一首词,李清照最难模仿的诗词

    同样生活在南宋,李清照和辛弃疾就像金庸笔下的两位大侠。一位是可飒可甜的侠女,飒的时候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甜的时候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位是可霸气可柔情的侠客,霸气时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柔情时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多诗词迷都在想,如果这二人能持

  • “遍地开花”的明代赘婿:法律说不让歧视,可仍然是“地位低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代的赘婿,明代赘婿法律规定,明代赘婿怎么处理

    明朝男子很难想象男方入赘这种现象,在古代男子为尊的封建社会当中也存在,并且还是比较常见的事情。古代赘婿男子地位一直比较低下,而在明代,赘婿的地位在法律层面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并且赘婚现象更为常见。特别是在前朝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之下,明朝的赘婚政策会更为开放。但是,赘婚男子地位低下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

  • 朱标在世时,为何朱棣不敢跟他争太子之位?看看朱标势力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标不死朱棣敢不敢反,山河月明朱标拿鞭子抽朱棣,朱元璋太子朱标不死朱棣敢造反吗

    公元1368年,朱元璋以汴梁为北京,以金陵为南京,效仿周唐的两京旧例。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便想要迁都,而目标便是天下兴盛的长安。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91年,朱元璋派遣朱标考察陕西,为新都选址。可惜的是,第二年朱标病逝,此事不仅沉重打击了朱元璋,也让大明江山的延续充满了坎坷......朱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