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人是华夏子孙,可“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夏朝用它来命名?

中国人是华夏子孙,可“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夏朝用它来命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279 更新时间:2023/12/12 7:45:18

这就是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民族自尊心,虽然中国人都高度认可华夏民族是一家,但却不了解“夏”到底是什么意思?夏朝为什么用它命名?

据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这句话中可以了解到“夏”有礼仪之邦的含义,而“华”则指代服饰文化,但“华夏”二字所代表的内涵绝不仅限于此。

一、什么是“华”

从广泛意义上来讲,华夏指的是古代中原地区,《尚书》有云:“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也是华夏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文献资料中,大概含义为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老百姓,以及蛮、貊等少数民族群体,都臣服于周武的统治之下。

可见早在西周时期,华夏一词就已经出现了。华夏不仅可以称为 “诸夏”,也可以简称为“华”或“夏” 等。据考古学家从文物中研究出的结论来看,“华”的概念和仰韶文化有关。

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5000年左右,持续时间差不多有2000年,位置在今黄河中游即甘肃到河南之间。

也就是说如果“华”和仰韶文化有关系,那么华夏的概念最早应该诞生于7000年前,据先秦时期的文献记载和传说,这里也是夏、商、周的立都范围。

据考古专家的研究,仰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中,所以可以初步认定华夏起源于仰韶文化。

二、什么是“夏”

华夏既可以简称为“华”也可以称之为“夏”,一般认为“夏”起源于夏水,也可以称为汉水。早在西周时期中原地区被称作“华”、“夏”,而中原之外的地方则为"夷蛮戎狄" 。

如果从这个记载中来看,不难发现华、夏二字属于同义反复,华即是夏、夏即是华,二者指代的都是同一个地区。

《左传》中曾记载孔子语录:“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直到《尚书》出现之后,才将华、夏二字并用为“华夏”。

而且华夏一词并非单独指代中原地区,更深一层的含义指代的是文化方面的沉积,所以华夏也可以代指优雅的华服,高雅的礼仪和文化等等。

现代汉语中“夏”的释义,主要指代姓氏、朝代、季节、民族等。《夏小正》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一部历法书籍,据说成书于夏朝时期。不过这种说法尚存在很多疑点,因为这部书中根本没有出现过“夏”字,也没有关于夏季的记载。

后来有专家提出“夏”,最开始的时候可能指代的是牙齿,因为在一些古代文献里,“夏”与“牙”曾被替代使用,更为重要的是按照现代话语的发音来看,“夏”与“牙”的发音十分类似,或许在古音里更加接近。

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夏”是一种昆虫,即蝉。因为殷商甲骨文中,有很多和“夏”字类似的文字,从外形上来看非常类似蝉这种小动物。

不过最后这些猜想都被一一否定了,因为人们从造字法中发现,“夏”字像一个扭曲的人,并且特定指代某一类人,故此人们认为“夏”有“夏人”之意。

如果再参考“夏”代指中原的含义,那么不难推测出“夏人”,就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老百姓。

中原人认为自己居于天下的正中间,并认为“四夷”居于天地四周,而“四夷”则称生活在中原的人为“夏人”,这样一来不难发现“夏人”就是华夏人,故此华夏指代的就是中原地区或中原人。

在具体一点就是指代华夏部落,传说华夏部落的始祖为炎黄二帝,而武汉黄陂区西陵嫘祖,她是黄帝的夫人、也是桑蚕养殖发明者。

她教会人们纺织技术,进而织出了丝绸华服,这也是华夏文明或文化的开端。或者说是华夏文明的一个星星之火,最后点亮了整个华夏大地。

结 语

华夏民族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主体民族,早在约7000多年前就已经初见端倪,并且后来随着文明程度不断加深,进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部落族群。

他们生活在中原地区,以农耕、纺织为生活支柱,不断奋发图强最终走向强大,进而东征西讨、南征北伐统一天下,才形成了如今的华夏民族大家庭。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四大名将有哪些,白起竟然排名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国四大名将白起,战国名将白起做过的事,白起杀了几个战国名将

    [var1]王翦、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这四个人当中有白起、王翦都是秦国名将,而李牧、廉颇都是赵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秦赵二国包揽了,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实力。秦赵两国若相交战,定会是一场恶战。[var1]战国四大名将四:王翦王翦,其出生年月不详,战国时期秦国人,战国四大

  • “五虎上将”死后!蜀国顶梁柱竟然清一色都是魏国降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蜀国五虎跟魏国五子良将谁厉害,三国魏国曹家五虎家族资料大全,魏国五虎

    [var1]虽然蜀国的实力开始下滑,可国家还是要坚持下去,不然辛苦多年的基业和挥洒热血的英魂,都将白白浪费了。所以到了刘备死后,蜀国之中许多执掌大权的将军们都是魏国投降而来的将领。这些人不仅协助诸葛亮维持蜀国的安危,也还力争蜀国之未来,试图力挽狂澜。可时局已改,木也成舟,蜀国之国运不是他们几位武人能

  • 春秋战国时期,四方蛮夷不敢来犯,西汉时为何却不行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春秋战国为啥开始争霸,春秋战国历史详解,战国和西汉的战争

    [var1]在周武王姬发的时候,他打败商朝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分封了上百位的诸侯。当西周灭亡之后,各路诸侯群雄逐鹿,春秋战乱起。春秋时期的帝国,主要是以称霸为主,把四周蛮夷打的不敢进犯。到了战国时期,则是各个诸侯国相互吞并,只是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国家。四方蛮夷虽然也打败过诸侯国,但从来没有进入

  • 春秋五霸的制霸之路,宋襄公何以称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襄公简介,春秋五霸宋襄公,春秋五霸是如何争霸的

    [var1]而称霸的主要标志是诸侯会盟,说白了就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搞个聚会邀请小诸侯国参加,并认小弟的故事。关于春秋五霸的人选,历史上说法有所不同,《史记》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一说。也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说。不管哪个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是当仁不

  • 楚国是个弹性很强、软硬莫测的国家:曾经被吴国三军攻占国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楚国是怎么反扑吴国,楚国为什么被吴国攻打,楚国和吴国是邻国吗

    [var1]长平之战前后忙着灭鲁,可谓短视;救邯郸、组织四国兵临函谷,可谓霸气回光返照;前后八十万秦军才灭偏安东南之残楚,可谓绝唱。唐末以后形式不一样了。在唐朝时关中就出问题了。唐朝中后期关中的产粮供应不了建都的人口,缺粮是个大问题。所以唐末以后关中衰落下去了。北京其实建都也存在缺粮食的问题,但是宋

  • 楚国那么强大,为什么张仪能把楚王欺辱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仪楚王,张仪骗楚王六百里楚王发怒,张仪与楚国关系

    [var1]首先,“不占天时”:先失威望、再丧盟友,楚国亲手毁了自己的老大地位。强大的楚国失去天时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合纵,作为老大的楚国表现差劲,失去大国声望。在秦国崛起后,列国恐慌下组织了第一次合纵,而且当时楚国还是老大的位置,众小国对其期望很大,因而其顺理成章成为纵约长,但是这个所谓的老大表

  • 白起之前秦国最有名的大将, 官至左丞相, 被齐秦二国疯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国白起将军简介,秦国大将白起的一生,秦国白起实力排名

    [var1]甘茂是楚国人,自小跟随史举先生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小有成就之后,甘茂便离开了故乡,一路西行来到秦国碰碰运气。当时秦国还是秦惠王时期,国相是创立了连横学说的纵横家张仪,甘茂来到秦国之后便是做了张仪的门客。[var1]甘茂的能力很快便被张仪所发现,于是张仪决定将他推荐给秦惠王。为了使秦惠王

  • 在春秋各诸侯国的史书中,为什么只有鲁国史书留存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为什么用鲁国纪年,春秋鲁国史书上的记载,周代诸侯国鲁国简介

    [var1]西周和春秋前中期,文化教育几乎被贵族阶层垄断,书籍也是如此。各诸侯国史官书写和管理的史书在当时都不会对外公布的,这也是春秋时期很多当权者会容忍史书中保留对其不利记载的原因之一。除了史官手中的史书外,各个诸侯国的史书基本没有备份,很容易丢失。[var1]正因如此,一旦诸侯国被灭亡或者出现大

  • 乐毅差点灭掉齐国,无人能办到,为何没入“战国四大名将”行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齐国名将乐毅简介,乐毅什么时候攻齐国,乐毅伐齐消灭了齐国多少兵力

    [var1]实际上,乐毅的功劳丝毫不亚于上面的四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乐毅以弱伐强。无论是白起、王翦,还是廉颇、李牧,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他们国家非常强盛的时候。白起处在秦国向六国发起总攻的时候,王翦处在秦国收割六国的时候,廉颇时期的赵国,差不多是当时七国中最强盛的之一,李牧也生活在和廉颇比较接

  • 夷陵之战从短期来看吴国大获全胜,如从长期来看孙刘两败俱伤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吴国夷陵之战有谁参加,夷陵之战吴国大都督,夷陵之战吴国为何胜利

    就短期而言,东吴确实损失不大,算是大获全胜,但就长期而言,吴蜀都是大输家。夷陵之战兵力夷陵之战时,东吴的兵力是有明确记载的: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而蜀汉的兵力,则没有明确说法,只有一些零星记载。1、4万说。孙权在给曹丕的求援信中写到:“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