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乐毅差点灭掉齐国,无人能办到,为何没入“战国四大名将”行列

乐毅差点灭掉齐国,无人能办到,为何没入“战国四大名将”行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234 更新时间:2024/2/4 10:46:19

[var1]

实际上,乐毅的功劳丝毫不亚于上面的四位。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乐毅以弱伐强。无论是白起王翦,还是廉颇、李牧,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他们国家非常强盛的时候。白起处在秦国向六国发起总攻的时候,王翦处在秦国收割六国的时候,廉颇时期的赵国,差不多是当时七国中最强盛的之一,李牧也生活在和廉颇比较接近的时代。而乐毅的燕国,本来就是一个弱国小国,刚经历了被齐国灭了的悲剧,只不过燕昭王在赵国的帮助下,重新复国。也就是说,当时的燕国是相当弱小的,而齐国是相当强大的。

其二,差点灭掉齐国。战国末期,除非到最后关头,战国七雄中,要一鼓作气差点灭掉别的国家的,几乎没有。白起百战百胜,但他只打了长平一战后,就没有再往前推进了。后来秦王让他继续进攻赵国,而他认为,赵国是不可战胜的,因而拒绝再打,如果他很听话,说不定他就打败了。廉颇主要以守城出名。李牧则主要功绩在打匈奴,当然也没有把匈奴给灭了。王翦虽然灭了多个国家,但那是在最后关头,没有可比性。乐毅以弱打强,却还把强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的,这种战功,“战国四大名将”都是不具备的。

[var1]

既然乐毅的功劳毫无亚于这四位,为什么他却没有进入“四大名将”的行列呢?

一、乐毅有善始无善终。

乐毅带着燕军,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个成就固然是了不起的。但是,在攻打最后两座城池的时候,乐毅却停顿不前。

乐毅停顿不前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为了收复齐国人心,让他们归顺燕国,不能采用暴力,只能“德化”。用“友好”“德行”这些东西来感化齐国人,从而让齐国人自愿放弃剩下的两座城池,投降齐国。

乐毅的这种做法,显然是异想天开的。最终的结果是,乐毅给了齐国很大的喘息机会。同时,燕昭王没能挺下去,中途去世。燕惠王上台,齐国有效地离间了燕惠王和乐毅君臣的关系,让燕惠王怀疑乐毅,从而撤换他。

乐毅被撤换后,燕军攻下的七十多座城池,又一座一座地失去了,相当于是燕军白打了一场。燕军之所以会劳而无功,表面是上替换乐毅的骑劫能力太差,但实际上也是乐毅脑袋断电,自掘坟墓,才会出现后面的悲剧。

[var1]

二、乐毅明忠诚暗不忠。

说乐毅明忠诚,是指他躲到赵国去以后,赵王让他率军攻打燕国,但他拒绝这样做。虽然燕惠王试图杀他,但是燕昭王对他有恩,他要是率军前往攻打,就是一种不忠诚的表现。乐毅的这种做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操就曾表扬过他的做法,并且表示,自己将以乐毅为榜样。

但是,且不说曹操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而乐毅的做法受到的争议更大。因为他最后阶段,留下两座城池不进攻这一点,虽然他说是从人心上考虑,但是他的做法,让人感觉他所要收买人心的目的,是为他自己。是让他在齐国扩大影响力,从而使他能够顺利在齐国称王。

事实上,表面上是田单用了反间计,离间了乐毅和燕惠王的关系。但是,乐毅要是没有私心,不来这么一招,也没人离间得了。

再说了,燕惠王用骑劫代替乐毅的时候,他立刻就往赵国逃跑。心中无冷病,不怕吃西瓜。乐毅这种行为,正是他有私心的表现。

[var1]

三、乐毅不影响历史进程。

“战国四大名将”中的每一个人,他们的行动,都对历史进程有深远的影响。白起让赵国一蹶不振,从此再无国家可以与秦国争锋。廉颇指挥邯郸之战胜利,延缓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往后延续了30年。李牧有效阻止了匈奴的南下。王翦更不用说了,统一了六国。

不过,乐毅因为打了一场虎头蛇尾的战争,战争前后的态势,没有任何改变。国家强弱的形势,也基本上没有变化。

综上所述,乐毅虽然让人惊艳一时,却只是像个流星,一闪烁就消失了。没有持续性,没有影响力。没有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中,也是正常的。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

更多文章

  • 夷陵之战从短期来看吴国大获全胜,如从长期来看孙刘两败俱伤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吴国夷陵之战有谁参加,夷陵之战吴国大都督,夷陵之战吴国为何胜利

    就短期而言,东吴确实损失不大,算是大获全胜,但就长期而言,吴蜀都是大输家。夷陵之战兵力夷陵之战时,东吴的兵力是有明确记载的: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而蜀汉的兵力,则没有明确说法,只有一些零星记载。1、4万说。孙权在给曹丕的求援信中写到:“刘

  • 先秦的“名实”争论形成战国时的名辩思潮,其开端于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先秦时期名辩思潮代表人物,如何理解先秦百家争鸣,先秦孔子简介

    《论语.子路》曰:“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 三皇五帝的传说在战国时才出现,是中国史前文明的代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皇五帝考古资料,三皇厉害还是五帝厉害,三皇定国五帝开疆全文

    “三皇五帝”是远古时期人类最早的统治者和主宰宇宙万物的神的总称。《说文解字》中:“皇”的本义是“始王天下者”;《字汇》:“帝,天之神也”。三皇“三皇”有六种说法:(1)天皇、地皇、人皇,(2)天皇、地皇、泰皇,(3)伏羲、女娲、神农,(4)伏羲、神农、祝融,(5)伏羲、神农、共工,(6)燧人、伏羲、

  • 鲁国虽然没有成为“战国七雄”,却坚持到战国后期才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时期鲁国历代国君,战国鲁国是怎么灭亡的,战国鲁国发展现状

    [var1]首先,根据《左传》、《史记》等史料的记载,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在战国后期,鲁国是被楚国所消灭的。对于鲁国来说,之所以能坚持到战国末期,原因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鲁国人才辈出,帮

  • 齐桓公因天时地利人和成就霸业,晚年放纵奸佞而去世两月无人过问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齐桓公的悲惨下场,为什么齐桓公能成就霸业,齐桓公生平经历

    但也许正是因为上述矛盾而真实的特质,齐桓公更值得我们研究;他的成与败,对我们当代人更具借鉴意义。严格来说,齐桓公并不是一个模范君王,他贪玩、嗜酒、好色,某些方面的癖好、行为极其荒唐,不仅跟上古圣君尧、舜、禹八竿子打不着,甚至连后世君主的中上标准都达不到。但齐桓公却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他的成功,

  • 魏武卒的建立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魏国衰落后武卒再难重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国武卒制度,魏国武卒为什么厉害,魏国的崛起与衰落

    不幸的是,这三大要素都是可以被复制、替代的,甚至后来者还能具备后发优势。随着魏国的全面衰落、其它诸侯国的崛起,以及魏武卒体系本身的顽疾,这支军队走向没落成了历史的必然。当初吴起设立魏武卒,是对春秋军制的划时代变革。春秋时期的军队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士、农民、奴隶。“士”最早指的不是读书人,而是手执武

  • 在秦国出生、长大、为相邦的芈启,为什么要叛秦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芈启叛秦入楚原因,芈启历史简介,芈启叛秦对吗

    芈启就是大秦相邦——昌平君熊启。这个相邦就是后来的相国,刘邦成为皇帝后,“邦”字就是汉太祖刘邦的专属,谁用就是严重侵权,叫犯上大不敬,这就是避讳。考考您,大汉第一任相国是谁?什么?萧何?不是,正确答案是韩信。可不是韩王信哦。相国等于相邦,但丞相却不等于相邦。丞相是汉初相国、秦朝相邦的下属。芈启是秦国

  • 圣人孔子是谁?为何带学生周游列国,游历了哪些国家?有何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孔子周游列国带了多少人,孔子是如何周游列国的,孔子周游列国故事概括

    [var1] 孔子读书相当用功。当时,读书人都学“六艺”——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和计算。孔子对“六艺”样样精通。他办事认真,早年曾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从没出过差错。后来,他又做了管理牧业的小官,牛羊产量没有下降过。中年以后,孔子还做过鲁国的中都宰、司空,最高时曾做到鲁国执掌刑狱的司寇。不到三

  •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真的是六十多岁才当国君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吗,春秋五霸之晋文公介绍

    [var1]但奇怪的是,中国史书对于晋文公重耳的年龄却存在差异很大的两种记载:《史记》记载重耳离开晋国流亡的时候已经年逾四十了,直到六十多岁的时候才回国继位,快七十岁时才当上霸主。[var1]而《左传》、《国语》则记载重耳离开晋国流亡的时候只有二十岁出头,四十多岁时回国继位,快五十岁时当上了天下霸主

  • 机智的范蠡:只要我跑得够快,勾践就收拾不了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范蠡看出勾践为人阴险,范蠡和谁一起辅佐勾践,范蠡在灭吴国时与勾践对话

    [var1]范蠡的出身是神秘的。人们只知他是楚地人,却不知他祖上有哪位名人,也不知他的出生年月。《越绝书》和《会稽典录》作为地方文献,虽记载范蠡早年自称地位卑贱,还佯装癫狂,但也说不清他有什么具体经历。[var1]至于范蠡如何离开楚国而前往越国为官,结合以上两本古籍我们可以梳理出大致经过。一开始,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