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国那么强大,为什么张仪能把楚王欺辱致死

楚国那么强大,为什么张仪能把楚王欺辱致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123 更新时间:2024/1/10 18:17:40

[var1]

首先,“不占天时”:先失威望、再丧盟友,楚国亲手毁了自己的老大地位。

强大的楚国失去天时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合纵,作为老大的楚国表现差劲,失去大国声望。在秦国崛起后,列国恐慌下组织了第一次合纵,而且当时楚国还是老大的位置,众小国对其期望很大,因而其顺理成章成为纵约长,但是这个所谓的老大表现差劲,不仅迟迟不开到前线,而且,在赵、魏、韩联军惨败后,仓皇退回国内,可以说这个本该带头的大哥,一枪没放就回来了。于是小兄弟们很失望,都来指责楚国老大背信弃义,本该带领众国再创霸业的楚国为此声望大减。其二,“没啥能力,胃口却不小”,为此破坏了楚齐强强联盟。仪来到楚国,就抛出了一个商於之地600里白送给楚国,楚虽然没啥能力,但是胃口还不小,真想美梦成真。于是答应张仪条件,与齐国断交,最可笑的是,他还专门派了个使者跑到齐国首都去辱骂齐王。因而,楚国是先失老大,再失盟友,虽然天时占尽,但最终毁坏

[var1]

其次,“没有地利”:楚国自恃实力强大,在被骗后,劳师远征秦国,大败而归,大国地位再次重创。

张仪骗局揭露后,楚王在前无小国支持,后无盟友保障的情况下,贸然劳师远征。到秦国去打仗,丝毫不考虑地利,劳师远征,首先就是补给困难,而且秦国以逸待劳,轻松获胜。楚国首次大国交锋大败而归,从此天下更知道其是纸老虎,其他国家都开始轻视楚国,哪有还不被秦国欺负的道理!因此,战败后,秦国说要楚王去秦国议,楚王也不得不答应。

[var1]

最后,“失去人和”:楚国处于危难之中,而国内一盘散沙,人和之势未见,投降之举先来!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最高统治者,楚王太天真,总是容易相信一些空头支票,总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二是,统治阶层分化,本来是有人知道楚王去秦国议和是骗局,危险很大的。但是,楚王最信任的儿子和最宠爱的妃子,以及最倚重的大臣都被收买,都鼓励楚王去,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其三,楚国虽大,但是都是一个个的封君、封国,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盘,谁也不想为楚国的安危和楚王的性命去多多分担,可以说人和尽失!

[var1]

总之啊,楚国作为一个大国,强国,却被另外一个同等大国欺辱,直到被欺负死,从楚王的角度来说,就是其太天真;从楚国角度来说,是其失去“天时、地利、人和”的最终结果,呜呼哀哉啊!

[var1]

更多文章

  • 白起之前秦国最有名的大将, 官至左丞相, 被齐秦二国疯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国白起将军简介,秦国大将白起的一生,秦国白起实力排名

    [var1]甘茂是楚国人,自小跟随史举先生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小有成就之后,甘茂便离开了故乡,一路西行来到秦国碰碰运气。当时秦国还是秦惠王时期,国相是创立了连横学说的纵横家张仪,甘茂来到秦国之后便是做了张仪的门客。[var1]甘茂的能力很快便被张仪所发现,于是张仪决定将他推荐给秦惠王。为了使秦惠王

  • 在春秋各诸侯国的史书中,为什么只有鲁国史书留存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为什么用鲁国纪年,春秋鲁国史书上的记载,周代诸侯国鲁国简介

    [var1]西周和春秋前中期,文化教育几乎被贵族阶层垄断,书籍也是如此。各诸侯国史官书写和管理的史书在当时都不会对外公布的,这也是春秋时期很多当权者会容忍史书中保留对其不利记载的原因之一。除了史官手中的史书外,各个诸侯国的史书基本没有备份,很容易丢失。[var1]正因如此,一旦诸侯国被灭亡或者出现大

  • 乐毅差点灭掉齐国,无人能办到,为何没入“战国四大名将”行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齐国名将乐毅简介,乐毅什么时候攻齐国,乐毅伐齐消灭了齐国多少兵力

    [var1]实际上,乐毅的功劳丝毫不亚于上面的四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乐毅以弱伐强。无论是白起、王翦,还是廉颇、李牧,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他们国家非常强盛的时候。白起处在秦国向六国发起总攻的时候,王翦处在秦国收割六国的时候,廉颇时期的赵国,差不多是当时七国中最强盛的之一,李牧也生活在和廉颇比较接

  • 夷陵之战从短期来看吴国大获全胜,如从长期来看孙刘两败俱伤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吴国夷陵之战有谁参加,夷陵之战吴国大都督,夷陵之战吴国为何胜利

    就短期而言,东吴确实损失不大,算是大获全胜,但就长期而言,吴蜀都是大输家。夷陵之战兵力夷陵之战时,东吴的兵力是有明确记载的: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而蜀汉的兵力,则没有明确说法,只有一些零星记载。1、4万说。孙权在给曹丕的求援信中写到:“刘

  • 先秦的“名实”争论形成战国时的名辩思潮,其开端于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先秦时期名辩思潮代表人物,如何理解先秦百家争鸣,先秦孔子简介

    《论语.子路》曰:“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 三皇五帝的传说在战国时才出现,是中国史前文明的代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皇五帝考古资料,三皇厉害还是五帝厉害,三皇定国五帝开疆全文

    “三皇五帝”是远古时期人类最早的统治者和主宰宇宙万物的神的总称。《说文解字》中:“皇”的本义是“始王天下者”;《字汇》:“帝,天之神也”。三皇“三皇”有六种说法:(1)天皇、地皇、人皇,(2)天皇、地皇、泰皇,(3)伏羲、女娲、神农,(4)伏羲、神农、祝融,(5)伏羲、神农、共工,(6)燧人、伏羲、

  • 鲁国虽然没有成为“战国七雄”,却坚持到战国后期才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时期鲁国历代国君,战国鲁国是怎么灭亡的,战国鲁国发展现状

    [var1]首先,根据《左传》、《史记》等史料的记载,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在战国后期,鲁国是被楚国所消灭的。对于鲁国来说,之所以能坚持到战国末期,原因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鲁国人才辈出,帮

  • 齐桓公因天时地利人和成就霸业,晚年放纵奸佞而去世两月无人过问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齐桓公的悲惨下场,为什么齐桓公能成就霸业,齐桓公生平经历

    但也许正是因为上述矛盾而真实的特质,齐桓公更值得我们研究;他的成与败,对我们当代人更具借鉴意义。严格来说,齐桓公并不是一个模范君王,他贪玩、嗜酒、好色,某些方面的癖好、行为极其荒唐,不仅跟上古圣君尧、舜、禹八竿子打不着,甚至连后世君主的中上标准都达不到。但齐桓公却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他的成功,

  • 魏武卒的建立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魏国衰落后武卒再难重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国武卒制度,魏国武卒为什么厉害,魏国的崛起与衰落

    不幸的是,这三大要素都是可以被复制、替代的,甚至后来者还能具备后发优势。随着魏国的全面衰落、其它诸侯国的崛起,以及魏武卒体系本身的顽疾,这支军队走向没落成了历史的必然。当初吴起设立魏武卒,是对春秋军制的划时代变革。春秋时期的军队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士、农民、奴隶。“士”最早指的不是读书人,而是手执武

  • 在秦国出生、长大、为相邦的芈启,为什么要叛秦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芈启叛秦入楚原因,芈启历史简介,芈启叛秦对吗

    芈启就是大秦相邦——昌平君熊启。这个相邦就是后来的相国,刘邦成为皇帝后,“邦”字就是汉太祖刘邦的专属,谁用就是严重侵权,叫犯上大不敬,这就是避讳。考考您,大汉第一任相国是谁?什么?萧何?不是,正确答案是韩信。可不是韩王信哦。相国等于相邦,但丞相却不等于相邦。丞相是汉初相国、秦朝相邦的下属。芈启是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