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长平之战前后忙着灭鲁,可谓短视;救邯郸、组织四国兵临函谷,可谓霸气回光返照;前后八十万秦军才灭偏安东南之残楚,可谓绝唱。唐末以后形式不一样了。在唐朝时关中就出问题了。唐朝中后期关中的产粮供应不了建都的人口,缺粮是个大问题。所以唐末以后关中衰落下去了。北京其实建都也存在缺粮食的问题,但是宋之后江南大开发,苏湖熟,天下足。而京杭大运河的挖掘,通惠河,会通河的挖掘和海运的兴起。
[var1]
通过水运给北京提供了足够的粮食。不然的话北京也会和关中一个下场。正因为高强度的消耗,整合统一后大强人一倒,这根弦就崩断了。秦是法家治国,这种思想很超前。具体表现在集中化,制度化,规模化,统一标准,这是不是有点像现在跨国大公司模式。正是因为这种模式统一了六国,也因为太超前了扯到蛋了,所以汉朝就后退了几步。
[var1]
但秦制已经确立历代的指导思想地位。秦国在人力和资源上其实是个弱国,拼消耗他拼不起。但他基本每一步都走对了,而对手又往往都犯低级错误。简直是天佑大秦。如果弱化秦国的话我认为只有楚国有机会。楚国战略方向转向西部吞并巴蜀、再北上破秦,就是《隆中对》的理想形态。
[var1]
然后一路从汉江一带北上、一路东向出关中可以中原尽收,即使暂时失利也可以南据汉江,西据函谷关。楚国战略西进可以放弃东方的淮河流域给吴越与齐鲁争夺,中原本来就利益纠葛复杂,楚国放弃北上,不去主动侵略中原国家而是西取巴蜀的话我觉得中原国家大概率也不会去管楚国。当然这是开上帝视角才能做到了。我认为最难的是魏韩齐吧,魏韩四战之地,齐国一面靠海另外三面也几乎没有扩张的余地,而且本身无险可守。这几个国家我觉得开着上帝视角都很难。
[var1]
修改一下魏国的话吞并秦国,然后再走秦统一的路子?秦国也是很多事的,从秦武王死后,季君之乱、魏冉专政、孟尝君出奔,就没少来事,不能因为秦国成功了,就说秦国无懈可击。其实,还有一种结果,就是没有统一,大家相互攻占平衡的发展,就算其中任何一国独大,最后也会像晋国一样分裂。秦国能统一,郡县制度思想的功效很深,容易中央极权。而其他国家的改革都是在封建基础上的改良。封建制度经过几代人就是分裂。
[var1]
当时也就秦国想着统一,其他国家也都只是想着相互攻占,没有想着侵吞对方。所以如果没有秦孝公变法,中华地区的历史可能和欧洲的历史一样,永远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极权政府。最终到达现在的话,就可能是联盟政府(比如说亚盟),而不是统一政府了。当然历史不容假设,这可能就是历史诡异之处了。齐威王享受着一个好体系,乃守成有余而开拓之主;秦孝公则是''这个体系下去可能这一代就要亡国,那寡人就再造一个体系'',乃原本守成尚且不足却化腐朽为神奇地逆天改命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