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国是个弹性很强、软硬莫测的国家:曾经被吴国三军攻占国都

楚国是个弹性很强、软硬莫测的国家:曾经被吴国三军攻占国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601 更新时间:2023/12/24 22:30:39

[var1]

长平之战前后忙着灭鲁,可谓短视;救邯郸、组织四国兵临函谷,可谓霸气回光返照;前后八十万秦军才灭偏安东南之残楚,可谓绝唱。唐末以后形式不一样了。在唐朝时关中就出问题了。唐朝中后期关中的产粮供应不了建都的人口,缺粮是个大问题。所以唐末以后关中衰落下去了。北京其实建都也存在缺粮食的问题,但是之后江南大开发,苏湖熟,天下足。而京杭大运河的挖掘,通惠河,会通河的挖掘和海运的兴起。

[var1]

通过水运给北京提供了足够的粮食。不然的话北京也会和关中一个下场。正因为高强度的消耗,整合统一后大强人一倒,这根弦就崩断了。秦是法家治国,这种思想很超前。具体表现在集中化,制度化,规模化,统一标准,这是不是有点像现在跨国大公司模式。正是因为这种模式统一了六国,也因为太超前了扯到蛋了,所以汉朝就后退了几步。

[var1]

但秦制已经确立历代的指导思想地位。秦国在人力和资源上其实是个弱国,拼消耗他拼不起。但他基本每一步都走对了,而对手又往往都犯低级错误。简直是天佑大秦。如果弱化秦国的话我认为只有楚国有机会。楚国战略方转向西部吞并巴蜀、再北上破秦,就是《隆中对》的理想形态。

[var1]

然后一路从汉江一带北上、一路东向出关中可以中原尽收,即使暂时失利也可以南据汉江,西据函谷关。楚国战略西进可以放弃东方的淮河流域给吴越与齐鲁争夺,中原本来就利益纠葛复杂,楚国放弃北上,不去主动侵略中原国家而是西取巴蜀的话我觉得中原国家大概率也不会去管楚国。当然这是开上帝视角才能做到了。我认为最难的是魏韩齐吧,魏韩四战之地,齐国一面靠海另外三面也几乎没有扩张的地,而且本身无险可守。这几个国家我觉得开着上帝视角都很难。

[var1]

修改一下魏国的话吞并秦国,然后再走秦统一的路子?秦国也是很多事的,从秦武死后,季君之乱、魏冉专政、孟尝君出奔,就没少来事,不能因为秦国成功了,就说秦国无懈可击。其实,还有一种结果,就是没有统一,大家相互攻占平衡的发展,就算其中任一国独大,最后也会像晋国一样分裂。秦国能统一,郡县制度思想的功效很深,容易中央极权。而其他国家的改革都是在封建基础上的改良。封建制度经过几代人就是分裂。

[var1]

当时也就秦国想着统一,其他国家也都只是想着相互攻占,没有想着侵吞对方。所以如果没有秦孝公变法,中华地区的历史可能和欧洲的历史一样,永远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极权政府。最终到达现在的话,就可能是联盟政府(比如说亚盟),而不是统一政府了。当然历史不容假设,这可能就是历史诡异之处了。齐威王享受着一个好体系,乃守成有余而开拓之主;秦孝公则是''这个体系下去可能这一代就要亡国,那寡人就再造一个体系'',乃原本守成尚且不足却化腐朽为神奇地逆天改命之君。

更多文章

  • 楚国那么强大,为什么张仪能把楚王欺辱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仪楚王,张仪骗楚王六百里楚王发怒,张仪与楚国关系

    [var1]首先,“不占天时”:先失威望、再丧盟友,楚国亲手毁了自己的老大地位。强大的楚国失去天时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合纵,作为老大的楚国表现差劲,失去大国声望。在秦国崛起后,列国恐慌下组织了第一次合纵,而且当时楚国还是老大的位置,众小国对其期望很大,因而其顺理成章成为纵约长,但是这个所谓的老大表

  • 白起之前秦国最有名的大将, 官至左丞相, 被齐秦二国疯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国白起将军简介,秦国大将白起的一生,秦国白起实力排名

    [var1]甘茂是楚国人,自小跟随史举先生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小有成就之后,甘茂便离开了故乡,一路西行来到秦国碰碰运气。当时秦国还是秦惠王时期,国相是创立了连横学说的纵横家张仪,甘茂来到秦国之后便是做了张仪的门客。[var1]甘茂的能力很快便被张仪所发现,于是张仪决定将他推荐给秦惠王。为了使秦惠王

  • 在春秋各诸侯国的史书中,为什么只有鲁国史书留存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为什么用鲁国纪年,春秋鲁国史书上的记载,周代诸侯国鲁国简介

    [var1]西周和春秋前中期,文化教育几乎被贵族阶层垄断,书籍也是如此。各诸侯国史官书写和管理的史书在当时都不会对外公布的,这也是春秋时期很多当权者会容忍史书中保留对其不利记载的原因之一。除了史官手中的史书外,各个诸侯国的史书基本没有备份,很容易丢失。[var1]正因如此,一旦诸侯国被灭亡或者出现大

  • 乐毅差点灭掉齐国,无人能办到,为何没入“战国四大名将”行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齐国名将乐毅简介,乐毅什么时候攻齐国,乐毅伐齐消灭了齐国多少兵力

    [var1]实际上,乐毅的功劳丝毫不亚于上面的四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乐毅以弱伐强。无论是白起、王翦,还是廉颇、李牧,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他们国家非常强盛的时候。白起处在秦国向六国发起总攻的时候,王翦处在秦国收割六国的时候,廉颇时期的赵国,差不多是当时七国中最强盛的之一,李牧也生活在和廉颇比较接

  • 夷陵之战从短期来看吴国大获全胜,如从长期来看孙刘两败俱伤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吴国夷陵之战有谁参加,夷陵之战吴国大都督,夷陵之战吴国为何胜利

    就短期而言,东吴确实损失不大,算是大获全胜,但就长期而言,吴蜀都是大输家。夷陵之战兵力夷陵之战时,东吴的兵力是有明确记载的: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而蜀汉的兵力,则没有明确说法,只有一些零星记载。1、4万说。孙权在给曹丕的求援信中写到:“刘

  • 先秦的“名实”争论形成战国时的名辩思潮,其开端于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先秦时期名辩思潮代表人物,如何理解先秦百家争鸣,先秦孔子简介

    《论语.子路》曰:“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 三皇五帝的传说在战国时才出现,是中国史前文明的代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皇五帝考古资料,三皇厉害还是五帝厉害,三皇定国五帝开疆全文

    “三皇五帝”是远古时期人类最早的统治者和主宰宇宙万物的神的总称。《说文解字》中:“皇”的本义是“始王天下者”;《字汇》:“帝,天之神也”。三皇“三皇”有六种说法:(1)天皇、地皇、人皇,(2)天皇、地皇、泰皇,(3)伏羲、女娲、神农,(4)伏羲、神农、祝融,(5)伏羲、神农、共工,(6)燧人、伏羲、

  • 鲁国虽然没有成为“战国七雄”,却坚持到战国后期才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时期鲁国历代国君,战国鲁国是怎么灭亡的,战国鲁国发展现状

    [var1]首先,根据《左传》、《史记》等史料的记载,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在战国后期,鲁国是被楚国所消灭的。对于鲁国来说,之所以能坚持到战国末期,原因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鲁国人才辈出,帮

  • 齐桓公因天时地利人和成就霸业,晚年放纵奸佞而去世两月无人过问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齐桓公的悲惨下场,为什么齐桓公能成就霸业,齐桓公生平经历

    但也许正是因为上述矛盾而真实的特质,齐桓公更值得我们研究;他的成与败,对我们当代人更具借鉴意义。严格来说,齐桓公并不是一个模范君王,他贪玩、嗜酒、好色,某些方面的癖好、行为极其荒唐,不仅跟上古圣君尧、舜、禹八竿子打不着,甚至连后世君主的中上标准都达不到。但齐桓公却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他的成功,

  • 魏武卒的建立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魏国衰落后武卒再难重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国武卒制度,魏国武卒为什么厉害,魏国的崛起与衰落

    不幸的是,这三大要素都是可以被复制、替代的,甚至后来者还能具备后发优势。随着魏国的全面衰落、其它诸侯国的崛起,以及魏武卒体系本身的顽疾,这支军队走向没落成了历史的必然。当初吴起设立魏武卒,是对春秋军制的划时代变革。春秋时期的军队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士、农民、奴隶。“士”最早指的不是读书人,而是手执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