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吕不韦与嬴政之间,二人关系的三次微妙变化,谁在主导这些变化?

吕不韦与嬴政之间,二人关系的三次微妙变化,谁在主导这些变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042 更新时间:2024/1/29 13:56:56

嬴政

嬴政与吕不韦之间的关系,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依靠,中期质疑,后期反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以吕不韦办事之周全、考虑问题之细致详尽,他难道想不到这些、看不到变化吗?主要原意还是在于嬴政本人身份和性格上。嬴政主导了这一份关系的变化。

奇货可居有个基础:异人的父亲安国君被立为太子,异人才有机会

吕不韦早期是个商人,常奔波于邯郸和咸阳之间做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异人,此时的吕不韦才27岁,而异人,也就是秦始皇他爹,才16岁。或许早在几年前,吕不韦就认识了异人,也知道他是秦国的人质,确切的身份是秦国的一位公子,但是只有当异人父亲被立为太子,异人才能身价倍增,“奇货可居”也才有了基础。

[var1]

嬴政

吕不韦纵是再厉害,也不可能连异人的父亲被立为太子,也由他运作得来,那是办不到的。

应该说,吕不韦早早认识了异人,一直关注着他,直到某一天,听说异人的父亲被立为太子,吕不韦看到了机会,看到了“奇货”的价值,以及可以进行运作的巨大空间。

吕不韦需要进行哪些运作?

虽然奇货可居,但是要讲理想之中的计划,落实为现实的行动,还是需要巨多的工作要做的。

吕不韦要说服异人,这个比较好说,异人本就是人质,如果有一个能够争取成为下一任太子的机会,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且现在的身份非常之低,由低到高,只要稍有一点台阶,都可以迈开去走,都是上升的道路,都比现在强,何乐而不为呢?

[var1]

吕不韦

吕不韦要说服安国君立异人为下一任太子,而安国君有几十个儿子,凭什么就要立处于中间的异人,这显然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任务。

吕不韦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从别人的角度,从别人的需要出发,想别人心里之所想,满足别人的需求,这使他做到了一击即中,总能想到心里去,能解决别人最关心的“痛点”问题。

如何打动安国君,让他在众多儿子中,立异人为太子?

吕不韦想到了华阳夫人,一个安国君最为宠幸的女人。

要说服华阳夫人,就要看华阳夫人缺什么?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

[var1]

嬴政的爸爸异人

华阳夫人缺什么?儿子。吕不韦去找了华阳夫人的弟弟,说了各种道理,主要就是说,你们现在危险已快降临,你却浑然不知,太子安国君门下宾客稀少,而你们却是宾客盈门,风头盖过了太子,等太子继位后,不是很危险吗?华阳夫人的弟弟当然很害怕,于是吕不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你姐姐现在无子,但安国君很宠爱她,这是她的资本,宠爱源于美色,美色一旦衰减,宠爱也就衰减了,为了替未来考虑,你们要另谋出路,长远打算,找一位公子当自己的儿子,将来如果此公子能被立为太子,更远的将来,他就是君主,那你们的利益就快要长远保全了。

说到这里,华阳夫人当然求之不得,吕不韦推出了异人,说这个孩子很乖巧,常念叨说,愿意把夫人您看做亲身母亲一样的对待,并常常说思念您。

异人本是有亲娘的,亲娘叫做夏姬,但是这个夏姬,不受安国君待见。

[var1]

华阳夫人,嬴政的奶奶

所以异人与华阳夫人之间,是华阳夫人没儿子,异人没有一个特别受君主宠爱的亲娘,于是,华阳夫人收了异人这个儿子,异人认了华阳夫人这个母亲,各自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上升通道。当然你说为何不推荐别的儿子给华阳夫人,其实也有说头,比如说只有异人对夫人您如此孝顺,而别的孩子可能就不那么好,或者其亲娘也多多少少受宠于安国君,那些孩子想另找一个娘的愿望,就没有那么强烈。

吕不韦还要运作各种方面的事,比如异人如何回来,赵国肯放吗?如何安全到达?异人回来后,如何将设想一步步落实,华阳夫人这边的配合与动作,是不是可以按预期进行?安国君是不是听取?

终于,异人在24岁那边回到了秦国,而此时,异人的老婆赵姬,也就是吕不韦送给异人的那个他之间的妾,以及2岁的嬴政,还在赵国境界,要等到8年之后,才能回到秦国。

[var1]

吕不韦与异人

很显然,从我的这些描述中,大家可以看出,吕不韦是异人回国、当太子,8年后再接赵姬嬴政回国,所有这些事情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异人因为和吕不韦的结识,彻底改变了他后来的人生之路,他曾经的承诺说可给一半江山于你,虽然没有百分百落实,但封10万户给吕做食邑,封侯拜相,教导嬴政称吕不韦为仲父,都足以说明,异人从内心认可吕不韦的帮助和贡献,也愿意兑现相当程度的承诺。

嬴政回国时,才10岁,他所目睹和听到的,一定是父母异人告诉他,吕不韦对于他们的这种命运的设计和协助,因为即便是华阳夫人,也曾教导异人说要多听吕不韦之传习。那对于嬴政来说,吕不韦之威望,一定是非常之高。

加之异人当上国君三年,就去世了,13岁的嬴政即位,称吕为仲父,这一定是大人教的,此时的吕,已经当了三年的丞相,而年少的嬴政,在执政上,也要依靠吕不韦的辅佐。他对吕的信赖和依靠,一定是非常之深的。

[var1]

张铁林版的吕不韦

嬴政逐渐成长,自主执政,他开始质疑一切

吕不韦是个爱热闹的人,他家仆超过一万,吕不韦也是个爱交际的人,其门客又有数千,只别说这些操作,纵然不会直接对君权构成威胁,只单单让君主看着,就特别的不舒服,哪个君主愿意臣下有如此显赫之声势,浩大之排场?

我们拿李斯的事做一个例子,嬴政有一次看到李斯的车队豪华气派,浩浩荡荡,心里就很不高兴,就在面部表情上流露出来,旁边的宦官偷偷告诉了李斯,李斯下一次立马轻车简从,嬴政看到后,立马觉得,一定是有人告诉了李斯我上次的事,于是问身边人谁给李斯通了信,无人敢承认,嬴政遂把这些人全部杀掉。

[var1]

李斯

应该说吕不韦虽然权力很大,但做得并不是特别过分,还是考虑很周全的,因为从嬴政最后对于吕不韦之短短数语之评价:你对国有何功,可封十万户?你与我有何亲,可以让我称仲父?全家迁至蜀地去吧,从这个话中,其实能看出来,吕不韦并没有犯特别大的错,如果有,这个信里一定会提,一定会写,这个信的内容,只是说对吕不韦的价值,提出了质疑,提出了新的思考,吕不韦真有那么重要吗?贡献真有那么多么?充其量也就是这么分量。

在嬴政执政期间,吕不韦也做过一些荒唐事,如与赵姬私通,后又运作嫪毐入宫与赵姬私混,嫪毐自不量力又谋反,后被捕杀。吕不韦为何这么做?赵姬的分量,话语权,促使吕不韦想办法得其欢心,或许还有一种吕不韦这种不甘清闲的性格热点,造成了种种荒唐之事的出现。嫪毐进宫,可不是一天两天,时间之长,跟赵姬,也就是嬴政的母亲,连孩子都生出来了,以嬴政之敏感,我想不可能不观察,为什么到了事发,才彻查呢?可能也有从根本上看,这些在嬴政心里,都是不算太大的小事的原因,至少一开始,是这样的。

[var1]

嬴政的妈妈 赵姬

但到底还是这些事,叠加起来,让嬴政觉得吕不韦越来越不讨人喜欢,质疑与否定吕不韦的倾向,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

嬴政终于厌恶吕不韦了,这一次很彻底

吕不韦终于被罢相了,那一年,吕不韦55岁,嬴政22岁,吕不韦当了12年丞相。

虽然吕不韦被罢相了,但是他的十万户的食邑还在,也就是洛阳附近的10万户的赋税,不用交给国家,交给吕不韦就可以了,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吕不韦在物质上,可以活得很好。被罢相后的吕不韦,受到了六国上层的纷纷邀请,秦是强国,秦的官员,退下来后,六国都很感兴趣,也许是当时的一个习惯,一方面秦的官员,其专业素养不会差,另外就吕不韦个人来说,也足见其声望之高。

[var1]

异人

可能在吕不韦的内心,还留着那么一点点的希望,希望嬴政看到他这么受欢迎,是不是可以恢复他的相位,因为他还是有价值的,还是被六国的人需要的。但是嬴政对吕不韦的反感越来越大,于是就有了上面我们说到的那封信:你对秦、对我,有何功,有何亲,敢受10万户的食邑,敢让我叫你仲父?

从嬴政对待母亲赵姬的态度上,也能看出源于吕不韦之撺掇,嫪毐与赵太后胡来之事,也是让嬴政十分的愤怒,囚禁其母,先后有27位臣下替赵太后求情,均被杀死,后来第28个人,一个叫做茅焦的人,说服了嬴政,释放了其母,但是在这件事中,嬴政并没有非常严厉地处罚吕不韦,且还是在第二年,才罢免了吕的相位。这足见在嬴政的内心,吕不韦只是讨厌,但不是叛逆。

[var1]

赵姬与嫪毐

后来,嬴政让吕不韦迁往蜀地去找,吕不韦自杀,在吕不韦看来,嬴政这么决策,已经是在告诉他,让他自行了断,历史上有很多的案例,都是让当事人到了那一步,自行决断。很多分析说吕不韦被之后再被追杀,才自尽的,其实不是的,现实已在眼前,确实很难改变了。此时,吕不韦57岁,嬴政24岁。

应该说嬴政对于吕不韦,还是有感情的,也并没有从内心深处,百分百地否定他,但因为嬴政的逐渐长大,他已不习惯于自己的权威被任何人分享和遮掩,也不希望别人在谈及他的时候,会提到另一个人的名字,然后说这个人对于老秦家,的确有着巨大的功劳,他不希望别人这么说,这是他的性格使然。

[var1]

嬴政

吕不韦本身也犯了一些错,他的这些错误,其实客观来说,嬴政并没有给他严苛的责罚,然而,从依靠到质疑,从质疑到反感,在二人关系这三次变化中,能够看到的是,不管吕不韦有没有错,嬴政毕竟已不是幼小的嬴政了,他不可能再像从前一样,听别人的话,活在别人的影响中,尽管这种影响越来越小。而吕不韦本身的是非功过,也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茶余饭后的谈资,其成败得失,只能留给时间去评说了。

更多文章

  • 刚愎自用-春秋楚国大将子玉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时楚国子玉,子玉是谁,子玉的典故是什么

    子玉成名之战便是《城濮之战》,一战而青史留名,只不过是反面教材。子玉这个人是有一定的才干,但是刚愎自用,丝毫不听劝谏。要不是靠着楚国令尹子文的帮助,不遗余力地提拔,将属于自己的功劳全部给了子玉,更是消耗了与自己及宗族与楚成王的情分,可谓是宠爱至极。子玉曾带领军队进攻陈国这个小国,原因是陈国和楚国的死

  • 张仪被秦国驱逐,他的孙子推翻秦朝,他的后代坐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仪走后谁来秦国,张仪哪年入秦,秦国丞相张仪简历

    [var1]张仪的儿子张封章,没有什么突出历史成就,他的个子不高,善于养生,他的儿子个头都比较高。张封章的二个儿子张苍和张伯辽。张苍,和李斯、韩非子是同门,师傅是荀子。在秦朝担任御使,负责四方文书。后来因为犯罪逃亡,随刘邦起义参加入关灭秦。汉朝建立,被刘邦封为北平侯,在各诸侯王国赵、代、淮南任国相。

  • 《世界军事战争史-051》魏国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世界战争史合集,魏国最后一战,战国魏国战争01期

    [var1]1.战国七雄与变法强兵经过近300年的春秋争霸战争,见于经传的160余国,至战国初仅剩40余国(含20余个少数民族国家)。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大,史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许多国家新兴地主阶级夺取了政权,登上了政治舞台。为巩固封建统治,消除奴隶制度残余,健全封建制度

  • 为什么说三国争霸之时,只有曹魏政权,才是三国时期的“正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曹魏是正统吗,三国曹魏政权在现在哪些地方,三国时期魏国详细介绍

    在研究历史之前,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自然是刘皇叔所建立的蜀汉最具正统性。但遗憾的是,说出这个答案的朋友,无不陷入了《三国演义》造就的历史误区,把除了蜀汉之外的所有军阀都视作“汉贼”。实际上,只有曹魏政权,才是三国时期的“正统”。[var1]每个开国皇帝,都曾为“正统”二字大费周章。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

  • 秦始皇灭掉六国,是怎么处置这六国的国王的?他到底是不是暴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始皇扫六国统一了哪六国,秦始皇是暴君吗小视频,秦始皇灭六国谁的功劳最大

    [var1]很多人可能永远想不到,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人,但始皇帝嬴政也正是因为他是一位历史的开创者,所以面临的问题和麻烦更为复杂,也致使他死后的名声也毁誉参半。[var1]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历时10年他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

  • 为什么把扁鹊移出课本?专家:看他的病人年纪有多大,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扁鹊为什么会被移出课本,扁鹊真的活了几百年吗,扁鹊是哪年开始治病的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最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与三国豪杰们一起名垂青史之人还有名医华佗,民间有许多关于华佗的传奇故事,他妙手回春,有拯救苍生的壮志,但可惜的是最后被曹操杀害,最终也没有留下太多的医学资料。每个时代都需要医生的救助,他们救死扶伤,治愈病人的身体与心灵。中国的教科书的相关编辑人员,也十分的

  • 为什么说春秋五霸中,真正霸主只有齐国和晋国,其余三个名不副实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齐国vs晋国,春秋五霸谁的实力最强,春秋五霸都有谁最厉害

    由于距离现在非常遥远,很多当年的故事我们都不得而知,只有从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里面能够窥探一二。[var1]在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周王室的影响力逐渐式微,各诸侯国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开始不断地互相攻击,为了替周王室统一号令,管理众多的诸侯国,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强有力的诸

  • 一波三折的韩国太子之争:虽然是韩国内政,却反映出楚国的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韩国和楚国的战争,历史上秦国和韩国的战争,战国时期韩国如何灭郑国

    [var1]得知此事后,楚怀王怒火中烧,就要治郑强之罪。可郑强却不慌不忙,向楚怀王解释道:“下臣假传王命送几瑟土地,这可是为了楚国!得到新城、阳人后,如果几瑟与公叔争权得胜,那么魏国必将攻打韩国;到时韩国形势危急,就不得不将命运寄托于楚国,又怎么敢索要新城、阳人呢?如果几瑟争权失败,他一定会逃到楚国

  • 长平之战后,赵国被彻底打残,李牧为何还能全歼十万匈奴精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牧对赵国的贡献,李牧打赵国完整版,李牧能灭赵国吗

    这场战争,后世史称赵破匈奴之战。李牧打匈奴的这场战争,在中国战争史上,可以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首先,这场大战之后,匈奴十多年不敢再进犯中原,这就给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原,送了一个好机会。其次,在这场战争当中,李牧是以步骑结合的方式,全歼了匈奴的骑兵军团。这个战法,对后世战争的影响极为深远。后世上千

  • 宋偃王打败齐楚魏三大强国,为何说他反而加速了宋国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资治通鉴》记载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宋国的灭亡。国家灭亡,这是太有资治意义的事情了,司马光仔细叙述亡国的原因,追本溯源,要从一只小鸟说起。宋国发生了一起灵异事件,一只小鸟生出了一只猛禽。遇到怪事,照例由占卜专家进行解释和预测,专家说的是:“小而生巨,必霸天下。”意思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