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三国争霸之时,只有曹魏政权,才是三国时期的“正统”?

为什么说三国争霸之时,只有曹魏政权,才是三国时期的“正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885 更新时间:2024/1/22 1:07:54

在研究历史之前,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自然是刘皇叔所建立的蜀汉最具正统性。但遗憾的是,说出这个答案的朋友,无不陷入了《三国演义》造就的历史误区,把除了蜀汉之外的所有军阀都视作“汉贼”。

实际上,只有曹魏政权,才是三国时期的“正统”。

[var1]

每个开国皇帝,都曾为“正统”二字大费周章。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是完全没必要的,自古以来朝代更迭都遵循了丛林法则,能打下江山的都是“正统”,都是“奉天承运”。不过,对于还没打下江山的政权而言,就得找一个让天下人心服口服的理由,以证实自己的合法性。

甭管是“靖难”还是“清君侧”,只要能编出个理由来,军事行为就能变得合法。反之,就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山贼土匪。当然,像某张氏兄弟编出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未免有些鬼扯,连三岁小孩都能看出这就是个邪教团伙。所以,张角集团自然要归为“山贼土匪”之流。

[var1]

我们且来看看魏、蜀、吴三家家主称帝的理由:

靠绑票天子要挟天下人是既成事实,但这并不能说明曹魏政权不具备合法性。甭管曹操曹丕父子布局多少年,用了多少阴谋算计,能让汉帝把江山禅让给曹家,这套承袭汉祚的流程是合乎规矩的。

相比之下,有皇室血统的刘大耳刘皇叔(其宗室可追溯至中山王刘胜)也是合法的,即便他与献帝的亲缘关系已经到了“八竿子打不着”的程度。刘备起码与汉统沾亲带故,且自他创业之初就打着“匡扶汉统”的大旗。所以,蜀汉政权亦是正统。

至于孙吴,与上面两位相比有点寒碜。孙家实在找不出什么好借口坐上龙椅,可另外两家已经抢先行动了,自己也不好屈居人后。且看陆逊对主公的一句评价:“陛下以神武之姿,诞膺期运。”既然没有合法性,那就用开国皇帝的套路,用“受命于天”来粉饰皇权。

不过,当时的孙吴没能一统中原,所以这个理由显然无法让天下人信服。故此,在讨论“谁家更有合法性”这个话题上,可以优先将孙吴给淘汰了。

[var1]

剩下的蜀魏两家,谁家更正统,还得从政体上研究:

魏之政体十分完善,且看大魏是如何承袭汉礼的:黄初五年,朝廷封孔圣人之后孔羡为宗圣侯,翻修毁于战乱的孔庙,在治地推行儒学。

在极短的时间内,大魏便复兴了汉礼。至少在门面上,大魏天子像模像样,不论是车辇还是仪仗,懂门道的文人一看便知,这是合乎礼法的。

蜀汉虽通过孔明等能臣了解到一些汉礼的常识,但刘备毕竟没亲身经历过。所以,当时作为皇帝的刘备,即便遵照朝廷的规制,也只是有样学样而已。

笔者估计,连刘大耳本人都不知道有些规矩的用意是什么。

[var1]

且在官僚制度上,蜀汉也略逊一筹。蜀汉政体看起来像模像样,有天子,有朝廷,有内阁(丞相),有地方官。但其本质仍属军事集团,这一套官僚制度就是走个排场罢了。

且看蜀汉丞相一职,孔明该负责的工作是什么?

内政。

可纵观这位能臣的一生,虽说政务处理了不少,但在大多数时间里他干的是统帅的工作。归根结底,蜀汉政权穷兵黩武是事实,这个政权的骨子里仍是军事集团,这一点毋庸置疑。

大魏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政体承袭自东汉正统,且文臣们革除了许多前朝弊政,整顿吏治并加强法治建设。不仅如此,魏国的官僚制度也非常完善。文臣干文臣的活,武将干武将的活。

打个比方来说,司马仲达与孔明打了这么多年,他的身份是什么?大将军、太尉,正儿八经的武职。反观孔明的职务,司隶校尉(相当于国家检察长)、丞相(内阁总理)。一个派丞相出去打仗的封建王朝,显然是有失体面的。

[var1]

最后,再来看看两大政权的法制。

曹魏沿用汉法,并在汉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故大魏的法制不仅正规,且有所进步。反观蜀汉,《蜀科》是由法正、孔明等文臣拟定的,虽然同为治国良法,但刘备以大汉之名建国,理应承袭汉法,这种另辟蹊径的做法并不正规。

当然,所谓“正统”,不过是政治游戏罢了,我们也没必要较真。不论大魏有多“正统”,终究成了一艘在史海上驶过的泰坦尼克。

参考资料:

【《三国志》、《三国演义》】

更多文章

  • 秦始皇灭掉六国,是怎么处置这六国的国王的?他到底是不是暴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始皇扫六国统一了哪六国,秦始皇是暴君吗小视频,秦始皇灭六国谁的功劳最大

    [var1]很多人可能永远想不到,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人,但始皇帝嬴政也正是因为他是一位历史的开创者,所以面临的问题和麻烦更为复杂,也致使他死后的名声也毁誉参半。[var1]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历时10年他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

  • 为什么把扁鹊移出课本?专家:看他的病人年纪有多大,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扁鹊为什么会被移出课本,扁鹊真的活了几百年吗,扁鹊是哪年开始治病的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最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与三国豪杰们一起名垂青史之人还有名医华佗,民间有许多关于华佗的传奇故事,他妙手回春,有拯救苍生的壮志,但可惜的是最后被曹操杀害,最终也没有留下太多的医学资料。每个时代都需要医生的救助,他们救死扶伤,治愈病人的身体与心灵。中国的教科书的相关编辑人员,也十分的

  • 为什么说春秋五霸中,真正霸主只有齐国和晋国,其余三个名不副实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齐国vs晋国,春秋五霸谁的实力最强,春秋五霸都有谁最厉害

    由于距离现在非常遥远,很多当年的故事我们都不得而知,只有从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里面能够窥探一二。[var1]在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周王室的影响力逐渐式微,各诸侯国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开始不断地互相攻击,为了替周王室统一号令,管理众多的诸侯国,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强有力的诸

  • 一波三折的韩国太子之争:虽然是韩国内政,却反映出楚国的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韩国和楚国的战争,历史上秦国和韩国的战争,战国时期韩国如何灭郑国

    [var1]得知此事后,楚怀王怒火中烧,就要治郑强之罪。可郑强却不慌不忙,向楚怀王解释道:“下臣假传王命送几瑟土地,这可是为了楚国!得到新城、阳人后,如果几瑟与公叔争权得胜,那么魏国必将攻打韩国;到时韩国形势危急,就不得不将命运寄托于楚国,又怎么敢索要新城、阳人呢?如果几瑟争权失败,他一定会逃到楚国

  • 长平之战后,赵国被彻底打残,李牧为何还能全歼十万匈奴精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牧对赵国的贡献,李牧打赵国完整版,李牧能灭赵国吗

    这场战争,后世史称赵破匈奴之战。李牧打匈奴的这场战争,在中国战争史上,可以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首先,这场大战之后,匈奴十多年不敢再进犯中原,这就给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原,送了一个好机会。其次,在这场战争当中,李牧是以步骑结合的方式,全歼了匈奴的骑兵军团。这个战法,对后世战争的影响极为深远。后世上千

  • 宋偃王打败齐楚魏三大强国,为何说他反而加速了宋国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资治通鉴》记载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宋国的灭亡。国家灭亡,这是太有资治意义的事情了,司马光仔细叙述亡国的原因,追本溯源,要从一只小鸟说起。宋国发生了一起灵异事件,一只小鸟生出了一只猛禽。遇到怪事,照例由占卜专家进行解释和预测,专家说的是:“小而生巨,必霸天下。”意思是说,

  • 汉高后吕雉死于狂犬病,为何人们认为她是死于赵王刘如意的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王刘如意简历,吕后死因真正的原因,吕后有没有毒杀赵王刘如意

    汉高后吕雉,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原配妻子,皇后,亦称为吕后、吕太后。她是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之后,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也是当时实际上的女皇帝。[var1]公元前180年,吕后称制的第八年的三月份,吕后在一次祭祀的傍晚,在自己经常走的路上,突然间被一只大狗冲出来,咬伤了左腋下。[var1]

  • 秦始皇灭六国,最难啃的两根“骨头”为何是赵国和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灭六国谁的下场最惨,秦始皇是如何灭六国的,秦始皇灭六国真实纪实

    秦始皇也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并且也打了很多艰难的战争,其中六国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很多人认为是赵国和楚国,而这两个国家也是六国当中实力与秦国相当的大国,到底是楚国更强大些,还是赵国略胜一筹呢?哪一个国家才是最艰难的战争呢?[var1]秦始皇统一六国其实是历史的必然,在此之前,秦国已经有了几代人的积累,并

  • 商鞅有多厉害?推荐人说:如果不用他,就让他在这个世界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商鞅个人简介,商鞅的最大功绩,对商鞅的评价简短

    那个让人扛木头发奖金的事例,也被后人广泛引用,是现在公司兑现承诺,留住人才的杀手锏。如果说商鞅是个伟大的改革家,不如说他是个情商高手。他洞察人性能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创造出不为而为的奇迹来。别以为商鞅只是通过变革使秦国取得了强国梦。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思想家,哪一个变法改革者不是思想家呢?[va

  • 兵家儒家法家史家四项全能的军事家吴起,为何排名在孙子之后?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吴起是军事家吗,战国初期军事家吴起图片,吴起是魏国大将军吗

    主笔:大器晚橙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需要从一句话开始讲起:“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句话是《资治通鉴》的开篇第一件事,司马光选择从这件事开始记载,是非常有讲究的,在他看来,这件事是东周真正“礼崩乐坏”的开始,是“战国时代”的开端。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的“臣光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