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曹操麾下诸将里面,张辽和关羽具备一定的渊源。当年张辽是吕布麾下将领,吕布兵败后,张辽也被曹操俘虏。张辽被俘以后辱骂曹操,还是关羽求情,张辽才得以幸免——而曹操也感念张辽是个刚烈的好汉,因此厚待张辽。关羽是一个孤傲的人,他为张辽求情,其实说明张辽和关羽性格上有相通的地方。
因此,关羽被包围的时候,张辽想到劝降关羽。张辽在劝降过程中,就已经意识到需要让关羽体面的投降曹操。于是,张辽作为中间人,代表曹操和关羽约定两点:第一点,关羽是刘备的部将,刘备是东汉的臣子,因此自己可以归顺朝廷,但不能归顺曹操。第二点,就是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自己就会寻找刘备。
张辽能精确提出关羽可以接受的条件,当然也肯定知道,关羽会在将来离开曹操。不过,张辽相信,关羽离开曹操,并非为了刘备。在关羽的价值观里,春秋之义和不能忍辱是主要组成部分。所谓春秋之义,就是不能尊奉两位主上。
因此对于关羽来说,刘备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个人。不如说是自己所效忠的一个符号。而自己如果撇弃刘备投靠别人,那是和自己的价值观冲突的。而不能忍辱则是因为,关羽在曹操麾下,始终存在一种降将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体面,因此,关羽不能长期为曹操效劳。因此即便是在关羽离开曹操之前,刘备已经身亡,那关羽多半也会选择辞官回乡,也不会继续效劳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