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知道韩信被杀死的消息后,“且喜且怜之”,他对韩信的死表现出来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是高兴,因为解决了自己的心头之患,另一方面又对韩信心怀怜惜,因为毕竟韩信曾经打了无数胜仗,如果没有他,自己绝对不可能打败项羽取得天下。
然后,刘邦问了吕后一句话:“信死亦何言?”韩信死的时候说什么了?
吕后回答道:“他说后悔没听蒯通的计策。”刘邦一听,顿时大怒,马上派人去把蒯通找来,对他进行了一番拷问,甚至扬言要烹杀他以解心头之恨。
这位蒯通究竟是什么人,能让刘邦如此愤恨,气得要把他烹杀呢?
1、齐国辩士蒯通
蒯通是个辩才,他特别擅长游说。
赵王武臣曾经北上攻击赵地,一路之上接连攻下十座城池,一直打到范阳,受到范阳县令徐公的坚决抵抗。
蒯通就是范阳人,他看到武臣率领虎狼之师兵临城下,担心徐公的拼死抵抗会使范阳城生灵涂炭,于是挺身而出,先对范阳县令游说一番,说动徐公同意投降。
在蒯通三寸不烂之舌的鼓动之下,徐公终于同意投降。
只有徐公一方同意投降还不够,还需要武臣同意受降才行,于是蒯通又不顾自身安危,乘坐徐公派出的马车前往武臣营中,劝说武臣答应受降。
在蒯通的劝说下,武臣答应接受徐公投降并封徐公为侯,于是两方成功接洽,免去了城池和百姓遭受战火之苦。
范阳徐公的投降,也带动后面三十余座城池都跟风而降,赵王武臣顺利接收了秦地。
数十座城池以及其中的百姓能够免受战火之苦,蒯通功不可没,他的辩才也由此可见一斑。
2、二辩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蒯通第二次出现是游说韩信攻打齐国,和上次相比,他这次进言可以说是贻害不浅。
此时的韩信已经平定了魏国、赵国,劝降了燕国,正准备攻击齐国。
按照之前李左车给韩信的计策,韩信准备像劝降燕国一样,派人去劝说齐国投降。没想到,韩信想到的,刘邦也想到了,刘邦一方面下诏让韩信攻齐,一方面又派出说客郦食其前去齐国劝降。
韩信遵照刘邦的诏令率军东进,快要到达齐国的时候,突然收到消息,说齐王在郦食其的劝说下已经准备归降。
对手准备投降,韩信自然而然地就准备下令命令大军停止进攻。可是没想到,蒯通在这个关键时刻突然冒出来,对韩信进行一番劝说,让齐国的顺利归降成为泡影。
蒯通对韩信说道:“将军您攻打齐国的诏令是汉王给的,汉王派去劝降的不过是密使,汉王有诏令命令您停止攻齐了吗?您为什么要停止前进呢?况且郦食其不过是个说客,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将军您统帅数万人马,这一年多也只攻占了赵国五十多座城池。您做大将军已经有几年时间了,难道功劳还比不上一个儒生吗?”
在蒯通的一番鼓唇摇舌之下,韩信马上下令大军继续前进,马上渡河攻齐。齐军没有戒备,韩信的大军一直打到了临淄。
齐王田广听到汉军接连攻陷城池的消息之后,认为是郦食其欺骗了自己,于是烹杀了他,然后带人逃跑到了高密,派人向楚王项羽求救。
韩信在潍河设伏,大败项羽派来的龙且20万大军,杀死大将龙且,平定齐国。
在这次平定齐国的过程中,蒯通的一番话使本来已经准备归降的齐国又陷入战乱之中,刘邦派来的说客郦食其被齐王杀死,项羽的数十万大军也在潍水之战中丧命。
蒯通鼓唇摇舌的本领还真是让人不可小觑。
3、三辩
蒯通再次游说韩信是在韩信被立为齐王之后。
韩信大胜龙且,平定齐国,他所取得的胜利让项羽十分恐慌,于是项羽就派了谋士武涉前去劝说韩信,让他反汉,与项羽联合,以形成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之势。
面对武涉的一番鼓动,韩信毫不犹豫地回绝了。
蒯通在武涉的游说中明白了一件事:“天下权在韩信”,他明白现在韩信选择帮助谁,谁才有获得最终胜利的机会,于是他准备再游说一番,鼓动韩信自立,自己也能再建一番功业。
蒯通和武涉劝说的话道理基本相同,不过经由蒯通说出来就显得尤其诚恳: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蒯通说:“现在大王您的声势足以震慑君主,功劳已经大到难以封赏,假如您归附楚王项羽,楚王不会相信您;您归附汉王刘邦,汉王也会忌惮惊恐。您有这样大的声势和功劳,去哪边都不合适,因为您名为臣子,功劳和声势却比君主都高,我想起来都会替您感到危险!”
蒯通对韩信说的这番话分析得十分透彻,把韩信功高盖主、引人忌惮的危局说得十分通透,所以对于韩信来说,目前最合适的选择就是:拥兵自立,既不归顺项羽,也不服从刘邦,和他们两个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势。
但是韩信为别人做事果断勇猛,临到为自己谋划了却犹豫不决,他打断蒯通的话说道:“先生就说到这吧,我先想想再说。”
几天之后,蒯通再次劝说韩信,他以“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作比,恳求韩信早做决断,千万不要错失时机。
但是韩信仍然在犹豫,他不忍心背弃刘邦,又觉得自己功劳大,刘邦不会夺取自己的齐王之位。
蒯通见韩信不听自己的计策,只好装作疯癫的样子去做了巫师。
4、韩信之死
垓下一战,楚军大败,项羽自刎而死,刘邦取得了楚汉之争的最后胜利。
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突然闯进韩信营中,收夺了他的兵权,然后把他的齐王改封为楚王,封地也改封在楚国,都城是下邳,将韩信从齐国远远调开。
不久,刘邦又将韩信从楚王贬为淮阴侯,将他从楚国带回京城。
直到此时韩信才相信,刘邦原来是如此忌惮自己,他开始装病不去上朝,每天郁郁不乐。
事情当然没有就此结束,前196年,韩信被人告发与陈豨密谋造反,吕后与萧何设计,将韩信骗入长乐宫钟室诛杀。
临死之时,韩信叹息一声,说道: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我真后悔没采纳蒯通的计策啊,现在被妇女小子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5、四辩
吕后和萧何诛杀韩信的时候,刘邦正领兵在外平叛。成功平叛之后,刘邦返回京城,当他听说韩信已经被诛杀的消息后,又高兴又怜惜,于是问吕后:“他临死时说了什么。”
吕后回答道:“他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
刘邦知道蒯通是齐国的辩士,于是就让人把蒯通抓起来送到京城。
蒯通被送到之后,刘邦问道:“是你教唆韩信谋反吗?”
蒯通毫不胆怯地回答道:“是,我确实给他分析过形势,可惜这小子却不听我的话,终于导致了今天的下场。如果当初他采用了我的计策,陛下您今天怎么可能有机会杀掉他呢?”
刘邦气得大喝一声:“给我煮了他!”
蒯通连忙叫道:“那我就太冤了!”
刘邦问道:“你都教唆他谋反了,你有什么可冤的?”
蒯通明白,刘邦这是给自己说话的机会,于是连忙辩解道:“当初秦朝纲纪败坏,各路诸侯纷起,正是英雄逐鹿、各显身手的时候。陛下您应该知道,强盗跖的狗即使看到尧也会叫唤,并不是因为尧不仁德,而是因为尧不是自己的主人。我那时所处的情景与其相似:我只知道有韩信这号人物,并不知道陛下您。况且普天之下,手执利器、想要像陛下您一样有一番作为的人多的是,只是力不从心,没有达到目的罢了。陛下您能够都把他们煮了吗?”
刘邦一听,也是这个道理,于是说道:“放了他吧。”就赦免了蒯通。
蒯通的至死一辩,为自己赢得了活命的机会。
韩信是刘邦诛杀功臣的开端,从此之后,彭越、英布等名将都先后被诛。蒯通之所以能够逃得性命,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口才好,也不是因为刘邦有多仁慈,而是因为蒯通的本领远远还没有大到对刘邦有威胁的程度,所以刘邦才会放过他,不想让自己背负“滥杀”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