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秦末动荡时期,各路英雄豪杰聚集想要一同推翻秦二世的暴政统治。而在这些人中,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脱颖而出。
两个性格出生毫不相同的人,最终却终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项羽战败后在乌江自刎,世人皆说他蠢,但实际上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楚汉之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在刘邦和项羽二人相争的这段时间里,留下了广为流传的词语和典故。而“鸿门宴”便是这些典故中的一个。那么“鸿门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明明志在必得的项羽又为何让刘邦逃走了呢?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攻占了咸阳。刚进入咸阳没多久,刘邦便有了称王的计划。很快,这件事情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项羽得知此事后,便带领军队想去咸阳阻挠刘邦称王。
刘邦本就出生在小县中,为人很是机灵活络。他自知实力不敌项羽,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和项羽撕破脸皮。所以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便暂时退出了咸阳城,美其名曰是为项羽入关中率先探探路。
虽然刘邦伏小做低,但是攻占咸阳城一事让项羽戒心大起。就这样,项羽在谋士范增的建议下,决定在鸿门一地设宴,在此地悄悄地把刘邦解决掉,以除后患。甚至在宴会开始之前,范增便提前安排好了项庄舞剑,借此机会在宴会上刺杀刘邦。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刘邦收到项羽摆宴的邀请自然是心知肚明。他将此事告与张良,问张良该怎么办。而张良思考后,告诉刘邦这宴会必须要去赴。并且张良让刘邦放心,他会安排好一些,让刘邦找机会偷偷逃跑。
鸿门宴开始的当晚,一切都在按照范增设想的情况发展下去。只是后来因为项伯的原因,让项庄在宴会上并没有将刘邦杀掉。而刘邦也抓准时机,谎称自己喝醉,急忙逃回了军营。
而从这场鸿门宴之后,项羽和刘邦仿佛本末倒置了一般。刘邦从这之后的实力大大增加,而项羽因为错失了杀掉刘邦的机会,也从此走上了下坡路。直到后来四面楚歌,一蹶不振在乌江边上自刎,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汉四年,刘邦和项羽决定议和。随后,项羽便带兵回到了楚地。但是刘邦出尔反尔,撕毁了议和合约,亲自率领军队追击项羽。与此同时,刘邦还命韩信和彭越二人分别从南下,命刘贾率军与英布汇合北上。就这样,三路大军合击项羽和其十万疲兵,垓下之战一触即发。
面对这种突发而又紧急的情况,项羽和其十万疲兵自然是不堪重负,被刘邦的军队们围在了垓下城中。时间来到了晚上,项羽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项羽也知道自己大势已去。
而聪明绝顶的虞姬自然也看出了项羽的窘迫。自知不能让项羽有所顾及的她,便在项羽面前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痛苦不堪的项羽趁着月色正浓,率领八百名精锐骑兵突围南逃而去。
第二天天一亮,刘邦在发现项羽逃跑后就命人追击。一路的颠沛流离,让项羽原本就不足的兵力更是七零八散。而在此之后,项羽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项羽和剩下的士兵深陷沼泽无法自拔。
项羽在挣扎之际,刘邦的军队很快便追了上来。碰上面的两路军队自然少不了一场激战。就在这种情况之下,项羽居然还能杀出重围来到了乌江边上。
独自一人逃到乌江边上的项羽,遇到了乌江亭长的等候。乌江亭长见项羽如此落魄,便对他说:“将军快快上船,前往江东吧。虽然江东地方小,但是我们可以养精蓄锐,然后再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只是,项羽最终却并没有听乌江亭长的话,而是选择了在乌江边上自刎。就这样,一代天骄结束了他年仅31岁的生命。那么项羽究竟为何自刎都不肯过江呢?他究竟发现了什么秘密呢?
其实项羽在拒绝过江之前,便对乌江亭长说了一句话,天要亡我,即便过江又能有什么用呢。从项羽说的这句话中,便可以得知项羽自刎已成定数。一句“天要亡我”便可得知,项羽认了命。
众所周知,古代的人很是迷信,他们很是相信命数这一套东西。而项羽作为战神一样的存在,常常以少胜多大败刘邦军队。只是最后气数已尽,被刘邦逼到了如此境地,他自然认为自己的命数到此处便走到了尽头。
除此之外,项羽一生高傲自持。也正是在最后关头,他才看清了自己与刘邦的差距在哪里,那便是人心。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因为刘邦抓住了民心,所以才有了翻盘的机会。而参透这两点的项羽怎么会过江再杀回中原呢。
项羽作为西楚霸王,可以说是千古无二的存在。人们在惊叹他能力的同时,也在为他的自刎感到惋惜。但凡项羽愿意圆滑一点,那么他有可能创造更多的奇迹。只是最后这个清高的人,选择了保留自己的气节,心甘情愿的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项羽自刎并不是胆小懦弱的体现,相反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作为一代英雄人物,项羽也为江东父老乡亲的生活考虑。他知道一旦回到江东势必会给他们带来战争,让他们无法过上安稳的生活。为了江东父老乡亲,为了自己的气节,他用了英雄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