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帝都害怕自己的臣子功高盖主,为了稳固江山甚至可以处死多次救自己与水火的兄弟。
按理来说能够建功立业,成为皇帝身边的重臣,肯定有一定的政治嗅觉,能察觉到将要到来的危机。可是,他们为什么都选择慷慨赴死而不谋反为自己谋一个出路呢?秦朝大将蒙恬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当年,蒙恬明明远离京城,坐拥30万兵力,他为什么就心甘情愿的去赴死呢?
公子扶苏已死无正当理由
当时秦始皇带着他的车架浩浩荡荡的东巡,而公子扶苏则和大将蒙恬驻扎在北方。东巡途中秦始皇病倒,突然驾崩。野心勃勃的赵高知道公子扶苏对自己心生不满,一旦扶苏继位,他所要面临的可能就是流放。而自己的徒弟胡亥秦始皇并未将他当成继承人培养,很适合成为他们的傀儡皇帝。
这一想法赵高与李斯不谋而合,为了掩盖秦始皇已经驾崩的消息,他们命令车架按照原计划前行。用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传召让公子扶苏和蒙恬自行了断。收到消息的蒙恬虽然不知道始皇帝已经驾崩,可他依然发现了这其中的不正常。
他告诉公子扶苏:此事必有蹊跷,先等等,等我查探一番再做定夺。蒙恬虽然对咸阳的事情没有太多了解,但他知道始皇帝不会做出这样草率的决定,他想自己去查一查,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会有这样的消息传到这里。可是,公子扶苏却没有任何预兆的直接自杀了。
始皇帝亲自看好的继承人已经殒命,蒙恬还有什么理由讨伐贼人呢?此时起兵不论以何种理由都会显得名不正言不顺,知道此事的蒙恬只能继续等待消息。结果公子扶苏的这番操作让赵高等人兴奋不已,立马启程回京。蒙恬也被软禁了起来。
蒙恬虽然还拥有着30万兵力的指挥权,可他不愿意让自己被规划为乱臣贼子。如果扶苏还活着,他可能会起兵帮他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可偏偏扶苏已经殒命,他就算想要一个说法,可君要臣死,臣又有什么理由不死呢?
观念制约不愿意谋反
当时虽然公子扶苏已死,但那胡亥毕竟不是皇帝亲定的王位继承人,而赵高和李斯的司马昭之心也已经显露,如果放任不管可能大秦天下真的会被两个外姓拿捏,百姓从此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只要他振臂一呼,肯定会有无数将士愿意和他一起除掉赵高李斯,为大秦天下铲除奸佞之臣。
可是,蒙恬觉得先帝对他有恩,就算先帝已经死了,他也不能对他的天下指指点点。在死前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由此可见,他觉得自己谋反是不符合理法的,会使祖上蒙羞。
其实,蒙恬的思想还是很容易理解的。他作为秦朝的大将,对于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始皇帝是佩服的,他钦佩始皇帝能为人所不敢为,能三巡天下。
对于自己的偶像蒙恬从始至终都是忠心耿耿的,甚至到了愚忠的地步。他不愿意自己的言行不符合始皇帝的要求,所以最后他还是束手就擒,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而且蒙恬还是天命说的信奉者,他认为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自己必须要经历的。就算自己有所反抗,结果也会回到最开始被设定的那样,与其做无谓的挣扎,还不如从一开始就接受自己的命运,不让无辜的人因为他而丧命。
其他原因
蒙恬最终没有选择造反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他手握30万重兵,可他戍守在边境。一旦将这些兵力调往京城,虎视眈眈的匈奴肯定会趁机进犯。到时候秦国将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尴尬境地,稍有不慎,可能还会有亡国的危险。
所以,大将军蒙恬为了不让无数无辜的人卷入到这场风波,为了能让大秦的江山真的如始皇帝所想象的那样绵延万世,他选择委屈求全,选择牺牲自己来换去短暂的太平。
蒙恬没有谋反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认为自己有罪。众所周知,秦国以法家思想治天下,严刑峻法让许多人望而生畏。当时传令使告诉蒙恬他是被蒙毅所连累,按法应该被连坐。
而当时蒙毅跟随始皇帝东巡,具体事宜根本无从查知,他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罪名被处死的,这些都无从得知。所以,蒙恬始终觉得既然蒙毅已经被处死,那他一定是有罪的,连累到自己也算正常。
但他还是希望皇帝能看在他曾经有功的份上,让他有机会将功赎罪。可能,到死蒙恬内心都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你有罪。
而且,将军戍守塞外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将家眷带走。他们只能留在京城。看似京城是戒备最森严的地方,能得到最好的保护,可是,在天子脚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监视。一旦戍守在外的将军有任何风吹草动,他们都会被当成筹码进行谈判。
所以,蒙恬刚开始没有谋反还是因为顾及家人,可最后只能看着蒙氏一族就此衰落。
其实综合这么多原因,蒙恬没有谋 反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觉得自己可能真的有罪。
其实蒙恬在钦佩秦始皇的同时害怕秦始皇给自己安个莫须有的罪名,因为君王都有残害忠良的先例,他觉得就算伟大如秦始皇也不能免俗。而且,秦始皇的残暴也不是徒有虚名。
后来,公子扶苏自杀以后,蒙恬更是觉得自己不该反,也没有必要反。就这样,一代名将最后却只落得个如此下场。
可能古代将军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杀戮,背负了太多的人命,最后都只能落得如此下场吧!只是可惜了他们一身的本领,还有那忠于君主的一腔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