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地缘格局看,为何晋国以强盛的姿态分裂为赵魏韩

从地缘格局看,为何晋国以强盛的姿态分裂为赵魏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946 更新时间:2024/2/6 16:03:18

[var1]

晋国公族衰落源于曲沃代翼,曲沃代翼的发生,源于闻喜(曲沃)的特殊位置

春秋各国公室渐衰是通病,卿大夫做大也是趋势,比如鲁国三桓。晋国的特别在于曲沃代翼发生后,晋国小宗取代大宗,晋国君主主动打压公室,加速晋国的公族衰微的进度。而曲沃代翼的发生,源于曲沃(闻喜一带)的特殊地缘位置。

曲沃代翼缘起于曲沃桓叔,曲沃桓叔是帮助周平王东迁的主力晋文侯的弟弟。晋国在晋文侯继位前经历了晋殇叔篡权产生的内乱,晋文侯用心勤王,也是借此建立自己的权威。咸阳(宗周)一带被秦国送还给周平王,而周平王无力经营;因为晋国的功劳和位置,所以咸阳地区被暂时托付给晋国管理,晋文侯又将管理权托付给弟弟成师(曲沃桓叔)。

成周与宗周之间,除了走函谷关,还可以借助必经曲沃(闻喜)的陆路,连接成周的黄河水道与宗周的渭河水道。曲沃桓叔因为坐拥商道而势力壮大,晋文侯之后的晋昭侯只能将其封在曲沃;开了后来曲沃代翼的序幕。《史记》中,特别点出“曲沃邑大于翼(当时的晋国都城)”,借君子之口说“末大于本,不乱何待”。《史记》中的很多“预言”,以笔者看来,是司马迁借助预言表达自己对某些事件的分析。

[var1]

作为晋国开国根基的河东是个很特殊的位置,西通关中,东连长治(上党),北通晋阳,南临河洛;从军事上来说,建都翼城是晋国初期的最佳选择;当时周公对晋国的治理提出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左传》)的施政纲领,也就是说,当时山西地区华夷杂处,治理的主要手段是压制调和游牧民族。

也正是因为晋国历代君主对游牧民族的恩典与威压,使得曲沃代翼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完成,历经晋昭侯、晋孝侯、晋鄂侯、晋哀侯、小子侯、晋侯缗六代君主。曲沃一系也直到曲沃桓公的孙子曲沃武公(晋武公)三十八年才正式入主晋国。

《史记》中写曲沃“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但又屡次记载晋人自发抵抗曲沃一系入主晋国;看似矛盾的记录,其实正凸显了河东地区当时华夷杂处情况。翼城代表了汾河地区的农耕势力与河东的所有游牧势力;同时,在水运还规模不大时,走翼城的连接宗周、成周的商道比走水运经曲沃还兴旺,因为汾河同时还连接到晋阳,游牧民族的商队自然更喜欢走翼城路线

[var1]

曲沃代翼后,晋国君主打压大宗一系的公室很正常;但骊姬之乱表明:晋国的问题,其实不是公族内部争权那么简单。晋献公时,太子最初是齐姜所生的申生;但为笼络北狄,娶翟之狐氏女姐妹,所生的重耳、夷吾都有贤行;伐关中的骊戎时,又得骊姬姐妹,生奚齐。骊姬固然是有手段,但晋献公本身就是想废太子、立奚齐才是关键。

废太子以摆脱齐国的影响,算不上太特别;立奚齐却是试图将晋国的重心转移到关中:晋献公迁都很多人估计都没注意过,但意图改立关中一系的奚齐叠加晋献公所迁的故绛(赵康古晋城)一起看的话,三不靠的赵康,是晋献公试图将晋国重心转移到关中的过渡;或者说,赵康若要压制南边的闻喜(曲沃)、东边的翼城、乃至远在北部的晋阳,必须借助汾水依仗关中的支持。

换言之,晋献公有大图谋,试图让子孙入主宗周(西安),将曲沃代翼重演一次。《史记》在骊姬之乱的前后描写中,插入很多预言与占卜的内容;看似荒诞的内容,目的恐怕是引起读者的注意,进而深入思考骊姬之乱。比如将要伐郦国,占卜结果是“齿牙为祸”;这是因为当还需要娶晋阳地区狐氏姐妹以稳定晋阳地区的时候,晋献公这一代就不能操之过急的马上将重心转移到关中。

[var1]

重耳流亡

换言之,晋献公是战略高手而战术低能,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又或者他只是被人忽悠,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迁都赵康和改立骊姬儿子所代表的意义。以晋献公所选的托孤者旬息的行为看,这对君臣似乎真的没意识到晋阳北狄势力的影响力会威胁到他们向关中扩张的计划

外姓强卿加上河东外围的地缘格局,造就了内斗不止却扩张不息的强晋

从晋献公重臣里克杀掉骊姬两个儿子,迎立重耳得不到响应,再迎立重耳弟弟夷吾来看,里克是汾水流域势力的代表。夷吾是晋惠公,虽是里克拥立,但继位后基本持续晋献公的方略,打压汾水势力,寻找机会继续在渭水平原扩张;然而晋惠公诚信不立,国人不附,败于秦晋韩原之战。

献公、惠公两代君主的尝试,证明仅靠河东无法战胜秦国入主宗周;其实晋国最佳的战略是迁都晋阳,晋阳、河东合力方能有入主宗周的可能,然而当时车战为主,迁都晋阳有点离经叛道,加上曲沃一系的根基是黄河水运,迁都晋阳变成空中楼阁。流亡近二十年的晋文公最后想出了整合晋国的折中办法——将晋国分成相对独立的上中下三军,出于制衡考虑分主副形成六卿。

[var1]

后来出于分权考虑,各代晋君增设为五军十卿乃至六军十二卿;晋悼公时,又恢复为三军六卿。三家分晋之前,内斗不止但仍然能够扩张,是因为春秋以兼并为主题,同时外部又有秦国的压力与齐国、楚国在中原与晋国争霸;当晋国与秦齐楚三国直接接壤后,赵国直面齐国,而魏国直面秦国,虽然有老好人韩国当润滑,但赵、魏两国要继续扩张必然要独自面对各自的强敌,三家分晋不可避免。

无法扩张到关中,兼并结束后,晋阳、河东、河洛三地必然走向分裂

晋国之所以稳定为三军最后三家分晋,是因为以河东为中心,有三个比较好的扩张方向:关中、晋阳(延伸至河北)、以及河南地(延伸至中原)。本来加上河东应该是四军,但晋国对关中的扩张一直被秦国压制,所以实际稳定统治的是晋阳、河东、河南(加部分河内)。

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众卿以河东的晋国君主为中心大致团结,西抗强秦、东向侵吞河北与中原。最后赵国以晋阳为中心扩张到邯郸;魏国后起新贵,以河东的安邑为中心,西占河西,东借黄河隔韩国深入中原;韩国老牌贵族,占的都是易守难攻的地方。虽然魏国和韩国犬牙交错,但魏国占了河东最精华的部分,韩国将东周小政府包裹,所以魏国占的河东主体,而韩国占的河洛地区(河南地)主体。

[var1]

因此,晋国的强盛,源于河东连接了河洛跟关中;晋国的分裂,源于仅靠河东无法吞并关中,以关中河东为主的黄河金三角对晋阳跟河洛形成压制。

参考资料:

《史记·晋世家》

《左传·定公四年》

读《史记》之难,在于年代久远,地名、诸侯国等的空间归属变的模糊不清,因此注解是关键;但历代注解繁多之后,每个人需根据地缘(方舆)格局进行思索判断再添加自己的注解。因此每个想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需要有一本自己注解过的《史记》

更多文章

  •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像商鞅那样,被秦国人清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张仪和商鞅谁厉害,苏秦张仪与商鞅,张仪为什么劝秦惠王

    到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已经不那么轰动一时,而合纵连横之说又成为了当时各个国家所喜爱的的外交方式。而张仪就是秦朝有名的外交官,连横一说就是张仪提出的。[var1]而张仪所提出的连横一说在当时并不被人们所信服,当时的人们还是认为苏秦的合纵一说更为有效。直到张仪亲自游说诸王,连横之盟才堪堪成立。而在

  • 楚悼王为什么要重用毫无忠心可言的吴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楚悼王为什么喜欢吴起,楚悼王和吴起的关系,齐玉回吴起照片

    中国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而如此漫长的历史,如果只能劈一刀分开的话,那这一刀就要劈在秦朝,以秦朝为分水岭,之前的历史就叫先秦。之所以这么分,是因为从秦朝开始,中国无论从政治文化,人心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尤其是国家体制方面的变化,引发了里里外外所有的变化,百代皆行秦政法,秦朝在历史上开启了诸

  • 秦岭一白说历史人物: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商鞅为什么被五马分尸,商鞅活了多少岁,孙膑评价商鞅

    秦惠公组织五十万大军,试图夺回河西五百里失地,尽管此前三次收复都很失败,还被魏军趁势冲进关中暴揍。秦国三代乱政以战养国,真要消停点恐怕就散架了,秦公看着扛着撅头把的队伍,寄望于这次可以靠人多取胜。寡人的底线,是以黄河为界!吴起听到这话笑出了声,回家洗洗睡觉梦里啥都有,李悝变法让魏国的实力大增,自己创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是如何对待六国的?大部分较惨,数它结局最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啥不扩张边界,秦始皇一统六国,秦始皇为什么只扫了六国

    可自古便有“成王败寇”一说,秦王赢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自将被历史铭记。可那六国的亡国之君,在城破国亡之后,是兵败被杀、国破被囚,还是流放异乡、郁郁而终,亦或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结局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六国国君的结局,其实他们大部分较惨,只有一国的结局算是相对较好。[var1]齐、韩两国——活活

  • 战国时期魏国流失8大顶尖人才:1个战略家,3大名相,4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魏国最厉害的猛将,战国魏国十大名将一览表,战国魏国大将排行

    魏文侯任用贤才,变法图强,成为了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雄的国家,西击秦国,东却齐国,南霸楚地,称雄三晋,魏武卒闻名天下。[var1]魏国更是人才济济,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等撑起了魏国的一片天。然而成也人才,败也人才,到了魏惠王之后,魏国的人才流失也是七国之中最为严重的。一个战略家,三大名相,四大名将,

  • 秦国并非所向无敌,战国七雄中仍有四人,把秦军打到怀疑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国内乱100万秦军去哪了,秦国强大的军队秦军,秦国后期为什么秦军那么不经打

    [var1]然而秦国统一天下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非常艰难且需要历代君王所坚持的事情,纵观秦国崛起之路可知秦国也并非所向无敌,战国时期曾有四人大败秦国,秦国损失惨重不得以休养生息,从战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吴起与匡章战国时期可谓是群雄逐鹿的时代,每个诸侯国亟需壮大自己的实力,为此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建

  • 杀神白起坑杀赵国45万降兵,赵括“纸上谈兵”是否真的无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白起坑杀赵国40万大军,长平之战白起为何能坑杀40万赵军,白起斩杀了赵国多少人

    在早期我们谈嬴政实行“大一统”的时候,提到过赵国,战国七雄里虽然赵国不是最熊的,但是他是让秦国感情最复杂的一个地方,大概就是双向奔赴的“死仇”。如果不是因为“长平之战”大伤元气,赵国不会亡的这么速度。四十万是什么概念?当年嬴政要攻打楚国,王翦向嬴政要了60万人,差点没要了嬴政的老命,那几乎是秦国全部

  • 扁鹊为何被踢出教科书?原因让你大跌眼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扁鹊为啥被移出教科书,扁鹊历史资料,扁鹊踢出教科书原因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对长生不老心存幻想,也有人一生都在寻找方法,可是除了神话故事好像从没有人能够成功。[var1]虽然目前最长寿命有记录的是141岁,但我相信在不被记载的历史长河中,一定还有更神奇的存在。而当我们回顾中国历史的时候,也能印证这一想法。有野史记载,在轩辕黄帝时期,人类的寿命竟然有800多

  • 秦国灭亡后,六国都有人想复国,为什么秦国人却失声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国灭亡后如何复国,秦国复国,秦灭六国后还会复国吗

    [var1]第一楚国,楚国复国的国君叫做熊心,她的身份就是楚怀王熊槐之后,而楚国灭亡后他就一直流落民间,并且从皇亲国戚成了放牛娃,天下大乱她采用项梁军师范增的建议,直接他拉来当一个傀儡,从而实现号令天下的目的,而这个项梁本就是楚国大将军项燕的儿子。并且让熊心不当放牛的,他自然也是很开心。第二赵国,秦

  • 楚庄王朱孟烷:一个十分安分的藩王,但王府三护卫依旧被削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楚庄王的晚年现状,楚庄王朱孟烷,楚庄王多大岁数

    太祖皇帝得天下至难,吾保有楚国至今日亦不易。汝勉图忠孝,以无忝祖、父。”朱桢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希望朱孟烷好好地管辖好楚地,为大明的千秋万代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var1]对于自己父王的遗训,朱孟烷在当了楚王之后一直都有在尽力地做着,早在他还是世子的时候,便频繁地进京朝觐,向朝廷表忠心,这一点在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