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野王并占领了野王,韩王被迫献出上党之地于秦以求秦国撤兵。然而上党军民不愿意投降秦国,于是上党郡守冯亭擅自将上党十七城献给赵国,赵孝成王听从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接收上党,并派平原君赵胜去接收上党土地,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防备秦国来攻。秦国攻打韩国的战略意图本来就是占领上党,现在到嘴的肥肉被赵国抢走了秦国怎么可能不出兵伐赵夺取上党。于是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率兵攻打上党并占领了上党,随即向驻守在长平的赵军发起了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秦军,但是秦将王龁攻破了赵军阵地击败了廉颇,于是廉颇修城筑垒拒不出战,和秦军对峙于长平长达三年之久。
长平之战时距离秦国一统天下还有四十年,秦国灭亡六国一统天下的野心已经世人皆知,那么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对峙长达三年之久为什么就没有其他国家出兵援助赵国,难道列国不知道唇亡齿寒吗?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其他国家为什么没有出兵援助赵国。
[var1]
秦国的外交麻痹
秦国是十分擅长使用外交手段的,其中代表作就是远交近攻。这里秦国使用外交手段麻痹其他五国让他们不出兵援助赵国还是不困难的。怎样才能麻痹其他国家让他们不出兵援助赵国?其实就一点,就是秦赵两国要议和,秦赵两国不打了。这样的话其他国家还出兵援助赵国干嘛,难道送上门让秦国去打自己?很显然只要秦赵两国要议和,其他国家就不会出兵援助赵国了。但是这一点秦国看出来了而赵王没有看出来,并且赵孝成王还派人去秦国议和。
其实在赵孝成王派人去秦国议和之前赵国大臣虞卿就对赵王说了如果派人去秦国议和,在秦国的炒作之下列国肯定会以为秦赵两国要议和了,肯定没有国家敢出兵援助赵国。赵国应该派使者去楚国,魏国求援,然后计划合纵攻秦,这样才可以解决赵国的危机。然而赵孝成王并没有听从虞卿的建议,结果果真像虞卿说的那样,秦国为了麻痹列国防止列国合纵攻秦,以高规格礼节对待赵国议和使者,并大肆宣传秦赵议和的事情,向外界释放了秦赵和解的假信号。其他国家以为秦赵两国要议和,如果出兵援助赵国不是要得罪秦国吗?所以在秦赵两军长平对峙之际没有国家敢出兵援助赵国,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秦国和赵国会不会打,因此没有国家敢出兵援助赵国。
[var1]
秦赵两国都是大国,其他国家更愿意看到秦赵相互消耗
毫无疑问在战国晚期秦国一家独霸实力超群已经有了一统天下的实力。然而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国力迅速提升一跃成为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号大国,此时的天下不是秦国的就是赵国的,但是其他国家想保持现状不想被秦国灭掉也不想被赵国灭掉。所以其他国家更愿意看到秦赵两国在长平互相消耗,最好是两国都伤亡惨重,天下格局再回到战国初年那样大家实力都差不多,谁也灭不了谁。就算秦国把赵国给打残了其他国家再出兵帮赵国打秦国也不晚,毕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然而令其他国家没有想到的是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居然全军覆没。其他国家不去援助赵国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列国想看的秦赵两国互相消耗。
[var1]
其他国家还没反应过来长平之战就结束了
长平之战不是历时三年吗,这么长的时间其他国家怎么可能没反应过来?其实长平之战是三年不假,但是三年的时间是从秦国攻打韩国,赵国接收上党开始的。其实秦赵两军交战的时间只要半年左右,但是这半年又有好几个阶段。公元前260年四月秦赵两军在长平交战,同年六月秦将王龁攻破赵军阵地,于是廉颇修城筑垒拒不出战,七月赵孝成王派赵括接替廉颇为赵军主将,秦昭襄王得知赵国换将后秘密派白起担任秦军主将。同年九月赵军主力被围46天后向秦军投降。也就是说长平之战秦赵两国交战一共五个月,而赵国换赵括为将到赵军全军覆没只有短短两个月。之前其他国家并没有做准备,在短短两个月,列国从得到赵军被围困的消息到集中兵力合纵攻秦,这么短的时间根本就做不到。也就是说其他国家还没反应过来长平之战就结束了。
[var1]
总的来说长平之战其他国家并不是不想出兵援助赵国,首先在秦国的外交麻痹下让列国产生了秦赵议和的假象,并且在列国希望看到秦赵两国相互消耗的心理下秦将白起又在极短的时间里结束了战争。所以说长平之战其他国家并不是不想出兵援助赵国,而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奇妙的错过了援助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