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蠡文种的悲剧,源于国际关系恶化,剖析勾践鸟尽弓藏的底层逻辑

范蠡文种的悲剧,源于国际关系恶化,剖析勾践鸟尽弓藏的底层逻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682 更新时间:2024/2/7 22:15:51

关于勾践,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通常有两个,“卧薪尝胆”以及“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var1]

卧薪尝胆是美名,自不必多说,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志气,为历代所传颂。

与之相比,不可共富贵,功成名就后范蠡跑路,文种被害,基本只能算得上遗臭万年了。

一、功臣

不过大家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

对功臣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在后世大一统王朝虽然比比皆是,案例丰富。

但翻阅史料,春秋战国时期,类似事件却是非常罕见的。

当时的士大夫们,可能会为了理想得罪旧贵族而丧命,比如推行改革的商鞅

也可能会因为主昏臣庸,打击陷害,搞得家破人亡,非死即残,比如伍子胥

再或者礼崩乐坏下,国中上下猜忌,互相谋害,也属正常,《史记》中就记载: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

可即便这个时代混乱至此,你真要去找一个君臣相知相识,同甘共苦,起于微末。

却在成就大业后,因为功高震主这种理由反脸无情,痛下杀手的案例,却也是非常困难的。

[var1]

道理很简单。第一,春秋战国时代,是竞争高度激烈的大争之世,那是真正意义上的:

“君不正,臣投他国。”

稍有作为的诸侯都求贤若渴,君主猜忌臣子,臣子也不是傻子,真到了危急时刻至少还有跑路这个保底选项。

典型案例如乐毅燕惠王不信任他,他立马就投了赵国,被封为“望诸君”。

而且,卸磨杀驴也很容易把名声搞坏,以后再想招揽人才就困难了。

这种损失,没了对手的大一统王朝或可承受,但对于志在争霸的诸侯,绝对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当时诸国国君,通常都十分热衷于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

仍以燕国为例,燕昭王筑黄金台吸引干才,留下了“千金买马骨”的美谈。

乐毅走人后,燕惠王公开表示后悔,将其儿子封为昌国君。

找不到能够服众的理由而杀害功臣,代价太过高昂,非不得已没人愿意走到这步。

[var1]

第二,也是最根本的一点,春秋战国,尤其是春秋时期,诸夏各邦国的主流制度仍是分封制。

分封制下,天子将土地赐予诸侯,诸侯将土地二次分配给卿大夫。

基本上各级官僚,都有自己的封邑、税收和军队。

君主没有绝对的权力,自然没法对同样强大的下属为所欲为。

如果某位大臣,真的已经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那么国君恐怕也已经没有惩治他的力量了。

所以讲了这么多,大家是否感觉到了越国历史的蹊跷?

如果仅从“不可共富贵”的角度思考,勾践是没有足够动机逼走范蠡,杀害文种的。

二、援助

那么勾践所作所为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必须先从“卧薪尝胆”讲起。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对越国灭吴的印象,一般是韬光养晦,积累实力,然后一举成功。

[var1]

整个故事中的主角就两个,勾践和夫差

然而真实的历史,要复杂得多,越国能够崛起,与楚国的援助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在本系列视频第二篇中,曾详细讲过。

大致就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当时很强大的吴国,楚越进行了实质上的结盟。

越国每年向楚国输送大量物质财富,也就是《吴越春秋》中提到的:

“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绝。”

作为回报,楚国手把手教越国搭建国家框架、组建军队,甚至是输入先进的技术。

以至于勾践讨伐吴国的时候,军队中还有成建制的楚人武装,所谓:

“籍楚之前锋,以摧吴王之戈。”

而范蠡和文种,就是在楚国开始大规模援助的情况下,来到越国的。

现存典籍中,没有明确提到这两人早年的身份职位。

所以他们辅佐勾践,到底是个人行为,还是楚国官方委派,现在也不太好下结论。

[var1]

不过个人是比较倾向于官方委派的,或者说这两人至少有官方背景。

理由很简单,《史记》记载,范蠡跑路后,以经商巨富,是为陶朱公。

他的儿子后来在楚国犯了死罪,于是便找到了昔日好友庄生,希望其能够从中周旋。这个庄生,根据记载:

“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

能和国师这个级别的人物交好,范蠡如此人脉,怎么可能和楚国朝野脱得了干系?

想明白了这一层,勾践为什么痛下杀手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我在本系列视频的第四章,曾经详细剖析过楚越关系的变化。

当吴国灭亡,共同的敌人消失后,楚国和越国立刻成为了地缘上的战略对手。

勾践消灭夫差,自身损失也很大,《韩非子》曰:

“夫越破吴,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

这种情况下,楚国又是怎么做的?乘火打劫,以开战相威胁,强迫越人割让“露山以西五百里”的土地。

[var1]

双边关系在急速恶化,类似范蠡、文种这样的楚人,又要如何自处?

更糟糕的是,楚国在提出割地要求后,勾践一度想诉诸武力,文种又竭力劝谏道:

“不可,吾豪士尽,大甲伤,我与战,必不克,不如赂之。”

如此态度,无论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都足以让勾践猜忌了。

信任往往要在同生共死后才能建立,而怀疑的种子只要一瞬间就能发芽。

如果继续任用范蠡、文种,灭吴之后论功行赏,他们的封邑绝对不会少,甚至可能会成为越国数一数二的卿大夫。

与楚国的战争随时可能爆发,而自己的左膀右臂,乃至武装力量,又都有楚国官方背景,勾践的焦虑可想而知。

范蠡看到了其中的危险,选择跑路,文种没有,因此遇害。

所以个人的看法,所谓“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真正的原因在于当时国际关系的恶化。

参考资料:

《史记》

《韩非子》

《吴越春秋》

更多文章

  • 范蠡的次子入狱,大儿子要去救,范蠡说:你若去,你弟弟必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范蠡的个人故事,范蠡简介及详细资料,范蠡在吴国待了多少年

    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如果没有范蠡和文种的相助恐怕不知道还要等多少年才能灭掉越国。自从他兵败会稽山之后,才有了要灭掉越国的意志力,也从那时开始重用范蠡和文种两人。勾践也在范蠡的建议下狠抓经济稳定社会,让勾践勤政爱民,暗地里操练兵马,最终一举灭掉了越国。可以说勾践的成功是离不开范蠡和文种两位军师在背

  • 齐国伐鲁国,只一人出面游说,鲁国被保全,另一国被灭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齐国灭鲁国的经济战,齐国对鲁国的态度,齐国是怎么瓦解鲁国的

    这件事情要从齐悼公被杀,齐简公上台说起,这个齐简公上台之后就任命常田为相,结果任命三次,都被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给阻止了,常田大怒,欲削弱四大家族的实力,决定发兵鲁国立威,巩固自己在齐国的地位。齐国灭鲁国本来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但是鲁国出了一位名人,叫孔子,此时正在卫国,老家都要

  • 千古之谜:秦始皇父亲是秦庄襄王还是吕不韦?王立群教授怎么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立群评价秦始皇,秦始皇父亲真实简介,百家讲坛王立群秦始皇

    引言史海勾陈,浩渺如烟,于大海求针,注定难寻其果;置身事外,远而观之,心豁然而明。在浩渺如烟的史海中,去寻求和探索那寥寥真相,注定难得答案,反易受困其中;作壁上而观之,识前因,参后果,方悟今时。题外话,个人见解纵观华夏几千年历史长河,始皇帝绝对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儿时,其在我们的骂声之中“成长”,

  • 长平之战,40万被坑杀赵军为何没反抗?考古发现白起使诈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白起坑杀40万赵军是哪一战,白起坑杀赵军40万真实性,长平之战赵军被谁杀死了

    然而,萦绕在长平大战背后的诸多疑问,却因史料记载不详而迷雾重重。[var1]据《史记》记载:“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阬之。”“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关于白起坑杀40万赵军降卒一事,历来都有不少人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理由如下:[var1]一是认为赵国

  • 最后的赵括:断粮40日士气不衰,5次突围不降,宁死倒在冲锋路上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上的赵括到底有多可怕,真实的赵括有多强,赵括的厉害之处

    [var1]这位长平之战的指挥者,秦军最高的军事统帅,一举揭开了长平之战后、外强中干的秦国与秦军: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如今秦军虽然歼灭了赵括的45万长平赵军,但秦军同样死伤过半,国内府库、钱粮空

  • 一片丹心写春秋: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跌宕起伏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陈昌浩,关于红四团的英雄事迹,红四团的英雄事迹简短

    “陈昌浩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这一天,距离陈昌浩离开人世,已经整整过去了十三年……西路军兵败祁连山,陈昌浩无颜回延安[var1]1936年10月,由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共同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奉中革军委命令,西渡黄河

  • 群星闪耀的战国七雄在《群英荟萃》游戏中各自会有着怎样的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国七雄游戏有哪些,战国早中晚七雄实力排名,战国七雄游戏哪年开发的

    就是这样的战国七雄,在《群英荟萃》游戏中,又是具有怎样的实力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游戏中战国诸侯们。秦秦朝作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大一统势力,在游戏中始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魅力。[var1]秦朝的主城位于游戏中的咸阳城,也就是原版游戏中的长安城位置。虽然城池的名称有所更改,但是不论长安还

  • 羁縻制度的起源与早期探索,战败的三星堆人,在秦国治下如何生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羁縻制度怎样形成的,羁縻是什么意思,唐王朝实行羁縻政策特点及意义

    简单来说,三星堆就是古蜀国,起源于四川本土,于战国中前期为秦惠文王所灭。[var1]其历史脉络,《史记》、《华阳国志》等文献多有记载,并没有想象中的神秘。那么当秦国占领蜀地后,遗留下来的三星堆人,又经历了什么呢?一、局面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从秦国取胜后,所面临的现实情况讲起。上篇文章地缘封

  • 作为外人差点接班了吴王杨行密的大将刘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杨行密简介,杨行密手下谋士都有哪些,南吴太祖杨行密

    但周隐却请求杨行密传位给一个叫刘威的外人:“宣州司徒轻易信谗,喜欢击球和饮酒,并非保家之主。您的其余儿子都年幼,未能驾驭诸将。庐州刺史刘威,随吴王您起于细微,必不负您,不如让他暂领军府,等诸子年长再授之。”刘威是庐州慎县人。年轻时为小吏,豪爽有志节。而杨行密在称霸以前,就是庐州刺史。淮南内乱,大将毕

  • 从秦献公到秦始皇六代,秦国在此期间没有出现一个昏君是为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国昏君有哪些,秦国出了几代昏君,秦国前期有几名昏君

    [var1]第一,秦国在之前是有名的喜欢内斗的国家,贵族内部斗争不断,而君主也长期受制于贵族,有些君主的产生并非来源于继承,而是被贵族说支持才上台的。他们可不管君主是贤者还是无能之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昏君上台是可能的,其实从后来的王朝也可以看出,明明接班人是个白痴,皇帝也要让他接班,这是因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