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世人皆知廉颇与蔺相如最后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一个主外在沙场征战四方,一个主内在朝廷解除忧患,他们共同守卫着赵国,却不知最后三朝元老的廉颇暮年凄楚,客死他乡,而他的好友蔺相如也不得新任君王重用,卧病于榻,病重而死。
[var1]
一、官拜上卿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当时的齐国和秦国是很强大的国家,齐国派兵攻打赵国,廉颇便是在此战中破齐扬名,威震四方,后班师回朝,封为上卿,这时候的蔺相如还只是个小小的门客,名声不显,地位不及廉颇。
但不久赵国因一个和氏璧,引来秦国的垂涎,面对进退两难的情况,一个名叫缪贤的宦官便举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之后便是我们熟知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在强大的秦国面前,狼入虎口的蔺相如临危不惧,还怒发冲冠,要与和氏璧一块撞墙。
[var1]
但最后蔺相如一介书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完好地回到赵国,和氏壁也提前让人送到赵国,他没让秦国占到理由,也没有失去赵国风范,让人看轻,自古以来,除了将士,离战争最近的便是外交官了,而蔺相如几次都是冒着极大风险完成任务。
蔺相如这一次封为士大夫,和廉颇同朝为官,公元前282年的时候,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这次损失严重,但秦国攻势也无进展了,所以秦王准备在渑池会盟握手言和,集中兵力对付其他国家,赵惠文王自然是害怕有诈,不愿前去,而廉颇与蔺相如一同商议之后,觉得赵王身为君王,应该前往。
[var1]
最后在廉颇的周密安排下,赵王胆子大了些,愿意和蔺相如一同前往。廉颇在外面部署了大量军队来防备秦国,而宴会上蔺相如在面对秦昭王的刁难,将生死置于身外,为赵国赢得面子,直到这次宴会结束,秦国也没占到什么理,又有廉颇的军队在,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次宴会结束后,赵惠文王认为蔺相如立的功大,一下子就给他封为上卿,实际地位甚至超过了廉颇,廉颇自然是不乐意,他有攻城打仗的功劳,蔺相如只是动动嘴皮子,地位却高于他,而且,蔺相如还出身平民,所以他就放狠话,见到蔺相如一定欺侮他。
[var1]
二、负荆请罪
蔺相如知道后,便一直躲着他,而他的人就看不惯蔺相如的处处避让,蔺相如便解释,他连秦王都敢当着他的朝廷呵斥,还羞辱他的一群大臣,难道他会怕还不如秦王的廉颇吗?他之所以不和廉颇争吵,是因为赵国有他们两个在,强大的秦国才不敢贸然出兵。
而他一旦和廉颇争吵,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他是把国家安危放在前头,私人恩怨放在后面的。这些话就传到廉颇耳中,廉颇自愧不已,但他敢作敢当,脱去外衣,袒露上身,身上背着荆条,去负荆请罪了,他对蔺相如说,“我就是个粗鄙之人,但没想到您是如此宽厚的人!”于是两人后来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var1]
后来,公元前266年,赵孝成王即位,四年之后,秦国与赵国因一块地发起战争,赵国另一个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只有廉颇一人掌管军事,当时秦国军队士气大盛,而赵国军队长途跋涉,兵力不足,士气也弱,廉颇采取了建筑堡垒一直坚守的方法,阻拦秦军于长平。
三、相如去世
廉颇利用山地之险,建立结实的堡垒守着,意在耗费敌军力气,拖延敌军的速胜之谋,尽管秦国军队几次攻打,廉颇都严令部下守垒不出,就这样坚守三年,而秦国范雎看这计谋不成,又想出一个反间计,让赵国换一个将军,于是使计谋令此时的赵王相信,秦国最怕的是赵括当将军。
[var1]
赵王便认为廉颇不行,只知一味防守,是害怕打仗了,强行令廉颇罢职,让赵括统领军队,蔺相如极力劝谏,赵括只有他父亲赵奢的名声,而且他只会读那些书,不会灵活变通。但赵王还是不听信他的,任用赵括,而赵括就是后来的纸上谈兵。
他完全改变廉颇的作战方法,最后秦国坑杀赵国军队四十余万,令赵国几乎灭亡,全靠邻国军队出兵救助,才解除赵国危机。而蔺相如大约就是在这个时期身体状况愈发虚弱,国家受难,自己还不被重用,所以病情越发严重,壮志未酬,不幸去世。
[var1]
四、三村由来
廉颇见了赵括之后,细心告诉他作战计划,而赵括却是冷眼相待,廉颇大怒之下,只能离开军营,回到邯郸的途中,路过一村,村里百姓都行跪拜之礼,廉颇这才发现自己一身盔甲未脱,觉得自己已经罢职,于是便把这一身盔甲都脱了,留在这一村。百姓为怀念这一事就将村子叫做三甲村。
而他越走越担忧,赵括用兵不行,肯定会惨败的,赵军士兵和百姓也都在挽留他,心里就开始犹豫,一会儿想干脆走吧,一会儿又觉得此战非儿戏,他徘徊不定时,诏书发过来让他回朝,他这才长叹一声离去,后来这个村被百姓叫作徘徊村。然而路途中还是有百姓认出他,拦在路上挽留他,廉颇就忍痛换了自己的宝马,后来这个村又被称为换马村。
[var1]
五、暮年凄楚
公元251年时,燕国想趁赵国长平之战元气大伤时,派兵攻打赵国,廉颇带兵征战,他一举大败燕军,先后俘虏燕国大臣,又反攻燕国京都,直到燕国割让五座城池讲和,赵王才同意停战,这场在廉颇带领下的战役,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公元245年,襄王赵悼即位,连忙就把这个历任三朝元老的廉颇废除了,派人代替在外领兵的他,廉颇这次因受到排挤而发怒,忍不住攻打接替他的人,最后无奈离开赵国,投奔魏国,但魏国君主也不信任他、重用他。
[var1]
赵国被秦军多次围攻,又想到了廉颇,便派使者去看看廉颇还能否重用,可朝中有个大臣与廉颇有仇,买通使者。廉颇也想回到赵国,于是他在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12.5斤米也就是古代的一斗米,一次还吃十斤肉,最后穿着盔甲上马,表示自己还能打。
可使者却故意说廉颇已经老了,吃一顿饭,得上三次厕所,于是襄王赵悼便不打算让廉颇回来了。后来,楚国知道廉颇在魏国,派人请他回来任职,廉颇却未立什么功劳,他心里还是想回到赵国。可赵国一直没有音信,廉颇抑郁在心,不久便在异国他乡去世,而他去世不久,赵国也被秦国灭亡了。
[var1]
六、总结
将相和的故事被历代所称赞,可终有“伯乐不识千里马”,一代名将与名臣就这样凄惨离世,他们爱国、忠国却不得重用,空有一身才华而无法施展,眼睁睁看着国家走向落幕。后世也有很多文臣武将如他们一样,而那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不出,道不尽他们心中的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