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项羽和韩信都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何马谡不行?他的布局有问题吗

项羽和韩信都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何马谡不行?他的布局有问题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386 更新时间:2024/2/7 5:57:06

马谡守街亭这件事,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实际上争论的关键点,就在于水源地是否得到保护。很显然马谡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过于仓促。

他首先考虑到的是有利地形,也就是居高临下的态势。不过却忘记了水源地的重要性,因此被张郃断了水源。

数万人马,没了水源,你觉得会不会军心大乱呢?甭说喝水了,甚至连做饭的水都没有。所以就算张郃不攻,围困个几天,马谡也得乖乖下山。

由此可见,马谡在整个布局的过程中,的确是欠考虑的。而且奇怪的是,不是他没有考虑到,而是知道水源的重要性,却还是上山,在《三国志,王平传》里就有记录:

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三国志,王平传》

也就是说,王平早就告诉了马谡,舍弃水源跑山上去,是不明智的选择。可是马谡还是不听,依旧选择上山,结果遭到大败。那么马谡到底有怎样的考虑呢?他不是傻瓜,能够得到诸葛亮的器重,绝非酒囊饭袋,所以马谡自然有自己的想法。

一、马谡想玩一波置之死地而后生。

古有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作为深得诸葛亮器重的马谡,守街亭是他第一次领兵作战。因此马谡想要打一个漂亮的胜仗。

为啥?因为马谡自认为自己饱读兵书,连丞相诸葛亮都时常被他怼得哑口无言,那他的军事能力,肯定是很强的,至少他本人十分自负。

可是如果没有一场漂亮的胜仗,来给自己的军事生涯做铺垫,那是不够完满的。为了不被大家称之为第二个赵括,马谡必须要在守街亭这一战中有所表现。

而马谡心目中的结局是这样的,不仅要守住街亭,而且要痛击曹魏大军。最好的结局是,这一战能够作为经典案例被写进兵法奇谋之中,让他马谡和项羽、韩信等人并驾齐驱。

大部队全部上山,让部队面临缺水的窘境,最终不得不与敌军奋力厮杀。这套路俨然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所以说,马谡想要守住街亭并不难,痛击魏军说不定也不成问题。可就是最后这个要求有点难,不仅要打胜仗,还要作为标杆,这事儿一般人做不到。

因为战场不是演戏,没有人愿意给你当配角。你马谡有自己的规划,可对面的张郃也有自己的主张。所以说马谡这是一厢情愿。

他不是败在了军事实力上,而是败在了自负这件事上。换句话说,马谡就是太想完美地成功,结果反倒是没办法成功了。

二、仔细分析,马谡的想法似乎还真不错。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因此只能从理论上去解读马谡办这件事,是否真的能够成功。

我觉得成功的可能性还真不小,为啥?因为这跟韩信、项羽当初所处的状况十分雷同。大家都是为了制造士气,为啥偏偏就马谡不行呢?

当初项羽带着5万人马,破釜沉舟,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后路,面对30万秦军,士气爆棚,最终击败了对手。

韩信也很类似,当初赵王带着20万大军前来,而韩信只有1.2万人马。韩信将1万人马背水布阵,剩下2000人马从侧翼偷袭赵军。士兵毫无退路,所以士气高涨。

马谡将数万大军调到南山之上,等到张郃来了以后,切断了马谡的水源。导致马谡大军没有任何退路。可是结局跟项羽、韩信却完全不同。

对于这件事,其实韩信的解释很到位。背水一战打完以后,有人就问韩信:背水布阵,这是兵家大忌,难道不是吗?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是兵法里记载的。

现在我们明白了,不是说马谡的战术有什么问题,他也是选择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只不过是因为他带兵打仗的能力不行罢了。

王平的说法也没错,水源十分重要。但是马谡选择兵行险着,其实也没有错,因为士气可以得到提升。只不过在提升士气这个环节,显然马谡没有那么驾轻就熟。

三、马谡需要长期历练。

从街亭之败中,我们就能看得出,马谡和魏延一样,都是喜欢兵行险着之人。他们不愿意像诸葛亮那样保守,因为保守,即使损失不大,成效也不会有多大。

可惜的是,魏延兵行险着,那是有实践根据的。毕竟这哥们打的仗实在是太多了,而你马谡有什么根据呢?

马谡只有理论根据,他的哥哥是刘备的侍中,那是个手握实权的官职。不过属于文官,同样马谡也是文官体系的人。

他从来没有亲自指挥过某一场战斗,一直都是以诸葛亮的幕僚角色,出现在大家眼前的。因此他只能提提建议,具体实施却无法完成。

所以说,就算马谡排兵布阵的方略没有问题,但是具体实施的效果不佳,最后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结果。

马谡这样的人才,其实需要一些小仗去历练。诸葛亮一口气就给了他这么大一个包袱,你觉得他能完成任务吗?可能一个连的人马他调动起来都吃力,别说一个军的人马了。

所以说,马谡的失败,诸葛亮是负有很大责任的。他识人不明,在这件事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害了马谡,也害了自己的北伐大计。

总结:王平比马谡多的,就是那份实践能力。

理论知识再高,如果单纯比较实践能力,那也未必就沾光。你比如说马谡和王平,他们各自的理论有什么错误吗?其实这一点还真不好说。

因为兵法中,对于这两个人的布局都是有讲解的,他们只属于观点不同,理论上没有多大差距。唯一的差距就在实战上,王平是亲自带兵打仗的,即使地位比不上马谡,这一点马谡也不得不服气。

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三国志,王平传》

所以王平能够保证自己的一千多人,毫发无损地撤回来。而马谡基本上溃不成军,这就是执行能力的差距。

参考资料:《三国志》

读三国,还是要从《三国志》这套书入手,尤其是裴松之注解的这套,必然获益良多。

更多文章

  • 吕雉害了刘邦的4个儿子,为何放过实力强劲的刘肥?刘肥很会做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吕后与刘肥关系,吕雉死后为什么不把刘肥推到帝位,吕雉和刘肥的关系不好吗

    剩下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刘肥、四子刘恒和七子刘长。刘恒的母亲薄姬和吕雉关系不错,而且十分低调,遭遇也跟吕雉相似,所以吕雉放过了她和她的儿子。刘长虽是赵姬所生,但由于赵姬早逝,因此刘长从小就是吕雉带大的。而且这家伙孔武有力,没有头脑,对吕雉无法构成威胁,所以吕雉也放过了他。可是刘肥作为刘邦的长子,虽然

  • 如果项梁活着,项羽还能被刘邦欺负吗?大家都是老油条,谁怕谁啊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项梁如果不死刘邦能胜吗,项梁比刘邦厉害吗,项梁项羽刘邦关系

    他的组织能力很强,所以到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大家的欢迎,因此在吴中地区有很高的人气。这个时候他想起了复国重任,于是私底下养了不少兵马。等到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项梁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也拉起了一支人马。他们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立为新的楚怀王,以此号令各地义军前来会盟。项梁善于利用各种事件成为自己的炒作点。

  • 孙权夺取荆州后,为何依旧只北伐合肥?6次北伐跟挠痒痒似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孙权占领荆州后有多少兵力,孙权夺荆州影响,孙权北伐记录

    三国君主中,孙权号称“天下第一搅屎棍”。我感觉这么说都有点侮辱天下第一这四个字,不知道神侯收不收他,毕竟他的那些北伐经历,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多年以后,朱元璋在给自己选择陵墓位置的时候,有人发现钟山上的孙权墓。朱元璋冷冷一笑表示:让这小子给我看门吧!说实话,论北伐经历,孙权给朱元璋看门真不够格。一、

  • 明朝在西市,清朝在菜市口,古代到底是如何处置死囚的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死囚营,明朝流放犯人一般到哪,明朝灭亡囚犯怎么办

    (午门正面照)秋后问斩,推出午门,菜市口斩首。古代的刑法处置到底怎样安排?据《明会典》这样记载:“吴元年,作新内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元武。”大家知道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曾不止一次的对大臣说:“我们的行为是奉天而为,是顺应天意的。” 因此,当时出现了

  • 宋朝军事羸弱备受欺负,国土不断减少,为何百姓富得流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的军事力量很弱,连西夏这种兵力薄弱的国家都打不过,所以被外族侵入,一般都以守为主,很少反攻,所以很多国土就被别的民族抢夺去,甚至还有两位皇帝被抓去做了俘虏。这样一个国家,按理说,即便不是民不聊生,也不会富庶到哪儿去。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宋朝的经济和文化都特别发达。宋朝的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呢?农业

  • 宋高宗赵构禅让之后,大宋立即为岳飞平反,当时赵构为何会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并且在之后,虽然都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但是赵构却一直不给岳飞平反,其实这也是所有君王的特点,他们从来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错。但是也正因为这样,岳飞的案子也就一直没能平反。但是赵构却找了一个好的继承人,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历史上的宋孝宗。宋孝宗在即位后很快就给让岳飞沉冤得雪了。宋高宗赵构禅让之后,大

  • 宋江时期的帝王,任用小人,最终导致王国沦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真实宋江,宋江最重要的经历,刘备和宋江都是小人

    宋微宗自幼就生活在皇族之家,他却其他富二代一样,从小就习惯了娇生惯养,因此宋微宗一直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从来就是碌碌无为。本来宋微宗并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上一任皇帝宋神宗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但是神宗皇帝因为年纪尚浅,所以没有留下子嗣,当时的向皇后无奈主持大局,在朝臣的推荐

  • 宋江一心招安究竟为何,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江为什么想招安,宋江招安的故事概括50字以内,老梁讲宋江招安完整版

    这样看来,如果得不到国家的支持,那自己占个山头自给自足这件事就不太靠谱了。因此,宋江最后做了招安这个决定。下面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他做这个决定的一些原因。首先,咱们从宋江的个人情况来看,从书中我们可以得知,宋江并不是个野蛮人,宋江不说饱读诗书,但也能算得上是个文化人。作为一个文化人,宋江自然是看不起

  • 宋朝重文轻武,却坚持300年才灭亡,和一祖训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有多重文轻武,宋朝实施重文轻武的原因是什么,宋朝何时开始重文轻武

    我们都是知道,赵匡胤在一个战乱年代出生,在他一步步的从一个平民走到了皇帝位置上,他见过很多的百姓都是因为战乱深受痛苦,所以下决心改变这个事实,那么如何才能够让自己的江山稳固,让百姓不用受到战乱之苦呢?赵匡胤决定削除武将的地位,在另一方面大大的提高文人的地位。这各政策在当时使得大宋的文人大受鼓舞,人们

  • 宋朝宰相王安石,力排众人实行变法,结果却是不如人意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王安石变法对宋朝有什么影响,宋朝为啥会发生王安石变法,宋朝王安石变法过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出生于江西省,父亲是军队的一个判官,所以王安石也算是个官二代。他从小便非常的聪明,非常喜欢读书,更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等他稍微长大一点的时候就跟着他的父亲到处体验民情,那时候他写的文章就已经非常的好了。再大一点的时候跟着他的父亲去京城,由于他写的文章特别好,引得京城的一些文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