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探望同父异母的大哥,康熙刚离开,哥哥对儿子说:我心愿已了

康熙探望同父异母的大哥,康熙刚离开,哥哥对儿子说:我心愿已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104 更新时间:2023/12/31 6:11:39

杨广为篡太子之位,矫饰自己骄奢淫逸的一面,常年诬陷诋毁自己的哥哥杨勇。

李世民为了得到皇位,发起玄武门之变,亲手射死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在康熙皇帝的统治后期,发生了惨烈无比的九子夺嫡事件。

但康熙皇帝和他同父异母的老大哥,却是手足情深、互相成就的一对兄弟典范。

父母双亡、危机四伏的少年天子

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一生功绩无数。

擒鳌拜、平三藩、亲征准噶尔、收复台湾,实现了清朝统治领土的完整和统一,奠定了清朝兴盛的基础。

但玄烨的成长却是充满辛酸。玄烨的亲生母亲不受恩宠,玄烨也很少得到父亲的疼爱。

当时北京城里天花肆虐,这是种在那时最可怕的传染性疾病,得了天花的人大多很快死去,几乎没有医治的办法。

顺治皇帝的许多子女和清朝宗室成员都在幼年死于天花。玄烨两岁时就被命令出宫避痘,染过天花并且痊愈之后,才被允许重新回到紫禁城中居住。

没过多久,顺治皇帝本人因天花逝世。临终时,将皇位传给已得过天花的玄烨,避免皇权因天花再产生动荡。

因祸得福的玄烨继承大统,可父亲终究是与他永别了。继位仅两年后,他的母亲佟佳氏也去世了。

八岁丧父,十岁丧母的玄烨从未享受过父亲的关怀和母亲的疼爱和陪伴,小小年纪的他承受了太多痛彻心扉的离别之苦。

这无法弥补的父母之爱,始终让他抱憾终生,晚年感叹从未在父母膝下承欢一日。他在心中渴望亲情的温暖。

父亲顺治皇帝并没有为玄烨留下稳定的政局统治。此外少年玄烨还面对着虎视眈眈的权臣鳌拜,根本没有实际的统治权。他需要亲近又可靠的人做帮手。

一生兄弟,坚定的后盾

年长玄烨一岁的福全实际上是顺治皇帝活着的儿子中最大的一位,也就是事实上的长子。

他出生时就有先天残疾,在福全年幼时,他和玄烨等皇子去向顺治皇帝请安。

失去亲生父亲后的玄烨和福全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抚养下长大。每次祖母出行时,福全和玄烨总是陪伴在左右,侍奉祖母。长期的陪伴和共同成长,让兄弟两人情感日益深厚,心意相通。

康熙六年,玄烨不顾鳌拜反对将福全封为裕亲王,允许他参与议政。福全自然明白弟弟玄烨的用意,也清楚他被鳌拜等权臣压制,孤立无援的处境。因此福全常常在朝堂上大胆出言,据理力争,维护玄烨。玄烨十分感激福全为自己做的一切。灭掉鳌拜,真正亲政后,玄烨立即授予福全议政王大臣的身份。

在康熙时期,议政王大臣直接与皇帝讨论政事,决策军国大事。可见玄烨对福全的信任与倚重。

康熙二十七年,准噶尔部落发生叛乱,骚扰蒙古的领土安全。玄烨命令福全作抚远大将军,放心地把军权交给他征讨准噶尔,还亲自将他送出东直门。

福全独自在边境作战,面对狡猾多端的准噶尔,难以支撑。多次交战后未占上风,准噶尔首领噶尔丹使诈撤出边境后,福全信以为真,便擅自下令班师回京。

玄烨指责福全不听指挥,行事自作主张。但玄烨也知道自己的哥哥福全为人忠厚,此次罪过并非有意,暗中为他求情。

福全流泪领罪,不为自己争辩一句话,愿承担所有罪错。议政王大臣共同讨论福全的罪状,认为应撤去福全的王位。

但于心不忍的玄烨最终也没有撤去福全的王位,只是罚俸禄三年,撤三佐领的头衔,取消议政权。这些惩罚相当轻。玄烨对福全的感情可见一斑。

后来,玄烨亲自挂帅征讨准噶尔,福全也跟随他一起上战场。两兄弟联手彻底打败了准噶尔。

虽然是同父异母,但玄烨始终把福全当做自己的亲兄弟一样。玄烨特别允许福全的亲生母亲宁悫太妃搬出紫禁城,到福全的府上居住,共享天伦之乐。玄烨还亲自到福全的府中探望宁悫太妃。

生死离别不改深情

康熙四十二年,五十岁的福全生了一场大病。玄烨正在塞外出巡,命令随行的皇子们马上骑马回到京城看望福全。

不久,玄烨也亲自回到京城,第一时间就去看望福全。玄烨握着气息微弱的福全的手,两个人泪眼汪汪,望着彼此,彷佛回到了幼年时的那些美好时光。在五十岁的福全眼中,玄烨依然是那个聪慧可爱的弟弟。

等弟弟玄烨离开后,福全对自己的儿子说,我的心愿已经了了。说完这话,虚弱的福全就闭上了双眼,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生命的尽头,福全最牵挂最放不下的还是他的弟弟玄烨。但他又怕让玄烨伤心,因此憋着一口气,要在见过玄烨之后再离开人世。

待到福全出殡的时候,玄烨又一次亲自前往,在福全灵前痛哭不止。

玄烨亲自操办了福全的身后之事。他命令御史在黄花山为福全修建墓穴、建立碑文,除了每年的日常祭祀之外,还规定要做额外的祭祀。

最是无情天子家。皇室成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风光无限。但在权力和野心面前,父子相害、兄弟相残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亲情变得毫不重要。谁又能知道皇家的无限风光背后是说不尽道不明的算计和猜疑呢?

玄烨与福全如此深情、相亲相爱的手足兄弟实属罕见,为皇家兄弟立下了典范。

更多文章

  • 清朝老翁练道家内功60年,鹤发童颜,却被四个侍女破功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古代内功秘法,清朝练气功的老人,清朝一老头苦练60年道家气功

    在民国稀见笔记《奇谈大观》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清朝乾隆年间,江苏南通有一奇人。此人年逾90,但却鹤发童颜,满面红光,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比起一些五六十的老头,看起来都有精神。他家产颇丰,有一座大庄园,园中奴仆众多。每日含饴弄孙,过得好不快活。因为他是后搬来的,所以别人不知道他姓名,便同家仆一样称其为

  • 清朝亡了111年,为何至今还有守陵人,谁给他们发工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有的皇帝从继位开始就为自己修建皇陵,用数十年的时间修建一座与其高贵的身份相匹配的陵寝。帝王过世后会有大量的金银器皿奇珍异宝陪葬在皇陵中,为了避免皇陵被盗,会派一些人专门看守皇陵,但随着朝代的更迭,有许多皇帝的陵墓没能逃过被盗的命运,守皇陵的人也断了传承,唯独清朝在亡了111年后,还有人守着皇陵。规模

  • 清朝与明朝相比,为何国库如此充足?这是清朝值得学习的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镜则能从中总结出盛衰兴亡的道理,以便今日的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清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之期,打了百年战争国库却一直充足,究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积贫积弱的明朝,为何会被满清推翻?明朝从建国以来,就实行以文制武的政策。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对于王公贵族和一些读书仕林的人才一

  • 还原大清王朝的倾世皇妃董鄂妃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顺治董鄂妃的真实故事,孝庄秘史董鄂妃,董鄂妃和董小宛是一个人吗

    董鄂妃(1639年——1660年),满洲正白旗栋鄂氏出生,又作董鄂氏,是内大臣鄂硕之女。她在历史上的名气非常大,颇具传奇色彩,尤其是野史中记载颇多,清世祖福临最宠爱的女人,宠冠后宫无人出其左右,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倾世皇妃”。在顺治十三年时(1656年),17岁的董鄂氏就入宫,成为了顺治帝的妃嫔

  • 被乾隆下旨写入《贰臣传》的洪承畴究竟是乱臣贼子还是治世能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洪承畴为何被列入贰臣,明朝贰臣洪承畴,洪承畴之败

    提起洪承畴这个人,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一位极具争议又极具话题的历史人物。尤其是,他极大地影响了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被后世认为是充满矛盾的悲情角色。洪承畴的身份非常尴尬,他既是明朝的军事统帅,又是清朝的统一功臣。那么,他是如何实现这种身份的转变?洪承畴(1593年10月——1665年4月),字彦演

  • 明朝皇帝几乎不出宫,为何清朝皇帝总往外跑?一日本女人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清朝皇帝排名顺序,明朝无明君清朝无昏君,日本评价明朝

    不过,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明朝的时候,皇帝基本上都比较“宅”,一个个的很少出皇宫,比如说明神宗朱翊钧,就曾30年没有出过宫门;其余的像明武宗,除了1519年带兵除叛乱之外,也再没出过宫门。 明朝和清朝是连接在一起的两个朝代,不过,整体而言,明朝的皇帝基本上都不怎么爱出宫,但是清朝的皇帝基本上都喜

  • 慈禧去世一年后才下葬,出殡当天棺椁流血,臭气熏天,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慈禧出殡当天为什么臭气熏天,慈禧下葬时的情况,慈禧下葬时的真实事件

    慈禧垂帘听政整整48年,利用自身的权力随意操纵朝堂,只顾着自身的奢靡享受,为此,也受到了后世的不少诟病。 公元1908年11月15日,慈禧离世。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慈禧在这之前身体早就有不适,饭量也是一天比一天少。因为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在慈禧离世的前一日,她便命人给光绪帝送去了一碗酸奶。随后,光

  • 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被编入小学教材,今成网红名句我们都背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慈禧写了哪首诗写入了教材,慈禧诗原文全文,慈禧名句100句

    这是1619年,努尔哈赤统一叶赫城之战女真后,被迫投降的叶赫部首领布扬古见到努尔哈赤却不愿意跪拜他,被努尔哈赤下令绞死,布扬古死前发出的诅咒之语。所以民间才有了“灭大清者必叶赫也”这句话,慈禧就是姓叶赫纳拉,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诅咒显灵,大清朝就是毁于慈禧手中。 慈禧在历史上评价不高,虽然她和武则

  • 康熙若将皇位传给他,清朝有机会成超级大国,八国联军也不是威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康熙最适合继承皇位吗,康熙如何坐稳皇位,康熙把皇位传到哪里了

    乾隆皇帝的一生,为国家和百姓所谋得的福祉确实是不少,不过,他也是我们国家整个的历史上最大的一个专制者。处于封建社会发展最为巅峰的时期, 在思想上也是最为固化的。乾隆皇帝所推行的“文字狱”,在当时制造出来的“文祸”达到了130多起,大大阻碍了当时的文化发展;在乾隆皇帝统治的后期,更是故固步自封,沉湎

  •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差点儿忽悠了西方的基督教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洪秀全太平天国,洪秀全是如何创立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清朝末期,在广西金田有一名志向远大的青年农民。他从小刻苦读书,一心想要光宗耀祖,甚至改变自己的命运。从16岁起,这个农民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可惜由于学业不精和命运不济,他分别在1829年、1836年、1837年和1843年连续名落孙山。从此,他对于科考产生了强烈的质疑,连带对于满清政府也越来越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