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荃攻不下南京,同治让李鸿章增援,李为何抗旨?原因让人敬佩

曾国荃攻不下南京,同治让李鸿章增援,李为何抗旨?原因让人敬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908 更新时间:2024/2/1 9:36:31

至此,太平天国日薄西山,只能固守南京,太平天国也成为了瓮中之鳖。

为了将这只瓮中之鳖抓获,同治皇帝派出了湘军的一员猛将,他就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曾国荃有一个绰号“九帅”,可见此人在清廷的地位。

攻打南京如果成功,曾国荃将再一次声名显赫,他能够有这次攻打南京的机会,和曾国藩应该是密不可分的。笔者推断,这背后一定有曾国藩的举荐。

然而,就在曾国荃攻打南京时,同治皇帝下了一道非常奇怪的圣旨:“金城(指的是南京)大而坚,围攻不易。诚恐各营将士号令不一,心志难齐,曾国藩能否亲往督办?俾各营将士有所秉承,以期速奏功劳。”

同治皇帝的这一道圣旨,意思是不相信曾国藩的弟弟,而相信他曾国藩本人。这岂不是同治皇帝在挑拨离间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同治之所以下这样的圣旨,名义说是让曾国藩督战,实际上是让曾国藩将当时抗击太平天国的李鸿章左宗棠都调往南京,快速将南京攻克。

同治皇帝之所以想让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来围攻南京,其心思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李鸿章攻打苏州仅用了两三个月时间,这主要是因为李鸿章率领的士兵,武器比较先进,所以,同治想让李鸿章前来,解决南京这一心病。

说到李鸿章军队的武器,我们不得不说一下了。李鸿章攻打苏州时,士兵用的武器,有洋枪,也有洋炮,对此,曾国藩是不以为然的。

在曾国藩看来,战争的胜利,需要的是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所以,曾国藩强调战争“在人不在器”。

但是,当曾国藩看到李鸿章取得很大的胜利时,曾国藩才觉察出武器的重要性:“炸炮轰倒之城,实可骑马而登,剩余地洞十倍。”

因为皇帝有旨意,要李鸿章作战,所以曾国藩将皇帝的旨意告诉了李鸿章,然而,李鸿章却回复曾国藩:“廷旨有令敝军会攻之说。鄙意苦战日久,宜略休息……”

看着李鸿章不听曾国藩的,同治皇帝直接绕过曾国藩,向李鸿章下旨:“李鸿章所部兵勇攻城夺隘,所向有功。炮队尤为得力。现金陵功败垂成,发、捻蓄意东趋,迟恐掣动全局……着即迅调劲旅数千及得力炮队前赴金陵,回合曾国藩围师,相机进攻……”

同治皇帝心急火燎地命令李鸿章前去攻打南京,可是李鸿章却无动于衷,他回复同治皇帝,说自己的部队虽然有一定休整,可是臣担心苏州周边的太平军会反扑,所以先不着急进攻金陵,而应该将苏州周边的太平军消灭了,再会师金陵城下。

南京的曾国荃是久攻不下,而苏州的李鸿章抗旨不出兵。难道李鸿章是怕死吗?还是他想在曾国荃拼光了之后坐收渔翁之利?

其实,都不是。相反,李鸿章此举,能看出他大义凛然之处。他之所以不帮助曾国荃,是因为他不想和曾国荃抢功劳。

李鸿章说过一句话:“且沅长(指的是曾国荃)劳苦累年,经营此城。”这句话能够看出,曾国荃在南京已经经营很长时间了,眼看将南京拿下。

如果这时候李鸿章率领自己的部队前来攻打南京,南京一定会像同治皇帝说的那样,被快速攻克。

南京一旦被攻克,功劳属于李鸿章还是属于曾国荃呢?所以李鸿章以大局为重,他不要攻克南京的首功,而是将其让给了曾国荃。

不过,曾国荃在拿下南京的过程中,确实付出了不少,他在南京城下挖地道,安装炸药,直到1864年2月,才将南京城合围,又过了五个月后,曾国荃才将埋在南京城下的三万斤炸药点燃。公元1864年7月19日,南京城陷落。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攻打南京城,无论是李鸿章拿下南京城还是曾国荃拿下南京城,功劳都能算曾国藩一份。

可是,最后是曾国荃拿下南京城还是李鸿章拿下南京城,对曾国荃而言,区别很大。

区别是什么呢?在《曾国藩全集》中有描述:“何必全克而后为美名哉?人又何必占天下第一美名哉?天京一战尤为艰难困苦,曾国藩甚是心疼弟弟。”

从这句话来看,曾国藩是非常希望自己弟弟在付出之后拿下南京的,而曾国荃也不希望有人插手攻打南京之事。

湖南人袁树勋说:“常见其将家书底稿躬自删改:‘弟若一人苦挣苦支,不愿外人来搅局,则飞速复函。余不得弟信,断不轻奏先报。’”

从这段话来看,曾氏兄弟二人是在唱双簧啊。而李鸿章非等闲之辈,对曾氏兄弟的种种行为洞若观火,所以,李鸿章抗旨也不去攻打南京。

李鸿章此举也得到了曾国藩的赞赏,此后,李鸿章和曾国藩相交甚好,在曾国藩的帮助下,李鸿章平步青云,成为曾国藩最为得力的助手和徒弟。

后世评价李鸿章“会做人”,还说他有让天之功。

文章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家书》《清史稿》等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慈禧为何临死还要毒杀光绪,这么做到底有何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1.病死说德宗光绪帝载湉是醇亲王之子。1874年十九岁的同治帝驾崩,由于无子,善于玩弄权力,热衷于政治的慈禧太后为了把持朝政,继续垂帘听政,把四岁的载湉推立为继承人,这就是后来的光绪帝。光绪帝幼年时,在饮食、衣着、亲情等方面,得不到常人所得到的照顾。帝皇的用膳虽是丰富多彩,一餐百味多变,但由于光绪帝

  • 慈禧守寡47年,她如何度过47年漫漫长夜?有一神秘玉器陪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慈禧多少岁守寡,慈禧的满棺珍宝未解之谜,慈禧为什么守寡一生

    降魔杵降魔杵,常又被人称为“金刚降魔杵”,本身为藏传佛教中的一种法器,也属于古印度兵器的一种,后来经过演化,降魔杵逐渐成为藏、传佛、教的一种法器。降魔杵制品,其中一端大多为金刚杵的式样,另外一端为三棱杵,在其中间部位,大多会刻有三个佛像头,以其为柄。降魔杵所刻三个佛像头,其中一尊佛像,笑容洒脱,另外

  • 《雍正王朝》这部剧算不算是给清朝的昏君洗白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雍正王朝的深度解析,分析一下雍正王朝,关于雍正王朝的细节评价

    题主这样问,应该是受近年来拍摄的清宫剧的影响。熟悉大清历史的人,对于康熙,雍正两任皇帝的评价可以说是可圈可点,根本上跟昏君丝毫不沾边,更谈不上去洗白!为什么这样说?一,康熙和雍正的执政。自从清朝的建立,无论是顺治,还是康熙…,再到雍正,都在为了朝庭的统一和老百姓安居乐业不懈的追求。像康熙时期的:多次

  • 到底啥原因,促使吴三桂放清军入关,真的只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吴三桂不引清军入关清军能入关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真是假

    一、大明朝内部斗争愈加激烈,舅舅的投降使吴三桂不受信任首先,当时大明朝内部的政治局势非常紧张,宦官集团与士林集团的斗争没有随着刘瑾、魏忠贤、东林党人的相继陨落而变得缓和,相反双方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在当时的环境下,任何事件都会成为对方言官们攻讦、弹劾的目标。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后方言官弹劾不断,换了谁都

  •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葛尔丹,为何整个和亲来来污康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葛尔丹娶了康熙女儿吗,康熙亲征葛尔丹完整版视频,康熙王朝里的葛尔丹魅力

    一、将已有心上人的蓝齐儿指婚葛尔丹。当时清朝根基不稳经常发生战事,尤其是西北首领葛尔丹更是猖狂但清朝实力不足没有办法只能与他和解,在葛尔丹进京做客时看到貌美如花的蓝齐儿便向康熙求亲,康熙为了国家的利益就一口答应了,但蓝齐儿当时已经有了心上人她怎么肯就这样和亲?所以就哭着向康熙求情,但却被拒绝。康熙对

  • 八旗子弟:是如何从天下头等勇士逐渐变成大清蛀虫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到后来,八旗军居然“一败而归”。直到最后,“八旗子弟”也成了腐朽、寄生的代名词。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清初,如果生在旗人家里,当然是有生之年的善事,因为大清律规定,生后入兵,成年出兵,除军饷外,一律免赋;顺治年间,国家规定旗人除军饷外,一律免赋,这不算什么,一家一家还给他们口粮,如果闲着想

  • 慈禧在死后一年为什么才下葬,送葬当天为何会“臭气熏天”?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慈禧死前为什么要下葬,慈禧下葬时为何臭气熏天,为什么慈禧送葬当天臭气熏天

    只是在光绪死的时候,他的帝陵并没有修建完成,最后也是没有办法,只能匆匆忙忙的完工把光绪埋了,说实话光绪的葬礼还是比较寒酸的,但是也用了皇宫里面的许多真品陪葬,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导致慈禧的葬礼被迫退后延迟,因为光绪皇帝是明面上的主,当然面子上还是要给的。慈禧太后的棺椁是金丝楠木制作的,刷了数十道清漆,

  • 《雍正王朝》里,康熙究竟什么时候决定传位给雍正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康熙,雍正王朝中康熙到底想传位给谁,雍正王朝康熙临终前对雍正说的话

    先说一段题外话。康熙8岁登基,10岁前就失去了人间至爱——父爱、母爱,完全由祖母抚养和帮助。童年时代的家庭亲情和温暖的缺失令康熙对自己的儿女们充满关怀和慈爱,更希望自己的家庭美满和谐。与此同时,童年即位的康熙在经历内外权臣(以下叫士大夫集团)挟持、背叛,一次次千钧一发,一次次化险为夷。由此可见,康熙

  • 慈禧干女儿周莹,清末女首富,历史上此人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慈禧女儿周莹的下场,慈禧和周莹是什么人,慈禧太后和周莹的关系

    晚清时期,陕西女首富周莹(电视《那时花开月正圆》女主原型),就是如此一个人,视“信誉”为生命,从不吝啬帮助国家。周莹的人生很短暂,只活了42岁,但非常辉煌。这样一个人,最后下场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从头开始,细细了解和品味。17岁嫁入吴家周莹出生于1869年,从小博闻强记,有点过目不忘的意思,特别是对

  • 慈禧有一专列火车,最后下落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慈禧专列车头,慈禧专列是哪年建造的,慈禧的最后下落

    根据史料记载,1886年,李鸿章上书慈禧,建议在中南海修建一条窄轨铁路,联通北海到中南海,用于慈禧日常娱乐之用。慈禧一时兴起,批准了这个建议。随后李鸿章就安排施工,到1888年,这条1500米的铁路铺设完成。李鸿章又从法国新盛公司进口了一辆蒸汽机车和六节豪华客车车厢。这六节客车车厢根据李鸿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