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太平天国日薄西山,只能固守南京,太平天国也成为了瓮中之鳖。
为了将这只瓮中之鳖抓获,同治皇帝派出了湘军的一员猛将,他就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曾国荃有一个绰号“九帅”,可见此人在清廷的地位。
攻打南京如果成功,曾国荃将再一次声名显赫,他能够有这次攻打南京的机会,和曾国藩应该是密不可分的。笔者推断,这背后一定有曾国藩的举荐。
然而,就在曾国荃攻打南京时,同治皇帝下了一道非常奇怪的圣旨:“金城(指的是南京)大而坚,围攻不易。诚恐各营将士号令不一,心志难齐,曾国藩能否亲往督办?俾各营将士有所秉承,以期速奏功劳。”
同治皇帝的这一道圣旨,意思是不相信曾国藩的弟弟,而相信他曾国藩本人。这岂不是同治皇帝在挑拨离间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同治之所以下这样的圣旨,名义说是让曾国藩督战,实际上是让曾国藩将当时抗击太平天国的李鸿章和左宗棠都调往南京,快速将南京攻克。
同治皇帝之所以想让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来围攻南京,其心思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李鸿章攻打苏州仅用了两三个月时间,这主要是因为李鸿章率领的士兵,武器比较先进,所以,同治想让李鸿章前来,解决南京这一心病。
说到李鸿章军队的武器,我们不得不说一下了。李鸿章攻打苏州时,士兵用的武器,有洋枪,也有洋炮,对此,曾国藩是不以为然的。
在曾国藩看来,战争的胜利,需要的是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所以,曾国藩强调战争“在人不在器”。
但是,当曾国藩看到李鸿章取得很大的胜利时,曾国藩才觉察出武器的重要性:“炸炮轰倒之城,实可骑马而登,剩余地洞十倍。”
因为皇帝有旨意,要李鸿章作战,所以曾国藩将皇帝的旨意告诉了李鸿章,然而,李鸿章却回复曾国藩:“廷旨有令敝军会攻之说。鄙意苦战日久,宜略休息……”
看着李鸿章不听曾国藩的,同治皇帝直接绕过曾国藩,向李鸿章下旨:“李鸿章所部兵勇攻城夺隘,所向有功。炮队尤为得力。现金陵功败垂成,发、捻蓄意东趋,迟恐掣动全局……着即迅调劲旅数千及得力炮队前赴金陵,回合曾国藩围师,相机进攻……”
同治皇帝心急火燎地命令李鸿章前去攻打南京,可是李鸿章却无动于衷,他回复同治皇帝,说自己的部队虽然有一定休整,可是臣担心苏州周边的太平军会反扑,所以先不着急进攻金陵,而应该将苏州周边的太平军消灭了,再会师金陵城下。
南京的曾国荃是久攻不下,而苏州的李鸿章抗旨不出兵。难道李鸿章是怕死吗?还是他想在曾国荃拼光了之后坐收渔翁之利?
其实,都不是。相反,李鸿章此举,能看出他大义凛然之处。他之所以不帮助曾国荃,是因为他不想和曾国荃抢功劳。
李鸿章说过一句话:“且沅长(指的是曾国荃)劳苦累年,经营此城。”这句话能够看出,曾国荃在南京已经经营很长时间了,眼看将南京拿下。
如果这时候李鸿章率领自己的部队前来攻打南京,南京一定会像同治皇帝说的那样,被快速攻克。
南京一旦被攻克,功劳属于李鸿章还是属于曾国荃呢?所以李鸿章以大局为重,他不要攻克南京的首功,而是将其让给了曾国荃。
不过,曾国荃在拿下南京的过程中,确实付出了不少,他在南京城下挖地道,安装炸药,直到1864年2月,才将南京城合围,又过了五个月后,曾国荃才将埋在南京城下的三万斤炸药点燃。公元1864年7月19日,南京城陷落。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攻打南京城,无论是李鸿章拿下南京城还是曾国荃拿下南京城,功劳都能算曾国藩一份。
可是,最后是曾国荃拿下南京城还是李鸿章拿下南京城,对曾国荃而言,区别很大。
区别是什么呢?在《曾国藩全集》中有描述:“何必全克而后为美名哉?人又何必占天下第一美名哉?天京一战尤为艰难困苦,曾国藩甚是心疼弟弟。”
从这句话来看,曾国藩是非常希望自己弟弟在付出之后拿下南京的,而曾国荃也不希望有人插手攻打南京之事。
湖南人袁树勋说:“常见其将家书底稿躬自删改:‘弟若一人苦挣苦支,不愿外人来搅局,则飞速复函。余不得弟信,断不轻奏先报。’”
从这段话来看,曾氏兄弟二人是在唱双簧啊。而李鸿章非等闲之辈,对曾氏兄弟的种种行为洞若观火,所以,李鸿章抗旨也不去攻打南京。
李鸿章此举也得到了曾国藩的赞赏,此后,李鸿章和曾国藩相交甚好,在曾国藩的帮助下,李鸿章平步青云,成为曾国藩最为得力的助手和徒弟。
后世评价李鸿章“会做人”,还说他有让天之功。
文章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家书》《清史稿》等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