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剧照)
她就是秦良玉。
出生于巴蜀大地的秦良玉,是一位名垂青史的明末女将军。她一生戎马倥偬,在平定土司叛乱,抗清勤王中功勋卓著,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立下赫赫战功,堪称巾帼英雄。
大文豪郭沫若曾赋诗一首咏赞这位奇女子:“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绝域事征辽。同名忌杀当时左,只解屠民意气高。”
那么,秦良玉究竟有哪些传奇之事,让后人对她如此推崇?
一、书香之家,能文能武,崭露头角。
1574年,秦良玉出生于四川忠州,其父秦葵,是一位有着浓厚儒家思想的岁贡生。他自幼熟读兵书,能文能武,尤其精通阵法。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秦良玉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对排兵布阵,沙场指挥兴趣浓厚。同时,她饱读诗书,“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及至秦良玉长大成人后,她挣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自愿嫁到偏远蛮荒的地区石砫,和宣抚使马千乘成婚。
马千乘是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之后,也算“系出名门”。他为人正直,颇有将门之风,善骑射,有谋略,是一位忠勇豪杰。夫妻俩婚后相敬如宾,互相扶持。
身为宣抚使的马千乘旦夕不敢忘却自己的责任。他对妻子说:“今四海多故,石砫界楚、黔之交,不可亡备。”秦良玉十分赞同,夫妻俩便在乡里招募了一批勇士,对他们进行严格训练,将这支部队打造成了一支血性之师,“行军发令, 戎伍肃然”。
这支队伍的武器最为奇特,皆手持一柄长矛,矛端有钩,矛尾有环,遇上险峻之路不易攀越时,士卒们就把矛端和矛尾相连,借此攀缘而上,捷如猿猴,翻山越岭如履平地。因其矛杆为白木制成,而且没有任何的装饰,因此称其为“白杆军”。
(杨应龙剧照)
二、亲率部众,平乱土司,立下奇功。
这支“白杆军”在第一次平定土司之乱中便大显神威,立下奇功。
万历二十七年,播州宣尉使杨应龙突然发动叛乱,一路势如破竹,连克重庆、泸州等地,直至围困成都。巴蜀大地岌岌可危,明廷派出李化龙任督军,兵分八路讨伐杨应龙。马千乘率3000人马,担任南路先行军。秦良玉则亲率“白杆军”500人,自筹粮草,与副将周国柱在邓坎阻击叛军。
战斗中,秦良玉一马当先,率领手下奋勇杀敌,打得叛军节节败退,配合戡乱大军取得平乱战役的首胜。李化龙听闻秦良玉事迹后,异常感动,特地打造银牌一面,上书“女中丈夫”四字,对她的义举予以旌表。
万历二十八年春节,平叛大军齐聚一堂,欢庆新春佳节和平叛首胜。将士们推杯换盏,欢歌宴饮,马千乘也应邀前往,喝得酩酊大醉。唯独秦良玉高度警觉,反而吩咐手下的“白杆军”严加防备杨应龙部偷袭。果然,叛军在打听到明军放松警惕后,兵分数路前来劫营,宴席上的明军将士仓皇逃窜,唯有秦良玉率“白杆军”3000余人奋勇反击,将叛军打得落花流水。
其后,秦良玉乘胜追击,连克叛军数个山寨,直抵桑木关下。桑木关山高林密,沟深崖悬,“白杆军”发挥了武器的优势,一举拿下桑木关,为大军其后的征剿扫清了障碍。
几个月后,明廷重新集结部队,攻入叛军老巢海龙囤。杨应龙见大势已去,不愿被官兵活捉,自缢谢罪。其手下士卒或被擒、或逃走、或被杀,播州平叛大获全胜。
在庆功会上,天启帝御赐“忠义可嘉”匾额一方,以表彰秦良玉的平叛之功。秦良玉和白杆兵也凭此一役,威名远扬。
(崇祯皇帝剧照)
三、不计前嫌,抵御后金,千里勤王。
万历四十一年,马千乘遭人诬告,惨死狱中,年仅41岁。但秦良玉选择摈弃个人恩怨,按照“子幼则妻袭”的惯例,代领石砫宣抚使之职,继续为保家卫国做出贡献。
就在秦良玉接任土司之印时,后金军也向苟延残喘的大明朝展开了进攻。在努尔哈赤的强大攻势下,明军溃不成军,先后遭遇几次大败。朝廷只得征调全国兵马,全力投入到对后金军的战斗中,秦良玉的“白杆军”也先后三次远赴辽东,抵御后金的入侵。
天启元年,秦良玉遣长兄秦邦屏、弟秦民屏统率3000“白杆兵”奔赴辽东战场,以解沈阳之围。当秦邦屏等人赶到浑河时,沈阳已失守。兄弟二人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带着“白杆军”渡河决战,最后几乎全军覆没,“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砫、酉阳二土司功”。
秦良玉闻听噩耗后,一边派人到前线抚恤生还士兵,一边亲率三千“白杆兵”赶赴前线,奉命扼守榆关。榆关也就是山海关,是清兵南下的必经要道,可见朝廷对秦良玉的倚重。秦良玉果然不负重托,在榆关打退清兵数次进攻,其子虽目中流矢,却依然顽强作战,终让清军不能逾越榆关半步。
崇祯三年,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明朝面临着亡国之虞,崇祯帝急诏天下兵马勤王。远在千里之外的秦良玉得知京师岌岌可危,虽已年过半百,却依然慷慨誓师,亲率“白杆兵”昼夜兼程赶赴北京,千里勤王。
秦良玉到京后,在孙承宗的统一指挥下,先后收复滦州四城,逼迫皇太极撤兵北归。崇祯亲自接见了秦良玉,不但对其大肆封赏,还作诗四首,以表其功。
四、抗拒义军,反清守节,美名千古。
秦良玉晚年期间,先后同罗汝才、张献忠进行过数场恶战,互有输赢。但由于明朝气数已尽,仅凭秦良玉一己之力,以无法阻挡历史的滚滚车轮,她最终还是没能阻止张献忠占领四川,但张献忠到死也都没能攻下石砫。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大明王朝土崩瓦解,崇祯帝自缢身亡。秦良玉听闻消息后,披麻戴孝恸哭数日,并从此以明朝遗臣自居,拒绝与清廷合作。即便在她弥留之际,也不忘告诫后人,不得归顺清朝。
顺治五年,75岁的秦良玉病死在石砫,一代忠君爱国的巾帼英雄,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参考资料:《明史》《秦良玉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