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威震匈奴并镇守北疆多年的蒙恬被害后,为何司马迁说他是罪有应得

威震匈奴并镇守北疆多年的蒙恬被害后,为何司马迁说他是罪有应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679 更新时间:2024/1/17 16:43:00

蒙恬:不解拚坐死,雄图归竖子

在我读正史之前,对蒙恬的认识是很模糊的,大概知道是他率30万大军在北边防匈奴,然后就同扶苏一起被害了,也就这点点地了解,当然,还知道是他发明了毛笔,当然,这是一个传说。

据说他长期镇守边关,那里的兔子毛质地很好,但因为不沾墨,无意中他发现,将毛用碱水浸泡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便推广开来,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制笔业的鼻祖,现在还有一款手写输入的软件,就是以蒙恬命名的。

我是不太相信这个事的,在蒙恬之前,至少从甲骨文算起,书写早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解决这个问题恐怕早已有之,也许,塞北狼多,他改用狼毛作笔可能更可信一些,当然,我非业内人士,瞎猜而已。

他是战将,但是,如果列一个中国名将排行榜,他肯定不在其列,同样是对阵匈奴,他的名声同卫青和霍去病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在秦统一六国的征战中,也难看到他单独率军建功立业的记载,所以,他就是一个模糊地存在。

但他肯定是有大功傍身的,不然始皇帝不会将如此规模的武装力量交与他来掌控,只是史书对他的战绩没有记述,使后人不太了解他指挥的大战有何过人之处,也不知在他身上,有着何等精彩的故事。

蒙恬,姬姓,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出生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因家世被封将领,曾跟随王贲攻占齐都临淄,后授内史之职,成为秦始皇的心腹大将。

秦统一后,率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监修长城,在赵高发动沙丘政变后,他与公子扶苏一起,矫诏被害。

蒙恬的家世是很显赫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了很长的一段话记述了他祖父蒙骜和父亲蒙武为秦国立下的战功,可以说,他们为秦王朝的开疆拓土,立下了不世之功。

而对蒙恬来说,与其祖、父相比,就差得太多了,他没有单独率军征战的记录,这点连二流将领李信都不如,毕竟李信曾单独领一支兵,与王翦一起夹击灭赵;还单独领军20万击楚,尽管被项燕打败。

但是,按照秦国“无功不爵”的制度,他以副将的身份参加了灭齐之战,此时的他还不满30岁,战后拜为内史,也就是首都的市长,成为政治局中的一员,是秦始皇亲信中的亲信。

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北击匈奴,秦统一后,他率军30万,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的大片土地,威震匈奴,胡人从此不敢南下牧马,时有“中华第一勇士”之称。

贾谊曾在他著名的《过秦论》中说,“始皇派遣蒙恬北修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腰而抱怨。”可见他的勇武和治军的严厉。

在此基础上,秦朝在此设立了九原郡和四十四个县,迁徙了内地大量的民众来此定居和守边,所以,这一地区由于农耕文明的浸透,迅速转为一个农牧业并存的郡县,对这里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为长期抵御匈奴的地犯,他依据秦帝国的国策,并将原来秦、燕、赵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它西起临涣洮,东至辽东,“延袤万馀里”,这就是国人至今引为骄傲的万里长城;如果说秦始皇修长城是决策者,而真正具体的执行者便是蒙恬。

秦始皇想巡游天下,也为了能快速调动兵力,遂修筑从咸阳至今天包头的快速车道,这就是史书中所说的“直道”;这一任务也是交由蒙恬执行,他“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这条通道未能完工,但却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但是,随着秦始皇暴死沙丘,一切都发生了巨变,赵高不仅同蒙恬之弟蒙毅有矛盾,对蒙恬也充满了忌惮;而同行的李斯出于私心,认为虽然同蒙恬一起戍边的公子扶苏还不是太子,但按照扶苏当时威望及在皇子的排行上,很有可能即位。

一旦扶苏即位,定会重用蒙恬,在风头上将压过李斯和赵高,于是,在赵高的主谋下,欲立胡亥为二世,二人密不发丧,为绝后患,他们便矫诏“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接诏后,扶苏自杀而亡。

但蒙恬却多了个心眼,他认定自己无罪,没有立即自杀,要求复核,所以使者便将他囚禁在阳周,即今陕西靖边县,因胡亥主要是畏惧扶苏与其争皇位,知道扶苏已死,大为放心,便“即欲释蒙恬。”

但是,这赵高如何能容得下他,史载,“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一心“欲以灭蒙氏”,不停地向胡亥进谗言,将矛头对准蒙恬的兄弟蒙毅,其言直击胡亥的软肋,他说:

“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于是,胡亥下令斩杀蒙毅,并遣使阳周,逼蒙恬自尽。

于是,“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遂在狱中吞药自杀;死前他表白道:“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后人都在猜测,以蒙恬手握的30万重兵,完全可以迅雷不及掩耳地杀去咸阳,将赵高等一众人擒获,即使扶苏已死,他也能重新立一新皇帝,不仅可以自保,秦帝国也不至于二世而亡。

其实,这个有些想当然了,且不说此时的蒙恬已被囚禁,是否还有号召的可能,他内心不可能成为他为之努力了一生的秦帝国叛臣,何况,他已失去了扶苏这一面能相号召的大旗;再者,秦朝兵制规定,必须要玺、符、节三位一体,才能兴兵,所以,单凭蒙恬个人威望,恐怕也是很难聚起兵团建制将士的。

最关键的是,他和扶苏一样,都不知道秦始皇已归天,摆在他们面前的,乃是一纸矫诏!如果知道的话,肯定早就起兵打回咸阳去了。

但是,反过来说,他和扶苏都缺乏更深度的思考,按照推理,尽管后世都说秦始皇是个暴君,其实这是为了黑秦朝而给始皇帝泼的一盆污水。

滥杀功臣者后世屡见不鲜,但秦始皇却是个心胸很开阔之人,他没有杀过一个功臣,即使对韩国派来“弱秦”而修水渠的郑国,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也没有动一丝的杀机,并且还以郑国的名字命名竣工的水渠,这便是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此等胸襟,几人能有!

灭六国后,他对六国的贵族也很宽容,没有赶尽杀绝,正因为不心狠手辣,导致后来反秦势力中,六国贵族成为中坚力量,如张良等人;而被他罢黜的吕不韦,也没有置其于死地,仅是放逐蜀地,只是吕相国不愿受辱,自尽了断。

秦人地处边鄙,受中原那些套路的束缚不深,所以,在人才引进方面要远高于山东六国,近如李斯、吕不韦,远到商鞅范雎;要说秦始皇对本土势力最为倚重者,莫过于王贲一家和蒙骜一家了,尽管蒙家祖上也是从齐国迁徙来此地的。

嬴政对蒙家兄弟那是信任无比,电视剧《大秦赋》中也有相当的展示,蒙恬和蒙毅兄弟二人,武略文韬,一个统兵击匈奴;一个精通法律,位至上卿,紧随始皇帝协理政事,可以想象,如果真是扶苏上位后,他兄弟二人必得重用,那时,也许就没赵高和李斯的火烤了。

所以,赵高是一心拥立胡亥为帝,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李斯心中也有着自己的小九九,二人达成共识,可怜蒙氏兄弟不但无罪横死,还被诛灭九族。

有些奇怪的是,司马迁在写《史记》中,却对蒙恬的评价很低,甚至说他是罪有应得,其理由是不阻止秦始皇修长城,“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意思就是说,如蒙恬这样被秦始皇信任之人,应该劝谏秦始皇休养生息,而不是穷兵黩武、滥用民力,所以,蒙家兄弟遇害,也是报应。这话说得也让人惊掉了下巴。

我想,大概是因为司马迁是站在民众的角度,对秦王朝不惜民力,造成全国民怨沸腾而发的感言,从后人的眼光来看,全国刚刚统一,百姓最需要的休息和恢复生产,却又被这无何止的徭役和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你蒙恬去积极地修长城,是有罪的。

作为一项巨大的防御工程,修长城的确是耗费了极大人力财力,而这长城其实也从未从真正意义上起到过防御的作用,于今来看,更是形象或震慑,抑或是农耕和游牧的地域划分,但它却成为今天我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要看从哪个角度来说了。

这也许同后世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差不多吧,虽极尽一朝之人力,却换万世之安宁,背一世之骂名,却得以使华夏万世而荣昌,就这点来说,司马公将蒙恬作为秦始皇修长城的“帮凶”来责难,怕也是有失公允的。

更多文章

  • 为何曹操在自己的鼎盛时期,不除掉汉献帝,自己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真实的曹操怎么对待汉献帝,曹操对汉献帝有多重要,曹操能打过汉献帝吗

    光靠扩张人数是不够的,曹操还注重农业,发展农业科技,靠着这些,实力渐渐日上。后来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最终统一了北方,而他的地位也逐渐上升,由当初的魏丞相晋升为了魏王,还通过与孙权的强强联手,让蜀国的实力斩落一截。而这个时候,曹操的实力明明已经可以将早已是傀儡的汉献帝除掉,自己称帝。为何他还不迟迟这

  •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藩,一诸侯却生120多个孩子,多年后才知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汉武帝为何要实行推恩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有什么措施

    除了中山靖王刘胜之外。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与汉武帝刘彻是异母兄弟。他出生于公元前165年,与汉武帝一起经历了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因此刘胜对于自己的那些叔叔伯伯为了夺取皇位最后的下场是十分了解的,为了皇权,汉景帝不得不对自己的叔叔伯伯下手,最终镇压了他们。 而他自己的母亲贾夫人又不是皇后,无法

  • 民国大总统曹锟:为官运“压福”,四次娶妻,60岁还强娶19岁少女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锟晚年照片,军阀曹锟个人资料简介,民国历史曹锟

    但是大多数人,对他的日常生活并不了解,而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讲的是曹锟封建迷信,一昧相信娶妻添福,娶了四个妻子的故事。古话说得好:“妻贤夫安。”男人最大的贵人,就是妻子,娶对了妻,旺家族;娶错了妻,毁三代。很多人迷信风水,认为妻子就是一个家庭里最重要的风水师。北洋军阀曹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这一生一共娶了

  • 康熙举办“千叟宴”,有一人迟迟未到,康熙:他不来,不开席!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康熙千叟宴片段总结,康熙为啥要举行千叟宴,康熙晚年摆千叟宴

    据记载,千叟宴出现于康熙帝时期,在乾隆帝时期举办的规模达到了顶峰,距今最近的一次“千叟宴”是在2006年的10月28日的广西永福。而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千叟宴的最早始于清朝的康熙年间,并且在康熙帝在位时也曾经先后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和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两次举办“千叟宴”。这两次虽然都

  • 左宗棠,当众呵斥二品总兵“滚出去”,还踢一脚,险惹杀身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左宗棠为什么会骂二品总兵,左宗棠怎么评价二品总兵,左宗棠手下二品总兵

    人说在官场,必不可少的两样东西,这其中一种是面具,另一种是谎言,若没有这两样东西,为官之路,寸步难行。可今天我们提到的这位人物确是反其道而行。左宗棠作为晚清时期备受关注的军事家政治家,从小便志向远大,聪敏伶俐,他学习很多经世致用的学问知识,所学的东西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经济,军事,地理,和水利等等,他

  • 民国“拉车人”的悲剧人生:跑到衰竭倒地而亡,几乎活不过40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民国时期人力车夫,民国拉车人的悲惨生活,民国拉车照片

    记载于武汉历史故事的一角,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民国拉车人的简单一生。而这个吴一狗死后,狠毒人谴责洋人在中国横行霸道,政府无所作为,在极力掩饰下,其家属得到了政府一笔不小的“封口费”,于是这件事被揭过去了。钱怎么能买人命?可是在一些时代,钱就是可以买人命的,价格还尤其便宜。汉口报纸关于吴一狗事件报道吴

  • 清朝灭亡后,14万的皇亲贵族去哪了?有人至今自称阿哥,还穿龙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十大最惨皇室,清朝退位后的皇族,清朝皇室真实历史

    不过,清朝在灭亡之后,皇室贵族却受到了极好的待遇。当时,14万的皇室贵族依旧是像往日一样过着平稳的生活,虽说没有亲王是的资金进行帮衬,但是他们依旧富裕。 社会的变革,多多少少会对这些皇室后裔有些影响,但是大体而言,他们的生活依旧是自在的。 一部分的满洲贵族人员,内心还是存有忌惮之心的。为了防止受到相

  • 湘军猛将李臣典:27岁暴毙身亡,真因纵欲过度?你看他有机会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湘军将领李臣典死因,湘军一共牺牲了多少人,历史上真实的湘军灭亡

    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曾国藩又参与了剿灭捻军和主办洋务等,可以说他为晚清鞠躬尽瘁。他是一个遵从儒家学说的军事家,在治军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在他的管理之下,手下能人众多。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湘军成为一个铁杆子似的军队,他也培养了许多有将帅之才的人,其中一个就是李臣典。他在湘军中被称为“猛将”,但屡

  • 慈禧的最后一天,嘱托3件事,说完就含上了夜明珠,傍晚慢慢咽气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慈禧太后临终前的三个愿望,慈禧临死前下三道遗令,慈禧临终前做的几件大事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王朝,随着光绪、慈禧的相继去世,清朝也慢慢走向了灭亡。慈禧是历史上一位十分专制的女人,她扶持年仅四岁的亲外甥光绪当上皇帝,然而在暗中却是她自己一手遮天、垂帘听政。历史上的慈禧不但自负而且以自我为中心,思想保守老套,她因无法兼容新思想,将“戊戌六君子”全部斩杀于菜市口。杀谭嗣同之时,

  • 清朝银库看守,靠伤害身体的方式偷银年入上万两,晚年痛苦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银库遗址,清朝银库看守视频,清朝银库排名一览表

    可是在清朝道光年间,就发生过一起性质十分恶劣的库银失窃案件,道光皇帝以节俭文明,他对于奢侈的生活没有丝毫的追求,因此在道光时期,清朝皇室的开支是历史上最低的。可是在道光二十三年,道光皇帝却发现自己的国库“失窃”了,造成的损失高达930万两白银,感情自己节省下来的钱都被人贪污掉了,道光皇帝后悔不已,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