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李渊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公元625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主人公便是当时仍旧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正是因为这场政变,使得唐初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场政变,李世民不仅清除了争夺皇位的劲敌,还彻底斩断了李渊的退路,成为了李唐的唯一继承人,可谓是一石二鸟。
从古至今,有许多专家学者对玄武门之变报以极厚的探索热情,虽然有些人对李建成的遭遇表达了同情的态度,但大多数人还是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行为报以支持和理解。因为,玄武门之变虽然撼动了整个唐王朝,但却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贞观之治,开创了一个大唐盛世。
不过,很多人可能会疑惑,玄武门之变前,李渊和李建成等人都在打压李世民,李世民的权力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李渊登基之后,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于是,他将李建成立为太子,将其当作接班人进行重点培养。譬如说,他为了能够让李建成迅速成长起来,还专门安排了许多国家要务大事让他处理。
为了能够让李建成迅速成长起来,李渊还曾经亲自下了一道诏令给他,说“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很明显,李渊的意思就是除了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之外,所有的事情都交给李建成了。
从李渊的这个态度来看,李建成基本上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下一代皇帝了。于是,李建成开始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并且对李世民进行全方位的打压。大约是从武德五年开始,李建成便将这种打压公开化了起来。
首先,李建成在谋臣的建议下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并且派遣魏征和王珪向李渊献计,希望能够亲自出征,在军中足军功的同时,还能增长在民间的威望。其次,李建成还积极博取后宫的支持,并且获得了封伦、斐寂等重臣的支持。
最后,李建成便进一步削弱李世民的势力。譬如说,借故将房玄龄、杜如晦等李世民身边的重要谋臣一一驱逐。更重要的一点是,李建成还打算进一步蚕食李世民手下的兵权。
如此一来,李世民当然不愿意了,所以他提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一击即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当然,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虽说有李建成打压的缘故,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来自李渊的态度。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夺嫡之争,不仅仅涉及了双方之间势力的较量,还牵扯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其父李渊。东都之役之前,唐朝尚未完成统一大业,李渊对于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争夺多报以调和的态度,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平衡。但是东都之役之后,李渊的态度就彻底偏向李建成了。
史书记载李渊太原起兵的核心策划和发起人都是李世民的谋臣,李渊只是被动接受这一切的人。还有记载说李渊此前允诺太子之位给李世民,后来却反悔了。但不论哪种说法是真的,都可以看出李世民的谋略确实是几个兄弟之中最强的。
到了东都之役之后,李世民身上有着赫赫战功,还以洛阳为中心开办了“开文学馆”,使得势力急速增长。这不仅让李建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就连李渊自己都感觉极度不安。
于是,李建成以突厥寇边之乱为契机,令李元吉为帅,从李世民兵马中征调所有兵马。关键是,李建成的这种行为受到了李渊的默许。可见,李渊和李世民在削弱李世民的兵权方面其实是达成了一致的态度。
那为何李渊要默许李建成的行为呢?很显然,李渊既然立李建成为太子,那么就不能让李世民威胁到李建成。但偏偏李世民的兵权太大了,不仅威胁到了李建成,还威胁到了他自己。于是,李渊只能借助李建成的手来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种种迹象,都表明李建成等人在打压李世民的事情上是不遗余力的。而李世民的势力被迅速削弱,如果不加以应对的话,恐怕很快就要沦落为刀俎之鱼了。于是,在武德九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向李渊举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的事情。
就在李渊打算召集三人对峙的时候,李世民先发制人,在玄武门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埋伏战,直接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两个皇位竞争者解决掉了。不仅如此,李世民还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逼迫李渊将自己立为唯一继承人。
要知道,在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手上的势力已经被削弱了很多,跟以前相比可是远远不如的。但就是这样的情况,他依旧从容在玄武门布置了陷阱,将李渊阻隔在一旁游湖泛舟,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马隔开,完成了难以想象的“反杀”。
李世民这般强大的能力,难怪李建成和李渊都对他异常忌惮。但可惜的是,李世民不仅势力强大,性子也是非常果决。就在李建成打算对李世民进一步打压的关头,李世民先发制人逆风翻盘。
最终,经过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成了唯一的赢家。
对于玄武门之变,这件历史上极为有名的政变,有些人会觉得这是李世民的一次“正义”反击。但也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李世民自导自演的一场独角戏。因为,所有玄武门之变的资料都来自于房玄龄等人删略的《国史》、编撰的《高祖实录》以及《太宗实录》。
关于李建成的历史记载,莫不是阴险狡诈、贪财好色的形象。但实际上,李建成的形象并非如此。由此可见,对于李建成的历史形象,多半是史官伪作而成。如此一来,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恐怕就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