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战败只是因为赵括吗?其实最大责任在另外一人

长平之战战败只是因为赵括吗?其实最大责任在另外一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669 更新时间:2024/1/23 9:21:02

[var1]

赵括乃战国名将赵奢之子,将门氏族,身世显赫,自幼习读兵法,司马迁《史记》中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然而这位言兵事天下莫能当的狂傲少年却在长平战场中失败,四十万赵军遭秦军坑杀,赵国自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失去了与秦国争雄天下的资本。很多人谈论起赵括都会不约而同的说他只是“纸上谈兵”,仿佛长平之战的失败都只是他一人之过。长平战败真的只是赵括一人之错吗?这个自古被世人诟病的少年将军,真的如世人所说般,只是纸上谈兵吗?显然并不是。

[var1]

长平之战源起于秦国攻打韩国,韩国战败欲献上党郡给秦国求和,上党郡守冯亭转手将上党郡献与赵国,赵国接受了上党郡,秦昭襄王震怒,下令攻打赵国。

长平之战是一场持续的消耗战,周赧王五十三年开始至赵括接替廉颇做长平主将,此次战争已持续近两三年之久。长期备战是无比耗费财力与物力的,而赵国农业基础薄弱,长期作战在消耗秦国粮草辎重的同时也在消耗赵国,赵国国内已无粮可用。《战国策·齐策二》记载:“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长时间的战争内需消耗,赵国经济上已支撑不起军中战士的粮草补给。此前一直在邯郸城的赵括想必也更了解赵国的经济问题,故在接任主将后,一改廉颇往日的作风,转守为攻,这样或许能够尽快结束战争,缓解赵国国内的经济压力。

[var1]

之前长平对峙的几次战争中,赵国皆处于下风,廉颇不得已才依据地势坚守不攻,展开拉锯战。廉颇长时间只守不攻大量消耗赵国内需,赵王已然震怒。范雎使用离间计,使赵王疑心廉颇,临阵换将。从臣对君的内心揣度来说,赵括已深知赵王心中顾虑,若自己仍违背君意,只守不攻,势必也会遭君王疑心。况且只守不攻的情况下,赵军粮草能坚持到何时?

赵括虽自幼熟读兵书,对军事颇有见地,但毕竟无实战经验,若初战对抗将领为一般才干或许能险胜,偏偏此时秦国暗中换武安君白起任秦军主将。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用兵如神,一生从无败绩。赵括与之对抗犹如牛犊对虎狼,实力悬殊。

秦国经商鞅变法改革军功后,不断地蚕食周边小国,军事实力日益强盛,而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后任国君并无其他建树,甚至连胡服骑射也在赵武灵王薨逝后半途而废。此时的赵国军事实力也敌不过勇猛的秦军。秦军前方战场假意败走,暗中则由白起带兵绕至赵军后方突袭,使长平战场上的赵军与后方军需分离,切断赵军粮道。赵括连连斩杀八名校尉稳定军心,仍带领剩余赵军拼死奋战。

[var1]

秦昭襄王在得知赵军被围困,粮道被切断后,亲赴河内督战,以进爵一级悬赏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赴长平应战,援应白起。反观赵国,赵孝成王在战争前期曾派使者入秦议和,秦国在议和一事上大做文章,使得临近的其他诸侯国在得知秦赵议和之后也不愿再发兵救赵,赵军被围困,无粮草,无援军,陷入绝境。

[var1]

周赧王五十五年,长平的赵军被围困断粮一月有余,相传兵士们互杀为食。此时的赵括并未如想象中那般惊慌失措,而是仍坚守阵地,想方设法组织残存的赵军轮番突围。可是长期缺乏粮草而疲惫绵软、军心不齐的赵军如何能抵得过虎狼之师的秦军铁骑?轮番突围失败,赵括也被秦军乱箭射死。已无主将带领的赵军宛如无头的蝼蚁,最终臣服在秦军的铁骑之下,持续了三年之久的长平之战告一终落,而赵括,也永远无法洗脱纸上谈兵的骂名……

与其说长平战败是赵括纸上谈兵,领兵不力,倒不如说更大的原因在于赵孝成王识人不明,执政不力:赵国接受上党就必定会与秦国开战,赵王却未做好决战准备,开战后又不顾谏臣反对执意派使者入秦求和,邻近国家不敢再派兵增援,使赵国无援兵,在外交上阻断了赵国的后路;一心想要速战速决,不考虑实际战局情况,相信他国挑拨离间,君臣离心,在战争僵持胶着时期临阵换将;无择将之能,不听群臣劝阻,不考虑赵括的实战能力,执意任赵括为主将。

[var1]

世人多不敢言君王之错,错只能全部归咎于赵括。或许,赵括日后在历经战场的洗礼与打磨之后也能成为一颗璀璨的将星。然而,一战身死,再无能洗脱罪名的可能,所有的屈辱与不甘都淹没在长平的那场腥风血雨里。

时不利兮,战不利兮。

更多文章

  • 孔子画像为何总露出两颗门牙?不是因为丑,背后有深刻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子最真实的画像,孔子动态画像,孔子画像为什么露一个手指

    [var1]孔子出生于贵族家庭,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武王伐纣后,他的祖先在宋国当贵族。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则为躲避宋国战乱定居鲁国,在鲁国担任陬邑大夫一职。叔梁纥的正妻施氏一连为叔梁纥生了九个女儿,就是没有儿子。小妾生了个儿子孟皮,孟皮还有足疾,无法继承家业。于是叔梁纥又向鲁国颜氏一族求亲,希望颜

  • 孔子怒斥学生:朽木不可雕也!学生后来怎样?成就让孔子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孔子弟子做了好事反而被孔子批评,孔子是怎样告诫弟子的,孔子对学生的教训

    [var1]孔子共有三千弟子,但成才的只有72人,史称“七十二贤人”。在这些弟子中,最令孔子头疼的便是宰予。宰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据《大成通志》记载,宰予比孔子小29岁,最初因能言善辩,颇得孔子喜爱。他曾随孔子周游列国,还被孔子派遣出使齐国和楚国,可以说是很受孔子器重。那后来宰予为何又让孔子

  • 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什么概念,六国君主被他熬死了15个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昭襄王实际掌权多少年,秦昭襄王是哪位皇帝,秦昭襄王时期的各国君主

    [var1]齐国:3个[var1]秦昭襄王继位的时候,齐国是齐宣王在位。齐宣王去世后齐闵王继位,齐闵王去世后齐襄王继位,齐襄王去世后齐废王继位。齐废王就是田健,就是战国时齐国最后一位君主。从齐宣王到齐废王,齐国有三个国君去世,换个四个国君。楚国:2个[var1]秦昭襄王继位时,楚国的国君是楚怀王。楚

  • 他在位3年,因举鼎而死成笑话,却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被鼎压死的秦国国君,秦国哪位君主举鼎死了,历史上秦国的功臣之死

    [var1]而今天,小编要介绍的这位君主,却没有以上这些人有名,他在位的时间也只有三年。更可笑的,他不是死于战争,也不是生老病死,而是因举鼎力竭而死,他就是秦武王嬴荡。关于他的死亡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说过,但他在位虽然只有短短三年,却也立下过一些功劳,具体他做了什么事呢?且听小编细细道来。第一件事就是

  • 蔺相如将和氏璧完璧归赵,和氏璧后来去了哪?为何不再听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完璧归赵蔺相如获得了什么,蔺相如完璧归赵简介,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var1]据相关史料记载,和氏璧最早在历史上出现,是在东周春秋时期。当时楚人卞和在青山见凤凰落在青石之上,便赶快把这块青石献给了楚厉王。因为在古人的印象中,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既然凤凰在青石上栖息,那这块青石肯定是宝贝。楚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只是普通的石头,楚厉王便以欺君之罪砍了卞和的左脚。楚武王

  • 商鞅变法为何要大量招请移民,没有这项制度,秦国无法统一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商鞅变法与秦国统一,商鞅变法为何能使秦国富国强兵,商鞅在秦国是什么地位

    [var1]所谓徕民政策,就是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民移民到秦国。商鞅变法的时候,对徕民政策做了很详细的规定。大致就是如果其他国家人民移民到秦国的话,会有很多好处。比如一个成年男子会赏赐百亩的土地,而且还免除税收九年。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有很大的诱惑。秦国也正是凭借徕民政策吸引大量的移民。我们看一下秦国

  • 一场因为过度卖萌引发的离婚战争,齐桓公冲冠一怒暴揍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齐桓公为什么最后撤兵攻打楚国,齐桓公和楚国战争,老梁讲齐桓公

    这还不算奇葩,真正奇葩的是引起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一个女人改嫁了。要说女人改嫁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怎么就闹到刀兵相见了呢?[var1]首先介绍故事的主人公之一:蔡国。蔡国名副其实,是个比较“菜”的国家,蔡国位于河南的上蔡一带,与其他的啥管国啦,霍国啦,毛国啦等小国做邻居,您别看蔡国小,但人家也是正正经经的

  • 秦灭六国为何第一个灭韩国,主要因为韩国做了这件事惹到秦国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国如何灭韩国的,为什么秦灭六国最先灭韩国,秦国灭六国的过程时间

    [var1]韩国当时也知道自己的处境很难,毕竟国家弱小,而且处于四战之地。于是韩国的韩桓王就想到了一个主意来保全自己。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郑国来到秦国提出这

  • 春秋时一直默默无闻的燕国,到了战国后,怎么就突然成战国七雄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七雄中的燕国,战国时期燕国的典故,春秋时期的燕国实力

    [var1]先看一下燕国的历史。燕国的历史在很战国七雄里还是比较早的。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姬奭在燕地,所以姬奭成为了燕国的开国之君,后世成为燕召公。在燕国的国君中,前期最出名的就是燕召公了。燕召公不仅参与武王伐纣,在西周建立后还积极辅佐纣王,为成康之治打下了基础。不过燕召公名声虽然好

  • 战国七雄中最不想秦国灭亡的两个国家,也是最后被秦国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国,战国七雄之秦国,战国七雄中秦国的实力

    [var1]其实,我们看一下战国时期的地图就毕竟清楚燕国和齐国为什么不想要秦国灭亡。主要就是这两个国家和秦国不接壤,而且距离比较远。大家都知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当时各国之间战乱不断,大家和自己邻居之间都有矛盾。所以邻居的邻居肯定就是朋友了。光是这一点燕国和齐国就不想秦国灭亡。我们看一下其他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