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针对旗人罪犯的刑法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针对旗人罪犯的刑法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995 更新时间:2024/2/22 15:02:31

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对旗人犯罪的处罚主要是来源于传统的女真部落的习惯法,皇太极参汉酌金,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司法机构,对罪名和刑罚都加以规范化,使女真部落的习惯法逐渐向成文法,为清朝入关后在刑事方面的法律制度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一、努尔哈赤时期旗人刑罚的特点

刑罚具有野蛮性。努尔哈赤统治时期是满族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法律十分欠缺,对于大小罪行所使用的处罚方式就是按照原始的氏族部落的习惯来进行处罚。这一时期刑罚的主要特点就是广泛使用以刺耳鼻为主的肉刑,有时还会使用割嘴、剜眼等刑罚,体现了刑罚的残酷和落后。

保护宗室特权。努尔哈赤规定,无论是谁,只要不尊重汗的亲戚,如果打了对方,就要处死。女真的氏族部落实质上就是以宗法制的家庭为核心的,具有浓厚的宗族主义色彩,因此出现了许多保护宗室贵族的特权。

这种特权不仅体现在审判上,即有关宗室的犯罪必须经过汗的最终裁夺,还体现在刑罚的处罚上,宗室触犯本应判处死刑的罪可以他种刑罚代替。例如,阿敦阿哥挑拨大贝勒、莽古尔泰贝勒与四贝勒交恶,讲有损国政的话,还讲其他贝勒的坏话,本应杀掉,但努尔哈赤只将其监禁起来。

近亲属的功劳可以免罪或抵罪。例如,天命五年,雍舜去看马,用骲箭射死人,依法审判,判处赔人的处罚,降参将职为游击。努尔哈赤念及其兄阿兰柱阿哥的功,赔人、降职的罪都免了。

又如,伊恩达胡齐隐匿户口,其弟巴班捏造谎言庇护,拟定伊恩达胡齐大罪、巴班死罪。努尔哈赤追念二人之父苏完马法、兄费英东的功,不定伊恩达胡齐大罪,免除了巴班的死罪。

天命八年,叟肯的弟额尔松额从牛录的畜群中,把他兄弟的马分开,带到境外,逃人的从那里赶去那马,给额尔松额定罪。布雅纳来削兄的十五两敕书的功。

官员犯罪免死并以它罪代替是常态。天命六年,噶哈、莽古为副将,在战斗中该进攻时不进攻,本应定死罪,努尔哈赤却没有判二人死罪,而是改成了降职。

天命六年,在进攻辽东城时,博尔晋夏没有把物资放在汗指定的地方,本应判处死罪,但努尔哈赤免除死罪,没收以大臣职位在辽东赏的全部东西;满杜来败走,本应判处死罪,但努尔哈赤免除死罪,没收财产,并革牛录额真职位。

包衣犯罪的处罚一般重于官员。包衣犯罪一般是身体刑,而官员犯罪一般是革职和没收财产等。在天命年间发生了包衣偷东西要被判处割耳鼻,而宗室贵族杀死人只需要判赔人和降职的现象。此外,官员犯罪往往法外开恩,例如,李都司动用私刑,本应革职并罚银,但努尔哈赤保留了其官职,只定了罚银的罪。

同罪异罚现象突出。例如,巴班盗骡,革游击职。和托盗骡,定罪,削敕书的功十五两。而天命七年,牛录一人因偷盗马鞍被处以腰斩。这种明显的同罪异罚现象主要是由于官员犯罪大多可以功劳或银两来抵罪,而包衣平民没有功劳可抵,且银两较少,无法抵罪;且定罪是根据习惯法,没有针对具体犯罪如何处罚的成文规定,刑罚最终由努尔哈赤一人定夺,定罪存在主观性。

女人地位低下。在天命年间,如果丈夫犯了重罪,妻子不去劝阻,就要对妻子判处相应的刑罚。例如,在夺取辽东时,雍舜隐藏财物,本应判为死罪,努尔哈赤听到此案,免雍舜死罪。以妻子不劝阻为由,杀了其妻。

努尔哈赤还在天命八年发布的敕令中规定,如果男人犯了盗窃罪,要女人脚踩赤红的炭,头顶灼热的铁锅,处以死刑。天命年间还有一种特殊的监禁,就是让犯罪的贝勒穿上女人的衣裙,连在一起,以此达到侮辱的目的。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女人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

二、皇太极时期旗人刑罚的特点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统治时期同处于女真族从关外不断开疆拓土、常年战乱的时代,皇太极时期在对旗人犯罪的处罚特点上大体与努尔哈赤时期相同,同样具有近亲属的功劳可以抵罪、同罪异罚现象突出、包衣处罚同官员犯罪相比较重、女人地位低下等特点。

但是皇太极统治中期社会关系急剧变化,使崇德年间的法律具有了封建制的特色。除了以上特点外,皇太极时期对旗人刑法规定的新特点归纳如下。

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皇太极时期,随着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秩序稳定的需要,汗的权威逐步增长,逐渐由八王共治演化成皇权至上的封建君主专制政权。随着政权的集中,在法律上也需要相应的调整。

皇太极时期规定了犯上罪,为“十恶”之首,有犯上罪者会被处以死刑。犯上罪的具体内容包括:冲突皇帝仪仗、国丧不敬、毁皇帝宗庙等。这些规定都是清朝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君主专制转型的重要体现。

承袭明律。随着对明朝战争的不断胜利,皇太极在朝廷中招揽了许多汉族文人将领,由此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革,学习汉制对于满族入主中原是十分必要的。皇太极提出“参汉酌金”的立法思想,并将明律中的一些刑法规定引入,使清朝的刑事立法逐渐规范化。

皇太极设置刑部和都察院,取代了传统的牛录和诸王贝勒共议制,执掌刑事审判权,并直接听令于皇帝。都察院还具有监察的职能,可以弹劾百官。刑部和都察院相互配合,又各有分工,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司法机关体系。

除了司法机关的变革外,皇太极还引“十恶”入律。“十恶”产生于隋朝,经过后世一脉相承,成为汉族法典的核心内容。皇太极将“十恶”规定引入旗人刑罚中,并表明“十恶”不可赦免,由此将应被处以极刑的几种重罪明确化,使罪与罚具有了可预测性。

处罚相对宽宥。刑部及诸王大臣拟定罪名时一般较重,这给了皇太极减轻处罚的空间,拟定的罪名奏上后,通常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宽宥,判处死罪的情况较少。

崇德元年,“(众合硕亲王、多罗郡王、众大人议多罗白阳)定多罗巴彦贝勒罪:(因)多罗巴彦贝勒不能自主家事,上曾命女择配,二次皆听妻言违(之)旨。(众)诸王、贝勒及众大臣审明,拟巴彦贝勒妻死罪。奏上,上宥之。(复议白阳贝勒罪,罚银一千两。奏上,上又赦之。)”这表明若不是谋反叛乱、战败等重罪,存在赦免的情况,处罚相对宽宥。

崇德元年,“都察院众大臣疏劾,刑部郎位贪财淫妇……名下刑部,审郎位贪财淫妇俱实,拟死罪。奏上,宥其死罪,宥其死罪,追赃,罢职为民。”强奸、通奸在努尔哈赤时期是死罪,但皇太极却赦免了他,只罢了他的官,这表明皇太极时期的刑罚同努尔哈赤时期相比是较轻的。皇太极在称帝之初还有大赦天下之举,除“十恶”外均可赦免。

三、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旗人刑罚特点的比较

皇太极时期的罪刑规定趋于规范。在努尔哈赤统治初期,其法律绝大多数都是由努尔哈赤本人亲自制定的,对犯罪的立法仍然以氏族社会的习惯法为主,对犯罪的处罚比较原始,刑罚具有野蛮性。

随着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努尔哈赤颁布的某些谕令,已经初步具备刑事法律的性质。对于盗窃罪,他规定,“小人盗取大物,刺耳、鼻。盗取次等物品者,射十骲头箭。盗取小物者,打脸十次。”表明针对社会上经常发生的盗窃行为,努尔哈赤规定了具体的处罚方式。

到了皇太极统治时期,刑事法律逐渐趋向于成文化。无论是罪名还是刑罚,都趋向于规范。在罪名上,除了继承努尔哈赤时期对盗窃罪、强奸罪和杀人罪这种常见犯罪的规定,皇太极还规定了“十恶”重罪,以及通敌、冲突仪仗、逃人及隐匿逃人、违令售卖武器与渎职等。

在刑罚上,努尔哈赤时期的生命刑有斩头、腰斩、戮尸等,身体刑是以刺耳鼻为主的肉刑,主要包括刺耳鼻、割嘴、剜眼、射鸣镝箭、打脸、鞭刑等,自由刑是监禁,包括耻辱式的监禁,财产刑有罚银、没收等。

皇太极时期死刑的数量大大减少,如果不是犯了叛国通敌等政治性犯罪,一般不会被处以死刑。在身体刑上,多使用鞭刑,较少使用刺耳鼻这种残酷的肉刑,即使有贯耳鼻等肉刑,也是针对包衣平民,宗室贵族常常以罚银、监禁等方式折抵肉刑。

皇太极时期的刑罚处罚相对宽宥。在努尔哈赤时期,很少有犯罪直接宽宥,不处以刑罚的情况。即便是汗的亲信,如果犯罪,还是会被处以监禁、罚银等刑罚。

而在皇太极统治时期,根据《盛京刑部原档》记载,有大量轻罪被宽宥,没有被判处刑罚。例如,正黄旗和硕额驸嫩杜棱在众官聚集时未至,刑部认为应罚银四十两,上命宥之。

又如,集众于大政殿时,蒙古固山额真伊拜之子额尔霍洛因事未至,且未告吏部为何外出,上命宥之。此种免于处罚的犯罪多是官员因事未能及时上朝,危害性较小,如果不是藐视皇权,没有处罚的必要。皇太极将此类犯罪宽赦,可以集中力量处理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轻罪宽宥”的刑罚思想也有利于安定民心,巩固统治。

皇太极时期诸王贝勒的特权被限制。努尔哈赤时期实行八王共治,重大事项需要汗与诸贝勒共议审判。皇太极改进法律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限制诸王贝勒的权力,维护君主专制。

皇太极即位后,曾出现三大贝勒共同执政的局面,国家权力一度由集中走向分散,为了使权力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皇太极从法律方面入手,废除了共议制,设立了刑部和都察院,取代了诸王贝勒对犯罪的审判权,刑部和都察院均由皇帝一人管辖。此外,都察院还具有监察的职能,负责监督官员的工作,遇有官员犯罪会及时纠劾,诸王贝勒的行为时常受到监督,权力被削弱。

四、总结

皇太极作为清朝入关承前后的统治者,他的立法思想对清朝后世的法治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女真部落的疆土不断扩大,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努尔哈赤时期规定的刑罚制度显然不能完全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急需增添新的规定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象。

因此皇太极“参汉酌金”,在对天命时期习惯法继承的基础上,吸收明朝法律的规定,使国家机构的建制和对旗人刑罚的规定日趋成熟。皇太极颁布的《会典》更是推动了清朝法制从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过渡,为后世《大清朝集解附例》的出现提供了充分的借鉴。

更多文章

  • 此书法作品一直被质疑,乾隆却不以为然,在上面盖了80多个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乾隆书法400幅,乾隆皇帝御笔精品书法,乾隆书法欣赏霸气

    乾隆非常爱好诗歌,留下的诗歌就有四万多首,几乎与《全唐诗》的总数相当,但谁也不会认为乾隆是诗人。但是,他爱好收藏,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文物,都要囊括在内。说他是大收藏家,甚至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收藏家,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但是,乾隆在收藏上有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喜欢留下自己的痕迹。特别是在字画上,

  • 乾隆为何废了那拉氏,不是剪发这么简单,此人找到真相被乾隆斩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野史乾隆为什么恨那拉皇后,那拉皇后断发之谜,乾隆剪发

    乾隆皇帝一生取了50几位妃子,不过这些妃子大都是与朝廷政权相关的。其中,真正能够入他眼留名后世的恐怕只有他三位皇后了。一,孝贤纯皇后,他的原配妻子,史书记载二人伉俪情深,孝贤纯皇后死后乾隆伤心不已,一生为亡妻作了百首思爱诗。二,皇后那拉氏,她的一生可就有点悲哀了,上位的原因是因为其有母仪天下的能力,

  • 她比武则天和慈禧还“厉害”,逼疯皇帝,并将皇帝的妃子赐给乞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为什么武则天比不上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和武则天谁最厉害,慈禧和武则天哪个强

    虽然女子倍受压迫,但也有例外,就比如王公贵族家的千金大小姐以及皇帝的妃子、女儿等等,身份地位自然会高贵一些,所以在历史上也有一些比较强权而又出名的女性,就比如唐朝时期的武则天,以及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等等。除了像武则天以及慈禧太后这种广为人知的,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这些女性也在封建王朝社会有着一定的话

  • 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为什么打不过李自成,李自成和明朝灭亡的关系,李自成是怎么打败明朝的

    因为李自成在清朝遇到的情况,和在明朝遇到的情况是差不多的。明朝的时候,李自成之所以能够多次东山再起,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明朝需要两线作战,既要对付农民起义,又要对付满清入侵。当他们集中兵力把农民起义打压下去以后,就得腾出手来,对付满清的入侵。这也给予了农民起义者喘息的机会。李自成也就抓住了这样的机会

  • 侍卫救了乾隆,问他要什么赏赐,侍卫回答:求赏一个胖宫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侍卫救了乾隆要什么赏赐,侍卫要乾隆赏胖宫女,乾隆赏赐荔枝叫什么

    有一次,乾隆皇帝去荒山野岭狩猎,一行人设下陷阱活捉牲畜;可是,狼是有灵性的动物,它们早就觉察到人类的行为;等到乾隆上去准备抓获猎物时,反而差点被野狼吞噬;此时,幸亏海兰察及时救驾,才捡回一条命;事后,问他想要什么赏赐,他却说只想要一个胖宫女。一、海兰察是哪位大人物海兰察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一位名将,乾隆

  • 左宗棠曾当众呵斥二品总兵“滚出去”,无意间造就了一位书法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左宗棠为什么会骂二品总兵,二品总兵左宗棠,左宗棠怎么评价二品总兵

    受到训斥的官员回家之后,努力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让他们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并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其中最为出名的幼子樊增祥,不仅做到了两江总督,而且书法造诣颇深,至今仍然有很多墨宝,流传在民间。不得不让人叹服,左宗棠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小小的师爷在清朝末年的时候,不仅官场腐败,而且帝国主义的侵

  • 乾隆写四万首诗少有人知,慈禧一生只写一首,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慈禧最好的十首诗,慈禧与乾隆,慈禧一生写了多少首诗词

    史学界也一直在讨论,慈禧在清朝覆灭过程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虽然一直有不同意见存在,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她对于中国近代积贫积弱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估计有一点是大家不太清楚的,我们现在常用的一句入选了小学课本的诗词居然是出自她之手,这又是段怎样的故事呢?01记得当初上学时,看到历史课本上

  • 康熙最聪明的儿子,手握兵权却不参与党争,活到78岁,受乾隆尊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史官们挥动笔墨,能为历史写下千秋万载。而我们的人生无论是精彩的,亦或是平淡的,它们都是自己亲自写下的故事。我们常常在历史书籍里听到“帝王家最无情”,再加上书籍故事里的记载,使我们对帝王家历史人物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勾心斗角那里。而能够平安顺利活到老对于皇帝的孩子来说甚至只是一句奢望来概括。生在帝王家当人

  • 清朝被太平军骂为夷狄,无法反驳,曾国藩的一纸檄文扭转败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曾国藩太平军,曾国藩檄文原文,曾国藩和太平军的战斗

    清朝晚期,国力衰微,各种矛盾层出不穷,终于在1951年酿成了金田起义。洪秀全率领的太平军从广西出发,一路北上抵达武汉后,又顺江东下,攻陷南京,形成了与清廷分庭抗礼之势。然而,清朝立国已经两百年,根基已然形成,为了推翻它,太平天国发出了自己的主张,力图团结全国百姓。不得不说,太平天国早期的那几个核心人

  • 乾隆路边吃瓜,说瓜农的瓜很甜,刚没走多远突然下令:处死瓜农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乾隆和瓜农的故事,乾隆出巡吃西瓜为何却下令杀瓜农,乾隆处死瓜农是什么梗

    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代君王为了加深与百姓的联系,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大多以君舟民水作为治国理政的警言。而乾隆皇帝,作为大清王朝的第六任继承者,在位六十年间心系百姓,励精图治,使康乾盛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乾隆皇帝虽贵为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