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北朝互殴怪现状,北朝喜欢用步兵,刘裕建立了军人政权

南北朝互殴怪现状,北朝喜欢用步兵,刘裕建立了军人政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670 更新时间:2024/1/4 22:29:30

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南北双方的国家形态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乃至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隋朝统一后的国家形态。那么,影响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一、南北战争的概略面貌

南北战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晋灭吴和隋灭南陈两场大战。

第一,看一下西晋灭吴的主要进程。

三国时魏吴隔江对峙,魏军水军不占优势,只敢在冬春枯水季节进攻。进攻的路线主要是从濡须口和夏口进长江,后来还有人建议从广陵直接渡江进攻建业,但始终敌不过东吴的水军。东吴有时也北上进行反击,魏晋两代都是依托寿阳、襄阳、合肥、庐江这些重镇进行防守。

西晋建立后部署灭吴事宜,晋武帝司马炎让荆州都督羊祜在前线负责,羊祜又推荐王濬在益州建造战船。起初西晋对造船重视程度不够高,直到西陵之战惨败,才把水军建设提到重要日程上来。西陵之战起因是,东吴西陵守将步阐投降西晋,晋、吴双方在西陵一带激战。东吴名将陆抗以三万人对晋军八万取得全胜,获胜关键就在于水军优势。

西晋内部对灭吴战争一直无法统一意见,再加上晋武帝猜忌前线将领,一度要把王濬调离益州,幸亏羊祜强力保举,再加上西陵之战的刺激,王濬才得以继续留任。他造的船非常庞大,上面甚至可以骑马走动,可见是为了搭载骑兵,保持进攻的威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发兵二十万,分为东、中、西三线,全面进攻东吴。东线和中线都是步骑兵,进攻长江北岸的历阳、武昌等地,西线由杜预统一指挥,直取夏口、江陵,其中王濬的益州水军是主力。吴军丧失了水军优势,用步兵反攻江北也惨遭失败,最终被晋军各个击破,吴国灭亡。

第二,看看隋灭陈的战争。

晋灭吴300年后,又爆发了隋朝灭陈战争。

陈朝从立国之初就屡受北朝威胁,陈武帝刚刚在建康立足时,北齐就两次派兵渡江进攻。陈霸先充分发挥水军优势,先切断长江江面,把北齐军隔绝于江南,然后游刃游余地把他们耗死。

北齐又利用梁朝旧将王琳与陈霸先的内战,与王琳一同沿江东进攻打陈朝。陈军仍然坚持严控制水权的原则,主力在长江中与王琳决战,同时不断偷袭北齐设在合肥和巢湖的水军基地,削弱北齐的水军力量。后来王琳水军惨败,北齐军也跟着失败。

北周也趁火打劫,不断渡江南攻,侵入汉江和湘江流域,与陈军发生激战。北周军骑兵优势明显,但进入江南无法适应复杂的地形,被陈军陆续击退。

所以陈后主听说隋文帝要进征时,洋洋自得地说“王气在此”,也并非全是胡说八道。

隋文帝灭陈准备了很长时间,直到称帝的第八年才开始进攻。进攻部署与西晋灭吴基本相同,同样是东、中、西三线一起进攻,只不过兵力多了一倍还多,达到50多万人。

实际作战进程也大不相同,杨素率领的益州水军进攻不力,在汉口被陈朝水军死死防住。在下游建康江对面的隋军,抓住陈后主调动所有水军去京师阅兵的机会,以最快的速度从京口和采石矶渡江,韩擒虎和贺若弼率强悍的步、骑兵进攻建康,最终以少量精兵打破建康,生俘陈后主。

第三,南方对北方的北伐战争特点

那么南北战争全是北朝打南朝吗?也不是,南朝也主动出击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桓温和刘裕北伐。

南朝北伐一般都要借助水路运兵运粮,所以都是在夏秋水涨时进兵。北伐用的水道,主要是长江、淮河、黄河,以及联通这些大河的支流,比如汴水、泗水等等。东晋将领戴施长期占据汴水沿线,荀羡挖通泗水、济水和黄河,使东晋北伐有了良好的水道。

公元369年,桓温北伐前燕,沿泗水向北进入山东。因为发现水道废弃没法通航,便一边打仗,一边在钜野泽一带开挖进入黄河的新渠。从六月挖到九月,才终于开河成功。可是由于耽误时间太长,前燕军准备的非常充分,桓温无力向北进攻,只好撤退。西线袁真所部因为没有打通淤塞的汴水,也被前燕击退。桓温南撤途中遭到追击,损失三万余人,北伐惨败。

到了东晋末年,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终于打出令人振奋的北伐战绩。

刘裕第一次北伐对象是鲜卑慕容氏的南燕。

公元409年刘裕北伐,并没有按惯例从泗水入黄河,而是弃舟登岸,步兵快速行军到琅琊,打南燕一个措手不及。后勤方面刘裕完全甩开了河道,一路行军一路设置补给据点,确保万无一失。

南燕皇帝慕容超应对的很是失策,既没有主动出击骚扰刘裕后方,也没有坚壁清野抢收小麦,只是被动地在平原上等着,企图以骑兵的优势击败远道而来的晋军步兵。刘裕在临朐与南燕决战,他把辎重车辆阻挡南燕骑兵,又派出奇兵偷袭临朐州城,南燕军心大乱,败回广固坚守,最终晋军攻破城池,生擒慕容超。

416年,刘裕又出兵北伐后秦。后秦核心区在关中,山河遥远,刘裕的北伐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打河南,巩固前进基地,第二阶段再全力打关中。大军分为三路,分别从青州、彭城、寿阳出发进攻河南。为了保障后勤供应,晋军还同时开凿桓公渎和石门水,沟通汴水和泗水入黄河的通道。第一阶段进攻的非常顺利,后秦军全面败退,洛阳被晋军拿下。

但是第二阶段超出了刘裕的预料。后秦在内忧外患下诱发了内乱,东晋的三路前锋军不等刘裕主力大军进入河南,就擅自西进关中。刘裕急忙率水军从泗水进入黄河,追赶前线诸军,途中为了解除北魏的威胁,用著名的却月阵击败了北魏军。

前线晋军在潼关迟迟不能打开局面,大将王镇恶率水军从渭水逆流而上,进抵长安城外,后秦人心散尽,被晋军打散,皇帝姚泓被生擒。

对比两次北伐,所谓的地理形势、步骑优劣,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只要军队士气旺盛,策略得当,南方军队同样可以击败北方。

二、战争对南北国家形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战争如此频繁,对国家政权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战争促使北国学习中原模式

以北魏为例,拓跋部鲜卑起初的作战模式是骑射。拓跋珪复国后进攻后燕,很有远见地改变旧有模式,学习中原的冲击战术,同时行政上也学习了中原的征粮、收税、行政管理模式,他们战斗力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后燕虽然针锋相对地坚守邺城、中山、信都对抗骑兵,但因为拓跋珪政权转变的非常快,一边重兵猛攻,一边消耗后燕腹地有生力量,后燕最终还是灭亡了。

北魏总结经验,进一步改善了兵种构成,在中原汉地大量征发步兵,把他们作为进攻坚城的主力。北疆的游牧民族骑兵比较强悍,仍然作为仆从军。鲜卑骑兵则取其精华,组建羽林和虎贲骑兵,担负机动性比较强的作战任务。

改变了军种构成后,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趁宋武帝刘裕去世,派兵越过黄河进攻。北魏军采用了骑兵略地和步兵攻城两种战术,一举拿下了从洛阳、虎牢、滑台等黄河一线的重镇。唯独因为攻坚经验不足,没有打下青州的东阳城。

第二,战争对军队组织模式及国家行政系统的影响

魏太武帝拓跋焘时代加速扩张,分别消灭了大夏和北燕,进攻方式仍以骑兵为主,步兵攻城为辅。同时,南朝进行了两次元嘉北伐,利用夏季水涨进攻河南。太武帝先避其锋芒,任由宋军占领了洛阳、滑台、虎牢、碻磝四大黄河重镇。等冬季到来魏军反攻,收复了全部失地。为了报复刘宋,太武帝还亲率骑兵主力深入南朝腹地,但都是打了就走,攻不下宋军的坚城。

到了献文帝拓跋弘时代,北魏先后出兵攻占了淮北和山东半岛,魏军的战斗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步兵比例进一步提高,有能力进行长达数月的围城战斗。同时,北魏对新占领区也不再是一味的烧杀抢掠,而是注重安抚居民,所以北魏占领区都很稳定。

那么北魏突然增加的步兵从哪里来呢?作者认为这是北魏帝国中原化的结果,意思是对中原汉族地区的管理逐渐成熟了,可以有组织地从汉人中征发步兵。征兵方式既有平民义务兵,也有强制世袭当兵的兵户。北魏帝国越来越像中原汉人王朝了。

所以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发动的三次南征之战,已经完全是两个中原王朝之间的战争,虽然魏军是进攻方,但非常注意维护战场纪律,不破坏百姓财产。因为两国国力相当,孝文帝仅仅攻占了淮河沿线的几个据点。

宣武帝又趁南齐、南梁改朝换代,占领了淮河以南的寿春、合肥、义阳三座重镇。梁朝以萧宏为元帅反攻,北魏名将元英将之击败后,再度向南进攻,结果因为后援补给困难,在钟离被梁朝名将韦叡击溃,这就是梁朝著名的“钟离大捷”。魏军在南方失败,原因仍然是水战力量和经验不足。

第三,战争对南朝国家的政治影响

以上说的是战争与北朝政权的关系,那么南方又是一番什么模样呢。

战争对南朝的主要影响体现在经济方面,宋齐梁陈四朝采取了几种手段,一是征收财产税,按财产多少收取税钱;二是铸造份量不足的钱币,变相掠夺民间财富。比较奇葩的是梁武帝为了消灭铜钱混乱现象,居然强制使用铁造钱币,但因为铁钱泛滥太多,最后仍被铜钱取代。总体上看,不管什么财政策策,目的都是剥削民间财富,战争一点一点把南朝国力削弱了。

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军人地位提升。特别是陈朝,陈霸先注重召纳武将,许多俘获来的武将都成了他的得力手下。宋、陈两代的武将一度强大到影响皇位继承,像宋文帝、陈文帝、陈宣帝即位,都有武将势力的参与。然而武将干政毕竟不是好事,皇帝反过头来接连杀了许多武将。这又进一步造成恶果,武将势力被打击,军队指挥不灵,对北朝作战又屡屡失败,宋齐梁陈四朝,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不废除节度使制度,主要是优点太多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为什么不取消节度使,安史之乱为什么还要设立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唐朝如何处理节度使

    但事实上,安史之乱后,唐朝并没有废除节度使制度,反而继续使用。节度使制度一直使用到唐朝灭亡。唐朝之所以不废除节度使制度,主要是因为这个制度的优点太多。节度使制度和另一个制度可以说是一起的,就是藩镇制度。藩镇是唐朝行政区域的一个名称,而节度使掌控着藩镇。看起来和当时的郡县制或者行省制的长官一样,但事实

  • 各个王朝建立花了多久,秦朝花了五百多年,隋朝、唐朝只花了一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朝与隋朝相隔多少年,唐朝和秦朝的发展,秦朝与唐朝对比

    秦朝:549年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秦国正式建立。而秦王朝一直到公元前221年才建立。当时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可以说秦王朝的建立是花了时间最久的。西汉:7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地起义队伍风起云涌。这时落草为寇的刘邦也开始起义

  • 唐朝和阿拉伯交战九次,只输一次,如果不是这场内战唐朝还能翻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与阿拉伯的几次交战,阿拉伯帝国vs唐朝,唐朝和阿拉伯帝国的关系

    唐朝建立于618年,在灭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之后,唐朝的势力进入中亚。当时唐朝主要是靠控制西域各国。西域从西汉开始一直是我国的疆域,这里对我国至关重要,是我国陆地上唯一一条对外交流通道。当时海上贸易不发达,这也是我国唯一一条对外交流通道。当时的西域诸侯林立,所以唐朝势力很容易进入到这里,并且控制了这里的

  • 唐太宗强占弟媳杨氏,为何长孙皇后不阻拦?多年后魏征说出了实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征个人资料简介,长孙皇后魏征,长孙皇后与杨氏关系

    这等美好的景象就是乃至全世界,也极为少有,更何况其还创造了万国来朝的局面,在当时的世界各国之中已然是天花板的存在。纵观唐朝历史,最为鼎盛的时期便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之时,建立贞观之治,让大唐更加昌盛,唐太宗也因为这一举动闻名天下。直到如今,他的事迹以及过往依旧广为流传,被世世代代的人们传颂。可是,就是

  • 我们只知道唐朝的辉煌与伟大,却不知道唐朝有封建王朝的所有缺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上真实的唐朝,历史上是怎样评价唐朝的,如何评价唐朝的历史影响

    首先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最主要的就是谁控制谁的问题。秦朝实行郡县制以来,基本上解决了这个矛盾,就是中央牢牢掌控地方。不过唐朝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主要是节度使的问题。安史之乱后,唐朝再也无法有力地控制地方节度使。这些节度使拥兵自立,完全成为了一方军阀。这些在唐朝之后是没有这种问题出现的。其

  • 唐武宗为什么灭佛,其实和佛教无关,和国家利益有很大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武宗为什么毁佛教,佛教评价唐武宗,唐武宗在佛教的地位

    佛教是在汉朝的时候开始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开始兴起。其实,如果了解历史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一件事。在战乱的时候佛教发展都是比较迅速,因为这代表着一种精神寄托。“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就是当时佛教发展的状况。不过唐武宗即位之后却不管佛教发展如何,直接下令灭佛。为了灭佛,唐武宗颁布

  • 东晋皇帝手中没兵,3000山东子弟组建北府兵,瞬间爆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322年,随着八王之乱的扩大化,西晋被蜂涌而入的五胡灭亡,胡人军队在北方大肆屠戮,大量汉人跟着晋室南迁。山东一带的大族郗鉴率领族人和私人武装南逃,在逃亡的过程中不断招募青州、徐州一带的流民入伍,他的私人武装渐渐扩大,变为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军队。郗鉴的初衷和大多数悲惨的汉人一样,只不过是为了躲避战

  • 故事:唐朝一场沙尘暴过后,书生遇到什么怪物?夜晚它再现身竟惹起了一场瘟疫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都爆发过什么瘟疫,唐朝时的妖怪故事,唐朝恐怖真实故事

    可怕的沙尘暴!唐朝大历年间,叶县有一个书生名叫梁仲朋。他每天都去邻村先生的学馆里上学,早去晚回,天天如此。8月15这一天,天地间突然降临了一场沙尘暴,一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行人躲避,鸟兽潜藏。当时,梁仲朋正骑马行走在离家十五六里的一座墓林边(民间家族集中的墓地)。他被沙尘暴逼迫,不得不逃进墓林里

  • 中国养老趣闻:唐玄宗发明生日宴,朱元璋一项发明至今仍在沿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长寿秘诀,唐玄宗,朱元璋的十大发明

    一、宋仁宗的遗憾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开头就上演了宋仁宗赵祯认生母的故事。这段故事曾在民间传说中被演绎为狸猫换太子,即刘妃陷害李宸妃,把李的儿子赵祯换成剥了皮的狸猫。真实历史虽非如此,刘太后只是养李氏之子为自己的儿子,而且没有为难李氏,但宋仁宗得知真相后险些也引发一场政坛地震,几乎要把刘氏一族

  • 皇帝有多爱吃仙丹,光是唐朝就有五位皇帝吃仙丹吃死了,魔力真大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第一个吃仙丹吃死的皇帝是李世民,这个皇帝的名气很大,历史书上都有专门的记载。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带向唐朝走向繁荣。不过李世民有一点和很多皇帝一样,就是追求长生不老。晚年的李世民经常吃一些所谓的丹药,想要长生不老。有时候有病都不吃药,开始吃仙丹,结果病情吃的继续恶化了。终于在51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