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晋皇帝手中没兵,3000山东子弟组建北府兵,瞬间爆发

东晋皇帝手中没兵,3000山东子弟组建北府兵,瞬间爆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658 更新时间:2024/1/16 18:17:08

公元322年,随着八王之乱的扩大化,西晋被蜂涌而入的五胡灭亡,胡人军队在北方大肆屠戮,大量汉人跟着晋室南迁。山东一带的大族郗鉴率领族人和私人武装南逃,在逃亡的过程中不断招募青州、徐州一带的流民入伍,他的私人武装渐渐扩大,变为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军队。郗鉴的初衷和大多数悲惨的汉人一样,只不过是为了躲避战乱,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无意中创建的一支私人武装,最后竟然演化为左右东晋政局的举足轻重的力量。

而这支军队,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北府军。

一、 王敦叛乱

东晋南渡后,开国之君晋元帝并没有自己的军队,全靠琅琊王敦、王导兄弟的武装帮助其立国。因此后来东晋的形势,在政治上表现为大族共治,“王与马,共天下”是其典型形态。田余庆先生将之总结概括为门阀政治,因其概括到位阐发精微,遂被治史者奉为圭臬。晋元帝司马睿的政治班底是其受封琅琊王时的势力,渡江后得到琅琊王氏的大力支持,王氏之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士族相继控制东晋政局,在皇室与大族对抗妥协的斗争中,各士族之间还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斗争。同时,以顾、陆、朱、张为代表的江南土著士族被北来的皇室和大族压制,两者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对抗。这些政治矛盾一直在不断酝酿积累,有时爆发为士族内部的战争,有时转化为对外战争。

就在北府军刚刚具备雏形时,东晋内部便爆发了内乱——王敦叛乱。晋元帝刚立国时,王敦、王导兄弟一内一外夹辅朝政,王敦控制了荆州(今湖南湖北)、扬州,王导则在朝中主政。王敦为人嚣张,晋元帝不甘为其所制,遂在建康外围征发和部署军队,命令亲信周顗、戴若思分别掌握两支部队。王敦对这种赤裸裸的挑战行为不能容忍,公元322年,遂自荆州举兵东下,攻陷都城建康,晋元帝无可奈何,当年年底忧愤而死。王敦虽然在军事上完全压制了皇室和其他士族,可以凭借枪杆子篡晋自立。但是当时南渡士族为维护自身利益,都不希望王氏一家独大。王导也明白王氏还没有具备禅代的条件,他便在叛军进攻建康时,亲率王氏一族子弟在皇宫外请罪。王敦看到这样的局面,深恐陷于众叛亲离的境地,只得返回荆州,继续遥控朝局。这是王敦第一次叛乱。

郗鉴

此时郗鉴已将其部曲迁移至合肥,并在实质上获得东晋政府的承认,因而专心在合肥编练军队。得益于东晋初年军队和行政体制的崩坏,郗鉴实际上成为合肥的军政一把手,统管当地的军事、人事、财政大权,这为北府军扩充力量带来极大便利。当时晋军力量体系主要分为中军、外军、州郡兵和私兵部曲。中军的职责主要是保卫皇帝和中央,其驻扎地在皇城内部和京城外围,其主管将军是中军将军。外军的主要职责是弹压地方,对外征战,主要接受都督的管辖,都督制始于曹魏,西晋沿袭这一制度,晋武帝出于防范外军都督拥兵作乱的考虑,曾一度将属于军队系统的都督和属于行政系统的刺史分开,实行都督管军,刺史管行政。这一制度,同时也与州郡兵的罢废有关。西晋建立后,国内没有大的战事,中央统治力威慑力很强,晋武帝决定罢州郡兵,但实际上州郡武装力量仍不同程度存在。所以有争论说,晋武帝罢州郡兵实质是剥夺刺史管军制度,因而出现了短暂的都督与刺史分治军政的局面。但到了晋惠帝时期,随着宗室诸王对各王国控制的加强,诸侯王与中央分庭抗礼,都督的权力逐渐加大,很多地方出现都督兼管军政的局面。这种趋势,推动西晋走向内乱,同时也规范形成了贯彻东晋历史一百多年的军事体制。

北府军系由士族建立的地方军队,属于郡国兵。在东晋时代,作为中央政权基本实力的皇帝宿卫军和京师主力部队早已衰弱不堪,取而代之的是由各大州士族所掌握的外军,在实力配置上也变为外军强而中军弱。所以当王敦叛乱时,缺少中央宿卫军的晋元帝丝毫没有抵抗能力。

二、忠心护主的郗鉴

郗鉴此人对晋室怀有忠义之心,他对王敦叛乱之举痛心疾首,但苦于自身实力太弱,没办法南下帮助建康讨平叛乱,于是加强北府军的建设,开始更大规模的招募北来流民。晋代的兵役制度,起初继承三国的世兵制,即从军者世代为兵,父死子继,兄亡弟补。到了后来,世兵军户地位逐渐卑微化,很多世兵实际上成为贵族和大将的奴仆,世兵户逃亡现象愈演愈烈,兵员难以补充,这种征兵制度难以为继。晋军于是不得不用征兵制来补充,征兵制是一种面向全体成年男丁的征兵制度,但是这种制度能否施行取决于国家的控制力,东晋时户口隐匿和人民流亡现象严重,在藉的民丁数量很少,而且在征战频繁的条件下,临时征集的民丁训练时间少,作战能力很弱,所以世兵制度此时也不是主流。诸般形势演化,使得募兵制成为北府军征兵的主要方式。募兵制即面向广大成年民丁,设置较高的入伍条件,募集想从军而体质又较强的兵员。郗鉴最初在山东组建本家部曲,包括其后在合肥招募流民为兵,其主要来源是从山东、河北、河南、两淮逃亡而来的汉人流民,郗鉴开出较高的应募条件,同时又保证这些流民的生命安全,为他们提供可以生活的环境,军队规模越来越大。正当北府军实力逐步壮大时,东晋再次爆发了内战——第二次王敦叛乱。

晋元帝死后,其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晋明帝对父亲为王敦气死耿耿于怀,图谋消灭王敦。他惩于晋元帝手中无兵因而失败的教训,希望引入一支强军来对抗王敦。于是便想借助郗鉴的军事力量,他任命郗鉴为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镇合肥。

王敦对晋明帝的意图洞若观火,再次举兵东下进攻建康,顺便还上书中央,迫使朝廷召郗鉴到建康任职,从而使北府军将帅分离,阻止其渡江参战。郗鉴自己的部曲都远在合肥,无法引军入援,但他知道流民部队战斗力较其他部队为强,于是建议召苏峻、刘遐等流民帅带兵入援。

此时形势依然严峻,无论是北府军,还是苏峻等人的流民军,都没有实战经验,不知能否挡住王敦大军。不料天赐其便,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敦不久病死,王导身在建康,不敢回荆州领军,荆州军群龙无首,苏峻、刘遐趁势发起进攻,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王敦经营多年的荆州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第二次王敦叛乱以中央胜利告终。

这场战争打完,晋明帝深感手中无兵的痛苦,于是任命郗鉴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兖州刺史、假节,镇广陵。郗鉴在合肥的部曲遂得以迁至京口。晋明帝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以北府军为皇室外援,防范再次发生王敦式的叛乱。然而晋明帝对流民部队的猜忌并不因郗鉴的忠诚而稍有减少,郗鉴的北府军毕竟不能直接过江而入建康。这也是晋元帝父子对流民军的一贯态度,以祖逖之忠,凭收复河南之功,尚且不见容于晋元帝,何况他人。事实上这种态度也不无道理,晋室没有强大的中军,这使得皇帝不可能对任何一支外军放心。而这种担心,在北府军刚刚到达京口后,就变成了事实。

三、流民帅再次叛乱

流民帅苏峻发动叛乱。

在平定王敦之乱后,苏峻因功被任命为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即历阳郡守。王敦死后,王氏领军人物王导虽然没有被杀,但地位大不如前。政治新星颍川庾亮以帝舅身份执政(庾亮妹妹系晋明帝之妃,晋成帝之母),庾亮对这支与建康近在咫尺的流民军很不放心,想削去苏峻的兵权,苏峻立刻联合祖约(祖逖之弟)起兵反叛。庾亮发各州兵勤王平叛,但出于防范其他流民军借平叛再度控制中央的考虑,他严令北府军不得渡江参战。郗鉴隔岸观火,眼见苏峻、祖约攻陷建康而不敢南下入援。后来庾亮联合温峤、陶侃合力打败苏峻,庾亮引咎自责,不再居朝执政,请求出镇豫州,王导又执掌了中央权柄。

郗鉴和北府军没有参与战争,反而趁机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通过不断训练逐步提高战斗力。军队训练内容,除演习列队阵法外,还要进行实战演习,其历时从七八天到十天不等。同时,因为地近建康,北府军的后勤军械供应也较在合肥时期有了进一步改善。北府军所需的物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兵器和车船等装备,二是粮秣。中央力量较强时,这些物资本应由中央政府统一供应,然而东晋时代迥异于前代,中央政府力量衰弱已极,所控制范围不出三吴,因此制造兵器、装备的“作部”,主要由各州当政的士族控制,军器制造完毕后,除极少部分上交中央外,大多数存入地方州郡的武库,一旦战争爆发便自行取用。粮秣供应也是如此,北府军所需粮食、被服多为青州、徐州、兖州(上皆为东晋侨置州)本地所产,当然京口地近京师,中央政府有时也供应一部分。但大多数情况下,东晋政府是无力顾及外军的。例如南渡之初,袓逖请求北伐,晋元帝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口头同意祖逖北伐,但一不给兵,二不给粮,祖逖慨然应允,自筹钱粮,自募兵士,居然也组建起一支数万人的北伐军,打下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土地。北府军此时的情形,与祖逖是别无二致的。

纵观从王敦到苏峻的三次叛乱,郗鉴及北府军实质上是置身事外的。东晋立国之初,各大士族分别握有强兵,互相征战,都是朝不保夕。而这三次叛乱,客观上将东晋各派兵力进一步削平,各派互相制衡的态势越发明显。北府军在这一过程中却没有受到丝毫削弱,反而在郗鉴的苦心经营下,从一支名不见经传的小部队,慢慢成长壮大为能够左右政局的重要力量。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庾亮出镇豫州,对居中执政的王导很是不满,欲谋举兵入京废掉王导。荆州刺史陶侃,平定苏峻之乱后实力膨胀,也想东下入京废王导。但二者的军事实力已远不如当年的王敦,而北府军多年养精蓄锐,已不能再视若无睹了。陶侃、庾亮在决策之前均向郗鉴咨询废王导之事,一则试图与之联合,二则探明北府军的政治态度。郗鉴出于维护大族共治的局面,坚决反对再度举兵反抗中央。陶、庾忌惮北府军的实力,虽蠢蠢欲动而终于不敢举兵。北府军不发一兵而屈人之兵,足见其潜力之深、影响之大。

四、军权旁落

公元339年,北府军的开山人物郗鉴在病逝,军权由其子郗愔接掌。此后遂成为惯例,掌握京口兵权的不是郗氏子弟就是故将。东晋中央为了保持局面的稳定,对徐兖青三州特别是京口的人事并不多做干预,而是刻意保持郗氏势力在京口的存在,以使中央始终能够借重这支忠于中央的军队威慑各士族。

但这一形势随着桓温的崛起,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变化的源头是士族力量的消长。庾亮兄弟去世后,其势力也渐渐衰落,曾是庾氏门下将领的谯国桓温势力逐渐壮大。桓温担任荆州刺史,全盘继承了庾氏在荆州的力量,但因为其宗族子弟没有人在朝中任显职,虽然实力强劲,却没有达到王敦当年军政皆专的局面。桓温为提升其威望,先后两次率荆州之众北伐,第一次在354年,北伐前秦,桓温率晋军一度打破长安城,因为粮运不继和诸路协同出现问题而退兵;第二次在356年,桓温北伐姚襄(割据河南山西一带的羌族势力),并成功收复旧都洛阳。其声望渐渐超越诸士族,与中央的矛盾也越发显现,但桓温忌惮北府军这一存在,不敢贸然举兵威胁建康。

桓温北伐

北府军虽未参与东晋历次内战,但徐州流民历来骁勇好斗,其所组成的流民部队战斗力非常强悍,桓温就曾说:“京口酒可饮,兵可用。”因而解决京口的异己力量,扫清控制中央的绊脚石,成了桓温念兹在兹的心结。

公元369年,桓温发动第三次北伐。这次北伐的真正重心其实仍在于解决桓温和中央的矛盾,一方面,桓温企图再次通过北伐提高威望,为篡夺帝位积累资本,另一方面,借这次机会彻底解决北府兵的问题。大军出发前,桓温邀请徐州都督郗愔一同襄赞北伐事宜。此前,庾氏忌惮北府势力时,也曾要求北府兵向北移驻,以便更直接与北方作战,但郗鉴始终不同意北移。桓温的意图与庾氏相同,然而郗愔政治野心不大,不欲与桓温相争,在桓温的裹挟和儿子郗超的怂恿之下,让出了京口的兵权,北府军被分解编入桓温军中。京口的镇守权也落入桓温手中,至此,这一阶段的北府兵终于告一段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故事:唐朝一场沙尘暴过后,书生遇到什么怪物?夜晚它再现身竟惹起了一场瘟疫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都爆发过什么瘟疫,唐朝时的妖怪故事,唐朝恐怖真实故事

    可怕的沙尘暴!唐朝大历年间,叶县有一个书生名叫梁仲朋。他每天都去邻村先生的学馆里上学,早去晚回,天天如此。8月15这一天,天地间突然降临了一场沙尘暴,一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行人躲避,鸟兽潜藏。当时,梁仲朋正骑马行走在离家十五六里的一座墓林边(民间家族集中的墓地)。他被沙尘暴逼迫,不得不逃进墓林里

  • 中国养老趣闻:唐玄宗发明生日宴,朱元璋一项发明至今仍在沿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长寿秘诀,唐玄宗,朱元璋的十大发明

    一、宋仁宗的遗憾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开头就上演了宋仁宗赵祯认生母的故事。这段故事曾在民间传说中被演绎为狸猫换太子,即刘妃陷害李宸妃,把李的儿子赵祯换成剥了皮的狸猫。真实历史虽非如此,刘太后只是养李氏之子为自己的儿子,而且没有为难李氏,但宋仁宗得知真相后险些也引发一场政坛地震,几乎要把刘氏一族

  • 皇帝有多爱吃仙丹,光是唐朝就有五位皇帝吃仙丹吃死了,魔力真大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第一个吃仙丹吃死的皇帝是李世民,这个皇帝的名气很大,历史书上都有专门的记载。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带向唐朝走向繁荣。不过李世民有一点和很多皇帝一样,就是追求长生不老。晚年的李世民经常吃一些所谓的丹药,想要长生不老。有时候有病都不吃药,开始吃仙丹,结果病情吃的继续恶化了。终于在51岁的时候

  • 节度使李茂贞有多豪横?多次劫持唐昭宗,差点射死在门楼上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结局,李茂贞,李茂贞和唐昭宗比武

    在众多诸侯中,割据汴州(今河南开封)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与割据太原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是实力最强的两大诸侯,令唐天子忌惮万分,夜夜难眠。不过,朱温和李克用这两个大佬互相牵制,又距离长安比较远,做事也会给唐天子留几分面子。而令唐天子苦不堪言、噩梦连连的是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简直是住在隔壁的小流氓,经常来找麻

  • 白居易晚年为何会沉迷歌舞?真相终于被说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白居易的晚年生活如何,白居易晚年有什么留存下来,历史上白居易的晚年

    哪怕是普通人,到一定年纪,发现自己曾经的执著,感情,事业,其实没什么意义,你雄心壮志,以为自己的作为可以影响社会,在历史上留下印迹,后来明白多么可笑,像风中的沙砾,无影无踪。外国人能清楚秦始皇,刘邦,刘秀吗?能说说他们的伟业吗?中国人有多少能详细讲讲拿破仑,凯撒大帝,爱因斯坦生平的?这些人都会随着时

  • 被唐太宗称赞的名将,立下赫赫战功,却因为自己作死,被送上刑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太宗的十大重要事迹,唐太宗身边的著名谋臣有哪三位,唐太宗最敬重的武将

    薛万彻出生于将门世家,父亲薛世雄就是隋朝的名将,官至开府仪同三司,而且多次参与了对外战争,生了四个儿子一个个的将门虎子,因为父亲的去世,薛万彻跟着自己的兄长薛万钧客居幽州,当时他们的名气已经很大了,受到了当时涿郡守将罗艺的赏识。只是后来,各地反王已经声势削弱,只有唐国公李渊得到军队势如破竹,而且也偶

  • 五代十国并不乱,五代为主,十国为辅,最后被北宋大一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正式开始907年,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唐朝被朱温灭亡。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正式开始。五代十国一共53年的时间,最后被宋大一统。但是严格的说,北宋虽然大一统这些政权,但并没有对整个国家进行大一统。北宋的统治区域远不如之前的汉唐多,只能说是局部大一统。不过不管怎么说,北宋还是结束了五代十

  • 关羽在麦城被杀后,诸葛亮说了什么,让刘备听后立马处置了刘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关羽在麦城被谁打败了,关羽死后诸葛亮为啥不夺荆州,关羽失去荆州以后诸葛亮做了什么

    这一切都要从刘备开始说起。刘备出生于161年,于184年参军入伍。虽然刘备曾经在188年的时候立下军功被封赏当上了一个小官,但是刘备始终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中。那就是他虽有报国的志向却没有报国的能力和机会。不过刘备倒是沉得住气,他没有急于求成,相反倒是一直默默地积蓄着能量。 在191年的时候,刘备

  • 诸葛亮腿脚健康,为何每次出征却要坐“轮椅”?其实是战车?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诸葛亮双腿健全为啥要坐在轮椅上,诸葛亮带兵出征全过程,诸葛亮晚年状况

    不过,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无论是在史料记载中,还是影视剧中,诸葛亮每次对外征战时,都会选择乘坐轮椅出战。事实上,诸葛亮的腿脚并没有任何问题,那为何他还会选择轮椅呢?下面且听救生圈细细道来。在古代历史上,坐着轮椅出战的军事家寥寥无几,若仔细想,或许只能想到孙膑。不过,孙膑因被庞涓陷害被挖去了膝盖骨,

  • 司马懿夺取曹魏大权时,曹操忠臣为何不反对?你看背后黑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司马懿如何夺取曹魏江山,司马懿篡位后曹魏势力的三次反扑,曹魏为什么帮司马懿建立王朝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东汉末年,中央朝廷日益腐败,下层群众苦不聊生。张角乘势掀起黄巾大起义,朝廷无力镇压,只好将权力下放,加强地方军事力量。而自东汉初年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随即乘时而起,与朝廷中的权贵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门阀世族。当然,这时的门阀色彩还不太明显,但世族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