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包吃包住包分配?唐代鸿胪寺对蕃客的生活管理就是如此豪横

包吃包住包分配?唐代鸿胪寺对蕃客的生活管理就是如此豪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682 更新时间:2024/1/19 1:46:14

当时的鸿胪寺对蕃客的管理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日常的住宿,提供必须的食品、衣物,还包括提供蕃客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而蕃客的婚姻、丧葬和医药救助等方面也要受到鸿胪寺的管理和监督。鸿胪寺根据唐朝法律和外交政策,在管理蕃客的生活方面既有原则性,又注意灵活性。

一、管理食宿、衣物

入唐蕃客在京的食宿安排由鸿胪寺负责,鸿胪寺下设的典客署有专门接待使者和各类蕃客的客馆,对在唐期间蕃客的生活进行管理。《唐六典》中《鸿胪寺·典客署》记载:“凡酋渠首领朝见者,则馆而以礼供之。”典客署下设的客馆根据入唐蕃客的不同情况提供住宿。

考虑到来唐蕃客的人数众多,客馆同时可以容纳数十到数百人,根据记载,代宗永泰元年,“回纥胡禄都督二百人入见”。德宗贞元四年,唐朝同意咸安公主出嫁回纥。回纥可汗派数千人迎接公主,并且分出七百多人留在鸿胪寺。

由于许多蕃客长期滞留在唐,因此客馆的接待任务十分繁重,在管辖、治理方面存在问题。唐代后期,回纥国力渐强,加上留京人员众多,常常出现入住客馆的回纥使者擅自离开鸿胪寺上街伤人的记载,“回纥使出鸿胪寺,劫掠坊市,吏不能禁止”。到了唐后期,礼宾院也成了蕃客的留宿场所。

除了提供住宿,客馆还要提供免费的廪食,由典客丞中的一人负责,“丞一人判厨事,季终则会之”。廪食是按照蕃客的身份、可享用的规格来提供的。鸿胪寺的工作人员格外注意为这些使团提供伙食供应,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饮食习惯和特殊要求,尊重其习俗。

如果在这方面没有做得妥当,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引起蕃客的误会和不满,从而上升到外交高度,给朝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此外,入住鸿胪寺的蕃客,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其他所需要的物品等也全部由鸿胪寺负责提供,连蕃客带来的牲畜也需要派人管理,“所乘私畜抽换客舍放牧,仍量给刍粟”。

因此这些都成了沉重的经费负担。根据《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三年六月条记载,由于自天宝以来安西、北庭和西域的归路被断绝,德宗时,滞留在长安的蕃客多达几千人,其中有很多人留在长安长达四十余年,其生活习惯早已和唐朝百姓一样,而且娶妻生子,购买田宅,安居乐业,有了自己的收入来源。

但是他们的生活开销仍然依靠鸿胪寺。对此,德宗“命检括胡客有田宅者”,居然达四千多人,于是,当时的鸿胪少卿王鄂“悉籍名王以下无虑四千人,畜马二千,奏皆停给”。此事后来又交由宰相李泌负责,向这些蕃客说明,唐朝将借道回纥送他们归国,如果有不愿意归国的,那么待遇就要和唐朝臣子一样,不能享有特殊待遇將。这个问题的解决替朝廷省下了一大笔开销,大大减轻了鸿胪寺的负担。

二、管理婚姻、丧葬

唐朝对蕃客的婚姻十分重视,蕃客在唐的婚姻是按照唐代法律规定来要求的。唐代法律规定,蕃客私与华人共为婚姻者,流二千里,未成者减二等。

长孙无忌对此规定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未成者,谓婚姻未成。减流二等,得徒二年。”然而由于入唐蕃客人数众多,且入唐名目各不相同,留在唐朝的期限也不相同,即使到了规定离开的时间,还是有很多蕃客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长期不会国。

比如代宗时期,回纥滞留京师者就常达千余人,东都洛阳的蕃客数目就相当庞大,这些没有回国的蕃客在京城定居,定居的蕃客所建的住宅大多数分布在西市附近的诸坊。他们与唐朝当地百姓生活在一起,适应并融入了唐朝的生活,想要如唐律规定那样胡汉不通婚,显然难以做到。

因此,对于蕃客的婚姻问题,鸿胪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就显得比较灵活,并不完全按照唐律来执行。蕃客入朝者,可以娶汉女为妻,但不允许将汉女带回国。如果蕃客真的将汉女带回本国,则“以违敕科之”。不过事实上官府也并未严加追究,往往顺其自然,蕃客通过申请手续也可以将汉女带回国,这也显示出了鸿胪寺在管理蕃客日常生活方面的灵活性。

如果蕃客客死在唐朝,他的丧葬处理由鸿胪寺负责,这一部分对象大多指的是蕃客首领。鸿胪寺会根据其等位做相应的安排,三品以上官员,鸿胪寺需要上报有关部门,并派灵车将他们送到边境。

如果是四等以下,即六品以下的首领不用奏闻,“但差车、牛送至墓所”。除了安排落葬方式以外,鸿胪寺还要在办公地点特别开辟一处地方,专门为蕃客首领设置灵堂,给有关人员或相关部门负责人提供悼念致哀的场所。

当外国首领和边疆少数民族首领死亡后,当地政府会派使者前来唐朝报丧,之后为了表示唐王朝对这些首领去世的遗憾沉痛的心情,鸿胪寺会举行类似的悼念活动。例如,德宗贞元五年十二月,“回纥汨咄禄长寿天亲毘伽可汗薨,废朝三日,文武三品已上就鸿胪寺吊其来使”。

穆宗长庆元年,唐朝得知回纥保义可汗的死讯后,穆宗立即下诏,“辍朝三日,仍令诸司三品已上官就鸿胪寺吊其使者”。武宗会昌二年,吐蕃赞普卒,遣论赞热到唐朝告丧。武宗下诏,辍朝三日,命令文武常参官四品以上官员去鸿胪寺悼念死者。

死于唐朝的蕃客首领的丧葬方式,基本上会按照蕃客自己民族的习惯和意愿来办理。不过关于在唐蕃客丧葬习俗方面的记载史料记载并不多,如《通典》中《边防九》谈到大食国也仅有“葬唯从俭”几个字。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八年春正月条记载:“癸未,突厥颉利可汗卒,命国人从其俗,焚尸葬之。”颉利可汗自从来朝后始终郁郁不得志,最终死在长安。鸿胪寺向唐太宗李世民请示如何安葬。唐太宗即指示以突厥的习俗举办丧事,以焚尸的方式安葬他,而不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土葬方式。从中可以看出,在唐蕃客的丧葬方式还是尊重其本国习俗,比较人性化的。

三、提供教育、学习的场所

入唐蕃客除了归朝的外蕃首领和使者之外,留学生和留学僧占了很大比例。他们为了学习唐朝的先进制度、文化而来,求学期间,具有极强的求知欲,足迹遍布各地。其中多数留学生在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就学,但是当时鸿胪寺也会派人直接在鸿炉寺内进行教授。

例如,唐朝应日本国使的请求,让国子监的四门助教赵玄默特意到鸿胪寺教授日本学生学习经书,并且日本学生还非常正式地送上了阔幅布作为拜师礼。《新唐书》中《东夷传》记载:“开元初,粟田复朝,请从诸儒受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即鸿胪寺为师。”

对于入唐求法的留学僧,鸿胪寺为其提供修行的场所,这些场所主要是官方指定的求法寺院。唐朝首都长安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佛教的中心,京城内寺院林立,规模宏大,佛教发展水平高,佛经的传播和翻译事业盛大空前,这些寺院可以吸引和接纳大批的留学僧,方便他们在长安各大寺院寻访高僧,寻求佛法。

例如日本名僧空海在德宗贞元十九年到长安青龙寺学习,师从惠果大师。当时长安著名的佛寺如兴善寺、慈恩寺、青龙寺、福寿寺、西明寺、龙兴寺、愁泉寺、镇国寺等均有求学僧侣在寺修行。在地方上也有相应的寺院,以供留学僧修行。这些寺院方便鸿胪寺确认僧侣们的动向,限制他们的流动,从而可以有效地对僧侣们进行管理。

根据《唐大和上东征记》记载,天宝二年,当时台州、温州、明州等地海贼活动频繁,僧人如海因不满同行的僧人道航等,向当地的采访厅诬告道航等人与海贼联系,要造船出海。之后,采访厅按照僧人所在寺院很快就抓捕到了道航等人,经过审问发现,道航是当时宰相李林甫之兄林宗的家僧,造船得到了林宗的同意,并没有私通海贼的事。

尽管如此,采访厅仍然没收了他们的船,而随行的四个日本僧人“扬州上奏至京鸿胪检案”,鸿护寺接报后对他们进行调查,“问本配寺”,本配寺即是原本安排的寺院,“寺众报曰:‘其僧随驾去,更不见来。’”

于是,鸿胪寺知晓这几个僧人曾跟随唐玄宗从洛阳到长安,分别在崇福寺、大安寺学习律法,是身份合法正规僧人,“以寺报而奏,便敕下扬州曰:‘既是番僧…今欲还国,随意放还,宜依扬州例送遣”。从这个记载中可知,留学僧到各处都住在固定的寺院里,这样一旦有事需要鸿胪寺核查,可以很快的查找到他们的去向。

结论

唐朝继承隋朝的制度,将鸿胪寺设计成一个专职的外交机构,并对原来的职能加以改善,专门处理对外事务。唐代鸿胪寺职能的变化是唐朝与周边民族政权和国家的外交关系的必然结果和客观需要。

鸿胪寺作为直接面对和服务于来唐蕃客的重要机构,其职能和作用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说,直接影响到唐朝制定民族和外交政策的准确性和贯彻外交策略的有效性。

鸿胪寺官员完成繁重的涉外接待任务,配合唐朝外交大局,对展示唐朝强大的外交形象、促进唐与周边民族交流与融合,加强唐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发挥了极其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更多文章

  • 文人雅士缔造的休闲文化,对唐代各阶层乃至外族的影响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代文人风雅生活的组成,唐代文人有哪些风尚,古代文人的休闲思想

    休闲使得文士在放松身心、怡情养性的同时,丰富了精神世界,激发了创作灵感,休闲生活还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除此之外,文士阶层休闲文化对其他社会阶层、对后世文士休闲文化乃至对整个唐代社会风气的嬗变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一、对其他社会阶层休闲风气之影响有唐一代,自上而下,人们普遍崇尚文学,尊重文人

  • 八王之乱与晋武帝之殇:严密的制度设计,为何全都失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史书上记载的八王之乱,后晋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对晋朝的评价

    1.世人对八王之乱原因存在重大误解,八王的权力本来很小。2.八王之乱的祸根并不是分封,而是傻皇帝司马衷。3.八王造反,有一个人本可以阻止。提及八王之乱,论者大多以为,西晋之所以毁于八王战乱,起始原因就在于西晋武帝不吸取历史教训,强行大封宗室诸王,最后导致宗王拥兵自重,问鼎洛阳。事实上这是一个偏离了历

  • 突厥被唐朝打败后,不断向西迁移,建立一国家和俄国对抗几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打过突厥了吗,唐朝与突厥的关系,突厥被唐朝彻底征服了吗

    东突厥和西突厥被唐朝灭亡之后,突厥剩下的部落一部分被汉人同化,还有一部分西迁。其中突厥的一个部落卡伊部落迁居到今天的阿姆河流域。此时他们臣服于花剌子模帝国。蒙古兴起后,卡伊部落不得不继续向西迁,在和拜占廷帝国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1290年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一世继位。

  • 司马衷如何在26个兄弟中脱颖而出,成为司马炎的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衷简介,司马炎为什么把皇位传给司马衷,司马衷和司马炎是什么关系

    ◆嫡长子继承制度历史上嫡长子继承,不一定大家都遵守,但这是“名正言顺”的潜规则。要不说司马衷生的好。司马炎26个儿子,有八个未成年夭折。剩下18个,里面只有3个是嫡子(皇后生的)。嫡子里面,司马衷排老二。很不幸,老大夭折,老二司马衷就顺位成了嫡长子。◆皇后和外戚的影响很大司马衷九岁做太子。小的时候,

  • 南北朝互殴怪现状,北朝喜欢用步兵,刘裕建立了军人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裕在南北朝的地位,刘裕与南北朝历史,南北朝战争形势图

    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南北双方的国家形态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乃至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隋朝统一后的国家形态。那么,影响到底体现在哪里呢?一、南北战争的概略面貌南北战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晋灭吴和隋灭南陈两场大战。第一,看一下西晋灭吴的主要进程。三国时魏吴隔江对峙,魏军水军不占优势,只敢在冬春枯水季节进攻。进

  •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不废除节度使制度,主要是优点太多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为什么不取消节度使,安史之乱为什么还要设立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唐朝如何处理节度使

    但事实上,安史之乱后,唐朝并没有废除节度使制度,反而继续使用。节度使制度一直使用到唐朝灭亡。唐朝之所以不废除节度使制度,主要是因为这个制度的优点太多。节度使制度和另一个制度可以说是一起的,就是藩镇制度。藩镇是唐朝行政区域的一个名称,而节度使掌控着藩镇。看起来和当时的郡县制或者行省制的长官一样,但事实

  • 各个王朝建立花了多久,秦朝花了五百多年,隋朝、唐朝只花了一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朝与隋朝相隔多少年,唐朝和秦朝的发展,秦朝与唐朝对比

    秦朝:549年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秦国正式建立。而秦王朝一直到公元前221年才建立。当时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可以说秦王朝的建立是花了时间最久的。西汉:7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地起义队伍风起云涌。这时落草为寇的刘邦也开始起义

  • 唐朝和阿拉伯交战九次,只输一次,如果不是这场内战唐朝还能翻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与阿拉伯的几次交战,阿拉伯帝国vs唐朝,唐朝和阿拉伯帝国的关系

    唐朝建立于618年,在灭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之后,唐朝的势力进入中亚。当时唐朝主要是靠控制西域各国。西域从西汉开始一直是我国的疆域,这里对我国至关重要,是我国陆地上唯一一条对外交流通道。当时海上贸易不发达,这也是我国唯一一条对外交流通道。当时的西域诸侯林立,所以唐朝势力很容易进入到这里,并且控制了这里的

  • 唐太宗强占弟媳杨氏,为何长孙皇后不阻拦?多年后魏征说出了实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征个人资料简介,长孙皇后魏征,长孙皇后与杨氏关系

    这等美好的景象就是乃至全世界,也极为少有,更何况其还创造了万国来朝的局面,在当时的世界各国之中已然是天花板的存在。纵观唐朝历史,最为鼎盛的时期便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之时,建立贞观之治,让大唐更加昌盛,唐太宗也因为这一举动闻名天下。直到如今,他的事迹以及过往依旧广为流传,被世世代代的人们传颂。可是,就是

  • 我们只知道唐朝的辉煌与伟大,却不知道唐朝有封建王朝的所有缺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上真实的唐朝,历史上是怎样评价唐朝的,如何评价唐朝的历史影响

    首先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最主要的就是谁控制谁的问题。秦朝实行郡县制以来,基本上解决了这个矛盾,就是中央牢牢掌控地方。不过唐朝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主要是节度使的问题。安史之乱后,唐朝再也无法有力地控制地方节度使。这些节度使拥兵自立,完全成为了一方军阀。这些在唐朝之后是没有这种问题出现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