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普通话为何和北京话很像?民国这位学者若是赢了,我们都得说苏音

普通话为何和北京话很像?民国这位学者若是赢了,我们都得说苏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800 更新时间:2024/2/10 14:39:16

在清朝末期,切音字运动引出的关于汉字的改革和国语统一问题,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界人士在对切音字标准音的意见上都有不同的想法,一时间难以达成统一。但是随着清朝的覆没,这件事却被搁浅了下来,无人再提起。

直到1912年的时候,担任中国教育部总长的蔡元培组织了一次教育会议,在该会议中,有人提出初等小学宜教国语的说法,而蔡元培则认为要教国语,就必须先统一国语。

可是当时各省都有不同的方言,如果只以某一方言作为标准的话,必然就会引起其他地区的争议,所以要想让所有人心服口服,只能通过一些公平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经过了多方讨论以后,教育部决定举行一次读音统一会,会议由吴稚晖负责主持,会员则由部聘和各省的行政长官选派。选派的标准有四个:第一,要精通音韵;第二,要深通小学;第三,要精通一至二门外语;第四,深谙多种方言。

最终选派出了80人参加此次会议,其中50人为教育部选派,剩下的则由其他各省选派。该会主要目的是审定所有字音为法定国音,再核定所有音素总数和采定字母。参加会议的人员还包括清季官话字母创制人照,但王照对于这次会议的代表却有异议,因为他觉得教育部选派出的代表人省籍不均匀,大多都是江浙籍。

还有一些代表甚至是吴稚晖的助威者,这样一来,会议必然会存在不公平现象。

1913年,王照从南京北上参加会议,在经过天津时,他得知这次会议隶属专门司,而不是社会教育司时,心里更加不满了。因为自清季以来,王照就和劳乃宣等人就一直极力宣传简字和切音字,而且主张将北京话作为汉语标准,不涉及传统音韵学。

但这一次的读音统一会,却和他的初衷不同,所以王照才极为不满。而那些前来参加会议的代表们也都有着不同的目的,这就导致了该会最终难以统一意见。

在清朝末期时,吴稚晖就曾想要将汉语和汉字废除,推行万国新语。他认为要想改革汉字,就必须先摒弃汉语,学习万国新语,并将欧洲一些优秀的字引用过来,再在中国汉字上加上读音。

吴稚晖

不过他也知道,要想推行前面两点还是比较困难的,于是便想要先在汉字上加上读音。所以,他是非常反对王照等人提出的简字、切音字等提议。而且他在之后主持读音统一会时,基本都在推行他的主张,这也令会议出现了很多争论。

会议开始之前,吴稚晖还专门起草了一册《读音统一会进行程序》,并印发给所有参加会议的会员,表示该会的预期目的是能够达到读音和口音同时统一的情况。而他想出的方法就是“将各有文字可凭之读音讨论既定”,然后再“藉读音之势力,用以整齐随地变动,止有声响之可凭之口音”。

在1913年2月15日这一天,读音统一会正式召开,这次会议一共有44个会员前来参加。在会议上,先用记名投票的方法,选举出吴稚晖担任议长,王照担任副议长。而其他会员也都是国内杰出的语文学者。会议过程中,所有会员皆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在经过讨论以后,再采取民主集中原则来得到最终的结果。

首先是审定国音(法定标准音),规则是按照清光第《音韵阐微》中的同音字,选择常用的字音,整理出来,隔夜分发给各省代表,各省代表做好注音单,并上交。由记音员负责将所有上交的注音单逐一对比,再选出其中最多数的注音为会上审定的读音。

审定的读音在会上再次表决,数多者为同意,若是有会员不同意,且在场六人以上赞同,审音代表就必须协议改正。所以,审定的读音到底是同意还是否决,都取决于各会员的表决。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了民族共音标准的全民代表性。

但是在会议刚刚开始不久,单就“记音字母”这一项就引发了很长时间的争执。吴稚晖在会议当天就登台演讲,他先是标出了读书注音,然后将见溪等36个字母和四等呼书于黑板,因为他认为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应该得到尊重。

同时,他还提出要在36个字母中的13个浊音中加入新的字母,因为他认为浊音字母非常雄壮,为中国的元气所在。德语中的浊音字很多,所以,德国非常强盛,而我国之所以不够强盛,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官话里很少使用浊音。随后,吴稚晖还高歌了一段戈阳腔,以此来证明浊音的雄壮。

但是对于吴稚晖的这种说法,王照却并不认同,他在登台发言的时候,表示创造字母应该以白话为主,而且还提出议案应该以北京话作为统一读音,字母中去掉浊音,韵母废入声。因为王照觉得吴稚晖想要把苏音定为国音。

但是在国人眼里,北京话才是国音的最佳标准,要想推翻这一定论是很难的,所以吴稚晖便假装不懂白话,想要用高压的手段,强制将浊音加入进去。而如果他的这个提案最终成功的话,那么国音以后就不再是北京话,而是苏音了。不管王照是否对吴稚晖存在误解,但两人确实因为语言观念的不和而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根据会议相关程序,首先要做的就是审定所有的字音为国音,在逐字审定读音时,遇到古今南北不统一的情况时,就选择其中一个音,作为国音。至于审定标准,吴稚晖认为不能以读音为标准,而因以文字为标准,因为读音会带有地方口音,有些地方口音会比较粗俗,实在有伤大雅,同时也不适合语文。

其实就吴稚晖的这个说法来看,他是反对将北京话作为标准音的。因为他觉得虽然在读书字音中,北京话占了多数,但其实还有一些重要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他想按照下面这个标准来修改北京话:“如敛收其音,止于上声,不能退归于入声,或刚断有,而木强不足矣,如音气常偏于清扬,或慷爽有余,而沉雄不足矣。

是皆失民气刚柔之调合,决不能全无影响者也。且今日世界数大国之国语,律以等韵上之完全,虽各病其未能,而入声及浊音要皆不缺,中国似不因独居例外,故增添主母,加倍其敛收之力,压抑为入声而惯常之;又增添辅母,充满其阴声之量,使界画为浊音而分明之,皆转变其近似音,特反手之劳耳。”

吴稚晖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想要得到更完美的国音,一方面也是居于当时的社会心理。因为北京话已经成为大众所趋,这样一来,南方人就必须放弃他们熟悉的语言,转而学习不熟悉的北京话。而如果按照他的标准来修改的话,南方人学起来会更容易。吴稚晖的这一提议得到了江浙会员的支持,但大多北方会员却选择支持王照,一时间,两派争论不断,难以得出结论。

后来,王照和一些会员又提出了新的提案,先拟定国音,然后每省出一票来表决。但这个提议却遭到了江浙籍会员的强烈反对,认为北京话不能作为标准。由于参会人员中以江浙会员居多,王照他们自然讨不了好处,于是他一怒之下,和支持自己的北方会员一起董鸿祎请辞,并表示,这次读音统一会其实应该是江浙统一会,他们这些外省人没有说话的权力,这实在是不公平。

董鸿祎为了安抚王照他们,同意了他的新提案,并担保一定会通过。但这样的做法又引起了江浙会员的不满,一时间,整个会议出现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人提议用古音,有人提议用今音,还有人提议废除汉字,重新制造新字。就连关于音标的形式,也分歧不断。有主张偏旁的,有主张符号的,甚至还有主张罗马字母的。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会议越来越混乱。

到了会议后期,吴、王两人和一些会员之间矛盾不断恶化,王照实在无法忍受,便选择了辞行。后来,会议最终审定出6500多字的国音,将审定的字音改入《康熙字典》后,并改名为《国音字典》。

除了审定国音之外,会议还核定了音素和采定注音字母。由于国音的审定初步完成,后面的任务就容易多了,最终一共核定了三十九个因素,并采用了记音符号作为正式字母。这场会议才算是正式落幕了。

但对于这次读音统一会得出的最终结果,其实南北两方都并不是很满意。因为会议最终虽然以北京话为主,却还是保留了浊音和入声,这让王照及北方会员很不满意。而吴稚晖等南方会员则认为注音字母还是偏向于北京话,这也让他们很不满意。但不满意也没办法,原本会议是想迁就南北方意见,造成一种混合的国音标准,但却未能得到普遍认同,最终便只能得到这样一个结果了。

更多文章

  • 民国史上的湘军集团中,先后出了五位军阀,他们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民国湘军将领全部名单,湘军军阀名字,民国湘军历任统帅

    每一个地方军事集团都有一位大佬,来统领这个军事集团。然而,作为拥有无湘不成军的湘军集团,在历史上却曾经先后五位大人物,而且他们都是民国史上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湘军大佬。第一位湘军大佬是赵恒惕,他是湖南衡山县人,留学日本就读于士官学校,学的是炮兵专业。回国后加入了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共同推翻了清胡,

  • 清朝这位发明家被怀疑是穿越者,看完他的发明,的确令人太过惊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最大发明家,清朝历史上最牛发明家,清朝10大科技发明

    我们都知道,大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地区的朝代,有着其明显的局限性。满人因为惧怕动摇自身统治,不得不时刻提防汉族人。但是毕竟是在中原地区,汉族人数众多,满人又不得不依赖汉人。因此,就是在这样微妙的关系中,满人艰难地维持着平衡。当西方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工业时,大清朝正在宣传“王命不

  • 清朝敬事房是做什么的,为何太监们抢着进去,而妃子们都很畏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皇宫里敬事房,清朝的敬事房是谁设立的,清朝为什么叫敬事房

    一方面太监侍奉在皇上左右,能够一睹天颜,深受福泽,这对于寻常百姓家是多么大的殊荣!另一方面,如果进宫当太监的话,男人必须净身,这也就意味着他此后再不能以一个健全男人的身份而活了。历朝历代,不乏有出了名的太监,例如赵高、魏忠贤、李莲英等等,但是,每年净身入宫的太监那么多,真正享受到荣华富贵的就这么几个

  • 年羹尧被处决后,官员在抄家时发现了7个字,雍正知道后口吐鲜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雍正处死年羹尧,雍正处死年羹尧后怎么处理的,年羹尧死了以后雍正的反应

    在四十五岁时声誉达到顶峰,可四十七岁时便被例数九十余条罪状处死。历史中年羹尧的死一边看上去像是“功高震主”,另一边又好似他自己不知好歹,将自己的大好前程亲自断送。作为雍正十三年执政生涯中最有名气的大臣,不管是哪种猜测,都隐藏着一个前提,就是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人们更多相信

  • 太平天国猛将林凤祥被押进京,咸丰呆坐许久只字未说,长叹一口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太平天国林凤祥之死,林凤祥个人简介,咸丰皇帝对林凤祥评价

    他们大多在南方长大,习惯温暖湿润的气候,此时他们还穿着五月份出发时的单薄衣物,很多人被冻伤、冻死,即使活下来的,也大多出现幻觉。这支队伍的主帅林凤祥早已经派人回南京乞援了,可派出去的人,只见离开不见回来……北伐,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制定的“三大军事战略”之一,为了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围困其都城北

  • 从贤淑到放荡,从静雅到霸道,太平公主如何完成“性别”转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太平公主的情感史,皇甫御和苏静雅的小说免费阅读,如何当上太平公主

    武则天和子女的关系,一向比较淡漠。她有四个儿子,按照史料记载,前两个儿子的死,都与她有关。后两个儿子没死,但是却半生受折磨。折磨这两个儿子的,就是他们的娘武则天。武则天甚至还为了陷害王皇后,亲手杀死了尚在襁褓中的长女。虎毒不食子,武则天不是虎,是狼,但就算是狼,其实依然爱护自己的幼崽。武则天为了走向

  • 历史上曾让“中原王朝”人头痛的突厥,如今演变成了哪个民族?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时的突厥是今天的哪里,突厥血统最多的民族,唐朝对突厥的评价

    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中原陷入了一场大的混乱,北方部落迎来了大发展。这几乎成为了一个规律,中原地区的大发展,势必会与草原少数民族对抗,北方的少数民族被中原驱逐到漠北以及北欧更加荒漠的地带。形成不了一种势力就会被削弱,当中原地区混乱,少数民族就会迎来机会,在中原以及中原以北地区大肆发展,进入中国广大地区

  • 吕后、武则天结局都不好,为何慈禧稳固统治半个世纪,还得到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吕后和武则天,吕后和武则天关系好吗,吕后武则天慈禧谁更狠

    说起来,这三个女人主政的时候,社会最动荡不安的就是慈禧。慈禧经历的磨难实在是太多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俄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此外还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回民起义、阿古柏叛乱等等。而且,当时全国有识之士,还对慈禧太后口诛笔伐。可就算这样,慈禧太后的位置却是最稳固的。那么,这究竟是什么

  • 李治为什么废掉王皇后,王皇后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哪些偏差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治为什么要废掉王皇后,王皇后和李治的关系,历史上李治的王皇后是怎样的人

    说起来,李隆基的王皇后之所以惨,与李隆基这个人本身薄情寡义有很大关系。李隆基确实是比较薄情寡义的,王皇后和他是患难夫妻,当年他落难的时候,一直都是王皇后在照顾着他。有一次他过生日,穷得家里连一顿汤饼都没得吃。还是王皇后的父亲,把自己的衣服拿出去当了,才换了些面粉,回来做汤饼吃。可见,他们在患难之中建

  • 唐朝近乎没有存在感的唐代宗,为何能在《旧唐书》中获得高度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代宗深度解析,唐代宗怎么除掉李辅国,唐玄宗使唐朝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曾经在长安城内,诗人胡姬舞剑助兴,南来北往各国来服。那真的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也是在世界上最应该有有怀念感的时代。不过可惜的是,这个王朝最终毁于安史之乱,并且从此以后一直在走下坡路,无可挽回。面对这种无可奈何的楼塌现象,其实有一个人就处在这个关键点,并且也曾经想要力挽狂澜,这个人就是唐代宗。这位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