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三方面,浅析楚国服饰的形成及发展

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三方面,浅析楚国服饰的形成及发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381 更新时间:2024/2/4 16:59:58

自古以来,服饰都被称为“历史的印记”,因为在不同的年代下,服饰都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是某一时间、某一地域的人们,审美、生活方式以及民族精神的表现。

而楚国的服饰,也是楚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楚国服饰不仅展现了独特的地域风情,也为后世服饰文化,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楚人的服饰等级观念体现在贵族与平民衣料款式的严重两极分化,而在众多上层阶级之中服饰的等级界限却十分模糊,甚至有僭越现象。

在此政治环境下,楚国女性的日常服饰发展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该区域服饰的地域独特性日渐显现。

[var1]

楚国常服发展的经济背景则主要体现在该时期楚国大力发展手工业与纺织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丝织服饰的质量与流通,促进了楚国女性常服文化的发展。

楚人孕育的独特思想文化环境也使得楚国女性常服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推动了楚国女性常服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随着改朝换代而不断革新,而权与朝代的更迭必然带来区域服饰文化的革新与发展,每一历史时期的服饰风格与文化显现,都向世人呈现出其不同的面貌。

早期的政治体制自夏、商时期开始萌芽生发,发展至西周时期已经趋于成熟、日益完备,在《周礼》中也详细记载了如国家政治制度、服饰等级划分、经济体制以及民间风俗文化等周代礼制条例。

[var1]

随着《周礼》的出现,周朝便开始以礼法制度来划分各阶层服饰形制,只有相应等级地位的人才能穿着该等级规定下的服饰,稍有僭越便触动了服饰制度,不合乎礼法,平民不得享用上等服饰质料,更不可繁饰或衣着艳丽。

而贵族中的各等级在不同的场合应穿着相应服饰,天子朝会应着冕服,后妃贵妇等出席重要场合时也有与天子冕服相对应的鞠衣、展衣等服饰。

服饰等级制度也是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约束社会民众所采取的的必要手段。楚国自周成王时受分封得以立国,入主荆楚地区,因此最初的楚人乃是受华夏文明浸染的中原民族。

[var1]

因为楚国初期的政治体制沿袭商周时期,在服饰制度方面亦是如此。自从楚人有了社会阶层的概念,楚国贵族与平民的服饰品差距便趋于明显。

但是由于楚国的分封之地在偏远山区,周天子的统治制度似乎难以辐射到楚人,加之楚人不满周天子的分封结果,因此楚人并不完全服从于周天子的统治。

楚国初期的政治制度是根植于周朝而又不完全受周朝宗法制度影响的。不过,楚国服饰尤其是楚式衣袍的式样如直裾、右衽等特点皆与周朝服制存在相似之处,说明早期楚服饰依然承袭了周朝的部分服饰形制。

而楚国自立国后便只能靠自己的双手来发展国家,一切从无到有,其过程中也融入了不少当地南方土著的地域文化,从而最终形成了有着南北方文化相互制约影响的楚服饰文化。

[var1]

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的木俑便身穿曲裾衣袍,又称楚式衣袍,与周朝的直裾衣袍不同,衣裾绕身盘旋而下在身后呈三角形衽部,极具地域特色。

由于楚国特殊的历史境遇,楚人没有通过过多的礼制与阶级观念来约束和维系社会体制,在服饰制度与服饰文化方面均未表现出较明显的等级意识,这一点在上层社会的服饰之中尤为明显。

例如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几件袍服衣长偏长,且袖宽与腰围的尺寸较大,而墓主人的身高仅 160 厘米,其服制尺寸并不合乎当时楚国的服饰制度。

[var1]

因此楚国服饰文化乃至楚国女性常服文化的发展,皆呈现出自由肆意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间接显现了楚国服饰文化的独特之处。

物质生活水平的发展依托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经济的高速发展就意味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服饰的质料、款型、染织等方面的工艺技术均有提升,从根本上带动服饰文化的发展。

楚国立国初期举步维艰,物质资源贫乏,衣着破败,随着楚国经济体制的实施,楚国经济实力日益雄厚,而后楚国服饰的发展呈繁荣之势。

《史记·滑稽列传》中有载楚庄王时期连马都“衣以文绣”,可见当时丝织服饰文化发展之蓬勃。

[var1]

以马山一号楚墓为首的一批楚国墓葬出土的服饰实物更是印证了这一点,马山一号楚墓虽然墓葬形制规模不算大,据考证墓主人身份地位也不是很高,但是该墓出土了一批工艺繁复且保存相对完好的丝织品,其中不乏以绢、绮等织物制成的袍服等上乘服饰。

楚国在丝织服饰领域的卓越成就得益于楚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楚国在历尽艰辛之后迎来了经济基础的发展,楚人意识到需要扩大生产做到自给自足,并且迫切需要通过技术的提升带来物质的革新,如此才能使得楚国经济体制得以循环。

丝织服饰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自然离不开优质的原材料。楚人因地制宜,利用地理环境优势提倡农桑,大力开展蚕养殖业与桑、麻、葛等种植业。

[var1]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迅速扩大产地,丝织生产量明显提升,因此丝织品的产出较之前也有了明显提高。在 1965 年考古发掘的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的右上部分纹饰刻画的是采桑场面,生动还原了东周时期妇女采桑耕作的生活场景,也说明此时的桑蚕养殖已经日常化。

同时,伴随着楚人对于织机、纺车等纺织工具的进一步改进,越来越多工艺难度较高的织物渐渐开始流通,起初由于周朝“珠玉锦绣不鬻於市”的规定,精工丝织品只是盛行于楚国贵族阶层。

后来楚国的丝织服饰开始与周边进行贸易,为当时众多诸侯国中的丝织服饰产业之最盛,甚至成为巩固国家经济与王权地位的一种象征。

[var1]

而楚国的丝织服饰也在与周边交流过程中不断汲取外来地域的优秀文化与技术,从而将楚国的经济发展推向高潮。

服饰除了具有彰显人们的身份地位的功能之外,同时也是传递人文思想的特殊符号,人们常常会将自己的独特思想流露于服饰之中。

东周时期周朝的统治地位不保,服饰礼制的上行下效也逐渐消失,各诸侯国的地域势力扩张,此时也正是思想意识发展传播的绝佳时机。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服饰不仅仅只是物质生活中的必需品,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借服饰以显现与交流,在潜移默化之中渐渐形成一种带有地域风格的文化符号。

[var1]

随着楚国国力的日渐强盛,楚国疆域逐步向外扩张,加之周王朝的势力衰微,为楚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时之间楚国各地的思想文化迅速萌芽并发展传播,百家争鸣,社会文化氛围良好。

楚人的思想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物质生活的发展也受到了文化的浸润,在衣食住行方面均显现出独特的社会文化。

楚地服饰文化与中原地区虽然有着明显差异,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交集。东周南北方的思想文化交流比较频繁,因此楚地独特的服饰观念也渐渐开始向中原渗透,传播范围较广,同时也吸收了中原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

[var1]

不过,由于楚国发祥于荆楚山林一带,加之当地的苗民氏族社会遗存痕迹明显,导致楚地服饰文化中氏族观念的遗风表现强烈。

与中原地区盛行宗法礼制的周朝不同,南方的苗蛮山区一带信仰上古天地神灵,带有明显的氏族原始文化。楚人在南方定居,受当地思想文化浸染,建构起了一种原始的、神秘而又不失烂漫的楚文化体系。

楚人渴望未知的自然万物,对生命的无尽探索与追求幻化成为一幅幅仿若画卷的织绣图案呈现于服饰之上,绮丽的用色是自然给予楚人的示。

[var1]

而精美的纹饰则是楚人思想中对于天地万物的解构与诠释,楚人在历经时间的沉淀后孕育出的楚文化充分渗透在楚地的服饰之中。

服饰作为人类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革新与发展的过程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真实写照。

楚人赋予了服饰除御寒蔽体等实用功能外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于楚地女性服饰文化的细致研究是对于楚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但实际远不止服饰领域,楚文化渗透于楚国的漆器、玉器、青铜器等多个工艺领域。

[var1]

这些器物不仅体现了楚人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更是楚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因此,包括楚国女性常服在内的楚国工艺成就与楚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更多文章

  • 康熙来到孔子墓前,看见碑文迟迟不跪,大臣遮住一字,他立即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康熙为孔子提匾,康熙祭拜孔子图片,康熙祭拜孔子不肯下跪

    当时恰逢春秋战国,变法图强才是王道,所以法家思想甚嚣尘上,孔子所主张的儒家思想不受当时的各国国君所重视。孔子无奈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14年,直到晚年受到鲁国的邀约,才回到鲁国。回国后的孔子不问政事,专心著书,晚年修订六经留下著作。到了汉朝时期,皇室为了管控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至此儒家文化才

  • 六国被秦国攻取后,六国的末代国君,他们最后的下场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被秦国灭的六国是哪六国,秦国灭六国后六国下场,秦国末代君王一览表

    秦国从秦献公开始,面对中原六国的咄咄逼人,便一直忍辱负重,一心寻求变法强国之道,至秦献公晚年时,秦国安抚国内之乱,为开辟崛起之路奠定坚实之基础。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历经商鞅变法、张仪连横、魏冉立君、范睢远交、白起攻杀,秦国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四代三世君王的带领下,东出函谷,屡破六国合纵

  • 荆轲是战国有名的剑客,和秦王一对一单挑反被刺8剑,是他太菜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荆轲历史评价,荆轲在历史上到底有多厉害,荆轲是战国的剑客吗

    [var1] 滞留在秦国的燕国太子丹内心对于秦始皇嬴政相当之恨,于是便偷偷的回到了燕国,一心想着如何将这秦始皇嬴政给杀掉。不过,如果想要光明正大的跟秦始皇嬴政进行对抗,很明显,燕国肯定不会得到什么好处,所以最后太子丹想出了一个办法,那边是刺杀秦始皇嬴政。 为了寻找适合的人进行这项计划,太子丹不惜将自

  • 千里楚国问鼎天下“不服周”,作茧自缚却为强秦织嫁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楚秦之间的成语典故,张仪诓楚助强秦的典故,齐国和楚国的成语典故

    周夷王的时候,齐哀公被夷王烹杀,诸侯与天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很多诸侯都不再来朝贡,相互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而不听天子号令。楚国君熊渠向北推进到了江汉一带,看到中原大乱,就说:“我们是蛮夷,不要和中原诸侯一个样儿!”于是将他三个儿都直接封了王,自己也称楚王。周厉王的时候,熊渠害怕厉王的暴虐,赶紧将

  • 中国古代史事: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春秋战国军事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历史事件,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军事思想

    一、出谋划策乱世验方春秋战国时期是天下大乱、战争不断的时期,也是各种新力量、新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出现了各学派积极参政议政、创立各种学说的“百家争鸣”局面,但是仔细研究当时的历史就会发现,他们大多没有提出治国的具体措施,或者有的措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具备可操作性。虽然他们提出的以仁政王

  • 造成“三星堆文明”所在古蜀国的终结者居然是战国的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星堆背后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是古蜀文明之源吗,从三星堆看古蜀国的辉煌

    [var1]而三星堆文明之所以如此悬疑难定的症结主要有两点,一则就在于出土文物之奇,无论是制造工艺和材料,完全不像是一个比五千年还久远,相对非常闭塞偏僻文明所能做到的。其次就是出土文物之多,但却没有发现任何有关文字的镌刻,一般来讲发达的文明都会拥有文字记载,哪怕是像华夏文明周边的民族那样直接假借汉文

  • 战国老伙计们相爱相杀数百年,最后成败得失转头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最后结局是什么,战国时期的恩怨情仇,战国真正转折点

    [var1]后来魏国向西开发了河西之土,又往东拓展了河南之地,拥有了大量肥沃的土地和充沛的水资源,老魏又地处天下之中心,交通之枢纽,四通八达,人才济济,魏国一时间成为战国第一强国,与齐、秦同时开战,长时间没让任何一国占他多少便宜,可魏的衰败在于人才的大量流失,战国时代人才输出量最大的也是魏国,再则就

  • 绝代战神白起军功到底有多大?才使得他骄狂到目无秦王自寻绝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白起军事能力有多强,白起秦王对话完整版,白起最强战斗力

    白起是陕西郿县人(五百年后东汉董卓董太师在此建巨堡郿坞,号为万岁坞,意图造反),他极善用兵,是秦昭襄王最倚重的臣子。昭襄王十三年,白起作为左庶长(副防长),攻下韩国新城。第二年,白起又在伊阙关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人,天下诸侯无不震恐。白起因此而被提拔为国尉(防长)。同年,白起率军渡河突袭了韩

  • 荆轲刺杀秦王功败垂成,败在他不是一条英雄好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荆轲受谁的指使去刺杀秦王,荆轲刺杀秦王为什么没成功,荆轲为啥要刺杀秦王

    荆轲祖籍在齐国,后来迁居卫国,原为庆氏,流落到燕国之后,改姓为荆,因好为人打抱不平,远近都畏惧他的勇武,因而被燕人称之为荆卿。荆轲喜欢读书和击剑,曾经毛遂自荐于卫元君,但是卫君不肯用他。荆轲就跑到了魏国榆次,与当时著名的剑客盖聂讨论剑术,结果盖聂发怒要拔剑与他比试,荆轲就赶紧跑了,这足以说明喜欢击剑

  • 为何商鞅恩重于国却遭受极刑?不懂急流勇退,恩主也是苦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卫鞅的理念让秦孝公看到了一个让秦国变强的机遇,于是他大力支持商鞅,甚至在太子犯法的时候也站在商鞅这边,处罚了太子的老师。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同时也稳定了秦国的统治。然而为秦国崛起付出汗马功劳的商鞅,却在晚年遭到五马分尸的极刑,使一世荣华,顿时化为乌有,即使是死后仍骂声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