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来到孔子墓前,看见碑文迟迟不跪,大臣遮住一字,他立即下跪

康熙来到孔子墓前,看见碑文迟迟不跪,大臣遮住一字,他立即下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971 更新时间:2024/2/23 11:10:28

当时恰逢春秋战国,变法图强才是王道,所以法家思想甚嚣尘上,孔子所主张的儒家思想不受当时的各国国君所重视。孔子无奈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14年,直到晚年受到鲁国的邀约,才回到鲁国。

回国后的孔子不问政事,专心著书,晚年修订六经留下著作。到了汉朝时期,皇室为了管控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至此儒家文化才登上历史的大宝殿。儒释道思想也由此开始,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var1]

此后的千年时间,儒家思想都作为帝王管控民间的手段受到了诸多帝王的尊崇,孔子身上的谥号也是越来越多。而无论每个朝代,孔子的庙宇,都会被修缮的无以复加。

三藩之乱

时间转眼来到清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异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当时是康熙皇帝在位,大清刚刚入主中原还未坐稳江山,又恰逢扑灭三藩之乱大局刚定,康熙心有余悸之余学着前朝皇帝的做法开始有了参拜孔庙的念头。

可能有人会问,三藩之乱是什么?为什么让这位康乾盛世开创的大帝如此心有余悸?他参拜孔庙的意义又是什么?

[var1]

清朝的三藩之乱,是指清朝前期,三个藩王发起的叛乱事件,其中包括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满清最初靠着八旗兵丁的神勇方才勉强打下天下,八旗兵丁虽说个个以一当百,但是总数量实在有限,满打满算不过20万个人。

而大清的地盘第一次这么广大,尤其是南方地域广阔,人口也是十分众多,如何管理就成了当时清朝统治者最头疼的事。

[var1]

皇室将汉人的降将有功者分封在南方的一些省份,达到以汉治汉稳定局势的目的。

藩王在古代社会的权利十分巨大,他们甚至可以直接越过清朝任命的地方官员,直接掌控当地的军队税收,堪称国中之国。

三人中的平西王吴三桂,曾经是明朝驻守山海关的大将,手握关宁铁骑,当年清朝入关时他打开山海关,最终使得南明大顺还有清朝三方鏖战。

[var1]

最终吴三桂出力最多的清朝问鼎中原,在盘踞南方的南明灭亡之后,他被分封在此。然而,这些人本就是因为野心才投降的清朝,获得封地之后就开始时时扩军备战,盘踞领地达到数个省份。

三方实力最巅峰时,加起来几乎占据了清朝的半壁江山,若非正赶上康熙大帝在位,清朝被改天换日也说不定。

清朝眼见三番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双方局势已经是剑拔弩张之态。于是在康熙登基之后决定撤销三藩,双方开始正面冲突。

[var1]

让清朝没有想到的是,吴三桂打出反清的旗帜之后,一时之间全国各地云集响应,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超乎了清朝的想象,这也使得满清对汉人的忌惮几乎贯穿整个清朝。所以才有了在此事后,康熙去参拜孔庙以希望获得汉人的支持。

清朝当时毕竟占据了中国绝大部分的版图,战争潜力以及综合国力都远非三番可比,最终三藩之乱以清朝的获胜结束。

康熙参拜孔庙

康熙皇帝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皇帝,在他在任期间,满清灭掉了三藩和准噶尔的叛乱,收复了台湾,打破了汉人对满人野蛮的固有印象,在他的治理下,国家一派欣欣向荣,国家逐渐有了康乾盛世的苗头。

[var1]

事实上在三藩之乱之后,康熙皇帝深感汉人的众多与强大,满人人数稀少,作为异族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坐稳皇位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满汉亲近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康熙原本寄希望于大力推崇儒家思想文化,恢复科举,重用汉人当官来增进满汉两族的感情,缩小民族差异。

但是这些举措终究在官不在民,他所做的事情可能都传不出这座皇宫,就更不要指望影响广大的汉人百姓。

[var1]

正值苦恼之际,先皇顺治皇帝曾去参拜孔庙的事情,让他瞬间醍醐灌顶。

为了祭拜孔子,康熙做足了功课,祭拜的当天他身着皇家礼服,率领一众大臣仪仗队朝着孔庙前进,所经之处人声鼎沸浩浩荡荡,足见对孔庙的尊重。

在孔子的第64代子孙孔尚任的主持下,整个过程顺利完成。也因此事,康熙发现了孔尚任的能力,于是加封为国子监博士,由此得到了皇帝的重用。

[var1]

在汉人百姓心中,国家皇帝去参拜孔庙是放出了一种亲近的信号,获得了百姓们极大的好感。满清的国家形象在汉人百姓中扭转过来,国家百姓通力合作,最终奠定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只拜师不拜王

在康熙去参拜孔庙的过程中,其实发生一点小插曲,要知道康熙可是在清兵入关之后第一位前往参拜的皇帝,但是他站在孔子墓前却迟迟不肯跪拜,众人不知所以,气氛也逐渐凝重。

众多大臣不知所以,孔尚任却看出端倪,于是他就以天气炎热为由中断祭拜典礼。趁着康熙暂时离开,他抓紧时间赶紧去找了一块白布。

[var1]

他用白布把孔子墓碑上的大成至圣文宣王给遮住了。康熙回来后见状心中一喜,当即对孔子墓下跪叩头行礼,最终顺利完成祭拜。

康熙之所以之前不跪拜,原因在于康熙这时候已经贵为皇帝,孔子的身份却是一个被追封的王,若是以皇帝身份祭拜,对于皇室的形象以及自己的权威势必会有所损坏,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发生的,而在场众臣只有孔尚任一眼看出。

此事之后,皇室确立了只拜师不拜王的传统。孔子也获得了新的名号,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更多文章

  • 六国被秦国攻取后,六国的末代国君,他们最后的下场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被秦国灭的六国是哪六国,秦国灭六国后六国下场,秦国末代君王一览表

    秦国从秦献公开始,面对中原六国的咄咄逼人,便一直忍辱负重,一心寻求变法强国之道,至秦献公晚年时,秦国安抚国内之乱,为开辟崛起之路奠定坚实之基础。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历经商鞅变法、张仪连横、魏冉立君、范睢远交、白起攻杀,秦国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四代三世君王的带领下,东出函谷,屡破六国合纵

  • 荆轲是战国有名的剑客,和秦王一对一单挑反被刺8剑,是他太菜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荆轲历史评价,荆轲在历史上到底有多厉害,荆轲是战国的剑客吗

    [var1] 滞留在秦国的燕国太子丹内心对于秦始皇嬴政相当之恨,于是便偷偷的回到了燕国,一心想着如何将这秦始皇嬴政给杀掉。不过,如果想要光明正大的跟秦始皇嬴政进行对抗,很明显,燕国肯定不会得到什么好处,所以最后太子丹想出了一个办法,那边是刺杀秦始皇嬴政。 为了寻找适合的人进行这项计划,太子丹不惜将自

  • 千里楚国问鼎天下“不服周”,作茧自缚却为强秦织嫁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楚秦之间的成语典故,张仪诓楚助强秦的典故,齐国和楚国的成语典故

    周夷王的时候,齐哀公被夷王烹杀,诸侯与天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很多诸侯都不再来朝贡,相互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而不听天子号令。楚国君熊渠向北推进到了江汉一带,看到中原大乱,就说:“我们是蛮夷,不要和中原诸侯一个样儿!”于是将他三个儿都直接封了王,自己也称楚王。周厉王的时候,熊渠害怕厉王的暴虐,赶紧将

  • 中国古代史事: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春秋战国军事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历史事件,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军事思想

    一、出谋划策乱世验方春秋战国时期是天下大乱、战争不断的时期,也是各种新力量、新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出现了各学派积极参政议政、创立各种学说的“百家争鸣”局面,但是仔细研究当时的历史就会发现,他们大多没有提出治国的具体措施,或者有的措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具备可操作性。虽然他们提出的以仁政王

  • 造成“三星堆文明”所在古蜀国的终结者居然是战国的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星堆背后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是古蜀文明之源吗,从三星堆看古蜀国的辉煌

    [var1]而三星堆文明之所以如此悬疑难定的症结主要有两点,一则就在于出土文物之奇,无论是制造工艺和材料,完全不像是一个比五千年还久远,相对非常闭塞偏僻文明所能做到的。其次就是出土文物之多,但却没有发现任何有关文字的镌刻,一般来讲发达的文明都会拥有文字记载,哪怕是像华夏文明周边的民族那样直接假借汉文

  • 战国老伙计们相爱相杀数百年,最后成败得失转头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最后结局是什么,战国时期的恩怨情仇,战国真正转折点

    [var1]后来魏国向西开发了河西之土,又往东拓展了河南之地,拥有了大量肥沃的土地和充沛的水资源,老魏又地处天下之中心,交通之枢纽,四通八达,人才济济,魏国一时间成为战国第一强国,与齐、秦同时开战,长时间没让任何一国占他多少便宜,可魏的衰败在于人才的大量流失,战国时代人才输出量最大的也是魏国,再则就

  • 绝代战神白起军功到底有多大?才使得他骄狂到目无秦王自寻绝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白起军事能力有多强,白起秦王对话完整版,白起最强战斗力

    白起是陕西郿县人(五百年后东汉董卓董太师在此建巨堡郿坞,号为万岁坞,意图造反),他极善用兵,是秦昭襄王最倚重的臣子。昭襄王十三年,白起作为左庶长(副防长),攻下韩国新城。第二年,白起又在伊阙关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人,天下诸侯无不震恐。白起因此而被提拔为国尉(防长)。同年,白起率军渡河突袭了韩

  • 荆轲刺杀秦王功败垂成,败在他不是一条英雄好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荆轲受谁的指使去刺杀秦王,荆轲刺杀秦王为什么没成功,荆轲为啥要刺杀秦王

    荆轲祖籍在齐国,后来迁居卫国,原为庆氏,流落到燕国之后,改姓为荆,因好为人打抱不平,远近都畏惧他的勇武,因而被燕人称之为荆卿。荆轲喜欢读书和击剑,曾经毛遂自荐于卫元君,但是卫君不肯用他。荆轲就跑到了魏国榆次,与当时著名的剑客盖聂讨论剑术,结果盖聂发怒要拔剑与他比试,荆轲就赶紧跑了,这足以说明喜欢击剑

  • 为何商鞅恩重于国却遭受极刑?不懂急流勇退,恩主也是苦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卫鞅的理念让秦孝公看到了一个让秦国变强的机遇,于是他大力支持商鞅,甚至在太子犯法的时候也站在商鞅这边,处罚了太子的老师。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同时也稳定了秦国的统治。然而为秦国崛起付出汗马功劳的商鞅,却在晚年遭到五马分尸的极刑,使一世荣华,顿时化为乌有,即使是死后仍骂声不绝。[

  • 一言不合,朱元璋要废黜孟子的地位,大臣抬棺上朝评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对孟子看法,朱元璋和孟子的关系,朱元璋怎么评价孟子的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算是非常有个性的皇帝。他出身穷苦,凡事率性而为,杀伐决断让人恐怖。洪武二年时,他就与儒家叫上板。朱元璋认为,孔庙的祭祀活动,就在曲阜一带举行即可,完全没有必要劳民伤财,大动干戈,弄得全天下都有孔庙,让全天下都膜拜。自从儒家学说兴起以来,也曾有过波折,但这种话从皇帝口中说出还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