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恰逢春秋战国,变法图强才是王道,所以法家思想甚嚣尘上,孔子所主张的儒家思想不受当时的各国国君所重视。孔子无奈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14年,直到晚年受到鲁国的邀约,才回到鲁国。
回国后的孔子不问政事,专心著书,晚年修订六经留下著作。到了汉朝时期,皇室为了管控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至此儒家文化才登上历史的大宝殿。儒释道思想也由此开始,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var1]
此后的千年时间,儒家思想都作为帝王管控民间的手段受到了诸多帝王的尊崇,孔子身上的谥号也是越来越多。而无论每个朝代,孔子的庙宇,都会被修缮的无以复加。
三藩之乱
时间转眼来到清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异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当时是康熙皇帝在位,大清刚刚入主中原还未坐稳江山,又恰逢扑灭三藩之乱大局刚定,康熙心有余悸之余学着前朝皇帝的做法开始有了参拜孔庙的念头。
可能有人会问,三藩之乱是什么?为什么让这位康乾盛世开创的大帝如此心有余悸?他参拜孔庙的意义又是什么?
[var1]
清朝的三藩之乱,是指清朝前期,三个藩王发起的叛乱事件,其中包括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满清最初靠着八旗兵丁的神勇方才勉强打下天下,八旗兵丁虽说个个以一当百,但是总数量实在有限,满打满算不过20万个人。
而大清的地盘第一次这么广大,尤其是南方地域广阔,人口也是十分众多,如何管理就成了当时清朝统治者最头疼的事。
[var1]
皇室将汉人的降将有功者分封在南方的一些省份,达到以汉治汉稳定局势的目的。
藩王在古代社会的权利十分巨大,他们甚至可以直接越过清朝任命的地方官员,直接掌控当地的军队税收,堪称国中之国。
三人中的平西王吴三桂,曾经是明朝驻守山海关的大将,手握关宁铁骑,当年清朝入关时他打开山海关,最终使得南明大顺还有清朝三方鏖战。
[var1]
最终吴三桂出力最多的清朝问鼎中原,在盘踞南方的南明灭亡之后,他被分封在此。然而,这些人本就是因为野心才投降的清朝,获得封地之后就开始时时扩军备战,盘踞领地达到数个省份。
三方实力最巅峰时,加起来几乎占据了清朝的半壁江山,若非正赶上康熙大帝在位,清朝被改天换日也说不定。
清朝眼见三番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双方局势已经是剑拔弩张之态。于是在康熙登基之后决定撤销三藩,双方开始正面冲突。
[var1]
让清朝没有想到的是,吴三桂打出反清的旗帜之后,一时之间全国各地云集响应,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超乎了清朝的想象,这也使得满清对汉人的忌惮几乎贯穿整个清朝。所以才有了在此事后,康熙去参拜孔庙以希望获得汉人的支持。
清朝当时毕竟占据了中国绝大部分的版图,战争潜力以及综合国力都远非三番可比,最终三藩之乱以清朝的获胜结束。
康熙参拜孔庙
康熙皇帝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皇帝,在他在任期间,满清灭掉了三藩和准噶尔的叛乱,收复了台湾,打破了汉人对满人野蛮的固有印象,在他的治理下,国家一派欣欣向荣,国家逐渐有了康乾盛世的苗头。
[var1]
事实上在三藩之乱之后,康熙皇帝深感汉人的众多与强大,满人人数稀少,作为异族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坐稳皇位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满汉亲近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康熙原本寄希望于大力推崇儒家思想文化,恢复科举,重用汉人当官来增进满汉两族的感情,缩小民族差异。
但是这些举措终究在官不在民,他所做的事情可能都传不出这座皇宫,就更不要指望影响广大的汉人百姓。
[var1]
正值苦恼之际,先皇顺治皇帝曾去参拜孔庙的事情,让他瞬间醍醐灌顶。
为了祭拜孔子,康熙做足了功课,祭拜的当天他身着皇家礼服,率领一众大臣仪仗队朝着孔庙前进,所经之处人声鼎沸浩浩荡荡,足见对孔庙的尊重。
在孔子的第64代子孙孔尚任的主持下,整个过程顺利完成。也因此事,康熙发现了孔尚任的能力,于是加封为国子监博士,由此得到了皇帝的重用。
[var1]
在汉人百姓心中,国家皇帝去参拜孔庙是放出了一种亲近的信号,获得了百姓们极大的好感。满清的国家形象在汉人百姓中扭转过来,国家百姓通力合作,最终奠定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只拜师不拜王
在康熙去参拜孔庙的过程中,其实发生一点小插曲,要知道康熙可是在清兵入关之后第一位前往参拜的皇帝,但是他站在孔子墓前却迟迟不肯跪拜,众人不知所以,气氛也逐渐凝重。
众多大臣不知所以,孔尚任却看出端倪,于是他就以天气炎热为由中断祭拜典礼。趁着康熙暂时离开,他抓紧时间赶紧去找了一块白布。
[var1]
他用白布把孔子墓碑上的大成至圣文宣王给遮住了。康熙回来后见状心中一喜,当即对孔子墓下跪叩头行礼,最终顺利完成祭拜。
康熙之所以之前不跪拜,原因在于康熙这时候已经贵为皇帝,孔子的身份却是一个被追封的王,若是以皇帝身份祭拜,对于皇室的形象以及自己的权威势必会有所损坏,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发生的,而在场众臣只有孔尚任一眼看出。
此事之后,皇室确立了只拜师不拜王的传统。孔子也获得了新的名号,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