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百善孝为先”从春秋到汉朝,孝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百善孝为先”从春秋到汉朝,孝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488 更新时间:2024/2/19 17:21:53

这也直接影响了从统治者到地方百姓对于这一千古美德的看法,数千年过后,“孝道”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为人标准之一。

一、先汉时代的演变

1.经典中的孝道

在流传下来的春秋时期的文献资料中,与宗族相关的内容有着很高的出现频率。如《国语·晋语》云:“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传·成公四年》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僖公十年》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宗族共同体是宗族成员安身立命之所在,春秋时期人们依旧保持着强烈的族类意识,对“宗族共同体”有一定的依赖性。基于以上的社会文化背景,春秋时期孝的主要目的还是以维系巩固宗族的稳定为主。

正如《逸周书·谥法》所载:“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又《左传·定公四年》曰:“灭宗废祀,非孝也。”通过以上两则材料可说明,春秋时的孝大都是以尊宗族,惠宗盟为主要内容的。

2.祭祀与宗庙

与此同时,宗族的绵延和庙祭的相承,被认为是衡量斟酌孝道的尺度,来评判人们的孝行。与西周一样,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春秋时期各国仍旧以“孝”巩固宗盟的稳定,维持宗族内部的团结以及保证平民的顺服,由此来维护国家统治的稳定。

虽然春秋时期孝的主要目的与西周相比未发生变化,但就行孝的对象春秋时期孝的对象开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二、两汉时期的孝道思想

两汉时期,经学日益兴旺,逐渐被统治阶级所重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的支持下,董仲舒所倡导的儒家学说在当时社会影响广泛,其倡导的儒家学说更是备受统治阶级推崇。

“孝”作为儒家伦理纲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在巩固政治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被封建帝王所推崇,“以孝治国”的政治倡导由此被提出。

1.汉代孝治的主要表现

统治者倡导“以孝治国”,孝的政治地位被提高,成为汉代社会政治的伦理道德基础。汉代的统治者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推行使得“孝”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被推广,他们这种孝道教化的思想慢慢成为维系汉代政治稳定的基础。汉代统治者大都非常看重“孝”。

班固《汉书·高帝纪》载:“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在汉高祖刘邦看来,父子间的亲情在人们的道德伦理体系中当属于至亲,父子之间权位的顺承是名正言顺、理所应当的事情。

儿子若承袭了父亲的权位,当以天下为尊,慎终追远。据《汉书·惠帝纪》记载,汉高祖去世后,惠帝“令郡诸侯王立高庙”,汉惠帝在继位后首先要求各郡诸侯修建高庙,以此来追思汉高祖。

汉惠帝以高祖的践行高祖教导,身体力行,践行孝道,享誉后世。在汉惠帝去世后,以孝惠为谥号。此外,《汉书·武帝纪》亦有载:“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

由此可以看出,汉代统治者对孝的重视。汉代的统治者去世后,后人多以“孝”作为其谥号。比如以孝昭显于后世的汉惠帝。汉惠帝一生以孝行著称,他的“孝”既表现在生前对父亲的孝,也表现父亲去世他继位之后便立即要求诸侯修建高庙,以表达父亲死后对他的追思。

汉惠帝离世后,依照其生前的孝行,礼官将他的谥号定为“孝惠”。这在历史上很少见,虽然先秦时期的诸侯也用孝作为谥号的,但大都是个例,不像两汉这么频繁,一以贯之。

唐代张守节在评价汉代帝王这种以“孝”作为谥号的现象时说到:“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他认为汉代统治者以孝作谥的现象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是帝王通过宣扬孝道来维系自身统治稳定的政治现实。

汉代“以孝治国”的观念还体现在其“举孝廉”的官员考察制度上。所谓“孝廉”,即孝子廉吏。举孝廉原为察举制中的举孝察廉二科,后来逐渐混为一科。到了汉武帝时期,举孝廉制度开始成为汉代察举制中选拔官员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两汉时期的不少官员都出身于孝廉,政治影响巨大。举孝廉制度发展完善到了两汉后期时,一般来说推举孝廉最主要的依凭是“孝”,如果是“孝子”,正常情况下就可以被推举为孝廉。

由于孝廉出身的这些官员大都是孝子并得益于“孝”走上仕途,因此他们入仕后就会顺理成章得成作为“以孝治国”政策推行人来宣扬孝道。在汉代社会,免除孝子的赋役对孝子来说是很大的奖励。

2.奖惩方式

统治者通过诏令的方式奖励孝子,赐予孝子爵位、钱财、布帛等在汉代并不少见,几乎是当时统治者的惯例。根据孙筱在其文章《孝观念与汉代新的社会统治秩序》中的大概统计,在《汉书》和《后汉书》中的帝王纪的记录,从西汉时期的孝惠帝到东汉时期的顺帝,“全国性对孝悌的褒奖、赐爵就多达32 次”。

最后,对不孝之人有所惩罚。在汉代的法律中,对不孝之人的惩罚可谓十分严厉,“不孝”算是汉代法律所规定的众多罪行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孝经》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汉代法律所规定的“不孝”罪的内容主要有:未赡养父母;殴打伤害父母;在服丧期间娶妻生子,行奸作乐;非议他人的孝行等。汉代法律对“不孝”严惩的原因主要在于顺应其“以孝治国”的治国理念,通过国家法律强调孝道的教化作用,以此来维系统治秩序的稳定。

孝的思想是汉代“孝治”的重要理论依据,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体来看,由于汉代统治阶级从各方面采取措施推崇孝道,使得孝道思想在民间得以推行,社会上敬养父母之风盛行,这对于维护两汉时期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汉代“孝”内涵的变化

由于汉代社会“以孝治国”政策的推行和举孝廉等选官制度的实践,孝的内涵开始发生变化,它保持自身家庭道德伦理概念的同时,与宦途、政治利益等开始相关联,实现了“孝”的政治伦理的上升。

1.书本上的定义

由汉代起,孝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孝经》和《礼记》对这一时期孝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对我们了解这一时期“孝”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在目前可见的先秦两汉古籍资料中,《礼记》对孝道的阐发论述最为丰富,其对孝的阐释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礼记》认为“孝”包含了人间绝大部分的价值观念:“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薄之而横乎四海。”从中可以看出“孝道”已经逐渐从书本中、庙堂之上走向了平民大众,此时的教育者和统治者就不得不将其从抽象的概念,放置于书本之上。基于以上观点,书中对孝作了普遍化的论述。

第二,书中对孝的各方面内容都作了规定和要求,将在“孝”的实践过程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作了详细的要求,包括孝行、孝容、孝祭等。

第三,论述了“孝”与“治”的关系,说明了孝道和政治之间的互通关系,如《礼记·大传》中,就有关于两者的明确联系说明,此时的“孝道”已经被统治者提升到了治理国家层面的高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2.天道与孝道

《礼记》中认为事亲与事天之间是相通的,孝道与天道也是相互统一相互融合的,这一点反映在政治上也是如此。《孝经》与《礼记》的成书年代相近,更是当时集孝道思想大成的精华之作。

它继承了殷周时期“孝”关于敬天祭祖的思想内涵,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了孔子孟子等人对于“孝”的思考和论述,将儒家伦理纲常体系中的孝道伦理理论化。自此,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思想有了理论化的依据。

总结

《孝经》中针对孝的阐释主要从孝的根源、孝的实践方式、孝的功用、孝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展开,对这些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论证。结合《礼记》与《孝经》中针对“孝”的内容的阐述。

两汉时期孝道内涵变化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就是“孝”的政治功能被凸显,其内涵从先秦时期的奉养双亲、善事父母进一步提升,被用来维护政治统治,政治教化的意味十分明显。自此,孝道伦理开始走向政治化。

更多文章

  • 司马懿历经曹家三代人,一直到古稀之年才造反,为何等这么久?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司马懿经历了曹家几代,曹家三代司马懿现状,司马懿为什么能熬死曹家三代

    在一些野史中曾提到过,司马懿在年轻时就曾暴露过自己的野心。而在曹操活着的时候,也看出了司马懿的野心。所以,曹家人对司马家族一直都并未真正的信任,而是怀有一定的提防之心。司马懿不是不知道,所以只能小心翼翼的行事,忠心为曹家效力。而且,曹操在世时,知人善用,他身边本来就有不少顶尖的人才,司马懿的才能并没

  • 韩信曾经留下一招,诸葛亮花了一辈子的时间,都没学会这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当年由于楚怀王在起义兵反秦时说了一句:“先入关中者为王”,所以项羽和刘邦都使出吃奶的力气抢占关中。但因为项羽被巨鹿之战拖住了步伐,所以导致关中被刘邦捷足先登。对此,项羽心中有很大的怨气,还曾摆下鸿门宴想杀死刘邦。后来在项伯的斡旋下,项羽放过了刘邦,但在封王时却并没有给刘邦好脸。为了防止刘邦坐大,项羽

  •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但刘伯温没算出子孙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伯温与诸葛亮的关系,刘伯温跟诸葛亮有什么关系,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在帮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朱元璋对他加官进爵。但因为他在朝中触动了左丞相李善长的利益,所以屡屡被李善长构陷、弹劾。为了明哲保身,刘伯温借妻子去世之机,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因为当时正忙于营造中都,所以便同意了。洪武八年,刘伯温虽然身体状况欠佳,但还是像所有京官一样,参加完元旦的早朝,并在奉天殿做了

  • 昭君出塞,西汉和亲政策的演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王昭君出塞汉匈和亲,东汉昭君出塞简介,昭君出塞和亲历史背景

    前言和亲政策是传统封建历史时期统治者与边疆少数政权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确保边境的稳定或者实现联合保持双方关系而采取的国家稳定手段。和亲战策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成形于秦汉之际,缓解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冲突,一定历史时期内确保了中原王朝的长治久安。西汉时期,和亲政策先后发生多次改变,这与各个时期的

  • 汉武帝赏赐十车好肉,霍去病放臭也不吃,26年后才懂他的高明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武帝霍去病,汉武帝和霍去病关系图,汉武帝霍去病相关资料

    西汉时期的“军神”霍去病,便是年少成名,自己功勋一世,为西汉王朝开拓疆土,收复失地,抵御外敌,小小年纪早已堪称大任,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霍去病几乎将北方的匈奴全部歼灭,使得之后北境地区的匈奴好几十年不敢再次侵犯西汉王朝,也因此让西汉王朝得以长治久安。从不惹是生非的霍去病,却因为自己手握重兵,让旁人虎视

  • 汉武盛世的发展,以及对我国历史的推动和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汉武盛世是盛世吗,汉武盛世指的是什么,汉武盛世历史地位

    前言“畴咨海内,居其俊茂,与之立功”是《汉书.武帝纪》中对汉武帝的描写,这样一位可以居海内俊茂的皇帝就是汉武盛世的创造者。汉武盛世对我国封建时期的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那时候的丝绸之路可以说是震惊中外的。这一时期的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使得我国从各方面都有了天朝大国的雏形。汉武盛世不仅对封建

  • 有一种思维叫刘邦式思维,它是一种超常思维,刘汉政权赖以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邦的思维,刘邦的权谋思维是什么,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

    斩蛇起义的故事人们都熟知,这里就不再重述,可以说这个故事肯定是刘邦编的,但是编这个故事不仅需要想象力,更需要远大的理想,和敢想敢做的气魄。在这个故事里,他借老妇人之口,把自己装扮成赤帝之子,因为他是个市井混混,他迫切需要一个神话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样他才能有一定的号召力。他靠着这个故事,居然就挑

  • 赤壁之战因何而败,可能只是士兵吃了几只野生动物,导致曹操血败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赤壁之战曹操的损失,赤壁之战曹军失败的原因及影响,赤壁之战曹操惨败原因

    赤壁之战的兵力对比是很清楚的。曹操十六万,孙刘联军四万。四比一,但曹操大败而回。什么原因呢?其实三方并没有发生过于激烈的决战,虽然曹操的水寨可能被烧毁一部分,但其主力大军并没有受到损失。为何曹操最终决定退军呢?其实这和瘟疫有关。当时湖北嘉鱼一带,寄生虫兵很多,据推断,很有可能曹军捕获了一些野生动物,

  • 他是曹操贴身护卫,一生救了曹操数次,曹操去世后哭到吐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曹操一生的重大事件,历史上关于曹操的事迹,曹操的经典历史事件

    许褚身长八尺有余,腰大十围,是典型的人高马大。年轻时,他便因勇武闻名乡里。当时天下大乱,社会环境不好,常有盗贼趁机打劫。许褚便聚集壮丁和宗族数千人,共同修建防御设施来抵御敌兵入侵。因为盗贼人数众多,许褚寡不敌众,所以只好假意向盗贼请和,商量用牛换取食物。贼兵把牛迁走后,牛又跑了回来。许褚拖着牛尾走了

  • 汉献帝刘协是董卓所立上台不正,为何却仍然被尊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董卓乱政大概是这么一回事:由于汉末政局混乱,大将军何进欲除宦官,为加强自己力量,何进下令调动董卓部汉军从东汉与羌的战争前线,进入东汉国都洛阳。然而董卓部汉军进洛阳前,何进已经被宦官处死,而袁绍等人为替何进报仇,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余人,消灭了宦官势力。于是公卿以下与董卓共迎汉帝于邙山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