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朝没有指定继承人,政治斗争严重。
宋朝开封失守后,北宋皇室被金国军队一锅端了,只留下高宗赵构等人南逃,这支独苗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南宋皇帝,有了君主之后,南宋统一了国家内部抵抗侵略的力量而没有浪费在内耗中。而南明则不同,崇祯吊死在煤山,并没有指定继承人,南明政权在南京立福王为弘光帝,此时还勉强能够稳定局势,但八个月后南京失守,弘光朝廷覆灭,南明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短短几年南明朝廷立了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三帝一监国,甚至出现两帝并立的情况,南明内部因正统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像鲁王与隆武帝就因谁是正统这一问题,互相杀了使者,差点打起来,而之后绍武帝和永历帝就直接兵戎相见了,严重的内耗导致了南明无法统一内部力量抗清,白白被清朝捡了便宜。
二、南明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控,国内军阀横行。
宋朝一直对武将有很强的提防,军队的掌控权一直都牢牢的把握在皇帝的手中,做到兵将分离,将领往往在出征之前才会见到自己带领的士兵,这有效抑制了拥兵自重的情况。
而由于明朝末年财政收入难以支付连年的战争,所以明朝将领经常需要自己去募集军费,这就削弱了军队与朝廷的联系,导致士兵只听将领的命令,大大强化军队的独立性,导致了大量军阀诞生。到了南明时期,明朝的军事已经被军阀把持了,像郑芝龙、何腾蛟、孙可望等人,朝廷一方面要给大量的军费另一方面却难以调动他们。不仅如此,军阀们还为了自身利益,出卖国家利益,抗清名将李定国就曾被孙可望出卖,导致手下精锐死伤惨重。
三、南明“联虏平寇”的错误策略和统治者的无能。
北宋灭亡之际,国内并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南宋只用专心对付金国军队,所以赵构一称帝,南宋就积极备战抗金,而且相比南明皇帝,赵构表现好的太多了。
而明朝亡于农民起义,所以南明建立之初对起义军态度十分敌视,提出了“联虏平寇”的策略,打算借助满清剿灭北方的起义军。在弘光立国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南明消极避战,一方面不出兵参与清军和起义军的战事,另一方面也不积极备防,就在江南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弘光帝甚至在国家危难之际组织选妃,大肆抓蛤蟆炼制春药。等到北方战事结束,满清南下,南明这才慌忙备防,但为时已晚,南京迅速就失守了。讽刺的是,南明费尽心思对付的起义军,之后却是南明抵抗满清的主力,比如抗清战绩最佳的南明将领李定国就是归降的义军领袖。
南明为何没能成为南宋,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自己作死,历史其实给过南明很多次机会,像李定国两蹶名王清军实力大损、多尔衮执行“剃发令”民间起义不断,这都是南明翻盘的重大机遇,可惜却因为南明的内斗而错过了。康熙二年(1663)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在云南,二十年后,施琅占领台湾,南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变成了史书上的一个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