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议北宋皇子更名现象

浅议北宋皇子更名现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724 更新时间:2024/1/20 1:04:32

姓名是一个人的识别代号,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形成的一种区别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标志。姓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因为有了姓名,人们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记录。

中国有句古谚叫做“君子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意思是做人要光明正大,坦坦荡荡,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更改姓名。

但就在我国北宋时期,就出现过很多皇子改名的现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作为皇室贵胄,本应该作为臣民品德的表率,为何这些皇子会更改名字,而且还在一段时期还形成了持续的风气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展开今天的探讨。

一.北宋皇子更名现象简述

1.皇子更名的历史延续

笔者查阅过史料发现,皇子更名这一现象并非始于北宋。汉惠帝之子刘弘,原名刘山,在他被封为常山王时,改名为刘义,到他继任帝位时才改名为刘弘,史称后少帝。但在汉后少帝之后,就很少再出现改名的皇子。

直到唐朝,出现了一个改名大王,他就是玄宗的第三子。初名李嗣升的他,接连改名为李浚、李玙、李绍和最后的李亨。好家伙,这位皇子共改了四次,这就是后来的唐肃宗。肃宗以后,唐朝也断续出现过皇子改名之事,但这一传统逐渐淹没在五代的乱世之中。

到了北宋,皇子改名之风又再度兴起。据北宋历代帝王姓名考,除了开国的宋太祖以及宋徽宗以外,其余七位帝王在登基之前至少改名一次。

比如仁宗皇帝原名赵受益,后改为赵祯;其弟赵玄祐改名为赵祐;神宗皇帝当年从皇孙变为皇子时,名字就从赵仲鍼改成赵顼。纵观整个北宋历史,皇子改名具有贯性和规律性,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史上独树一帜。

2.更名最多的是皇子和他的第一次更名

如果说中国古代改名次数最多的皇子是李亨的话,那么北宋更名次数最多的就是宋真宗。

《宋史》对他的更名有这样的记述:“真宗讳恒……初名德昌,太平兴国八年,授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韩王,改名元休。端拱元年,封襄王,改元侃……至道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改今讳……”

由此可以看到,宋真宗还是皇子的时候,每晋升一次爵位,都要改名一次。爵位变更次数多了,曾用名也相应多。

其实,这个改名这件事倒也和真宗无关,北宋时期皇子的名字都是御赐的,而且名字的使用还会有一系列规定。通常在出世百日后到周岁之间,皇子会获得赐名,早期赐名的规则是按照《宋太祖御制玉牒序》的规定。

这个玉牒序是在太祖登基之后颁布的,里头规定了太祖和两个兄弟的后代命名用字及顺序,目的在于规范家族子孙的昭穆顺序。比如太祖之子以“德”字起名,太祖弟赵匡义之子以“元”字起名。

而事实上,刚开始实行起名制度时也完全没有遵循玉牒的规范,太祖的皇子及其所有亲侄子最初都是以“德”字为名,也就是通常说的德字辈。后来太宗皇帝以弟承兄登上皇位,其五个儿子都按玉牒的规定改成元字辈。真宗是太宗之子,自然也由赵德昌改名为赵元休。

3.最波折的皇子更名

说到皇子更名,不得不提宋英宗。《宋书》这样记录他的漫长更名历程:“英宗讳曙,濮安懿王允让第十三子……四岁,仁宗养于内。景祐三年,赐名宗实。宝元二年,豫王生,乃归濮邸……嘉祐中,宰相韩琦等请建储,仁宗曰:‘宗子已有贤知可付者,卿等其勿忧。’……嘉祐七年八月戊寅,立为皇子。癸未,改今名。”

宋英宗本不是皇子,其父濮安懿王赵允让与当朝皇帝宋仁宗同为太宗之孙。仁宗25岁时尚无子嗣(当时已是婚后十几年了),宋廷内外都很是着急,建议在宗室里选一子入宫,一来可以稳固国体,二来有“招弟”的寓意。恰好濮安懿王子嗣众多,共有十几个可供挑选。

就这样年仅四岁且机灵乖巧的英宗幸运地入选,并由曹皇后抚养,由宗亲变身为皇养子,第二年就被赐名赵宗实。英宗初入宫时已经四岁了,应该原来是有其他名字的,虽然史书上并未详述,但从赐名这一记载来推断,这是他第一次更名。

赵宗实入宫之后极为孝顺,尊师好学,崇尚儒道,深得帝、后喜爱。但是好景不长,宝元二年,仁宗的亲生儿子赵昕(豫王)出世了,而且是由仁宗宠爱的苗贵妃所生。由于有了亲生骨肉,赵宗实作为嗣子的功能就不复存在了,他只好告别皇宫,重回濮安懿王府。

那一年,他7岁。可惜这位豫王无福,不到两岁就去世了。仁宗前后一共有过三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这让他在精神上饱受打击。

嘉祐七年已经五十多岁的仁宗已经深感再造子嗣无望,于是下诏再次立赵宗实为皇子,并给他改名为赵曙。次年,仁宗驾崩,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英宗从入宫更名到立储更名,可谓是一波三折。

二.北宋皇子更名的意义及原因

1.皇子更名是立储的先兆

前面提到的真宗、英宗,他们在皇子时期的更名其实都和一件事有关,那便是储君的确定。《宋书》写神宗的更名如下:“神宗:讳顼,庆历八年四月生……赐名仲鍼。……英宗即位,封淮阳郡王,改今讳。”,这也说明更名与将来皇位的继承有着密切的关联。

之前统计过,北宋九任皇帝中,仅有两位不曾改名,除太祖以外就只有一位皇子没改名就当了皇帝。还有除了原德字辈按照玉牒集体更名之外,其余改过名的所有皇子当中,只有四人没能当上皇帝。

这其中还有两位是在北宋末年国之将亡时的皇子,如此说来,就只有两位皇子是改了名又不能继承大统。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北宋皇子的更名就是立储的前奏。

2.名讳的避忌是更名的关键

话又说回来,为什么当北宋的一位皇子被确立为储君的时候要更改名字呢?这要从中国古代避讳的传统说起。名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

指的是不可直呼君主或尊长者之名,也不可在书写时使用这些字,而是通过改字的笔画或用其他字替代等方法进行回避,就是俗称的避讳。据史料研究,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

到秦汉代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推行,使得皇权日盛,避讳也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对皇帝的名讳。例如在光武帝时期,秀才被称为茂才,为的是避刘秀之名。

到了唐朝,皇帝的名讳的回避被写入律例,受到法律的约束。《唐律疏议》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

宋朝官方修订了一部名为《礼部韵略》的书,其中收纳了宋朝历代皇帝的名字、庙号等等需要回避的字,这些字禁止使用,不能写、不能读、更不能用于起名。而皇子在成为皇储之前更名,就是为了减少避帝王名讳时给言语交流及书写带来的不便。

3.减少名讳用字的数量

如果一个皇朝一直延续,代代皇帝名讳都不会重复,那么所要回避的字会不断增加。长此以往必然会给人们的生活及交流带来困扰,即便是身处统治阶层的帝王,也有很多的不便,因为有规定,写奏章和下诏书也是要避讳的。

北宋中前期皇子的赐名还是遵照太祖玉牒,要有一个显示辈分的字再加一个区别字,一共是两字名。但当某位皇子被确定为继承人之后,其名字改成一个字。

比如真宗之名从“元侃”改为“恒”;仁宗之名“受益”改成“祯”;英宗之名由“宗实”变成“曙”等等。将两字名改成单字名,从数量上来讲,需要避讳的字就减少了一半。自从宋神宗以后,皇子们的赐名就不再按太祖玉牒,直接取单字名。

4.更名多用生僻字

早期北宋皇子名中的辈分都是像德、元、宗、仲等常见字,如果不改名,等到将来登基做了皇帝,别人避讳起来就非常困难。实际上,他们的改名就是遵循着化简为繁的原则,将原来名字中的常见字改成生僻字。

像宋哲宗,原名赵佣,这个“佣”字不仅常用,而且有下人的意思,用做帝王之名极不合适。因此确定他为太子之后,名字也改成了赵煦。煦字不如佣字常用,而且有温暖照拂之意,适合作为帝王之名。

最后再来分析一下宋徽宗的名字,他是北宋唯一未曾更名就登基的皇帝,其名赵佶。首先这是单字名,无须再减字;其次佶字并不常用,而且有健壮的意思,满足帝王取名的要求。因此赵佶名字是一步到位,无须改名即可登基为帝。

结语

由上述北宋皇子更名的分析可知,更名现象其实与皇储的确定息息相关,而且这一现象是受到了避讳传统的影响。第一个更名的北宋皇储是太宗皇帝,不过他不是皇子而是皇太弟。

唐太祖登基时,太宗由赵匡义改名为赵光义,为的是避太祖赵匡胤的名讳;等到自己做皇帝的的时候,又因为“光义”二字满大街都是,实在不便避讳,所以才改单名一个“炅”字。

该名既生僻,又减了避讳字数,为后世子孙立了一个榜样。后来北宋皇子的更名,就是按照这个基调进行的。早在唐朝中后期也出现过与之相仿的皇子更名现象,虽然规律性不及北宋,但其意义和因由应与北宋的情况一样。

参考文献

《宋史》

更多文章

  • 明朝天启大爆炸之谜:5000斤的石狮子被卷走500米,还消失很多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代天启大爆炸事件,明朝天启灵异大爆炸因果解密,明朝天启年间爆炸原因

    之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准确答案,主要原因就是这场史无前例的天启大爆炸,实在存在太多“诡异”的事件,不管是爆炸前、爆炸中还是爆炸后,都存在很多神奇的事情,让人们无法对其进行合理解释。爆炸前在大爆炸发生的前一年以及爆炸发生的当年,实际上都已经出现了很多“诡异”的自然现象提醒大家,只是当时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

  • 江苏挖出明代不腐女尸,手戴绿宝石戒指,专家褪衣之后:绝世美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江苏明代女尸不腐之谜,出土女尸百年未腐手上戴绿宝石,明代女尸手戴绿宝石

    不仅随葬品可以十分安全的放在墓棺里,不易被盗。其墓主人的尸骨也更容易保存的完好。且一般用这种墓葬形制的人家,还会在墓中放上一种防腐的药材来保护尸体,封闭系统完好再加上药材,对尸体的防腐可以做更好的贡献。在江苏省泰州市的春兰路,就曾发现过一个这样的浇浆墓。这个墓葬起初是被一群施工队发现的,他们在施工的

  • 朱元璋时代蓝玉马踏北元,朱棣六征蒙古,崇祯时期这些骑兵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元璋的四大战役,朱元璋的骑兵有多强,北元妃子蓝玉

    明朝强悍吗?强悍!这强悍,体现在朱元璋时代徐达北北伐上,20万精锐步骑配合,打得曾经横绝欧亚的成吉思汗子孙抱头鼠窜。这强悍,体现在蓝玉联袂唐胜宗、郭英等将,率军15万,第六次北征,精骑突击直抵捕鱼儿海,俘元廷官员三千人,人丁七万余。这曾经的辉煌却也印证了后续的落寞。因为这曾经的最强战力,那动辄十余万

  • 朱元璋问沈万三,桌上的猪蹄叫什么名?沈万三回了三字,保住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问沈万三桌上的猪蹄是什么,沈万三靠朱元璋发家,沈万三和朱元璋的猪蹄故事

    说到沈万三与朱元璋,那就是两种不同的成长经历。朱元璋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后来通过起义当上了皇帝,那就是草根逆袭的传奇,但沈万三家历来是经商的,做的还是海外贸易,因而家财万贯,过的是奢靡的生活。朱元璋刚坐上皇位,由于前皇帝昏庸无道,国库里啥也没有,只能向富商募集资金来修建南京城,沈万三是经商之人,最会巴

  • 贵州深山发现巨洞城堡,山洞的村民都穿明朝服装,他们到底是何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贵州深山里发现一处神秘洞穴,贵州最大洞穴墓葬,贵州私人城堡

    在西南的滇黔古驿道等边境地区的两侧产粮区建立关隘,广设“屯堡”。将军籍派遣到这些“屯堡”之中,屯垦驻防。闲时屯田,战时打仗。而军籍之中又设卫所制,一个卫所之中约有5600个军士,按照明朝制度屯田将士需带家眷。所以一个卫所就是5600个家庭,他们或是被迫,或是自愿的。就被朝廷赶去屯田,而这种以军士和军

  • 古代“凌迟”多残忍?刘瑾被凌迟3357刀,袁崇焕只剩一副骨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名将袁崇焕是怎样处死的,古代袁崇焕被临时处死,清朝杀掉袁崇焕用的什么计

    “凌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古代法律制度及其惩罚措施,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演变与发展。自夏朝开始,就应经出现了有关刑法的记载,我国法律制度的正式建立是在战国时期,诸侯国都开始注重法律的制定,颁布相应的法律法章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定,巩固统治。秦朝延续了商鞅的《法经》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更新形成了《秦律》

  • 靖难之役时有24位王爷,却只有5人支持朱棣,真实原因让人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棣靖难之役哪来的兵,靖难之役朱棣经历的困难,靖难之役谁可以击败朱棣

    靖难之役开始阶段,朱棣可谓是如履薄冰,前途一片渺茫,明明其余王爷也有被朱允炆削藩收拾的,他们难道没有加入到朱棣队伍中,其余的王爷到底都在做什么呢?支持朱棣的有5人在靖难之役前,总共有24个亲王,其中包括燕王朱棣、废周王朱橚、楚王朱桢、废齐王朱榑、蜀王朱椿、废代王朱桂、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宁王

  • 明朝庞大的东林党,为何在清朝消失了?不好意思,游戏规则变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东林党的真实情况,明朝东林党事件,怎么评价明朝东林党

    从1604年顾宪成正式重新建立东林书院开始,到南明政权灭亡为止,东林党人在明朝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这种以“师生”、“同学”、“同乡”的身份互相勾连的团体,最终成长为一个极其庞大的势力。但是在清军统一天下之后,就很难看见东林党人再出来搅风搅雨,这些自诩为"清流"的人在清朝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为何东林党人

  • 张居正告诉你,想要驾驭“小人”,这4点很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居正人生感悟,张居正三句话教你轻松驾驭小人,张居正如何对待小人

    一旦遇到这样的“小人”,你的处境就十分危险了,轻则利益受损,重则名声受损或者生命受到威胁。既然“小人”有这么恐怖,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其进行防治并且驾驭呢?明朝时期的首席大臣张居正从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了这4个很不错的方法,分别是“以利使奸,以智防奸,以忍容奸,以力除奸”,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来谈

  • 朱元璋问女子“天下什么东西最大”,女子回答4个字,被迫成儿媳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我们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一定要仔细思考方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曾出现过皇帝问下属“天下什么东西最大”的事情,分别是两个皇帝问出的问题,其中一个皇帝得到了满意回答,另外一个皇帝则没有得到满意答案,因此很生气,将回答4个字答案的女子直接强迫成为自己儿媳,这个皇帝就是朱元璋,关于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