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晚清督抚是如何形成的?看湘军集团一步步蚕食清王朝地方上的权力

晚清督抚是如何形成的?看湘军集团一步步蚕食清王朝地方上的权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896 更新时间:2024/1/16 15:39:15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地方势力开始崛起。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王朝虽然根基遭到严重动摇,但是毕竟摆脱了自己的生存危机,国家的社会秩序重新走向稳定,清王朝的统治权威得以保持。

但是,这些实际上都不过只是表象。在这个重新走向稳定的清王朝背后却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阴影,那就是,随着地方势力的抬头与官僚阶层内部的分化,清王朝的统治基础被地方势力所蚕食而逐渐萎缩,统治危机正在逐步扩大。

最先表现的地方军事独立化的形成。

清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系统主要是官方的保甲制和非官方的士绅管理系统维持着。

官方的保甲制主要职能是维持社会治安与征收赋税,而非官方的士绅管理系统主要承担社会其他功能,比如维持地方秩序,比如承担地方公益。

但是,随着清王朝中央政府实力衰弱,地方利益被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其他势力过多地侵害,地方士绅阶层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于是,地方就出现了为了自卫而军事、财政独立化的倾向。

早在嘉庆时期,清王朝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川陕楚农民起义。这次巨大的农民起义运动不仅大大损耗了清王朝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重创了清王朝的正规军系统——八旗军与绿营兵。

导致的结果就是在镇压川陕楚农民起义的后期清王朝不得不动员和利用地方武装,于是“团练”应运而生。

最初的团练一般是在政府监督下由地方名流士绅领导,以村寨为基本点,主要任务是筑墙设防,坚壁清野,实行武装自卫。

团练的出现是清王朝地方武装产生的开始,也是地方军事化的前奏。

不过,嘉庆道光时期的地方武装只有武装自卫的权力,没有主动出击的权力,也就是说权力没有扩大化,尚不足以影响到中央与地方的均衡关系;而且清王朝的正规军虽然被严重削弱,但仍保留一定的战斗力,所以依然是清王朝统治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武装力量。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给地方军事武装的扩张提供了机会。

在太平军这支强大的军队面前,本来就已经被腐化,被削弱了很多的八旗、绿营兵再次遭受重创,最后变成了一支不堪一击的老弱病残军队。

太平军所到之处,广泛开展思想文化动员,对清王朝的地方社会秩序进行动摇。对于地方士绅阶层来说,他们发现地方秩序和自己的利益遭受严重威胁,而清王朝却无能为力。

地方士绅们在对清王朝越来越感到失望的同时,不得不依靠自身的武装力量来维护地方上的秩序和保护自己的利益。于是,他们利用自己的家族组织或地方势力组成非官方的地方武装,以便同太平军对抗。

在湖南,举人江忠源率组建了一支武装力量,以对抗太平军;在江西,举人刘于浔利用家族关系也举办团练;后来在贵州、江苏、安徽、河南等众多地区,一些地方自卫武装也纷纷建立。

清王朝其实一直对汉人士绅自行组建团练这种地方武装力量怀有戒心,但是此时的清王朝正忙于同太平军作战,根本无暇顾及也无力顾及地方,因此,只能放任地方进行自救。

然而,随着地方武装力量的增强,清王朝开始越来越担忧,迫切希望对地方武装力量加以控制,于是任命各省在籍官僚负责办理地方团练,加强对地方武装力量的监督与管控,这就是团练大臣的由来。

这一时期清王朝在各省任命了许多团练大臣,曾国藩、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就是其中比较出名的团练大臣。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在家乡湖南组建地方团练与太平军作战。结果被太平军打的大败。

痛定思痛,曾国藩吸取经验,发现太平军的种种优势和团练组织的存在种种弊端,决定效法戚继光,组建一支新型的地方军队,这就是湘军的前身。

地方军事化的出现改变了清王朝地方的统治秩序,扩大了地方士绅阶层的权力。

本来清朝对于地方的控制,主要依靠官方的保甲制和非官方的士绅管理系统两个控制系统的均衡,但团练等地方武装力量的日益强大打破了均衡关系,使非官方的地方控制系统日益重要起来,清王朝对地方的影响力与控制力日益下降。

清王朝允许地方进行自卫,实际上等于承认非官方的地方武装力量的合法性。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团练等地方武装力量取代了官方上的保甲制度,此时的团练不仅是军事组织,还是地方社会组织,加上厘金的设立,士绅掌握了地方上的兵权、财权和组织权,形成了地方公事,导致清王朝地方政府离开士绅阶层就根本无法运转的局面。

而且地方武装力量使得地方秩序虽然暂时稳定了,却促进了地方士绅的军人化和地方对军事的迷信,清王朝中央政府长期所保持的文官统治和统治秩序在地方的作用迅速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地方的军事独立化。

然后表现为督抚专权。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清王朝的统治支柱军事力量的八旗、绿营兵基本上被全面摧毁,旗人失去了控制国家武装力量的权力,国家军政实权渐渐落到地方汉人士绅和官僚的手中。

围剿太平军时期,一些地方督抚利用战争所提供的特殊机会,不顾原有体制的各种限制,越权采取各种措施,包揽把持军、财、吏等重要权力,使督抚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完成由和平日常向战争时期的转变。

随着地方武装力量的扩张,清王朝中央军权的下移,地方上出现了军政合一的局面,这是清朝入关后从未有过的现象,中央对地方的绝对统治局面终于被打破,其主要标志就是湘、淮军地方集团的兴起。

最开始,湘军建立的目的主要是对抗湖南地区的太平军,因此,湘军在初期也不过是一支地方自卫武装力量。后来湘军越出湖南,走向全国,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这样湘军就成为维系清王朝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

湘军之所以能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是因为它的组织形态与发展过程的特殊性。湘军虽然是团练,但不是受清王朝直接指挥的经制之师,而是曾国藩一手创立的私人地方武装力量,其主要特征主要是:

一、兵为将有。清廷的绿营兵是世袭兵制,兵为国有。而曾国藩改世兵制为募兵制,规定士兵归将领所有。大帅挑选统领,统领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弁,哨弁挑选什长,什长挑选士兵,这样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兵权不再是国家所有,而是成为各个将领私人武装。二、注重私谊。湘军不是国家经制之兵,都是将领自己招募过来的,将领喜欢招募那些同乡或同族的士兵,这样将领与士兵的利害关系是休戚相关的,将领之间也基本上都是同乡、同年或师生之类的关系,这样在作战的时候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帮衬,而不是像腐化堕落的经制官兵那样互相扯皮、互相拆台。整个湘军集团都是依靠这种私谊关系来维持的,这就助长了湘军的派系观念。其中曾国藩本人就“以身作则”,十分重视私谊关系,无论是调兵遣将还是向清王朝举荐官员,他都喜欢提拔与他有私谊关系的人。

三、军饷自筹。八旗兵不用多说,绿营兵也是清王朝的经制之师,兵饷均由清王朝提供。湘军初建时,军饷尚由官方提供一些,后来江南富庶之地被太平军占领,清王朝中央财政枯竭,曾国藩自知索求无望,于是决定自筹军饷。所以湘军军饷一般都是靠将领自筹分发给士兵们,事后向清王朝中央政府核报。自筹军饷进一步增加了湘军的独立性。同时也导致了清王朝的户部权力日轻,地方督抚的权力日重。

四、各尊其长。由于士兵为将领所招募、所调用,军饷也是将领自己想办法筹到的,所以在湘军中除非招募、选拔、调用过自己的上司,其他人无论官职大小、地位高低都指挥不动。所以,不仅湘军以外的人无法进行指挥湘军,即使湘军内部也需要层层下令才能指挥得动,任何将领都很难越级指挥其他将领的下级部队,比如曾国藩就很难指挥李鸿章的淮军。

湘军的这些特点,表明湘军不仅是有别于八旗、绿营兵,而且具有很大的独立作战能力。

对于曾国藩及其湘军集团的崛起,清王朝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很不放心。但是在军事上不得不利用湘军集团的同时,在政治上对湘军首领的权力进行多方位限制。

咸丰四年(1854年),当湘军攻占武昌的消息传到紫禁城的时候,咸丰皇帝是十分开心的。这时当军机大臣提醒咸丰皇帝“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跚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咸丰皇帝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立即收回任命曾国藩为湖北巡抚的命令。

咸丰十年(1860年),当太平军第二次大败江南大营,清王朝的正规军在南方已经没有任何战斗力的时候,清王朝才勉勉强强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所有巡抚、提督均归他节制。

这样,清王朝中央的兵权正式开始下移,湘军代替八旗、绿营兵成为国家的主力军的时代开始了。

与此同时,曾国藩本人也由湘军统帅变为东南各省最高的行政长官,军权与政权合一,从而迈开了督抚专权的第一步。

为了便于作战,曾国藩又利用自己的权力,把大批湘军将领举荐为封疆大吏,如举荐李续宜为安徽巡抚,沈葆桢为江西巡抚,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李鸿章为江苏巡抚。接着,四省的督抚长官又将自己的部将举荐为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

这样,中国的南方地区就出现了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政治军事集团,其中包括胡林翼、左宗棠、李续宜、曾国荃、李鸿章等才能出众、才华横溢的晚清官僚。

这些人既拥有军权,又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同时他们控制地方财政,诸如举办厘金,改革田赋,甚至扣留解往中央的税收,使清王朝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能力逐步减弱。而且湘军集团还排斥异己,任用亲信,控制了地方人事大权。

这样,湘军集团控制了南方各省的军权、政权、财权与人事权,上下相应,互相联盟,成为一股极其强大的地方政治势力。

清王朝的根本制度,即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地方督抚所破坏。

清王朝虽然看上去依然高高在上,依然凛然不可侵犯,但实际上,对各省军政事务起不了任何决定性作用,对地方的彻底失去控制。

清王朝的外重内轻的特殊局面就此形成。

更多文章

  • 曾国藩收拾三位封疆大吏,杀一个废一个,第三个背景有点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曾国藩收拾三位封疆大吏事件,曾国藩杀了几个封疆将军,曾国藩的人物事迹

    曾国藩据说是星宿转世,出生之时,母亲梦见一条大青蟒钻入腹中,随后生下了曾国藩。曾国藩皮肤不好,身上有癣,发作之时,奇痒难忍,据说这是大青蟒投胎之时鳞片所化。当然这些只是奇闻异事,却暗示着曾国藩不是一个普通人。曾国藩来到湖南老家组建湘军,他没有依靠朝廷的一兵一卒,也没有依靠朝廷的粮饷。当时的朝廷已经穷

  • 满周岁婴儿抓周,那幼年雍正抓到的是什么?为什么康熙又惊又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雍正一岁时抓周抓了什么,雍正vs康熙,康熙为什么立了雍正

    这大胆揭露秘密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只有大胆揭秘,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当然揭秘更能让后来人透明而全面地通晓历史的另一面,从而更好地发展由过去的历史演变而来的今天。一部中国古代史,几乎说就是皇帝们掌握话语权的历史,所以启蒙思想学者梁启超在这样说中国的史书:“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 天京之战:太平军早已人心涣散,25万太平军都打不过3万湘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太平军攻破天京,湘军攻破天京后有多惨无人道,湘军攻破天京时的情况

    可就是这样一场实力绝对碾压的战争,最后居然以惨败而且将领李秀成被俘的结局而结束,实在是让人有些想不通,为何明明李秀成拥有绝对的优势,最后还会输给曾国荃呢?人心涣散,战争未开始就注定结局事实上此时的太平军,早已经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了,根本就经不起任何残酷的打击,早在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军就算是彻底人心涣

  • 清朝的中国护照,国虽弱,但护照上的“27个字”却也相当硬气!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的护照图片,清朝中国护照上都有什么,清朝时期的护照长什么样

    鼎盛时期的大清王朝有多厉害呢?已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庶、文化最繁荣、国力最强盛的大帝国,最大的疆土面积竟然达到了1380多万平方公里!奠定了今天国土面积的基础。这样的领土面积,在历史上唯有元朝可以较量。自明朝发布海禁政令后,清朝就吸取前代的教训,沿用优秀的,去其糟粕的,取长补

  • 清朝一青楼女与卖油郎一见钟情,成亲后发现公爹是常客,差点崩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真正的晚清青楼女子,青楼头牌和富家少爷一见钟情,青楼女子一见钟情

    那一年的某个早晨,温铁军和往常一样上街卖油,偶然遇到出门买胭脂的青楼女子薛翠,当时薛翠的随身荷包被一个小偷给偷走了,刚好这一幕被卖油郎温铁军看到了,他立马追了上去,及时抓住那个偷钱包的小偷,抢回了荷包。温铁军虽然相貌比不上那些公子哥,但是身强体壮,身姿挺拔,薛翠等到温铁军抢回来的荷包,不由得对温铁军

  • 1958年,李鸿章的尸骨被挖出,被挂在拖拉机上游街示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鸿章尸骨被挖视频,李鸿章死后被人掘墓,历史上李鸿章尸骨

    虽人才辈出,但是历史总是客观的,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会选择用更加客观的眼光去一分为二的看待。李鸿章其人在晚清可谓是名臣,他是一个褒贬不一之人,但是只要人们说起来他的劣迹,就一定会提到“辛丑各国合约”的签订。在这次合约的签订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谈判官们可以说是尊严尽失。在会议结束之后,全国人民义愤

  • 吴三桂60多岁了,举事成功也当不了几年皇帝,为何还要折腾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吴三桂真实的下场,吴三桂为何不自立为王,吴三桂多少年了

    同年11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正式起兵举事。很多学者认为吴三桂举事是被清朝逼的,因为吴三桂开始举事的时候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这个年纪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已经是很大的退休年纪了。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比我们现代人更短,60几岁已经算得上“日暮西山”了。吴三桂虽然不至于老得走不了路,但是很显然

  • 要是清朝皇室是汉人,中国会不会和日、俄那样,走上近代化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如果清朝是汉人王朝会怎样,清朝的近代化之路,清朝对汉族的态度的影响

    并且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曾经几次进行改革运动,比如洋务运动,比如戊戌变法,比如清末新政等等,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中国周围的两个国家却依靠变法改革走上了近代化,实现了强国之梦。它们就是沙俄和日本。有趣的是他们之所以改革成功,是因为统治阶级是属于同民族。而与清朝相对应的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

  • 康熙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康熙为什么选择雍正继承皇位,雍正为啥把康熙的皇位给雍正了,康熙为什么传皇位给雍正

    在康熙去世的时候,明明他都还没有正式公布继承人的名字,为何雍正会明白康熙打算将皇位传给自己呢?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康熙是否已经为雍正登基做过什么铺垫?九子夺嫡到最后胜负已经很明显事实上九子夺嫡,也就是在开始阶段比较激烈,到了后期结果早已经比较明显,胜负也很清楚了,为何这么说呢?且让我详细分析一番。参

  • 康熙到了孔子墓不愿跪拜,大臣遮住墓碑上一字,康熙即刻就跪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康熙为孔子题字,康熙皇帝跪拜孔子,康熙皇帝对孔子的评价

    几乎臣民都要跪拜天子,很少有皇帝要出来拜什么人,但孔子是何等人也?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算得上是天下读书人的祖宗,所以孔子在老百姓心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分量。不少要考状元的才子都要去孔子庙去拜拜孔子,希望自己的考试顺利。康熙帝可谓是年轻有为的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年少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