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心中匡扶汉室的梦想,还是整日疲于奔波到处广纳贤才,为以后的天下大业做准备。后来碰上徐庶和司马徽二人见刘备如此爱惜人才,就给他推荐了一个人就是卧龙诸葛亮,这就才有了后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当时的条件,曹操和孙权谁都比刘备条件要好,为什么他们二人没有去招纳诸葛亮,诸葛亮又为什么没有去相对条件较好的孙曹帐下做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故事。
中原大战失败后,刘备也是整天郁郁寡欢,心中千万种不甘。后来在司马徽口中得知卧龙的事迹,刘备心中甚是欢喜立志定要找到此人,让他和自己以一起共谋大业,但是当时的司马徽并没有直接告诉刘备卧龙到底在哪儿。
后来徐庶帮助刘备打了胜仗威名远扬,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曹操听说刘备手下居然有如此高人,就想占为己有。先是派人前去说服没有效果,曹操就把徐庶的母亲给请到府上好生伺候着,其实就是作为人质了,还模仿徐母笔迹给徐庶写信让他速回。
徐庶看信后执意要回,刘备虽然百般不舍,但是以仁厚著称的刘皇叔深知徐庶是个大孝子,还是放走了徐庶,在离开刘备之前,徐庶告诉了刘备诸葛亮的地址。后来就是我们知道的刘备三次登门恭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了。
对于诸葛亮后来为什么选择刘备,而没有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曹操和孙权,小编认为有下面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虽然后期诸葛亮是名扬天下四海皆知,但是在刚开始刘备邀请他的时候,当时的诸葛亮应该只是在圈子里有些名气。当时的他年纪只有20多岁,初出茅庐,活动范围估计也就仅限于隆中那一片区域。并没有在天下战场上有过什么功绩,也就不太可能会有很多的帝王将相知道他。
这一点在后来的一次跟曹操交锋中已经体现,曹操当时还在问属下,刘备新招纳的诸葛亮是何许人也,说明当时的曹操并不知道诸葛亮是个什么角色。
外加上曹操的大本营以及他后来统治的疆土都是在北方,而诸葛亮虽说祖籍山东,但是在南方长大。在当时的通讯基本靠嘴,传信基本靠腿的时代,曹操估计也基本没怎么去过南方。
这一点在赤壁之战中足矣体现,赤壁之战有水上战斗,而曹操手下的兵都是陆地上打仗打习惯了的,对水上战斗几乎一无所知,这才有了后来赤壁之战曹操作茧自缚捆绑战船,遭来火攻的结果。
第二个原因就是曹操的条件优厚,也是人才济济。虽然说当时的曹操一直在给汉朝皇室打工,但是他手握重权几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几乎成了傀儡皇帝。当时的曹操帐下不乏有荀彧郭嘉还有贾诩这些谋士。也就不一定在乎诸葛亮的去留了。
从诸葛亮的角度来讲,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想法也使得它不会选择曹操。毕竟当时刘备相对来说还处于弱势,诸葛亮跟着刘备干事儿必定获得重用。
最后一个原因可能比较牵强,有些野史或者其他历史资料里有提到过,曹操也曾经有过请诸葛亮来帮助自己的想法或者行为,但是后来都没有成功。原因是诸葛亮衡量了一下曹操和刘备的目的。
刘备是真心要匡扶汉室,而曹操是明面上匡扶汉室,而真实目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目的,也让诸葛亮最后倒向了刘备。
自古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诸葛亮也不外如此,在出山之前肯定也是经历过深思熟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