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王姬昌不报父仇,却与帝乙联姻,是冰释前嫌还是另有原因

文王姬昌不报父仇,却与帝乙联姻,是冰释前嫌还是另有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715 更新时间:2023/12/18 8:01:55

闲叙历史也要“雨露均沾”

前文咱们讲了,商王帝文丁与周王季历双方一直关系融洽,是商周之间最美好的“蜜月期”。但随着季历把周国的都城迁到程邑后,帝文丁感到了来自周国的威胁,因此用计召季历来王都,将其软禁了起来。此后,随着季历死在了殷都,商周双方也结下了仇恨,关系迅速紧张起来。

其实,帝文丁困死季历只是双方产生矛盾的一个导火索,即使没有这次事件,商周早晚也必有一争。因为,商朝衰落之势已无法挽回,而周国随着几代明主的出现,逐渐显现出了帝王之气。

除了上面这些明显的兴衰趋势以外,似乎连老天爷也赶来凑这个热闹:一方面是商朝首都附近的洹水一日三绝,预示着商朝即将断绝,特别是“三绝”之数,也暗合帝文丁、帝乙、帝辛三朝而绝的意思。另一方面,周国季历之子姬昌继承王位,而大典之时,有凤飞至岐山鸣叫,正是周国即将龙兴的祥瑞之兆。

“洹水一日三绝”趣解

就在双方矛盾逐渐升级之时,这位制造了紧张关系的商王帝文丁也离开了人世。他死之后,由儿子帝乙继位。帝乙,姓子名羡(《竹书》所记之名),是商朝第二十九任君王。

帝乙得到天子之位,在普通人看来是到达了权力的巅峰,可就他自己而言,真的是成为君王还不如当个一般贵族舒服。本来从帝祖甲之后,商朝就迅速衰败,周边诸夷便开始蠢蠢欲动。好容易到了祖父帝武乙之时,培养起周国这个帮手,帮朝廷拱卫西部,并替天子征伐四方。可偏偏自己的父亲帝文丁又将这关系搞僵,真是各方诸夷敌人还都在,自己的帮手又反目了,使得帝乙这个商王当的是内忧外患、左右为难啊。

与此同时,继承了周国王位的姬昌也一心想替父亲报仇,整日秣马厉兵,时刻准备跟朝廷讨个说法。就在双方剑拔弩张,随时可能爆发战争的时候,发生了两件事,一下子使剧情翻转,让双方似乎又回到了“蜜月期”。

文王姬昌一心想替父报仇

这第一件事就是来自西北方的昆夷打了过来,周国地处商朝西部,首当其冲跟他们对峙起来。而商天子帝乙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发现了缓和双方矛盾的契机,马上任命南仲为主帅,率领王师西征至朔方,一是代表朝廷对抗外敌,二是间接帮助周国减轻压力,抛出了橄榄枝。

这一做法似乎非常奏效,本来针锋相对的商周双方,面对共同的敌人便暂时放下了彼此间的矛盾,共同对抗起外敌来。帝乙看到出兵西征昆夷的计策成功了,让周国将注意力又转移到了外敌身上,他便再接再厉,又施一计,巩固这难得的缓和矛盾的契机。

这一计也正是当时发生的第二件事,那就是“帝乙归妹”。各位从字面上看,可能没明白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实际上“归”字有出嫁的意思,所以这件事便是帝乙嫁出了一位商王室的年轻女子给周国,让双方再次联姻。

商周联姻,佳偶天成

至于这个“妹”字指的是谁,历来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普通商朝贵族的一个女孩子而已;一说是帝乙的妹妹;还有一说便是帝乙的女儿,当时商朝的公主。在笔者看来,这个“妹”最有可能的是帝乙的女儿,毕竟商周双方的仇恨十分深,帝乙不花点血本难以打动姬昌。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姬昌,也让双方关系不仅是君臣,还变成了翁婿。姬昌再想报仇,就得思量一下了。

也许,此时会有童鞋要问了,帝乙想嫁女给姬昌,姬昌完全可以不同意嘛,这样还是可以继续报仇啊。可当时的周国也面临着种种困难,迫使姬昌必须接受这段政治联姻。而周国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便是:

一、昆夷外敌并未击退,时刻窥伺着周国;

二、当时周国首都附近发生了一次地震,在当时引起了周国君臣的恐慌,还被史官特意记录于史书中,可见这次地震造成的损害有多大。在刚刚经历了灾害后,周国也无暇再与朝廷对抗,自然也想借机与商朝缓和关系,给自己国内赈灾赢得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三、虽然季历是因为帝文丁软禁而死在了商都的,但上次咱们就说过,季历是自己绝食而亡的,并非真是死于商王之手。更何况害死季历的帝文丁已经离世,使姬昌似乎没有了再以下犯上的借口了;

四、此时的周国实力还是不足,即使是已经到了末路的商朝,也不是周国想打就能打赢的了。更何况帝文丁、帝乙虽然能力一般,但并没有做出任何暴行,使得拥护商王室的诸侯还是十分多的。周国盲目出兵,一定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如果周国盲目出兵,就如同以卵击石

综上所述,姬昌权衡利弊,接受了帝乙发出的联姻请求,迎娶了帝乙的公主。商周双方矛盾得到了缓和,再次进入了短暂的和睦期。

要说这次联姻,真是帝乙的一条妙计,既缓和了商周之间的关系,让商朝可以专心对抗四方诸夷这些外敌。也通过自己的女儿成为周国的王妃机会,安插了一个隐性间谍,时刻掌握周国的动向。

而这次联姻,同时也给周国带来难得的发展的机遇:第一,双方矛盾缓和,让朝廷的注意力不再针对周国,给周国继续增加实力带来了空间;第二,姬昌迎娶的是商朝的公主,使周国的声望和地位再次提升,更容易让四方诸侯归顺;第三,让周国在最愤怒时及时止步,没有在错误的时间发难朝廷,等到纣王失去天下人心时,再报此仇为时不晚。

这就是商朝和周国共同完成的一次政治联姻事件,避免了一场提前到来的战争,也给双方都带来不少益处。既然双方又回到了“蜜月期”,短期内不会有大事发生,咱们又可以有一次讲题外话的机会了,那这个题外话到底是什么呢?咱们下次见分晓。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笔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帝乙归妹、季历困死、帝文丁崩、帝乙继位、缓和关系、昆夷来犯、南仲西征、商周联姻、重归于好。

更多文章

  • 战国末期的齐国为何在秦国攻伐各国之时,只顾偏安而见死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灭齐国的真实原因,齐国对秦国的态势,齐国与秦国为什么以崤山为界

    随着孟尝君的出走,掌握大权的齐闵王渐渐昏聩起来,在苏秦的欺骗下,穷兵黩武,四面树敌,最终在秦昭襄王、孟尝君田文等人的推动下,燕昭王与列国会盟,组成五国联军,给予齐国沉重打击,加上楚国的趁火打劫,齐闵王身死,齐国七十余城仅剩两城坚守,到了亡国的境地,在即墨守将田单的拼死反击和燕惠王的“神助攻”之下,齐

  • 内蒙发现战国匈奴墓,出土目前唯一“胡冠”,专家:堪称镇国之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国匈奴殉葬墓山西,匈奴金冠出土内蒙,匈奴墓发掘纪实

    文物是一段历史时期的重要见证,正是因为有了文物的存在,我们才可以更加清晰的洞察曾经的历史,因此无论是何等价值的文物,都有一定的历史意义。[var1]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件文物,专家称之为是镇国之宝,也是我国目前唯一出土的一顶“胡冠”,那么它究竟有多么大的来头呢?下面小编就带着大家来一探究竟。在上个

  • 同是反派人物,为什么鸠摩智比丁春秋更受欢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鸠摩智为何害怕丁春秋,鸠摩智和丁春秋谁的功力最深,虚竹大战丁春秋32集

    导语确实奇怪:人们更加喜欢鸠摩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只是因为丁春秋年纪大吗?非也,非也。当中,原因有三。正文在《天龙八部》中,其实最会装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鸠摩智,一个是丁春秋。鸠摩智贵为大轮明王,也没有把心思放在佛法当中。而是跑遍武林,为的就是学到各门各派的顶级武功。你说,这算不算是不务正业呢

  • 看阎婆惜的来历,才能明白,宋江为何默许张文远鸠占鹊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江为何不碰阎婆惜,张文远和阎婆惜的视频,阎婆惜与张文远下场

    张文远不顾恩义鸠占鹊巢,又唆使阎婆惜之母纠缠宋江,欲假手加害。然而,细品原著我们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如此简单,鸠占鹊巢背后,阎婆惜令有来历,宋江亦不乏牵线搭桥之嫌。尤其宋江成为梁山泊主之后,张文远依旧待在郓城县,参照黄文炳结局,更加说明其中另有隐情。原著第19回,宋押司正信步城中,那保媒拉纤的王婆就

  • 崇祯宁肯自杀,也不答应与李自成议和,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个条件是要求崇祯对他进行封地,说白了就是封他为异姓王。第二个条件是崇祯帝需要给李自成100万白银,来犒劳手下的众将士,第三、可以出兵为国而战,但是不奉旨觐见。很多人觉得崇祯比较傻,这样的条件应该接受才对,除了要付出一些真金白银外,其他两个条件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旦他缓过神来,完全可以找各种理由

  • 靖难之役,朱棣胜利,但却惨杀建文帝后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棣晚年遇建文,靖难后建文旧臣都赶哪去了,朱棣杀了建文帝的哪些臣子

    朱元璋在世期间,将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一网打尽,而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对当时还在人世的太子朱标表示,自己在为朱标清洗荆棘。而朱元璋清洗荆棘的同时,还把其他的儿子册封在边关做了诸侯王——朱元璋这么做,目的有二:一方面,在边关封王,目的是防止北元残余势力反攻回来,而边关的诸侯国,可以为朝廷起到缓冲作用。二

  • 朱棣与徐皇后的嫡长女,生前嫁靖难功臣,死后打破明朝一惯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棣和徐皇后合葬,朱棣和徐皇后到底有多恩爱,朱棣徐皇后有几个子女

    永安公主是朱棣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朱棣嫡长子朱高炽的同母姐姐。永安公主的丈夫是靖难功臣,这也难怪,身为朱棣的女婿,自然是要帮朱棣的。另外,永安公主在去世之后,还打破了明朝一惯例。那么到底永安公主和她的丈夫都经历了些什么事,以及永安公主到底打破了什么惯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洪武十年六月十五日,燕王妃徐氏

  • 朱元璋封赏功臣,为何刘伯温位居倒数第一?只因他做过一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为什么不放过晚年刘伯温,刘伯温让朱元璋杀功臣,朱元璋杀刘伯温真正原因是什么

    那么,张良或是陈平自然而然的就应该是刘伯温了,以刘伯温的才华当得起这个比喻,在某种程度上,刘伯温还就是朱元璋的陈平和张良!在朱元璋逐鹿天下的过程中,有刘伯温和没刘伯温,简直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场面。可是,有着如此功劳的刘伯温,却似乎仍然是不太受朱元璋的待见,就连开国之初的授封大典,刘伯温的地位都是倒数

  • 从《水浒传》看宋朝司法活动,在权力高压下宋朝百姓毫无法律可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从水浒传看宋朝的时代悲哀,水浒传中宋朝的社会生活,水浒传宋朝真实情况

    《宋刑统》就有规定“凡强盗,不问有脏无脏,并处死”,“所定盗赃犹重于律三倍”。在如此的法律实践下,所谓礼教,所谓仁人君子一套,必得在百姓心中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然而,宋朝的刑事法律严酷,在实际运行中有时却又并非如此。在宋朝的表达是实践之间往往能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本文将以《水浒传》为实证材料来看宋朝的

  • 为救朱元璋他身负箭,朱元璋:吾不负卿!27年后却将其抄家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曹魏的典韦许褚有万夫难挡之勇;刘蜀的赵云陈到,内可护君救主,外可杀敌建功;孙吴的周泰,随主公“小霸王”孙策开疆拓土......这些历史牛人身边的侍卫,忠勇护卫,建功立业,在历史的长河里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而明初朱元璋麾下的一名“超级保镖”陈德也是其中之一。曾经,为了救朱元璋,陈德身负九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