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孟尝君的出走,掌握大权的齐闵王渐渐昏聩起来,在苏秦的欺骗下,穷兵黩武,四面树敌,最终在秦昭襄王、孟尝君田文等人的推动下,燕昭王与列国会盟,组成五国联军,给予齐国沉重打击,加上楚国的趁火打劫,齐闵王身死,齐国七十余城仅剩两城坚守,到了亡国的境地,在即墨守将田单的拼死反击和燕惠王的“神助攻”之下,齐国才能起死回生,重新复国。
在齐襄王之后的齐国,仿佛在战国历史上“隐身”了一般,只顾偏安,甚至到了秦国攻伐各国之时,齐国仍旧偏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var1]
我们先对齐襄王之后的齐国历史做一个回顾:
五国攻齐的第二年,齐闵王遇刺,其子田法章被立为齐王,几年之后,即墨守将田单复国,这是齐国自灭亡前,最后一次举国战争,从这以后,齐国在史书典籍上有过记载的战争只有三场,第一场是田单主政之时,打击叛军的战争,第二场是魏冉率军攻齐,齐国大败,第三场是秦军攻打赵国,齐国依照盟约救援赵国,当然咯,这一仗并非是齐国心甘情愿打的,这一战结束不久,齐襄王就一命呜呼了,十五岁的太子建继位,因为齐王年幼,君王后开始掌握朝政,从这之后,齐国便未发生过一场大规模战争。
有人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样不是挺好的吗?
和平康乐,这确实是大家所希望的,但是如果在一个风谲云诡的大争之世,和平康乐真的好吗?田齐建国一百六十余年,后期五十年的时间都在偏安,没有战争,这无疑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奇迹!
[var1]
很显然,从五国伐齐的噩梦中醒来的齐国,在后期国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齐国近乎亡国,人口大量减少,经济崩溃,军力不振,这是国策转变的一个客观原因,使得齐国不得不重新规划国策,可是最后形成一昧偏安的国策,这可以说是齐国失去了具备天下眼光的迷茫转向:
齐襄王刚刚复国之时,田单(即墨守将)、貂勃(莒城守将)作为复国功臣,成为相邦领政,他们制定的国策是——休养生息,积极备战,相机而动,可以算得上是积极的应对天下局势,可是后来随着田单、貂勃的迅速失势,有着天下格局的田单只沦为了一个为外交奔走的臣子,甚至后来被迫出走,齐国便步入了迷茫之中,最后形成一昧偏安的国策。
[var1]
说到偏安的国策,就不能不提一个影响齐国极其深远的女人——君王后,因为在齐国最为迷茫的时期,朝政大事全都是她代儿子田建处理的。
君王后执政时期,对于齐国的外交,她制定了“八字方针”——恭谨事秦,疏远诸侯,也就是说,齐国在面对秦国的时候,小心处理,但绝不参与秦国与其他五国的恩恩怨怨,只求远离刀兵。
[var1]
懦弱无能的齐王建亲政之后,将母亲制定的方针发挥到了极致,甚至不惜以臣子之礼前往咸阳朝拜即位不久的秦王政,可怜曾经能够稳压秦国一头,就算是后来也仍在强国之列的齐国,君王竟然会欣欣然的去朝拜同为诸侯的秦王!
在秦赵大战的关键时期,赵国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顾朝臣劝谏,一口回绝,招致赵军因为粮草不继,被迫与秦军决战,最后大败,山东列国失去了能够与秦国抗衡的最后一个军事强国,从这时开始,秦国的统一之势便不可阻挡了,齐国再加上有一个大奸臣后胜,就不用了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