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三国时期吴国后期的一个英雄人物陆逊却偏偏没有明白这样一个明哲保身的道理,自己在晚年已经功成名就之时,还要参与到孙家的立储之争,以至于孙权不顾国家安危,也要将陆逊杀掉,实在可悲可叹。
陆逊出生名门,其父陆骏曾任九江都尉,只是可惜英年早逝,在陆逊尚且年幼之时,父亲就已经去世,此后陆逊只能跟随陆康一起生活,陆康当然也不是什么简单人物,那可是当时的庐江城太守。
陆逊跟着陆康之后,陆康对他进行严格教导,不管是军事还是文化方面的造诣,都十分不错,因此陆逊从小对军事谋略以及治国大略就十分了解,这些积累为他后来能够逐渐成为中流砥柱奠定基础。
公元194年,孙策奉袁术之命,去攻打庐江城,这时庐江城的庐江太守正是陆康,两军交战,必有一方会遭受打击和损失,孙策之猛,那是人尽皆知的,陆康遇到这样的强敌,自然是十分倒霉之事。
在孙策的穷追猛打之下,仅仅2年时间不到,庐江就失守,而陆康在庐江失守之前就意识到事情严重性,提前将年仅11岁的陆逊安置到吴郡,自己则在战火中最终牺牲,留下陆逊继续延续陆家香火。
命运的安排有时候就是让人只能感慨造化弄人,原本陆逊与孙策一家可以说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可是偏偏后来孙策死后,孙权广招天下贤才,怀着远大理想抱负的陆逊机缘巧合之下成为孙权麾下的幕僚之一。
不过一开始孙权也没有怎么注意到陆逊,觉得这也就是一个普通人士而已,就让陆逊负责一些文职工作,比如建立城市、赈灾拨款之类的。人才永远都是无法埋没的,即使是干些这种简单的事情,陆逊一样干得漂漂亮亮,得到群众一致认可,让孙权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
孙权开始逐渐重用陆逊,其中第一次重用就是联合曹魏夹击关羽,在陆逊有条不紊的指挥下,这次战役最终取得圆满胜利,关羽因为一时疏忽,最终败走麦城,被吴军杀掉,孙权也因此得到自己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荆州地盘。
因为此战,陆逊一举成名,更加得到孙权重用。222年,刘备因为关羽之死一直耿耿于怀,就集结大军前往报仇,结果遭遇陆逊火烧连营之计,刘备悲哀至极,不仅没有为兄弟关羽报仇,自己也在白帝城遗憾而死。
至此,三国的局面逐渐发生变化,蜀国刘备去世,交由儿子刘禅继位,诸葛亮辅佐,吴国则是孙权继续带领,还有陆逊辅佐,三国鼎立的局面再次维持稳定,却也在冥冥之中变得已经趋于不稳定。
245年,吴国已经比较稳定,在面临孙权立储一事上,发生一定争执,当时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两人为争夺太子之位不断争斗,搞得内部一片混乱,作为元老级别的陆逊,一开始虽然没有掺和到这件事情中去,可是后来实在看不下去,就开始支持孙和。
他这一支持,问题就来了,因为他并没有搞清楚自己老大孙权的真实意思,其实孙权为何要让两人去争呢?是因为孙权早就对已经是太子的孙和有所不满,想要改立孙霸为储君,就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和机会,让两人争一下,自己也可以看看双方能力。
恰好陆逊站到了孙权不支持的孙和一面,本就拥有人民拥戴的陆逊,这个举动让孙权十分为难,更加不方便改立储君。既然陆逊阻碍到自己立储之事,那唯一的办法就是除掉他,要不然连自己家事都敢管的大臣,留着他以后自己子孙后代断然也是管不住的,所以最终孙权已经不顾国家利益,一定要铲除陆逊,而陆逊也就因为自己站错队伍,最终死在了自己人手上,一切看起来恰似一个轮回一般,又让人无尽感慨。
人生一世,很多事情,总应该逐渐看透,在人性方面,更多的人还是趋向于自私,万事更喜欢为自己和为自己子孙后代考虑,这一点在历史上表现十分明显,朱元璋杀死开国功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担心以后子孙不能服众。
既然人有这种恻隐之心,作为一个处于江湖深处的人来说,就更加应该学会明哲保身,在面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随便发表自己意见,更不要站队支持谁或者不支持谁,因为那样一来,很可能就会成为陆逊这样的悲剧人物,孙权即使不顾国家利益,也要将他铲除,你说他究竟做错了什么呢?其实除了站错队这1点之外,似乎也找不到其它了。奈何一个悲剧就这样上演,让人无限感慨!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