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权为何不顾国家安危,也要铲除陆逊?因为他做错了1个选择

孙权为何不顾国家安危,也要铲除陆逊?因为他做错了1个选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811 更新时间:2024/1/19 12:02:43

可是三国时期吴国后期的一个英雄人物陆逊却偏偏没有明白这样一个明哲保身的道理,自己在晚年已经功成名就之时,还要参与到孙家的立储之争,以至于孙权不顾国家安危,也要将陆逊杀掉,实在可悲可叹。

陆逊出生名门,其父陆骏曾任九江都尉,只是可惜英年早逝,在陆逊尚且年幼之时,父亲就已经去世,此后陆逊只能跟随陆康一起生活,陆康当然也不是什么简单人物,那可是当时的庐江城太守。

陆逊跟着陆康之后,陆康对他进行严格教导,不管是军事还是文化方面的造诣,都十分不错,因此陆逊从小对军事谋略以及治国大略就十分了解,这些积累为他后来能够逐渐成为中流砥柱奠定基础。

公元194年,孙策袁术之命,去攻打庐江城,这时庐江城的庐江太守正是陆康,两军交战,必有一方会遭受打击和损失,孙策之猛,那是人尽皆知的,陆康遇到这样的强敌,自然是十分倒霉之事。

在孙策的穷追猛打之下,仅仅2年时间不到,庐江就失守,而陆康在庐江失守之前就意识到事情严重性,提前将年仅11岁的陆逊安置到吴郡,自己则在战火中最终牺牲,留下陆逊继续延续陆家香火。

命运的安排有时候就是让人只能感慨造化弄人,原本陆逊与孙策一家可以说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可是偏偏后来孙策死后,孙权广招天下贤才,怀着远大理想抱负的陆逊机缘巧合之下成为孙权麾下的幕僚之一。

不过一开始孙权也没有怎么注意到陆逊,觉得这也就是一个普通人士而已,就让陆逊负责一些文职工作,比如建立城市、赈灾拨款之类的。人才永远都是无法埋没的,即使是干些这种简单的事情,陆逊一样干得漂漂亮亮,得到群众一致认可,让孙权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

孙权开始逐渐重用陆逊,其中第一次重用就是联合曹魏夹击关羽,在陆逊有条不紊的指挥下,这次战役最终取得圆满胜利,关羽因为一时疏忽,最终败走麦城,被吴军杀掉,孙权也因此得到自己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荆州地盘。

因为此战,陆逊一举成名,更加得到孙权重用。222年,刘备因为关羽之死一直耿耿于怀,就集结大军前往报仇,结果遭遇陆逊火烧连营之计,刘备悲哀至极,不仅没有为兄弟关羽报仇,自己也在白帝城遗憾而死。

至此,三国的局面逐渐发生变化,蜀国刘备去世,交由儿子刘禅继位,诸葛亮辅佐,吴国则是孙权继续带领,还有陆逊辅佐,三国鼎立的局面再次维持稳定,却也在冥冥之中变得已经趋于不稳定。

245年,吴国已经比较稳定,在面临孙权立储一事上,发生一定争执,当时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两人为争夺太子之位不断争斗,搞得内部一片混乱,作为元老级别的陆逊,一开始虽然没有掺和到这件事情中去,可是后来实在看不下去,就开始支持孙和。

他这一支持,问题就来了,因为他并没有搞清楚自己老大孙权的真实意思,其实孙权为何要让两人去争呢?是因为孙权早就对已经是太子的孙和有所不满,想要改立孙霸为储君,就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和机会,让两人争一下,自己也可以看看双方能力。

恰好陆逊站到了孙权不支持的孙和一面,本就拥有人民拥戴的陆逊,这个举动让孙权十分为难,更加不方便改立储君。既然陆逊阻碍到自己立储之事,那唯一的办法就是除掉他,要不然连自己家事都敢管的大臣,留着他以后自己子孙后代断然也是管不住的,所以最终孙权已经不顾国家利益,一定要铲除陆逊,而陆逊也就因为自己站错队伍,最终死在了自己人手上,一切看起来恰似一个轮回一般,又让人无尽感慨。

人生一世,很多事情,总应该逐渐看透,在人性方面,更多的人还是趋向于自私,万事更喜欢为自己和为自己子孙后代考虑,这一点在历史上表现十分明显,朱元璋杀死开国功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担心以后子孙不能服众。

既然人有这种恻隐之心,作为一个处于江湖深处的人来说,就更加应该学会明哲保身,在面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随便发表自己意见,更不要站队支持谁或者不支持谁,因为那样一来,很可能就会成为陆逊这样的悲剧人物,孙权即使不顾国家利益,也要将他铲除,你说他究竟做错了什么呢?其实除了站错队这1点之外,似乎也找不到其它了。奈何一个悲剧就这样上演,让人无限感慨!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更多文章

  • 汉武帝不喜欢胡人进贡的猛兽,拿去喂老虎,不料老虎却伏地不敢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汉武帝时期进贡的猛兽,汉武帝不喜欢胡人进贡的动物,汉武帝吃老虎吗

    在三国末年诸葛亮所写的《心书·兵机》一书中记载:“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臂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说明我国很早知道了老虎的存在。作为动物界同样出名的狮子却在我国不见踪影,那么到底狮子是否曾今存在于我国。我们从古代的神话故事和古代书籍中就找到了人们狮子的描述,比如经文中对文殊菩萨的描述

  • 汉武帝的推恩令,要是遇到独生子女政策,是不是就完蛋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武帝推恩令详解,汉武帝为什么要宣布推恩令,汉武帝听了谁的意见实行的推恩令

    正是鉴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一个皇帝就需要采取一些手段来对付大臣,这些手段要是运用得当,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就是这样一种最佳的阳谋,有了推恩令之后,很多诸侯虽然不情愿,但还是乖乖削弱自己实权。有人说其实推恩令也是有缺陷的,一旦遇到独生子女政策,推恩令就完蛋了,真的如此么?推恩

  • 襄樊之战关羽战死沙场,那么曹操孙权方面,都死了哪些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权为什么要将关羽首级献给曹操,关羽被杀后东吴占了襄樊了吗,关羽进攻襄樊

    而曹操集团因为此前的战败,变得相对保守主要进入守势而不是主动进攻,这并不意味着曹操集团就已经败落,因为那时的曹操集团与刘备和孙权的势力相比,仍然是较为强大的。孙权集团在平定山越、取得交州、荆州几地时,并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又因为刘备集团占领了荆州南郡,所以孙权集团选择了与刘备集团相对应的北部发展。但

  • 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70岁高龄才造反,司马懿究竟在怕什么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司马懿为什么70岁才反曹,司马懿熬死曹家三代都是谁,司马懿为什么被曹家三代压着

    在三国时期也有这样一位谨言慎行,博学多识,聪明多大略,不管自己身处何种背景下都能保全自身之人,那就是司马懿。司马懿出身于公元179年,自幼聪明好学,处于东汉末年这样的乱世之中,他也常怀天下之心,胸怀谋略。知人善任的杨俊见过他之后评价他“绝非寻常之子”。司马懿名声在外,曹操听闻后想请他到府中任职。东汉

  • 为何关羽的雕像都是闭着眼的?老木匠:他睁开眼就要付出代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关羽的雕像为什么是闭眼的,史上最大的关羽雕像,山西运城关羽大雕像

    不过如果大家看了几座关公雕像的话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关公雕像都是眯着眼睛的,有的干脆是闭着眼睛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一个人气质最好的体现,而猛将大多气质刚强,神采飞扬,因此眼睛大多也亮闪闪,饱满有神。比如关羽的三弟张飞,形容他的时候往往就是虎目圆睁,两颗眼珠就让人望而生畏。那为

  • 孙权原本没有杀掉关羽的意思,为何吕蒙等人还要将关羽杀掉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孙权阻止过吕蒙杀关羽吗,正史孙权默许吕蒙杀关羽吗,吕蒙知道孙权不让杀关羽吗

    很多人就比较疑惑了,明明孙权最开始并不想杀掉关羽,为何吕蒙却不听孙权的命令,坚持将关羽给杀害了呢?难道说吕蒙已经狂傲到不愿意听从孙权命令的地步了?关羽究竟是被谁所杀在《三国演义》中,确实曾经说过关羽在被吕蒙偷袭之后,被吕蒙俘虏刺杀了,所以从这个记载来看,关羽确实就是吕蒙所杀,可是我们应该清醒一些,罗

  • 诸葛亮死前为何点亮49盏灯?表面是在续命,实则藏着2大计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死前十四个预言,诸葛亮死前49盏灯背后真正目的,诸葛亮死前为什么点7盏灯

    也许在看三国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诸葛亮在临死之前,试图点燃七七49盏灯,有人说诸葛亮这是为了给自己续命,他想向上天再借十年寿命,完成自己北伐大业。实际上我们在仔细了解分析三国之后,会发现诸葛亮此举表面上是借命,实际上却隐藏着这2个计谋。诸葛亮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之后,就为蜀国

  • 刘邦从一无所有到一国之君,时隔417年,老刘家再出类似的大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邦的五大传奇,刘邦过人之处有哪些,刘邦格局大揭秘

    那么刘备究竟是不是汉室后人,他和刘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两人要是真有关系,刘备和刘邦相差多少年,到底是多少代人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详细分析一番。刘备到底是不是刘邦后人在《三国演义》的记载中,刘备确实是刘邦后人,他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献帝还专门拿出皇室家谱来自己研究了一番,最终确定出来刘备的身

  • 朱元璋允许这人穿龙袍,从不敢直呼其名,只因4个馒头的恩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让太子穿龙袍,朱元璋的皇袍,朱元璋龙袍图片大全

    朱元璋年幼时,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经常吃不饱饭,他的亲戚也多是贫苦的种地农民,只有李贞家情况还算好点,还有点余粮。那时,李贞特别照顾他的这个小外甥,经常偷偷地接济他。在朱元璋要离开家乡从军时,李贞还特意赶来送了他四个大白馒头,让他路上当干粮。后来,李贞妻子去世,李贞一人带着孩子四处流浪,躲避战火,而后

  • 唯一看透梁山结局的人,装病离开宋江,最后在海外建国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的四大名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大家对其中的故事大多耳熟能详,即使没有阅读原著,也能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作者笔下这些人物的风采。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里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好汉故事,108单将,人人都有一首属于自己一生的诗歌。全书内容都旨在在将这些人物活灵活现的刻画,共同形成一个梁山好汉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