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朝萧何美誉的文官李善长也在加封之列,成为晋丰列表中唯一一个文臣。由此可见,李善长为朱元璋的建国之路立下汗马功劳。
李善长洪武三年退休,可在洪武二十三年,已是垂暮之年的他却被朱元璋杀掉了!为何朱元璋不念旧情,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呢?榴莲历史通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诚然,李善长为朱元璋的创业之路添砖加瓦,是有功之臣。但是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年代,功高盖主者大抵都逃不过被杀的命运!
李善长能够在一众战功赫赫的武将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淮西集团的核心人物,足见此人足智多谋,能力超群。其党羽自然也是盘根错节,遍布天下。这样的人劳苦功高,久而久之,倚老卖老便成常态,难免会有不听话的时候。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李善长一旦忤逆皇帝,那就不是闹着玩的了。他的门生必定也会对皇帝群起而攻之,届时便是天下大乱。所以这样的人对于多疑的朱元璋来说,就是个定时炸弹,一旦朱元璋没有对他的路子,李善长分分钟引爆,将朱元璋辛苦建立的基业炸得粉身碎骨。
朱元璋可不想自己卖命换来的江山毁于一旦,自己的子孙后代还要坐稳这把龙椅的呢!如果朱元璋不为子孙早做打算,拔掉这颗毒瘤,只怕大明江山迟早断送在李善长的手里。
由此分析,李善长最终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不然,继任皇帝的江山恐怕岌岌可危。李善长是开国功臣,因功高盖主,遭到朱元璋的诛杀。
李善长作为开国功臣,却是自己活该作死,经常情商掉线。
他仗着自己是朱氏江山的功臣,真把自己当棵葱了。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颜色就开染房,还一心以为,朱元璋对自己这个“红人”必定是有求必应。殊不知,正是他胡作非为,才提前断送了卿卿性命。
李善长闲赋在家时,七十七岁的他不想着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却还想着与朝廷官员礼尚往来,企图荣华富贵。
他对自己的府邸不满,决定重度修葺,限于自家人手有限,于是打起了曾是同僚,现也退休的汤和的主意,想向他借兵帮忙修缮房屋。
人家汤和可不像李善长那样功成身退了还跟朝廷纠缠不清。尽管如今的他带有兵马,但这兵马是朱元璋备他不时之需所赏赐的,而不是拿来给他投机取巧所用的。所以明哲保身的汤和向朱元璋告发了李善长。
想从朱元璋嘴里抢肉吃的李善长当然为朱元璋所不满。自己明明隐退,却还想占朱元璋便宜,这样的臣子不是老糊涂了就是另有阴谋。生性多疑的朱元璋自然是容不下这个目中无人的臣子了,所以诛杀他也在情理之中。
由此可见,李善长的情商实在低得可以了。连朱元璋都不放在眼里,活该作死。李善长目中无人,情商太低,所以被朱元璋诛杀。
如果李善长功劳高,情商低都是朱元璋对他下狠手的铺路石,那么“胡惟庸案”便是李善长生命的终结者。
洪武二十三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胡惟庸案”。而此案的罪魁祸首当然是胡惟庸-李善长的得意门生。
胡惟庸愈起兵造反,于是询问恩师李善长的意见,李善长没有苦口婆心规劝胡惟庸悬崖勒马,已算辜负朱元璋的一番栽培。
后来胡惟庸又三番四次询问李善长此事的意见时,李善长竟还说出“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样表面想事不关己,实则想坐收渔利的话来。
因为一旦胡惟庸造反失败,李善长便能以并未参与此案为由,撇清关系;造反成功,他便立马以恩师身份得到梦寐以求的财富和地位。
可惜李善长的算盘打得再精,也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朱元璋又怎么会没有识破他的伎俩呢!
李善长虽然处于退休状态,仍然恋战官场。李善长将手伸得这么长,如果朱元璋再视若无睹,恐怕就要威胁自己及子孙的皇位了,所以这样的人断断不能再留了。
“胡惟庸案”是妥妥的忤逆之罪,罪行坐实的李善长除了乖乖就范,也别无他法了。想算计朱元璋,他还是嫩了点。
李善长牵涉到“胡惟庸案”,是忤逆的大罪,因此朱元璋下令诛杀了他。
李善长被诛杀时已经年过古稀,其实也算活够本了。只是一个半只脚踏进坟墓的人还这样瞎折腾,结果连性命也折腾没了,这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榴莲历史通认为,真的是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李善长好好在家安享天年,八成会和汤和那般得以善终,又哪来这么多破事儿呢!
关注我的文章,带你领略历史。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