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善长立下汗马功劳,且已到了垂暮之年,为何还被朱元璋杀了?

李善长立下汗马功劳,且已到了垂暮之年,为何还被朱元璋杀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557 更新时间:2024/2/28 22:50:43

有明朝萧何美誉的文官李善长也在加封之列,成为晋丰列表中唯一一个文臣。由此可见,李善长为朱元璋的建国之路立下汗马功劳。

李善长洪武三年退休,可在洪武二十三年,已是垂暮之年的他却被朱元璋杀掉了!为何朱元璋不念旧情,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呢?榴莲历史通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诚然,李善长为朱元璋的创业之路添砖加瓦,是有功之臣。但是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年代,功高盖主者大抵都逃不过被杀的命运!

李善长能够在一众战功赫赫的武将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淮西集团的核心人物,足见此人足智多谋,能力超群。其党羽自然也是盘根错节,遍布天下。这样的人劳苦功高,久而久之,倚老卖老便成常态,难免会有不听话的时候。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李善长一旦忤逆皇帝,那就不是闹着玩的了。他的门生必定也会对皇帝群起而攻之,届时便是天下大乱。所以这样的人对于多疑的朱元璋来说,就是个定时炸弹,一旦朱元璋没有对他的路子,李善长分分钟引爆,将朱元璋辛苦建立的基业炸得粉身碎骨。

朱元璋可不想自己卖命换来的江山毁于一旦,自己的子孙后代还要坐稳这把龙椅的呢!如果朱元璋不为子孙早做打算,拔掉这颗毒瘤,只怕大明江山迟早断送在李善长的手里。

由此分析,李善长最终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不然,继任皇帝的江山恐怕岌岌可危。李善长是开国功臣,因功高盖主,遭到朱元璋的诛杀。

李善长作为开国功臣,却是自己活该作死,经常情商掉线。

他仗着自己是朱氏江山的功臣,真把自己当棵葱了。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颜色就开染房,还一心以为,朱元璋对自己这个“红人”必定是有求必应。殊不知,正是他胡作非为,才提前断送了卿卿性命。

李善长闲赋在家时,七十七岁的他不想着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却还想着与朝廷官员礼尚往来,企图荣华富贵。

他对自己的府邸不满,决定重度修葺,限于自家人手有限,于是打起了曾是同僚,现也退休的汤和的主意,想向他借兵帮忙修缮房屋。

人家汤和可不像李善长那样功成身退了还跟朝廷纠缠不清。尽管如今的他带有兵马,但这兵马是朱元璋备他不时之需所赏赐的,而不是拿来给他投机取巧所用的。所以明哲保身的汤和向朱元璋告发了李善长。

想从朱元璋嘴里抢肉吃的李善长当然为朱元璋所不满。自己明明隐退,却还想占朱元璋便宜,这样的臣子不是老糊涂了就是另有阴谋。生性多疑的朱元璋自然是容不下这个目中无人的臣子了,所以诛杀他也在情理之中。

由此可见,李善长的情商实在低得可以了。连朱元璋都不放在眼里,活该作死。李善长目中无人,情商太低,所以被朱元璋诛杀。

如果李善长功劳高,情商低都是朱元璋对他下狠手的铺路石,那么“胡惟庸案”便是李善长生命的终结者。

洪武二十三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胡惟庸案”。而此案的罪魁祸首当然是胡惟庸-李善长的得意门生。

胡惟庸愈起兵造反,于是询问恩师李善长的意见,李善长没有苦口婆心规劝胡惟庸悬崖勒马,已算辜负朱元璋的一番栽培。

后来胡惟庸又三番四次询问李善长此事的意见时,李善长竟还说出“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样表面想事不关己,实则想坐收渔利的话来。

因为一旦胡惟庸造反失败,李善长便能以并未参与此案为由,撇清关系;造反成功,他便立马以恩师身份得到梦寐以求的财富和地位。

可惜李善长的算盘打得再精,也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朱元璋又怎么会没有识破他的伎俩呢!

李善长虽然处于退休状态,仍然恋战官场。李善长将手伸得这么长,如果朱元璋再视若无睹,恐怕就要威胁自己及子孙的皇位了,所以这样的人断断不能再留了。

“胡惟庸案”是妥妥的忤逆之罪,罪行坐实的李善长除了乖乖就范,也别无他法了。想算计朱元璋,他还是嫩了点。

李善长牵涉到“胡惟庸案”,是忤逆的大罪,因此朱元璋下令诛杀了他。

李善长被诛杀时已经年过古稀,其实也算活够本了。只是一个半只脚踏进坟墓的人还这样瞎折腾,结果连性命也折腾没了,这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榴莲历史通认为,真的是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李善长好好在家安享天年,八成会和汤和那般得以善终,又哪来这么多破事儿呢!

关注我的文章,带你领略历史。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东方六国为什么不互相支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始皇是如何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东方六国是哪六国,秦始皇灭六国动画版

    [var1]奇怪的是,在整个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东方六国都是各自抵抗秦军的。不要说之前的六国合纵,就连邻近诸侯的互相支援都没有。那么东方六国在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为什么不互相支援呢?[var1]秦始皇开始统一天下的时候,东方六国的战略态势大体上分为是三种:第一种是勉强自保都困难,比如只剩两

  • 秦国谋士张仪,智激楚国郑夫人,化险为夷,为秦国换取了土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国张仪说的最有名一句话,秦国宰相排名张仪和孙膑,秦国与楚国之间的张仪

    [var1]张仪得知这一消息,便主动向秦王提出要只身前往楚国。即使铤而走险,也要为秦国争取外交上的胜利。一到楚国,张仪首先偷偷地找到靳尚。靳尚是楚国的权臣,曾接受过张仪的贿赂。靳尚也很为张仪的安危担心。张仪便把自己的计谋告诉了靳尚,并请他帮忙。[var1]第二天,张仪拜见楚王,楚王一见到张仪,想到当

  • 刘禅想投降魏国吗?其实蜀汉有3点内乱,让后主不得不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禅不投降蜀国会灭亡吗,刘禅死后蜀汉的下场,刘禅投降魏国东吴为什么不帮忙

    [var1]笔者想通过三个方面,和大家着重介绍,自从诸葛亮死后,蜀汉内部政党之间发生的间隙。其一,诸葛亮尚在人世之际,后主刘禅对丞相所发动北伐,便是大力支持。然而诸葛亮死后,宦官黄皓受到恩宠。东汉与西汉之所以会灭亡,与外戚宦官专政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宦官黄皓专拣好听的说,让后主刘禅受到蒙蔽,丞相诸葛亮

  • 秦国为什么重用张仪,而弃用了刚刚夺回河西之地的公孙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公孙衍和张仪为什么被人鄙视,张仪为何取代公孙衍,张仪与公孙衍之间的恩怨

    [var1]虽然是魏国人,但是,公孙衍一开始却选择为秦国效力,并获得了秦惠文王的重用。作为秦国大良造,公孙衍多次率军秦军攻打魏国。最终,公孙衍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经过公孙衍的努力,秦国终于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之地。那么,问题来了,为秦国夺回河西之地的公孙衍,却被张仪取代,原因到底是什么?一首

  • 秦灭六国,秦始皇统一了不少后宫佳丽,为何不选择一个立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始皇灭亡六国全过程,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有哪些大臣,秦始皇用几年时间统一六国

    [var1]这里有几个东西,需要我们注意。第一,秦始皇是有后宫的秦始皇的后宫应该是伴随着灭六国而来。在古代女人是一种资源,尤其是美女更是稀有资源。尽管这种说法欠妥,但确确实实存在。古代战争的目的要么是攻占领土,夺取城池;要么是推翻现有统治,进行改朝换代;要么是大国争霸,统治者玩弄权力的游戏;要么是掠

  • 六国名臣武将那么多,秦始皇为何不招降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始皇为什么能灭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的名将,秦始皇灭六国名将名单

    第一条、安稳民心,利用有名望的人管理被征服地区,减少该地区民众内心的抗拒程度。第二条、获得人才,协助管理天下。首先,因为吴起、庞涓并不和秦始皇同时代呢,故无法招降。其次,秦始皇本人对人才是非常重视的,他并不是不招揽效力其他国家的人才,而是有选择的招揽,秦始皇的一生中,始终处于一个很矛盾的状态,他对于

  • 秦灭巴蜀之战,是秦国统一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国何时攻占巴蜀,秦国什么时候打下巴蜀的,秦国攻灭巴蜀的原因

    另外,随着秦国的崛起,山东六国都不约而同的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以图遏制秦国的发展。因此,此时的秦国看似风光,实际上面临的处境却十分凶险。就在秦国陷入进退两难之际,一个好机会悄然到来。[var1]当时,苴国和蜀国相互攻打,分别到秦国告急,这对于秦国来说是一个天赐的良机。因为入蜀的道路太过艰难,没有

  • 秦国平巴蜀国力大涨,最终统一六国,为何相邻的楚国没有拿下巴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国怎么打败楚国,秦国和楚国哪一个最强,秦国和巴蜀关系

    [var1]秦国后面能够统一天下,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得不提,就是蜀被秦拿下,变成了秦后方的经济和粮食的来源。那么有一个疑问就随之而生了。为什么和蜀国相邻的楚国,没有这样做,反而让秦获得这样难得的地方呢?[var1]从这么几个地方,进行这样的分析。第一,就是当时的所在的位置了。之前也说过,因为秦国比较偏

  • 灭掉赵国只是时间问题,王翦为何还是要用反间计除掉李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王翦为啥打不过李牧,王翦为什么拿李牧没办法,李牧有没有打赢过王翦

    [var1]秦两路进攻邯郸纵观秦灭六国,在灭赵国上面不说灭公子嘉残余势力,单说从公元前236起兵攻赵到公元前228年拿下邯郸秦国就用了8年时间。这中间国力倒退的赵国能抵抗从国力,经济,军事都强于自己的秦国来说,举世名将李牧可谓是功不可没。正因为有李牧的存在,秦将王翦在攻打大势已去的赵国时,与李牧在井

  • 唯一的周天子宗亲,战国七雄中的燕国,为何没有任何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七雄燕国历代国君列表,燕国的七雄地位,战国的燕国怎么成为七雄

    战国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在战国时期,各大强国相互争霸。在战国的初期,魏国一超独霸。到了战国的中期,则是秦国、楚国和齐国三足鼎立。进入战国后期,秦国和后起之秀赵国相互对抗。在战国七雄中,只有韩国和燕国的存在感比较低。作为周天子唯一的宗亲国家,占据北方地区的燕国,在大争之世为何没有任何机会呢?[v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