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
韩赵魏三家联手把老板的家当给分了。按说春秋战国征战不休,国家灭亡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但是这三家却干了件特别损的事——绝无后。
这里的绝无后不是说当时的晋君没儿子了,而是说韩赵魏三家
剥夺了晋君祭祀先人的权利。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将祭祀先人和对外战争放在了同等位置,可见“绝无后”的严重性。更严重的是,
它打破了周王朝“兴灭国,继绝世”的规则。
那对于诸侯国可以这么干,对于周王室当然也可以这么干,可以说这种规则的破坏,
毁掉的是周王朝八百年的国祚。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咋回事?
晋文公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一位君主,本来皇位继承没有他什么事,
因为他并不是嫡长子(周时期的规矩是立长不立贤),但幸运的是他有个不怎么靠谱的爹。他爹晋献公为了避免出现父子兄弟之间出现手足相残的这种情况,
就准备杀掉他所有的儿子(太子除外)。
之后又想立他的宠姬的儿子为太子,
重耳他哥太子申生因为这事就自杀了,重耳因为被诬陷也逃往他国。注意,这件事情表面上只涉及到了君主的儿子,但背后却是晋献公对整个宗族势力的打压,那宗族空出来的权力由谁来继承了呢,
异姓卿大夫,就是三家的前身。
晋文公
重耳历经十九年终于回国继位,继位之时这位老哥已经62岁了,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许多方面是成功的,但是异姓卿大夫尾大不掉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晋文公之后再也没有出过一位像他一样的霸主,君主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渐渐地,就出现了六个超级门阀,
其中就包括韩赵魏三家。
2、三家分晋的前夜
在三家分晋之前还出现了田氏代齐的历史事件。田氏代齐是
“兴灭国,继绝世”制度被破坏的开始,在当时,各路诸侯对此都是批评态度的,三晋受到周威王的命令讨伐齐国,这场战争以田氏大败而结束,
那么三晋在此次事件中获得了什么好处呢?
田氏代齐
很简单,就是政治资本与国际威望,虽然说这种东西听着虚无缥缈,
但是却为三家分晋打下了基础。可以这么说,如果韩赵魏三家缺少政治资本,那么即使最后分晋成功也是站不住脚的。另外,
田氏代齐开了一个好头。
所谓万事开头难,既然田氏可以这么干,那么三晋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干,可以说,
田氏代齐是三家分晋的“模板”。
上文提到把控晋国的有六家,但是其中的中行家和范家被打垮了,
剩下的四家智家势力最大。智家当时的家主叫智伯瑶,这哥们仗着自己家势力大,向其他的三家要钱要地,当然也没有那么直白,
打的是土地和钱粮归公家所有。
智伯瑶
魏韩两家迫于压力,交了这耻辱性的“保护费”,
但是赵家是有血性的。或者说看到了问题的本质——这次满足了,下次呢,所以打死不交,对于这种不听话的,智伯瑶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
就是打,打到你交为止。
这场仗在公元前445年打响。智伯瑶以自己的智家军为中军,
以韩魏两家为左右两翼,讨伐赵家,赵家为了避敌锋芒,主动将主力撤到了晋阳城里。晋阳城是赵家经营多年的老巢,智家攻打两年也没打下来,在这场晋阳之战里,
智伯瑶曾经水淹晋阳城,城中百姓死伤无数。
水淹晋阳城
而且可能为了震慑吧,
智伯瑶邀请韩魏两家家主一起观看晋阳被淹的惨状,但是谁知道这次观看起了反作用,因为韩魏两家的老巢附近也有河流。
后来赵家有一个叫张孟谈的门客,被赵襄子派去韩魏两家做说客,谈的内容咱不知道,估计是一些
唇亡齿寒的道理,三家联盟就形成了。当天夜里,韩魏赵三家反攻智家,智家军大败,
智伯瑶被杀,智家的土地也被三家平分了。
张孟谈
3、韩赵魏终于化家为国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被封为诸侯,这里要提到的一点是,
分封诸侯是姜齐末代君主齐康公提议的。上文提到,由于田氏代齐事件,三晋讨伐齐国,在一定程度上这实质上是为齐康公“报了仇”,
齐康公“投桃报李”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时的周天子几乎已经没什么影响力了,但是毕竟还占个正统的地位。迫于既定事实,周天子将三家分为诸侯,和晋侯并列,
当然此时的晋侯已经名存实亡,控制的地区只有绛与曲沃二邑。不仅如此,晋侯还常常去拜见韩赵魏三国,
以求保留晋室最后的一点地盘与权力。
齐康公
公元前359年,晋君被封于端氏,虽然基本上没有什么地位,但好歹还是一个贵族,也就是卿大夫阶层,
但是在赵肃侯元年,晋君端氏被夺。
什么意思呢,就是晋君从此就是平民了,而平民是没有资格去祭祀先人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绝后”了。这绝对是和田氏代齐一样重要的历史事件,而这也打破了周以来“兴灭国,继绝世”的规则,周王朝的国祚从此岌岌可危。
三家分晋影响及原因
1、周王朝有了绝后的可能
周王朝的立国根本是封建制度。所谓封建,就是周天子把全国各地分给自己的兄弟叔伯们。
分封制
这种制度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有着积极意义,并且由于各路诸侯都是亲戚,事情不好做的太绝,于是就有了“兴灭国,继绝世”的道德要求。就是说即使是国灭,
诸侯王还是卿大夫的阶层,仍然是所谓的贵族。
“兴灭国,继绝世”看似是一种要求自觉的行为,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原各路诸侯却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实质上这种道德要求是给周王室留了一条后路,
即使说将来大权旁落,周王室也能保留其贵族称号。
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是
由春秋进入战国的标志性事件。春秋与战国有什么区别呢,简单来说就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以争霸为目标,
而战国时期诸侯国以统一天下为目标,这种观念的转变与三家分晋都脱不了干系。
三家分晋
晋是大国,晋国的灭亡让其他大国不再顾忌“兴灭国,继绝世”的道德要求,
春秋末期许多小国被灭也是这个道理。
这种观念的转变其实危害最大的还是周王室,
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没有什么话语权,但是不必为自己的生死存亡担忧。战国七雄却完全没有这种顾忌,之所以没有灭了周王室是因为怕被天下群起而攻之,
与“兴灭国,继绝世”没有半点关系。
周王室
2、周王朝没有了同宗大国晋的支持
三家分晋标志着宗法分封制走到了尽头。上文提到,
维系周天子统治的基础就是“礼”,这是大家所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按说三家分晋是三家自己的行为,与周天子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这种局面是周天子自己“作”出来的。
周武王够厉害了吧,但是他随意分权,
将姜尚分封齐地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继任者也没有什么好东西,烽火戏诸侯的幽王,卖官的釐王,轻礼的桓王,可以说之所以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
周王室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烽火戏诸侯
没有了晋国的支持,
周王朝的日子雪上加霜。不管说诸侯之间怎么争权,但是有些诸侯不姓姬啊,晋国虽说与周王室的关系也没有那么好,但是毕竟和天子是一个姓氏,
再怎么闹也是家庭内部纷争。
可以说周王室之所以存在,并且过得还算可以,
与晋国有很大的关系。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一旦有
诸侯对周王室不利,晋国绝对是第一个起兵勤王的国家,没有了晋国的保驾护航,
周王室这艘本就破败不堪的小船的日子就更加艰难了。
总结
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是战国的开端。在春秋时期,小国只要跟随大国的脚步走就能够生存,即使被灭了也因为有“兴灭国,继绝世”的道德要求,还能保留一丝香火,
可以说霸主思维是小国能够生存的关键。
三家分晋
但是发生了“三家分晋”就不一样了,
各国不再顾忌这种道德要求,天下变得更混乱了,战国时期的小国除了被灭没有第二条路可选。
而说到三家分晋,就不能不提到田氏代齐,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田氏可谓是给三家树立了榜样。借着田氏代齐的东风,三家积累了政治资本,并拥有了一定的国际威望,当然这些东西都是打下来的,
三家分晋之后,周王朝的国祚岌岌可危。
参考文献:
1、《三家分晋考》
2、《“公孙会之乱”与“三家分晋”》
3、《三家分晋》
4、《论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之异同》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