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匈奴人是夏朝人的“后裔”吗?通过DNA分析,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观念

匈奴人是夏朝人的“后裔”吗?通过DNA分析,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观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354 更新时间:2024/2/3 21:25:30

记得在看汉武大帝的时候,开篇旁白中就引用了司马迁的史记,其中给了我们一个重磅内容,那就是与我们汉朝打了那么多年的匈主任,居然和我们是同族的。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匈奴人是夏后氏的后代,也就是说他们是夏朝的分支。要知道夏商周可是我们朝的传递顺序,如果匈奴人是夏朝的后代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他跟我们就是兄弟,只不过是一个主家兄弟和一个分家兄弟。

首先来看一下司马迁对于匈奴人的记载,原是这么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很明显司马迁认为,与汉朝打了那么多年的死对头,其实也是汉家的一个分支,汉朝与匈奴的打架是大哥与小弟的互殴。

但是话又说回来,司马迁的言论真的就是对的吗?虽然史记是一本值得参考的文献,但学者也讲究论证论据。所以很快学者就针对司马迁先生的观点,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对比和查询。

从民国以来,学者的研究成果就非丰富,其中学者们发现,夏朝的统治区域大概在山东、山西、河北、安徽各一小部分,很明显这些区域没有辐射到匈奴人的居住区。

当然了,学者在研究的时候也发现,虽然在夏朝统治时期,他们的子民绝对不可能和匈奴有关,但是在夏朝被商朝灭亡以后,夏朝的子明却分成了三个部分,各奔东西。

其中第一部分就是选择归顺的夏朝人,史书记载,这批人还得到了周王朝的认可,被封在了杞地。

按照资料记载,这帮人原本只是想逃离商朝的覆盖范围,可是没想到商朝对外扩非常迅速,所以他们越逃越北以至于逃到了遥远的大漠草原上,也就是将来的匈奴人的发源地。

此处就存在了两个不同的观点,一个观点就是这些人由于人数过少,所以很快与当地人通婚,逐渐的被融合同化。毕竟在很多资料记载中,此处的游牧部落武力强大根本不是残留的夏朝子民所能对抗的。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么后来的匈奴就是这些游牧部落进行融合的混合产物,其中也许有夏朝人的血脉,但绝对不是纯粹的。

还有一种观点就认为,夏朝人像蒙古人统治朝一样,虽然人数较少,但却通过工具的优势占据的主导权,所以保持了夏朝血脉为主的现状,之后融合成了匈奴。

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从当年的研究成果来看,主流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当时北方草原至少有四个强大的游牧部落,他们在融合的过程中,早就已经变成了混血儿,夏朝的血脉已经很稀薄了。而且这种结论也更加符合当年残酷的历史现实。

不过在接下来的历史发展中,随着科技的进步,考古学家居然能够通过对 DNA的检测来论证彼此的血缘。于是这不检查不要紧,一检查还真的让人吓了一跳。

当然了,这也只是一种结论而已,因为当年的夏朝和匈奴人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所有的研究成果都只能给我们提供一种猜测,唯一不同的就是有的猜测,概率更大,有的猜测概率更小。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各有各的看法,不过有数据摆在我们面前可供参考。

更多文章

  • 秦国之秦主要的本意是什么?甲骨文揭开谜底,秦国是这样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有关秦国的资料,甲骨文与秦国关系,秦国的秦取自三皇五帝还是春秋

    关于“秦”这个国家的由来,一般都会有一个传统的说法,那就是“秦”这个名字,后来被册封为“非子”,后来又被册立成了“秦”,就好像商国和商国、周和周国、齐国和齐国、赵城和赵国、鲁地和鲁国的名字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甲骨文的出现,人们对“秦”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王封“非子于秦地”也是另一种意义。

  • 历史长河,王朝更替,朝代兴衰,名垂千史的人物之商朝——沃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沃丁沃丁继位后依然由伊尹辅政,伊尹也像辅佐之前继位君王一样用心的辅佐沃丁,但是好景不长在沃丁八年时候伊尹去世,伊尹去世后沃丁任命咎单为宰相,咎单在当时也是商汤的老臣,咎单任职后仍然采取伊尹节用宽民的政策,笃行汤法。并且写作《沃丁》,用以警醒沃丁,发扬祖制。商朝也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间。《尚书正义》

  • 蜀道是天堑?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西周甚至更早,四川已与关中有交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徐良高观察周原出土青铜器(受访者供图)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都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蜀出发的难度,远超过现代人的想像。但是,在周原遗址1976年出土的西周初年凤雏甲骨文中,却赫然出现了“伐蜀”“克蜀”的字样。距离周原遗址很近的(弓鱼)(合为一个字,读作yú)国墓地,同样出土了具有典型蜀文化特色

  • 文丁杀死季历,为何纣王释放姬昌?甲骨文改写认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丁和纣王什么关系,季历与周文王的关系,纣王放姬昌回西岐

    商纣王时期,西伯姬昌实行仁政,吸引了众多贤达投奔,这引起了邻居崇侯虎的嫉妒,于是就诬陷周文王说“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于是纣王就将姬昌囚禁了起来。七年之后,纣王释放了姬昌,还“赐之弓矢斧钺”,让姬昌有了征伐之权。同样都是囚禁周人首领,文丁杀死季历,为何纣王释放姬昌?按照史记记载,纣

  • 西周灭亡的原因,战国竹简改写认知,难怪诸侯敢杀周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西周天子简历,西周灭亡的原因和启示,西周诸侯和天子的关系

    西周灭亡之后,“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太子姬宜臼继位,史称“周平王”,看到成为废墟的镐京,周平王东迁洛阳,由此开启了东周历史。然而,东周开始之后没多久,就爆发两件大逆不道的事件:首先发生“周郑交质”的怪事,周平王与诸侯郑庄公互相交换质子;其次郑庄公与周桓王爆发“繻葛之战”,还一箭射中他

  • 为什么周朝要把土地都分封出去,自己只统治一小块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商朝灭亡于自己的势力,比不过臣子们的势力,周朝也是走了前朝的老路,所以很多人就疑惑,为什么不把土地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要不断分封,即使不分封,把土地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也一样可以唯我独尊,分封越多的诸侯国,虽然可以削弱诸侯们的势力,但是只要他们一旦团结起来,那么,王朝的正统地

  • 夏朝都城在河南,为何商汤灭夏却打到山西?DNA印证考古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商汤灭夏的真实历史,夏朝都城简介,商汤灭夏动画片

    因为二里头文化的下限是公元前1520年,此时不仅进入了商朝纪年,而且就在同期的偃师和郑州分别发现了商文化的城邑,即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但奇怪的是,从二里头文化兴盛的二期再到进入商纪年的第三、四期(前1610—前1520年),二里头遗址不仅没有呈现出任何王朝衰亡迹象,反而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人口在增加

  • 良渚、陶寺都比夏朝早,为何只有夏才算王朝?考古:家天下是误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良渚遗址和夏朝文明,陶寺复原图,良渚遗址的陶制有哪些

    早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就单列了“夏本纪”一章,不仅与第一篇中以人物为中心的“五帝本纪”不同,也和《尚书》中“虞书、夏书”的篇章写法迥异。这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夏朝才能算是王朝,是国家文明的开端。此后的历朝历代史书,包括现如今的教科书,也都把夏朝列为“第一王朝”,而将早于夏朝的历史归入“远

  • 商朝灭亡的背后,竟然隐藏着一个成语,一起来看看这个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商朝灭亡典故,与商朝有关的成语,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殷商纣王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先后经历了先商、早商和晚商,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商王帝辛,也就是纣王少年登基后,向东征讨莱夷,向南攻打九苗,将商朝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连年征战,导致国力消

  • 最早的变法家周厉王,如果成功,后面根本不会有春秋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最著名的三个变法,战国中的四大变法,周厉王弭谤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二十四史更是汗牛充栋,能通读完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历史本身不会重现,我们对历史的感知,主要都是通过文献记录得来的。学过历史课本的我们都知道,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是公元前841年,这一年发生了国人暴动,也就是共和执政的开始。被赶跑的那个残暴的国君叫做周厉王,顺带着他还给我们贡献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