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这个国家的由来,一般都会有一个传统的说法,那就是“秦”这个名字,后来被册封为“非子”,后来又被册立成了“秦”,就好像商国和商国、周和周国、齐国和齐国、赵城和赵国、鲁地和鲁国的名字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甲骨文的出现,人们对“秦”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王封“非子于秦地”也是另一种意义。
在商末,有一个名叫飞廉的忠武将,他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恶来”,一个是纪生,一个是长子,一个是恶来,在一次战斗中被杀。武王灭亡商国之后,由于对周政权的不满,他率领嬴氏部落参加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的造反。《清史》上说,武庚之变后,周王朝把东部的赢氏部族迁移至西部,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因此,赢氏一支便迁移至了西北。
周成王时期,他最疼爱的儿子孟增,所以姬盛的后人很快就脱离了前朝的重犯,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周穆王时期,季胜为孙造父,为徐夷的反叛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周穆王便把赵城赐为义子,从此姬胜一族便改为“嬴姓赵氏”。季胜的哥哥谢来的后人,也以“赵氏”自居,据史料记载,“受父亲恩惠,赵氏为赵城人。”
周孝王时期,周孝王看中了他的儿子,将他派往渭水和渭水一带的马场。此后数年,非子对马场的马都很好,周孝王十分高兴,便把他父亲的家业传给了非子。但是大骆夫人是申侯的女儿,生下了大骆一族的嫡系“成”,所以申侯等人都不想让他来做这件事。
周孝王最后没有废掉“成”字,反而把自己的儿子换了一个位置:你的老祖宗,大禹的左膀右臂,大禹继任他为舜帝打理家畜,让家畜繁衍生息,帝舜给了他一个姓氏,现在他的子孙都给我喂了马匹,我就把他的领地给他,让他成为他的附属国。
问题是,为什么周孝王赐给他一个“秦”字呢?
“秦”是古代的一个地方,后来周王转封于秦人的先民。《说文解字》中有许慎的话:“后为博义所封。从和春省的地宜和地。一为秦,即为何。”清代段玉裁批语:“以地名为本,以其人之所为也。(秦禾名)这是两个不同的意思。”换言之,周孝王赏赐之地,或许最初的名字叫做“秦”,又或是秦地在别处,因韩非与柏义的关系,周孝王便以“秦”为名。
“秦”究竟是哪一种植物?秦字的形状,实际上已经暴露了事实。
与“禾”相关的汉字在汉字中常常是一个“禾”,而在“秦字”之下则是两个“禾”。而从“秦”一词中,“蓁”,“榛”,“臻”,“溱”等汉字,其本意均为丛生、聚、聚、聚、聚,与丛生联系在一起。所以,秦字下面的“禾”,就代表着这里的植被正在茁壮成长!
按史料所述,谷类名称叫禾,其他所有的谷物都以“禾”为单位。《说文解字》还说,“谷”有“穆”、“移”、“私”、“秦”等。
所以“秦”就是谷粒,其特点是密集、谷穗向上,不同于普通的粮食需要间隔生长,谷穗下落生长。雒江研究表明,“秦”是一种“草谷”,是一种特殊的牧草,是一种饲养牲畜的粮草,现在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已经开始少量的使用了,它的作用是“播种,不播种,不除草,将它茂盛起来,然后将它和谷物一同收获,切成干草来喂牛。”
根据历史,经过数年的饲养,不但数量暴增,就连战马也是威风凛凛。联想到“秦”是一种粮食性的植物,那么,很容易就能推断出,这位“非”的主人,在耕作方面,肯定比他更擅长。在河西、渭之间,韩非充分发挥了本地的优势,大规模栽培了“秦”,为周孝王的马厩带来了持续的发展,这使周孝王大为赞叹。现在,“秦”这个名字似乎只是一种很常见的草本植物,但是3000多年以前,它的影响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换句话说,韩非以“秦”来饲养自己的战马,获得了周孝王册封的爵位和封号,以此来缅怀自己的基业,所以才以“秦”为名。要注意的是,周孝王并没有为自己的领地取名,只是提到了“割地”,并没有提到“秦”。周幽王战败后,周平王登基,又面临大戎国的残败,周平王便向洛阳迁移,秦襄公率军相助,立下大功,周平王册封“秦”。春秋时期以后,随着秦人的崛起,“秦”的名号逐渐流传至印度地区,中亚地区,以及欧洲,最后形成了“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