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朝十次迁都的原因,现代研究取得重要发现,军事并非主要原因

夏朝十次迁都的原因,现代研究取得重要发现,军事并非主要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713 更新时间:2024/1/21 5:33:47

以今天的眼光看,作为一国之都,万民仰望之地,自然不能轻易变动,但夏朝却频繁迁都,后来商朝也有“前八后五”之说。

那么,在夏朝四百余年中,为何会频繁迁都高达十次,背后到底有何不得已的原因?现代研究取得重要发现,夏商王朝频繁迁都的主要原因并不复杂,与军事因素关系不大。

夏朝遭遇一场气候突变

著名气候专家王绍武研究指出:“夏朝立国之前(2070年前后),存在一个多雨期(洪水期)。大禹治水标志着洪水期的结束,夏朝立国前后转为干旱,在不到300a内降水量减少20%,因此可以人为是一次气候突变。”

《中国历史气候变化》也提到:“夏商时期是个温度偏高明显的气候时期。”甲骨文中有“象”、“豫”等文字,表明商朝河南有大象,佐证了商代气温偏高的论断。

因此气候研究表明,夏朝处于干旱与高温的气候时期。文献上的有关记载,也可以印证这一论断。《山海经》中有“羿射十日”,《竹书纪年》中有“胤甲即位,居西河。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墨子》中记载夏时“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国语》中记载夏桀时“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甚至夏桀时的干旱还延续到了商朝,即所谓“汤七年旱”。

文献中的“十日”,自然不可能是真实的,但反映出当时干旱非常严重,而且贯穿了整个夏朝,几乎从大禹一直干旱到了夏桀。在这种情况下,夏朝不得不频繁迁都,以寻找水源充沛、适合耕种的地方。

夏朝农业生产上的需要

夏朝时期,中国已经进入农耕社会,但以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来说,不允许长期在一个地方耕种,需要不断更换地方耕种,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收成。

与此同时,夏朝人口不断增长,根据学者宋镇豪统计:夏初时大约200万—270万人,夏末商初时大约400万人口。人口在大幅度增长时,就必然要求更多的粮食,开垦更多的农田。

在这种情况下,夏朝不得不迁都寻找更肥沃的耕地,暂时抛弃退化的耕地,因此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指出:“因为农业不发达,需要改变地理条件来维持生产。”

说到底,以夏朝的生产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来说,还不具备长期定居一地的能力,只能不停地迁都,在粮食生产地就近吃饭,就像草原民族逐水而居、逐草而居一样。与夏朝一样,商代中前期也没有达到定居的条件,之后随着生产力的提升,才有定都殷墟安阳的可能。

迁都背后的军事需要

大禹去世时,将王位传给了伯益,《夏本纪》中说伯益“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但实际这段记载反映的是夏夷争权。伯益代表的是东夷势力,夏启代表的是夏族势力,只是最终夏启胜出了。因此,夏初的夏夷矛盾非常激烈,后来夏启之子太康失国,就与东夷势力后羿有关,也可以视为夏夷之争的延续。

禹都阳城大约在颍汝河流域,但该流域向东开口的"簸箕"状地形,让夏朝的东部无险可守,非常不利于对东夷的防御作战,所以后来夏朝迁都到了伊洛河流域。也就是说,夏朝这一迁都实际上是为了避开东夷势力,是一次防守型的迁都,而非进攻型的迁都。

后来,除了仲康(太康弟弟)之子“夏后相”,在东夷首领寒浞的追杀下,政治避难迁都到了帝丘(河南濮阳)、斟灌(山东寿光)等之外,夏朝在大部分时间都在郑、洛一带。

值得一提的是,东夷是夏商两朝的长期敌人,虽然中间臣服过夏商,但在夏朝晚期都曾叛乱过,史书上有“桀克有缗(位于山东济宁金乡县)以丧其国”、“纣克东夷而损其身”,夏桀与商纣攻打东夷势力,给了商汤姬昌的发展机会。

总的来说,夏朝迁都到了伊洛河流域后,除了太康失国期间外,其他时间频繁迁都主要是为了农业生产。直到商代中期之后,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能力的提升,定居才成为可能,从安阳殷墟开始,中国结束了频繁迁都的历史。

参考资料:《史记》、《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等

更多文章

  • 古代夏朝时期,打仗的时候会有多大规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夏朝打仗多吗,夏朝前有大规模战争吗,古代打仗图片大全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是夏王朝,以目前的考古学研究来说,二里头遗址被主流学术界认为是夏朝的都城,二里头遗址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按照人均占地面积150平方/人的标准计算,有专家因此推测二里头遗址在鼎盛时期有2万人在此生活。这是夏朝的都城大概的人口规模,很明显在夏朝,人是非常少的,史书记载夏朝是以12个

  • 匈奴人是夏朝人的“后裔”吗?通过DNA分析,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观念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匈奴是夏朝遗民吗,夏朝与匈奴的关系,匈奴dna检测

    记得在看汉武大帝的时候,开篇旁白中就引用了司马迁的史记,其中给了我们一个重磅内容,那就是与我们汉朝打了那么多年的匈主任,居然和我们是同族的。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匈奴人是夏后氏的后代,也就是说他们是夏朝的分支。要知道夏商周可是我们王朝的传递顺序,如果匈奴人是夏朝的后代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他跟我们就是兄弟,

  • 秦国之秦主要的本意是什么?甲骨文揭开谜底,秦国是这样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有关秦国的资料,甲骨文与秦国关系,秦国的秦取自三皇五帝还是春秋

    关于“秦”这个国家的由来,一般都会有一个传统的说法,那就是“秦”这个名字,后来被册封为“非子”,后来又被册立成了“秦”,就好像商国和商国、周和周国、齐国和齐国、赵城和赵国、鲁地和鲁国的名字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甲骨文的出现,人们对“秦”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王封“非子于秦地”也是另一种意义。

  • 历史长河,王朝更替,朝代兴衰,名垂千史的人物之商朝——沃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沃丁沃丁继位后依然由伊尹辅政,伊尹也像辅佐之前继位君王一样用心的辅佐沃丁,但是好景不长在沃丁八年时候伊尹去世,伊尹去世后沃丁任命咎单为宰相,咎单在当时也是商汤的老臣,咎单任职后仍然采取伊尹节用宽民的政策,笃行汤法。并且写作《沃丁》,用以警醒沃丁,发扬祖制。商朝也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间。《尚书正义》

  • 蜀道是天堑?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西周甚至更早,四川已与关中有交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徐良高观察周原出土青铜器(受访者供图)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都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蜀出发的难度,远超过现代人的想像。但是,在周原遗址1976年出土的西周初年凤雏甲骨文中,却赫然出现了“伐蜀”“克蜀”的字样。距离周原遗址很近的(弓鱼)(合为一个字,读作yú)国墓地,同样出土了具有典型蜀文化特色

  • 文丁杀死季历,为何纣王释放姬昌?甲骨文改写认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丁和纣王什么关系,季历与周文王的关系,纣王放姬昌回西岐

    商纣王时期,西伯姬昌实行仁政,吸引了众多贤达投奔,这引起了邻居崇侯虎的嫉妒,于是就诬陷周文王说“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于是纣王就将姬昌囚禁了起来。七年之后,纣王释放了姬昌,还“赐之弓矢斧钺”,让姬昌有了征伐之权。同样都是囚禁周人首领,文丁杀死季历,为何纣王释放姬昌?按照史记记载,纣

  • 西周灭亡的原因,战国竹简改写认知,难怪诸侯敢杀周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西周天子简历,西周灭亡的原因和启示,西周诸侯和天子的关系

    西周灭亡之后,“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太子姬宜臼继位,史称“周平王”,看到成为废墟的镐京,周平王东迁洛阳,由此开启了东周历史。然而,东周开始之后没多久,就爆发两件大逆不道的事件:首先发生“周郑交质”的怪事,周平王与诸侯郑庄公互相交换质子;其次郑庄公与周桓王爆发“繻葛之战”,还一箭射中他

  • 为什么周朝要把土地都分封出去,自己只统治一小块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商朝灭亡于自己的势力,比不过臣子们的势力,周朝也是走了前朝的老路,所以很多人就疑惑,为什么不把土地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要不断分封,即使不分封,把土地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也一样可以唯我独尊,分封越多的诸侯国,虽然可以削弱诸侯们的势力,但是只要他们一旦团结起来,那么,王朝的正统地

  • 夏朝都城在河南,为何商汤灭夏却打到山西?DNA印证考古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商汤灭夏的真实历史,夏朝都城简介,商汤灭夏动画片

    因为二里头文化的下限是公元前1520年,此时不仅进入了商朝纪年,而且就在同期的偃师和郑州分别发现了商文化的城邑,即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但奇怪的是,从二里头文化兴盛的二期再到进入商纪年的第三、四期(前1610—前1520年),二里头遗址不仅没有呈现出任何王朝衰亡迹象,反而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人口在增加

  • 良渚、陶寺都比夏朝早,为何只有夏才算王朝?考古:家天下是误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良渚遗址和夏朝文明,陶寺复原图,良渚遗址的陶制有哪些

    早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就单列了“夏本纪”一章,不仅与第一篇中以人物为中心的“五帝本纪”不同,也和《尚书》中“虞书、夏书”的篇章写法迥异。这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夏朝才能算是王朝,是国家文明的开端。此后的历朝历代史书,包括现如今的教科书,也都把夏朝列为“第一王朝”,而将早于夏朝的历史归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