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众所周知,曹操虽然性格多疑,但极其善于发掘和任用人才,也正因如此,曹营之中的顶级人才,也要远超于其他两国。作为一员外姓将领,徐晃能在人才济济的曹营中脱颖而出,与于禁、张辽等人并列为“五子良将”,可见他本身的确有一定的过人之处。
纵观徐晃一生,几乎所有由曹操指挥的重大战役,都有他的身影。“官渡之战”期间,徐晃于“延津一役”中击败袁绍的先锋大将文丑;在“渭南之战”中,徐晃又深入敌后,切断了马超等人与关中的联系。即便是在“樊城之战”中,徐晃也是长驱直入,他奉命与东吴联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关羽。此役之后,曹操亲自为徐晃接风洗尘,“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由此可见,徐晃确实是一员难得的良将。
不过在子渊看来,徐晃治军严谨,相比起征战,善于训练和管理才是他的核心能力。《三国志·徐晃传》记载:“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众所周知,周亚夫是西汉初年名将,曾平定七国之乱,曹操将徐晃与其相比,不得不说这已经是盛赞了。
徐晃因战功卓著,被魏文帝曹丕擢升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直到魏明帝曹叡继位之后,徐晃才病逝于任上。然而在《三国演义》之中,徐晃却是死于叛将孟达之手,被后者一箭射中前额,随即一命呜呼。说到这里,难免有些读者会感到不解,徐晃这样一员良将,罗贯中为何要给他安排这样一个“憋屈”的死法呢?
站在罗贯中的角度来看,徐晃、黄忠等人作为那个时代的杰出武将,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死沙场,反而是默默无闻地因病去世,这无疑是非常可惜的。或许在那个时代,武将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应该是在战场上坚持到最后一刻。所以不难发现,徐晃在演义中虽然是枉死于孟达之手,却反而实现了自己作为武将的最后价值,这也是罗贯中再用另外一种方式在向这些武将致敬。
参考资料:
《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