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良渚、陶寺都比夏朝早,为何只有夏才算王朝?考古:家天下是误解

良渚、陶寺都比夏朝早,为何只有夏才算王朝?考古:家天下是误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708 更新时间:2024/1/25 16:16:51

早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就单列了“夏本纪”一章,不仅与第一篇中以人物为中心的“五帝本纪”不同,也和《尚书》中“虞书、夏书”的篇章写法迥异。

这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夏朝才能算是王朝,是国家文明的开端。此后的历朝历代史书,包括现如今的教科书,也都把夏朝列为“第一王朝”,而将早于夏朝的历史归入“远古传说”。

不过,考古发现却与传统认知大相径庭。

首先

,截至目前,夏朝的考古学遗存仅仅找到了“半个”,为什么说是半个?因为被认为是夏遗存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经过2005年以后的“系列拟合”测年数据测定,第一至第四期的年代被限定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20年的范围内。

其中,二里头作为王都(出现宫殿)则是二期才开始的,也就是时间又被拉低到了公元前1680年,如此算来夏朝国祚满打满算也不过200年,与《竹书纪年》等传世文献记载的“

自禹至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相差太多。

而即使是这“半个”夏朝,也因为第三、第四期考古学文化落入了商纪年,而遭到“二里头商都说”学者的强烈质疑,认为即使二里头曾做过夏朝都城,但在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交时(即公元前1560年),也为崛起的商文化所取代,换言之,二里头作为夏都的时间还要被继续压缩。

其次

黄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大体经历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再到夏文化的发展脉络。其中龙山文化作为夏文化的“前辈”和主要的“遗传因子贡献者”,已经超脱了原始阶段,呈现出了发达文明的诸多特征。

比如龙山时代黄河流域最大的城址—山西陶寺遗址,不仅发现了象征“王权”权威的标志性建筑群体宫殿,而且还设有大型仓储区、手工业区,以及等级分明的墓葬群。陶寺遗址在规模、等级、规格及规划性上也明显超过同时代其他古城址,显然,陶寺已然是当时的文明中心。

不仅如此,在文化上限早于陶寺文化近千年的浙江良渚遗址,同样有着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和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占有大量财富、掌握最高权力、坐拥妻妾、随意杀殉奴隶的上层统治者。

可见,陶寺和良渚遗址都呈现出与二里头遗址近似的区域文明中心的典型特征,陶寺所在区域更是与文献记载中的“都”高度契合。2019年,良渚遗址的申遗成功,成为中华5000年文明的实证,获得国际认可,这同过去我们所认为的夏朝以前华夏大地还是原始部落的情况截然不同。

要知道,陶寺文化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而良渚文化的绝对年代则为公元前3300年,远远早于夏朝存续时间。

那么既然陶寺和良渚都比夏朝要早,为什么只有夏朝才能算王朝呢?或者说,陶寺和良渚究竟缺了什么而不能被认定为王朝呢?

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到“父传子家天下”制度。的确,家天下是王朝的一大特征,禹和父子世袭制的确立彻底改变了尧舜禹禅让制度,成为夏朝建立的主要推手,也为后世王朝树立了样板。

但是,尧舜禅让制绝非过去人们想象的“尚贤”那么简单。在大一统帝制出现之前,华夏大地长期处于“万邦林立”状态,治理模式是:由一个国上之国建立邦国联盟。

比如尧舜禹时代,尧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其统治模式便是以陶唐氏为国上之国,其它方国奉陶唐氏为共主。而当尧禅让给舜时,所禅让的其实是共主地位,而非陶唐氏君主地位,所以,舜帝继位后的治理模式变成了有虞氏为国上国,包括昔日的陶唐氏在内的方国则尊奉有虞氏为共主。

共主地位的禅让,主要目的是维持政治平衡,尧来自西部,他的继任者舜则来自东部,而舜再将共主位置传回给了西部夏族首领大禹,大禹在退位时,首选的继任者也是来自东部的首领伯益。所以,禅让制并非是“选贤”,而是东西夷夏轮流坐庄。

但在邦国内部,却并不存在所谓禅让,尧虽然将共主地位让出,但唐国(陶唐氏)的君主地位却传给了儿子丹朱。同样,舜在禅让时,虞国(有虞氏)的君主地位也是传给了儿子商均。《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说“

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

”。

换言之,“父传子家天下”制度其实早就存在。这一点也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实。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存续时间长达400年之久,按照文化面貌差异,共分为早中晚三期。

其中:早中期文化面貌一致,晚期时(约公元前1900年)陶寺遭遇了人为破坏,但破坏针对的对象都是王族墓葬和宫殿建筑,早期小墓和中期的中等级贵族墓葬均被有意避开。

这一考古发现提供了两点关键信息:第一,尧及其继任者统治陶寺一带的时间至少在300年以上(同一考古学文化延续);第二,陶唐氏的衰落是上层内讧导致的,中下层群体并未发生变化。而舜所在的有虞氏和禹所在的夏后氏,考古学文化面貌均与陶寺文化不同,这也证实了尧舜禹禅让,让出的只是联盟共主地位,而非实质上的邦国君主地位。

史书同样记载了这一特殊情况,如《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

上虞今县名,地名虞宾,舜避丹朱于此

”,《史记》“

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

”,舜、禹在得到君位后毫无例外的都另选都城,原因就在于先君的地盘传给了儿子。

如此看来,“父传子家天下”并不是判定王朝的主要因素,事实上,即使是进入了帝制时代,同样也不乏非父传子的情况,比如后周太祖郭威传位的对象是非血缘关系的柴荣,元朝在宪宗以前,立皇帝,还是由忽立而台大会推举,但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后周和元不算王朝,可见,以“家天下”判定王朝与否是误解。

那么陶寺、甚至包括良渚在内的政权,为什么不能算作王朝呢?

其实,良渚、陶寺政权与夏朝的最大差异,便是“民族自觉”。所谓民族自觉,就是共同或关联文化群体的自称与他称,而夏朝恰恰建立了这种认同。

上文已述,作为夏文化遗存的二里头遗址,只能算作“半个”夏朝,即在公元前1680年二里头文化崛起之前,夏朝的统治模式依然未能超脱尧舜时代的“国上之国”的邦国联盟体制。

所不同的是,相比尧舜时代联盟中心不断转移所导致的不稳定,夏朝的中心地位却十分稳固。当然,夏朝的这种“独揽”行为也曾招致东夷的不满,从而引发了后羿寒浞的先后代夏,但好在少康很快恢复了夏朝的共主地位,并进一步发展为广域王权模式。

正是得益于此,夏朝时开始出现了以“诸夏、夏后、有夏”为共同体的群体自称。比如世居东南的越人、大漠的匈奴人都传说是夏人后裔,周人自称“我有夏”、“我区夏”,称洛邑(二里头遗址一带)为“有夏之居”。

越人、匈奴人、周人并不一定是夏后氏直系后裔,从人口繁衍角度来看,夏后氏部落也只是天下万邦中的一个族群,不可能成为诸夏的共同始祖。

但夏朝作为万邦的统治中枢,却创造了“夏”这一共同自称,并最终诞生了“华夏”这一称谓,而在夏之前,却并未出现“唐”、“良渚”等自称,这种“民族自觉”上的差异,才是判定是否王朝的关键所在。

更多文章

  • 商朝灭亡的背后,竟然隐藏着一个成语,一起来看看这个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商朝灭亡典故,与商朝有关的成语,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殷商纣王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先后经历了先商、早商和晚商,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商王帝辛,也就是纣王少年登基后,向东征讨莱夷,向南攻打九苗,将商朝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连年征战,导致国力消

  • 最早的变法家周厉王,如果成功,后面根本不会有春秋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最著名的三个变法,战国中的四大变法,周厉王弭谤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二十四史更是汗牛充栋,能通读完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历史本身不会重现,我们对历史的感知,主要都是通过文献记录得来的。学过历史课本的我们都知道,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是公元前841年,这一年发生了国人暴动,也就是共和执政的开始。被赶跑的那个残暴的国君叫做周厉王,顺带着他还给我们贡献了一

  • 春秋之卫国的由来与周公旦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春秋时期的卫国在哪里,春秋时期卫国公子,春秋卫国详细历史

    01三监牧野之战,周武王吊民伐罪诛杀纣王,周兴商灭。按照当时的传统,周武王并没有对殷商王族大肆杀戮,而且还要保证殷商祭祀不绝。于是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为诸侯,继续祭祀殷商先祖。《史记》中记载:“武王已克殷纣,复以殷余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为武庚未集,恐其有贼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

  • 从周朝到宋朝,古代是如何从贵族统治过渡到精英统治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朝继承了周朝哪些制度,周朝宋朝历史简介,周朝到宋朝相差多少年

    从夏商周到隋唐,在绝大多数时期内,贵族都始终垄断着权力,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不同之处只是在于不同时期、不同朝代贵族的更替罢了,除了权力洗牌时期,寒门想要获得上升通道极为困难。受奴隶制和宗法制的影响,经夏商两朝的发展,到周朝时贵族统治已经形成定制,周朝的统治者更是通过“礼乐制度”对贵族阶层进行了严格

  • 《姜子牙》模仿西方神话,口碑下滑?国产动漫之路没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姜子牙动漫宣传图,姜子牙国漫评价,姜子牙动画好看么

    且不论历史上苏妲己的真实原型,真正使她为人所知的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书中写到苏妲己是千年妖精附体,受命来祸乱殷商,纣王在其魅惑之下残害百姓,最终被伐。《封神榜》《封神演义》《封神传奇》等电视剧的火爆,更使“苏妲己狐狸精附身,祸国殃民”的形象深入人心?可谁想过?苏妲己坐在轿子上前往商国时,早已

  • 从商朝“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入手,浅谈古代人殉制度的始与末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商朝传位制度,商朝历史殉葬制度,商朝的杀殉习俗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富之说无可得焉,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墨子·节葬》说起盗墓,不少人会脊背发凉。但对于古代的那些盗墓者而言,他们却趋之若鹜,

  • 封神演义中,为什么神仙们都不敢杀纣王?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封神中谁是纣王最害怕的人,三妖杀纣王,封神中的纣王很厉害吗

    但纵观全文,我们发现,没有任何一个神仙能杀得了纣王,即使是圣人女娲娘娘也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纣王毕竟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因为荒淫无道,实行暴政被周取而代之。如果写成被神仙杀死,就有点歪曲历史了。二,不是神仙不敢杀商纣王,而是不愿违背天意,要顺其自然。天意是要

  • 封神演义中的闻仲,修为和法术都比姜子牙高,为什么总被姜子牙打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封神榜闻仲和姜子牙打架,封神英雄榜大结局姜子牙大战闻仲,闻仲大战姜子牙

    而闻仲呢?是商朝太师,地位上就超过姜子牙。修为方面,原著中提到,闻仲跟随师父金灵圣母修行了50年,却已经修成了金仙境界,甚至已经快达到大罗金仙的境界了,法术极强,一点不输过姜子牙的那些师兄们,比如十二金仙。但奇怪的是,当闻仲率兵去讨伐姜子牙的时候,却总被姜子牙暴打,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你会说,那是因为

  • 封神演义中的孔宣,为什么阻挡姜子牙伐纣,却不想伤姜子牙的将士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孔宣的原身是一只上古孔雀,而他的母亲,则是混沌时期的第一只凤凰。在夏末时期,凤凰下凡落于商朝,随即商朝崛起,灭了夏,当时的人们就把凤凰作为商朝的保护神,这就是传说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所以孔宣继承了母亲的愿望,自燃要护商,但又不愿意伤及平民,他也知道纣王无道,在两军对垒时,也多处提及不要伤害对方城

  • 封神演义中,为什么截教灭亡,商朝也跟着灭亡?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封神演义截教和阐教,封神演义为啥要打击截教,封神演义截教与阐教的损失谁更大

    可见,女娲娘娘是不能直接灭掉纣王的,更不能直接灭商。神仙讲究一个因果,而纣王当时还是人王,收受人族气运。哪个神仙如果杀了纣王,将会缠上因果而导致其修行不得寸进。所以只能让纣王自寻死路而不能直接动手。王有帝王之气,在气数未尽的时候,是有气运户主的!妲己也不敢一次到位,而是一点一点的腐蚀。不仅是让纣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