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为何法家却能迅速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为何法家却能迅速脱颖而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637 更新时间:2024/1/20 5:46:31

[var1]

在这个时期,中国思想的天空,群星闪耀。诞生了以孔子为创始人,以孟子荀子为核心的儒家学派;诞生了老子庄子杨朱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诞生了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诞生了以商鞅为先锋,以韩非子、李斯为主帅的法家学派。此外,还有阴阳家、农家、小说家、杂家等思想学派。

我们要准确回答法家思想为何能迅速异军突起,我们不妨从司马迁评价孟子思想为何不被重用的原因说起。

司马迁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原来,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战国时期是诸侯国吞并战争升级的阶段,不是你吞并了我,就是我吞并了你,谁还要是运用儒家的仁政和王道理想,谁就必死无疑。

司马迁又说,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所谓“所如者不合”与“迂远而阔于事情”,是说孟子的学说主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太远。

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与孟子的仁政理念,截然相反,所以司马迁说孟子思想的缺点,其实就是法家思想的优点。说到底,这个优点就是与时俱进,符合当时的国家政治的时局。

[var1]

我们考察法家思想,会发现,他们的一系列思想和治国理政的举措,以及为统治者着想的制度设计,似乎一切都是为了当时的社会量身定做,因此,只要是一个不是很傻的很理想主义的君主,都会运用法家思想来治理国家,大国希望用法家思想富国强兵抢地盘,小国也希望运用法家思想实现好的治理,来保住自己。

法家思想的核心,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人性论的观点来说,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铤而走险,为了规范人的行为,必须用严刑峻法来治理人性。这在人性的恶泛滥的战国时期,显得特别有用。

第二,"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家思想家说,法的作用是约束百姓的行为。而君王却是可以拥有权杖拥有司法权力的人,根据一整套法律,君主可以行使奖惩的权利,这个才是君主最为喜欢的。所以,各国君主都喜欢用法家来治理国家。而如果要是按照儒家的道家的治国方法,君主会很不爽。因为儒家强调以民为本,道家强调清静无为,这样的话,君主根本就没事可干。

[var1]

第三,法家有一整套方法,帮助君主管理臣下。韩非子这个人虽然口吃,但是很有谋略,他帮助秦王制定了一整套的驾驭臣下的方法,颇受欢迎。韩非子时候,"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也就是说,君主定任务,臣子去完成,君主只要有一整套的考核方法就行。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韩非子这是多么贴心啊,怪不得嬴政为了得到韩非子,不惜发兵攻打韩国。

第四,法家基本上都是改革派。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要求改革变法,这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的呼声,也是现实的需求。所以,法家思想再一次击中了统治者的内心。

综上所述,法家思想的崛起,既与法家思想的本身的优势有关系,又与战国时期的国际国内局势和社会思潮有关系。他们的崛起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们的终极命题:得河流者得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战国七雄深度讲解,战国七雄各国霸气宣言,战国七雄详细分析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河流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以及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战争,都发生在河流附近。比如周武王的孟津之盟,比如宋襄公的泓水之役,晋文公的城濮之战,皆在河流附近发生,并以河流为名。这就是说,战争与河流密不可分。一个国家的强大,跟河流分布密不可分。上古时代那些所谓盛世

  • 公孙衍:先帮秦国收复河西,后帮山东诸国抗秦,晚年竟又当了秦相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公孙衍简介,公孙衍离开秦国去哪里,公孙衍对秦国的影响

    [var1]提到纵横家的代表人物,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苏秦与张仪。苏秦主张合纵,他尽管出身贫寒,却在成功游说山东六国组成抗秦联盟后身佩六国相印。张仪主张连横,他以秦相身份四处奔走,成功以“横”破“纵”,帮助秦国维持了霸主地位。人们往往认为苏秦、张仪二人针锋相对,但二者年纪相差数十岁,并没有直接交

  • 都是楚国人,为何芈月、芈姝和景氏跟孟昭氏的关系都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芈月和孟昭氏的关系,芈月和芈姝历史上是什么关系,景氏和孟昭氏什么关系

    [var1]芈姝跟孟昭氏的关系不好,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芈姝危难时刻曾两次托孟昭氏帮忙,第一次没成功,没让怀孕的芈姝看到秦惠文王;第二次则是孟昭氏利用各种手段造谣,非但没有帮到楚国,反而害得芈姝被关禁闭,害得景氏流产,芈姝又失去了一层指望。所以,芈姝根本就没办法器重和喜欢孟昭氏。[var

  • 孔子拜7岁小孩为师?孔子可以,但普通人不一定能做到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小孩叫什么,孔子当初是如何拜师,孔子是如何对弟子因材施教的

    [var1]甘罗:夫项橐生7岁为而为孔子师,今臣生12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意思是说项橐7岁时就当孔子老师,现在我已经12岁了,丞相就让我试试看吧,别着急横我(横:发脾气,读四声,东北方言)。[var1]吕不韦听完甘罗举的这个例子后,同意甘罗去说服张唐。此处说明一个问题,甘罗和吕不韦都知

  • 不无视此人,被五马分尸的商鞅,是不用死的,可惜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商鞅为什么被五马分尸,商鞅被五马分尸前说的话,商鞅被五马分尸历史是真是假

    [var1] 曾经有一人劝过商鞅,但商鞅全然当作了耳旁风,没有理会。现在仔细想想,如果商鞅当初没有不把那人的话当回事,而是真正将那人的规劝听进了心里,是不是根本就不会落得个被五马分尸的悲惨下场呢?但可惜啊,世界上没有如果,生命终究是一去不复还。 那么这个人究竟对商鞅说了什么,商鞅又为什么不把他的话当

  • 从唐雎到蔺相如,从蔺相如到荆轲,六国的人怎么都喜欢威胁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安陵君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家的国王,他的土地非常小,但是却一直保有而没有被灭亡,秦王看他那块地虽然小,却治理得很好,非常富裕,而且地势险要,就想把他的土地给抢过来。但是那时候毕竟还是讲究“以德服人”,“师出有名”。所以秦王跟安陵君说:“我愿意用500里的国土换你国家的50里地,你看怎么样?”[var1]

  • 《尚食》朱高炽去世!游一帆罪无可恕,幕后真凶是赵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尚食里的郭妃和朱高炽,尚食游一帆最后和谁在一起了,尚食电视剧朱高炽被谁毒死的

    在最新的剧情中,朱高炽去世!游一帆罪无可恕,幕后真凶是赵王。[var1]关于朱高炽去世朱高炽是永乐帝朱棣的大儿子,他有两个一母同胞的弟弟,一个叫朱高煦,一个叫朱高燧。朱棣死后,朱高炽就以储君的身份,顺理成章地登基称帝了。正如同剧中的姚子衿所说,朱高炽能当上皇帝,是因为依仗了自己的儿子朱瞻基。历史上的

  • 三国争霸时,哪些名将站错了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争霸武将分布图,三国争霸最后谁赢了,三国十大不败名将

    成公英作为韩遂的心腹,一直对韩遂忠心耿耿,即使是韩遂败走关右、手下部众都纷纷离散之际,成公英仍然跟着韩遂。韩遂的女婿阎行打算杀韩遂去投降曹操,没有干成,韩遂叹息说:“我所遭受的困厄,难道是因这桩婚姻而起吗?”,并以人众稀少为由准备从羌中西南道投蜀,成公英说:“兴军聚众数十年,现今虽破败,哪有丢弃家门

  • 三国时,魏蜀吴面积差不多,为什么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时期魏国版图,三国魏国的实力,三国中的魏蜀吴领土面积

    单从面积的比例来看,曹魏占了43%,东吴占了35%,蜀汉占了22%。曹魏并没有占据三分之二,连一半都不到。[var1]▲三国形势图但是,按照东汉时期的行政划分,就没有问题了。东汉时将天下分成了十三州,曹魏占了幽、冀、青、并、豫、徐、兖、司、凉九州,直接超过了三分之二,这也是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说

  • 中国的剑文化:这五把名剑,一把用来斩白蛇,一把关乎楚国存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现存的十大名剑,中国最有名的古代名剑,古代十大名剑谁的杀伤力最强

    剑在我国文化中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古时除了将军可以佩剑,文人雅士们也是非常热衷于佩剑的。为此古时人们将剑分为文剑和武剑,文人佩戴的剑称作文剑,大多是用来装饰用的并不开刃,人们还将剑赋予了修身养性的寓意。而武将佩戴的剑被称作武剑,但这也仅仅是礼仪用剑,并非是作为武将的武器存在的,关于这两种剑还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