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陆逊在三国本是无名之辈,因为战胜关羽而闻名,最后结局如何?

陆逊在三国本是无名之辈,因为战胜关羽而闻名,最后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578 更新时间:2024/1/29 0:38:23

关羽一向对士兵很好,但是却看不起士大夫阶层,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人生最后的这场败仗,就是由他看不起的士大夫一手主持和执行的。

这个原本不起眼的东吴士族就是陆逊,后来被孙权给予极度尊荣的东吴上大将军和丞相。

陆逊是如何从一个有名望的读书人一步步成为东吴将军和丞相的?他的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呢?

1、出自江东大族

陆逊是吴郡(现在的江苏苏州)吴人,他所在的陆家早在东汉时期就是江东大族,其祖父和父亲曾经掌管京城及九江的军队。

影视形象

陆逊少年丧父,他跟随在庐江做太守的从祖父陆康长大。

虽然陆逊后来跟随孙权,但是在陆康担任庐江太守的时候,陆家和孙家却是战场上势同水火的敌人:公元194年年初,孙权的哥哥孙策接受袁术的命令攻打庐江,把庐江城整整包围了两年,一直到城中粮草断绝城池才被攻陷。

城破之后,70岁高龄的陆康病逝。在整整两年的围城期间,陆氏宗族死伤过半,陆逊和小叔叔陆绩因为被陆康提早送回吴郡才幸免于难。

陆家和孙家的恩怨不过才刚刚开始。

2、深得孙权重视

公元200年,孙策被刺身亡,19岁的孙权接替哥哥的职位,担任讨虏将军,驻守吴郡,掌管江东。

孙权知道人才的重要,他广泛招纳贤才,很多江东名士,如诸葛瑾、鲁肃、顾雍等人都前去投奔,21岁的陆逊和叔叔陆绩也被孙权招致麾下。

孙权的影视形象

到了孙权的将军幕府之后,陆逊先后担任东、西曹为令史,主要负责文秘工作。

陆逊和陆绩都以“博览群书”闻名,看起来更像是学问深厚的儒生,不像是能够领兵作战的将领,但是陆逊很快就给孙权带来了惊喜。

孙氏初定江东,会稽、鄱阳等地先后有山贼作乱,这些山贼在当地盘桓多年,影响很大,连官府都拿他们没办法。

陆逊听说之后,马上召集兵士准备征讨,很快他就聚集起两千余人。陆逊先去平定了会稽的山贼,然后又配合奋武将军贺齐征讨鄱阳的贼众,斩首数千人,鄱阳的山贼也被平定。

接连立下战功之后,孙权见识了陆逊的军事才能,对此大为赞赏,他先是升任陆逊为定威校尉,然后把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他,陆逊成为孙权的侄女婿。

3、关羽轻敌

公元219年,关羽率军从荆州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和樊城,把曹操的大将曹仁围困在樊城。

曹操派大将于禁前去救援曹仁,结果正赶上连绵十几天的大雨,于禁的三万大军都被洪水所淹,于禁不得已只好投降关羽。

曹操的影视形象

救援非但没有成功,反倒送上几万大军,曹仁继续被困在樊城,关羽声威大震。

危急时刻,有人向曹操献计:孙权一定不想看到关羽强大,可以派人去劝说孙权,让他从背后攻击关羽,樊城之围自解。

曹操欣然同意,果然派人去游说孙权。

早在此之前,孙权曾经派人去向关羽求亲,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这显然是孙权向刘备蜀汉政权示好、欣赏关羽英雄豪杰的表示。按常理说,孙权是镇守一方的诸侯,无论地位、权势还是家族背景,看起来都无可挑剔,无论于公于私关羽都应该认真考虑,即便认为双方不合适,也完全可以婉言谢绝,以不影响双方关系为前提。

可是,关羽非但没有答应亲事,反倒将孙权的使者辱骂一通。孙权热乎乎的小脸瞬间被打得火辣辣,虽然当时没有任何举动,但是从此却怀恨在心。

此时曹操派人前来游说孙权,孙权当即答应。

镇守陆口的是东吴都督吕蒙,他向孙权献计:现在关羽虽然攻打曹魏,但是他后方还留有不少兵马,显然是防备我方进攻,不如我暂且以养病为名,带一部分兵士回建业,好让关羽放松警惕。等他撤掉守兵之后,我们就可以乘虚而入。

孙权答应,于是发布诏令公开召回吕蒙。

此时陆逊正在芜湖驻守,吕蒙经过芜湖的时候,陆逊前去拜见,把自己思谋的计策向吕蒙全盘托出,恰好与吕蒙和孙权的计划不谋而合。吕蒙回到建业之后,马上向孙权推荐陆逊代替自己驻守陆口。

在三个人的筹划下,陆逊被拜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镇守陆口。

此前,在别人眼中,陆逊只是一位以“博览群书”出名的儒生,关羽最看不起的恰恰是这样的人。当关羽听说由陆逊代替吕蒙之后,对东吴的实力更加轻视,他迅速把守卫后方的兵士调往樊城,荆州一时守卫空虚。

4、计取荆州

和关羽轻视自己的态度恰恰相反,陆逊到达陆口之后,马上写信表达对关羽“由衷的崇拜之情”。在信中,陆逊就像无比忠诚的粉丝一样,大加赞颂关羽以往的功绩,同时把自己贬低得像地上的微尘。

关羽更加得意,从此对陆逊不加防备。

关羽的影视形象

关羽万万没想到,正是因为自己的轻敌,最终导致了“大意失荆州”的败局。

实际上,当时在关羽背后打小算盘的并不只是东吴的外患,蜀军内部也不是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关羽的傲慢让部下不满,尤其是镇守江陵和公安的将领,麋芳和士仁。麋芳是跟随刘备多年的老将,这次他和士仁一起为关羽供应粮草,因为供应不及时被关羽训斥,麋芳和士仁因此而心存怨言。

蜀军内部的分歧被陆逊打探得一清二楚,经过孙权的安排后,东吴派人诱降麋芳和士仁。二人惧怕关羽归来后的责罚,居然真的不战而降。

关羽的大后方,包括江陵和公安都落入东吴手中。

关羽闻讯后匆忙从前线撤军,兵力空虚的荆州等地已经先后被东吴攻陷。

关羽无处落脚,只好领兵退守麦城,当年十二月,关羽试图从麦城突围时,被东吴的伏兵擒获后杀害。

陆逊取得荆州大捷,孙权任命他为右护军、镇西将军,晋封为娄侯,地位远在吕蒙之上。

5、一路晋升

陆逊以一介儒生战胜名将关羽,赢得了孙权看重,自此开顺利晋升之路:

221年,刘备率四万蜀军为关羽报仇,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赐他代表权力的符节,让他率领五万人马拒敌刘备。

刘备的影视形象

刘备征战多年,战争经验十分丰富;陆逊以新帅统老将,军中多有不服。可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相持半年多以后,陆逊居然以妙计大败蜀军,蜀军损伤人数过万。

刘备羞愧万分,只好率领损失惨重的余部退回白帝城。

此战之后,孙权对陆逊大加赞赏,加拜他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不久又改封为江陵侯。

公元229年,孙权拜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地位高于三公。孙权还把太子孙登、诸位皇子公子交给陆逊教导,同时让他主持东吴的军国大事。

公元244年,孙权任命陆逊为丞相,原来担任的荆州牧、右都护等职位仍然保留。

6、蒙冤而死

孙权229年登基后,曾经立长子孙登为太子,241年孙登去世,242年,孙权按照孙登临死前的推荐,立三子孙和为太子。

孙和被立为太子,孙权十分宠爱的四子孙霸被封为鲁王,鲁王仗着孙权的宠爱,积极结交大臣和名士,试图和孙和争太子之位。

东吴大多数官员都派出子弟跟随孙和或者孙霸,朝中势力明显分为两派。

陆逊和这些官员的态度完全不同,他认为这么做非常不合适。这本来是比较中肯的看法,表明陆逊在太子之争中没有特别明显的偏向,但是陆逊没想到,两宫之间的战火最终会烧到自己身上。

由于孙霸等人的阴谋陷害,孙和的母亲忧虑而死,孙和也逐渐失去孙权的宠信。孙和担心失去太子之位,于是派人偷听孙权和大臣的谈话,其中有想立孙霸为太子的言辞,孙和更加不安,于是向陆逊求助。

陆逊多次向孙权上书,强调太子位置稳固的重要,希望孙权不要太过宠爱孙霸,应该让太子和鲁王两个人各安其所,这样君臣上下才能安定。

从陆逊的书信中,孙权察觉到自己和大臣的私密谈话被泄露,于是将牵涉其中的大臣,包括太子太傅吾粲、尚书顾谭等人,都关押入狱。

陆逊虽然没有被问罪,但是孙权曾经多次派人去责备陆逊,陆逊不久就忧愤而死,时年63岁,此时他做丞相刚刚一年多的时间。

陆逊去世以后,因为长子陆延早夭,次子陆抗继承爵位,陆抗就是孙策的外孙,孙权的侄外孙。

公元251年,陆抗回到建业治病,病好要离开的时候,孙权哭着和他告别,后悔自己不应该听信谗言怀疑陆逊,最终导致陆逊抑郁而逝的结局。

参考资料:《三国志·陆逊传》、《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更多文章

  • 韩信拿下赵地张耳被封王,韩信拿下齐地求封假王,为何就不妥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耳为什么可以封王,韩信讨封齐王,韩信之死与讨封齐王有关吗

    也就是说,张耳名义上和韩信一起平定赵地,实际上基本上是靠韩信的雄韬伟略才拿下赵地,张耳则在韩信平定赵地后捡了个大便宜,成了赵王。拿下赵地之后,韩信又凭一纸书信降服了燕王臧荼,又在汉齐达成联盟之际发兵攻齐,拿下齐地后,韩信为自己请封假齐王,理由跟为张耳请封赵王时的一样,都是要镇服其国。韩信子晴为假齐王

  • 曹操的大女婿,演义中被丑化为草包,真相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操的七个女婿,三国演义为什么要丑化曹操,曹操的女婿有多厉害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夏侯楙性子急,又很吝啬,虽然掌握兵权,但从未带兵临阵。蜀汉丞相诸葛亮伐魏,夏侯楙自请出征,魏明帝以他为大都督,调关西诸路军马二十余万,来敌蜀军。此战,夏侯懋指挥三军把赵云逼到绝境,后被诸葛亮设计击败,损失数名将领、连失三郡,并误使姜维投蜀。夏侯楙率败兵投羌胡,至此羞惭不回。值得

  • 三国袁绍传:含着金饽饽出生,却含着土饽饽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梦归秋辰:第447期)如果我问:谁是三国里的人脉之王呢?那么答案肯定是袁绍,身为汝南世家的袁绍,家族有三人位于三公之列。袁绍的父亲袁隆是大汉朝的司空,他的叔父袁隗是朝廷的司徒。袁绍因为长得人高马大且英武不凡,于是就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袁绍我们用罗贯中的话说:“袁本初,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因

  • 曹操为何始终没有称帝?不是他不想,这三大原因说得最清楚!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刀兵四起。曹操散家资聚兵破黄巾军后,凭借其雄才大略“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广罗天下贤才俊杰。曹操对内剿灭袁绍、吕布、韩遂等大小军阀,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使得飘摇欲坠东汉政权度过了最后一段平静的日子

  • 三国:谈谈司马懿的名望,他生前为何不接受丞相之位和九锡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司马懿丞相,司马懿怎么统治三国的,司马懿在三国地位

    司马懿,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其孙司马炎在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两代三人打下的基础下,篡夺曹魏江山,建立晋朝,故而,司马懿被称为晋朝的实际奠基人。晋朝消亡之后至今,司马懿在各种官方及民间的评价中,均不太正面,如唐人编纂《晋书》时,评价“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用一个常见的词汇来代表司马懿的话,就

  • 东吴最能打的十位武将,第9击杀两位蜀汉五虎将,第1实力堪比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东吴十大最强武将,三国东吴后期十大猛将,东吴的八大猛将都有谁

    丁奉是东吴的元老级武将,他一生历经孙坚、孙策、孙权、孙皓四位东吴之主,可谓劳苦功高。丁奉在猛将如云的三国前期并不显眼,赵云去东吴接应诸葛亮时,江上射帆,一箭吓得丁奉落荒而逃。但在三国后期,丁奉的表现堪称精彩。“雪中奋短兵”,丁奉率领三千东吴健儿,卸去盔甲,手持短刀,在大雪中突袭曹军大营,斩杀敌军五千

  • 狄仁杰不畏权势能屈能伸且知人善任,但在为武将方面则并非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狄仁杰的知人善任,狄仁杰的主要政绩,狄仁杰一生重要事迹

    狄仁杰很聪明,这种聪明不仅体现在他处理国事上,更体现在他为人处世上。宦海沉浮数十年,在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为官,却能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已是极为难得,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兢兢业业,不畏权势狄仁杰对待工作绝对算得上兢兢业业,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升任

  • 东汉时少数民族逐渐内迁,晋朝对少数民族的压迫酿成五胡乱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五胡内迁的详细原因,东汉后期少数民族,东汉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比如被女真灭亡的北宋,满朝王公贵族、公主帝姬、皇后贵妃尽皆被乱军所俘,受尽屈辱;比如被元蒙灭亡的南宋,十万军民崖山跳海壮烈殉国……而西晋被匈奴灭亡时,当时中原华夏的土地上,可不止匈奴一种胡人,还有鲜卑、羯族、氐族、羌族等多达十余个胡族,所以当时场景之惨烈程度便不难想象。西晋的灭亡,直接开启了汉民族的

  • 汉末为躲避政治迫害而兴的清谈到晋朝则变成维护个人利益之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清谈起源于东汉末年,当时确实是出于躲避迫害东汉时期,发生了好几起“党锢之祸”。桓、灵二帝在位时,宦官专权的情况愈演愈烈,他们公开拉帮结派、卖官鬻爵、兼并土地,导致政治日益腐败,由此导致了士大夫、贵族阶层的强烈不满。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相对清正的外戚联合朝野的士大夫阶层,与宦官针锋相对、激烈对抗。他们多

  • 为让武则天还政李唐,狄仁杰知其迷信鬼神,祭出杀招,一言定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狄仁杰说服武则天还李唐江山,狄仁杰劝说武则天归还李唐天下,狄仁杰李唐

    但,他也知道,不能硬来,得积极寻找向武则天劝谏的时机。不过,狄仁杰的想法和李德昭等人略有不同。他想让李唐子弟中做太子的人不是李旦,而是庐陵王李显。徐敬业和契丹人叛乱不是做拿李显做文章吗?这就说明了李显在民间的分量比李旦大,狄仁杰这一着棋不走则已,一走,必须准、狠、稳。而且,站在武则天的角度上想,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