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丕留下的四位托孤大臣:两位宗室,两位士族!

曹丕留下的四位托孤大臣:两位宗室,两位士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057 更新时间:2024/1/20 14:21:36

公元226年,曹丕临终之际,为太子曹叡指定了四位托孤大臣。同年6月,曹丕去世。为了确保曹叡顺利执掌大权,曹丕选择的这四位大臣,可谓非常有讲究,其中两位是宗室武将,两位是出自士族的大臣,也即他们之间很难抱团,以此互相制衡。以下,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这四位托孤大臣。

一、陈群

陈群出自汉末至魏晋时期的望族“颍川陈氏”。其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于当世皆负盛名。当陈群尚是幼儿时,陈寔常认为此子奇异,向乡宗父老说:“这孩子必定兴旺吾宗。”

鲁国人孔融向来有高才而性格倨傲,他的年纪约在陈纪、陈群两父子之间,因此先与陈纪为友,后又与陈群结交。陈群曾与孔融谈论汝、颍之间人物的优劣,陈群就说道:“荀文若、荀公达、荀休若、荀友若、荀仲豫,当今无双。”可见二人常论骘人物,甚相交心。

东汉末年,陈群一度在徐州辅佐刘备。当然,在曹操入主徐州后,陈群随即改换门庭。曹操称魏公的时候,陈群担任魏国的御史中丞。等到曹丕称帝后,陈群担任尚书令等重要官职。公元226年,曹叡即位后,陈群作为托孤大臣,被册封为司空、录尚书事。众所周知,司空和司徒、太尉并称了三公,也即此时的陈群,可谓是位极人臣了。

青龙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237年2月7日),陈群去世,谥曰靖侯。其子陈泰嗣任。曹叡追思陈群之功德,于是分给陈群户邑,并封一子列侯。 正始四年(243年),陈群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

二、司马懿

司马懿所在的家族,也是当时的世家大族。司马氏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即夏官祝融。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汉朝时成为河内郡,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

更为关键的是,到了东汉时期,司马懿所在的家族依然昌盛。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

特别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推荐曹操为官。因此,公元208年,曹操担任丞相后,将司马懿征召到自己麾下。因为辅佐曹丕赢得了魏国太子的宝座,司马懿和陈群一样,都成为了曹丕的心腹。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后,曹叡即位。诚然,司马懿长期无法染指兵权。但是,在曹休、曹真相继去世后,司马懿来到关中地区,承担了抵挡诸葛亮北伐的重任。

公元239年,曹叡去世后,曹芳即位。面对曹爽这位对手,司马懿隐忍十年,最终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从而篡夺了曹魏大权。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而他的孙子司马炎则取代曹魏,建立了西晋王朝。

三、曹休

曹休的父亲是曹操的兄弟,作为曹魏宗室,曹休很早就跟随曹操征战了。曹操当时对左右的人说:“这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啊。”于是,曹操让曹休与曹丕共同食住,待若亲子。后来,曹休经常跟随曹操四处征伐,曾在“天下骁锐”的虎豹骑中担任宿卫之职。

公元220年,曹丕登基称帝后,曹休长期镇守曹魏东线,多次和东吴大军展开较量。曹叡即位后,曹休被加封为大司马,成为曹魏武将甚至百官之首。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公元228年,曹休在石亭之战中遭到了东吴大军的埋伏。虽然成功撤退,但是,曹休还是在不久之后病逝了。

四、曹真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据《三国志》记载,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曹真之父秦邵为曹操招募兵马,后为豫州牧黄琬所杀害,曹操哀曹真少孤,于是收养丧父的曹真。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率领诸将起兵攻汉中。曹真以偏将军率领所部,与都护将军曹洪、骑都尉曹休、雍州刺史张既等击破刘备别将吴兰于下辨,被拜为中坚将军。九月,随曹操亲征至长安,被授予中领军一职。曹丕登基称帝后,曹真担任镇西将军,执掌雍凉地区的兵马。公元226年,曹叡即位后,曹真继续镇守曹魏西线地区,并在曹休去世后获得大司马这一官职。

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曹真被刻画为碌碌无为的武将。但是,在《三国志》等正史中,曹真却是多次化解了诸葛亮的攻势,促使蜀汉北伐一直没有取得重大成果。不过,到了公元231年,曹真就病逝了。这不仅是曹魏的巨大损失,也意味着四位托孤大臣之间的平衡被彻底打破。

更多文章

  • 陆逊在三国本是无名之辈,因为战胜关羽而闻名,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关羽和陆逊军事才能谁强,陆逊为什么恨关羽,关羽陆逊谁厉害

    关羽一向对士兵很好,但是却看不起士大夫阶层,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人生最后的这场败仗,就是由他看不起的士大夫一手主持和执行的。这个原本不起眼的东吴士族就是陆逊,后来被孙权给予极度尊荣的东吴上大将军和丞相。陆逊是如何从一个有名望的读书人一步步成为东吴将军和丞相的?他的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呢?1、出自江东大族陆

  • 韩信拿下赵地张耳被封王,韩信拿下齐地求封假王,为何就不妥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耳为什么可以封王,韩信讨封齐王,韩信之死与讨封齐王有关吗

    也就是说,张耳名义上和韩信一起平定赵地,实际上基本上是靠韩信的雄韬伟略才拿下赵地,张耳则在韩信平定赵地后捡了个大便宜,成了赵王。拿下赵地之后,韩信又凭一纸书信降服了燕王臧荼,又在汉齐达成联盟之际发兵攻齐,拿下齐地后,韩信为自己请封假齐王,理由跟为张耳请封赵王时的一样,都是要镇服其国。韩信子晴为假齐王

  • 曹操的大女婿,演义中被丑化为草包,真相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操的七个女婿,三国演义为什么要丑化曹操,曹操的女婿有多厉害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夏侯楙性子急,又很吝啬,虽然掌握兵权,但从未带兵临阵。蜀汉丞相诸葛亮伐魏,夏侯楙自请出征,魏明帝以他为大都督,调关西诸路军马二十余万,来敌蜀军。此战,夏侯懋指挥三军把赵云逼到绝境,后被诸葛亮设计击败,损失数名将领、连失三郡,并误使姜维投蜀。夏侯楙率败兵投羌胡,至此羞惭不回。值得

  • 三国袁绍传:含着金饽饽出生,却含着土饽饽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梦归秋辰:第447期)如果我问:谁是三国里的人脉之王呢?那么答案肯定是袁绍,身为汝南世家的袁绍,家族有三人位于三公之列。袁绍的父亲袁隆是大汉朝的司空,他的叔父袁隗是朝廷的司徒。袁绍因为长得人高马大且英武不凡,于是就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袁绍我们用罗贯中的话说:“袁本初,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因

  • 曹操为何始终没有称帝?不是他不想,这三大原因说得最清楚!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刀兵四起。曹操散家资聚兵破黄巾军后,凭借其雄才大略“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广罗天下贤才俊杰。曹操对内剿灭袁绍、吕布、韩遂等大小军阀,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使得飘摇欲坠东汉政权度过了最后一段平静的日子

  • 三国:谈谈司马懿的名望,他生前为何不接受丞相之位和九锡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司马懿丞相,司马懿怎么统治三国的,司马懿在三国地位

    司马懿,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其孙司马炎在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两代三人打下的基础下,篡夺曹魏江山,建立晋朝,故而,司马懿被称为晋朝的实际奠基人。晋朝消亡之后至今,司马懿在各种官方及民间的评价中,均不太正面,如唐人编纂《晋书》时,评价“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用一个常见的词汇来代表司马懿的话,就

  • 东吴最能打的十位武将,第9击杀两位蜀汉五虎将,第1实力堪比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东吴十大最强武将,三国东吴后期十大猛将,东吴的八大猛将都有谁

    丁奉是东吴的元老级武将,他一生历经孙坚、孙策、孙权、孙皓四位东吴之主,可谓劳苦功高。丁奉在猛将如云的三国前期并不显眼,赵云去东吴接应诸葛亮时,江上射帆,一箭吓得丁奉落荒而逃。但在三国后期,丁奉的表现堪称精彩。“雪中奋短兵”,丁奉率领三千东吴健儿,卸去盔甲,手持短刀,在大雪中突袭曹军大营,斩杀敌军五千

  • 狄仁杰不畏权势能屈能伸且知人善任,但在为武将方面则并非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狄仁杰的知人善任,狄仁杰的主要政绩,狄仁杰一生重要事迹

    狄仁杰很聪明,这种聪明不仅体现在他处理国事上,更体现在他为人处世上。宦海沉浮数十年,在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为官,却能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已是极为难得,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兢兢业业,不畏权势狄仁杰对待工作绝对算得上兢兢业业,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升任

  • 东汉时少数民族逐渐内迁,晋朝对少数民族的压迫酿成五胡乱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五胡内迁的详细原因,东汉后期少数民族,东汉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比如被女真灭亡的北宋,满朝王公贵族、公主帝姬、皇后贵妃尽皆被乱军所俘,受尽屈辱;比如被元蒙灭亡的南宋,十万军民崖山跳海壮烈殉国……而西晋被匈奴灭亡时,当时中原华夏的土地上,可不止匈奴一种胡人,还有鲜卑、羯族、氐族、羌族等多达十余个胡族,所以当时场景之惨烈程度便不难想象。西晋的灭亡,直接开启了汉民族的

  • 汉末为躲避政治迫害而兴的清谈到晋朝则变成维护个人利益之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清谈起源于东汉末年,当时确实是出于躲避迫害东汉时期,发生了好几起“党锢之祸”。桓、灵二帝在位时,宦官专权的情况愈演愈烈,他们公开拉帮结派、卖官鬻爵、兼并土地,导致政治日益腐败,由此导致了士大夫、贵族阶层的强烈不满。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相对清正的外戚联合朝野的士大夫阶层,与宦官针锋相对、激烈对抗。他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