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四年,李世民在虎牢关击败30万夏军,并且活捉了窦建德。李世民把窦建德押到洛阳城下,向王世充施加压力。李世民派长孙安世去洛阳劝降,许诺缴枪不杀。王世充迫于唐军强大的武力,不得不打开洛阳城门投降。
李世民在北方一战擒二王,李孝恭在南方也是势如破竹。大唐南北两线战场都是捷报频传,李渊眼看着就要一统中夏,自然是龙颜大悦。李渊下诏,待李世民凯旋归来,就在太庙举行献捷仪式。这次献捷,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武德四年六月,李渊在太庙检阅大唐将士。这次阅兵的受阅部队,由李世民和李世绩指挥。平定窦建德和王世充,李渊认为李世民功劳最大,李世绩的功劳仅次于李世民。李世绩原本姓徐,隋唐演义类小说里面的徐茂公,就是李世绩。
阅兵当天,李世民身穿黄金铠甲,李世绩一身戎装,指挥一万骑兵和三万甲士,接受李渊检阅。这件事情,《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新唐书》的原文是:“六月,凯旋,太宗被金甲,陈铁骑一万、介士三万,前后鼓吹,献俘于太庙。”
武德阅兵,标志着大唐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奠定了大唐盛世的基础。贞观五年,李世民也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仪式,这次阅兵发生在长安的昆明池。
贞观四年,李靖为主帅,李世绩等人为主将,率领十万大唐精兵北击草原十八部,活捉了颉利大可汗。困扰北周隋唐近百年的草原十八部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四方藩国纷纷入朝朝贡,给李世民上尊号曰“天可汗”。《资治通鉴》记载,高昌王鞠文泰等人,在贞观四年到中国朝贡,留在中国过年。
贞观五年正月十三日,李世民率领千军万马,带着鞠文泰等四方藩王酋长,在昆明池大猎。所谓的大猎,就是大规模围猎。围猎活动要先出动部队,把野兽赶到一起,再进行射猎活动。说到这里,也许就有人纳闷了:“李世民大猎,关阅兵啥事?”
古代的时候,阅兵的方式多种多样,大猎是非常主要的方式。把外国使节带出去,看本国千军万马驰猎,以此展示军威国威,也是阅兵的一种形式。大猎虽然没有阅兵的正式名称,但也是大国秀肌肉的主要方式。李世民这次带着四方藩王酋长去大猎,就是有阅兵的意图在里面。
李世民这次大猎非常成功,他带出去的部队,都是由刚刚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军人组成。围猎部队军容严整,展示了大唐的军威国威。李世民是马上得天下的天子,武艺箭法十分了得。李世民在四方蕃国面前展露高超武艺,亲手射杀一只非常罕见的飞禽。
大猎仪式结束之后,李世民用猎获的野物宴请四方藩王酋长。正月十六日,李世民把亲手射杀的珍禽献给太上皇李渊。此事典出《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原文是:“癸酉,上大猎于昆明池,四夷君长咸从。甲戌,宴高昌王文泰及群臣。丙子,还宫,亲献禽于大安宫。”
李治登基之初,贺鲁不服,起兵造反。李治在显庆年间,两次用兵葱岭(今天的帕米尔高原),活捉了贺鲁。贺鲁就擒之后,都曼又不服大唐。苏定方万里远征,活捉了都曼。经过了三次万里远征,大唐的疆域到达了西海。
《新唐书》里的“唐之州县极西海矣”的西海,指的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地区。大唐将士万里远征,为大唐开拓了万里国土。唐高宗决定去并州迎接凯旋将士,并且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此次阅兵,被史书称为“并州讲武”。
并州是李渊起兵的地方,是大唐龙兴之地。李治还没当太子的时候,封号就是晋王,并州就是李治的封地。李治选择在并州阅兵,也是颇有深意。
李治的这次阅兵,史书记载得比较详细:”五年三月己酉,讲武於并州城西。帝御龙飞阁,引群臣临观之。左卫大将军张延师为左军,左右骁武六卫、左羽林骑士属焉。建方为右军,领左右武侯六卫,右羽林骑士属焉。一鼓而誓众,再鼓而整列,三鼓而交前。左为曲直圆锐之阵,右为方锐直圆之阵。三挑而五变,步退而骑进,五合而各复其位。”
唐朝规模最大的阅兵,出现在唐玄宗先天年间。那个时候天下承平日久,中原臣民不闻兵戈之声久矣。唐玄宗为了加强臣民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一方面大力推行武举,一方面在先天年间举行了大阅兵。这次阅兵出动的兵力,高达二十几万。先天阅兵之后,就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开元之治”。
武德献捷,唐高祖奠定大唐盛世的基础。贞观大猎,天可汗威震万邦,是大唐盛世的起点。显庆庆功,唐高宗带领大唐盛世进入一个高峰。先天讲武,唐玄宗把大唐盛世推上了顶峰。唐朝的阅兵仪式有很多次,笔者认为这四次阅兵仪式的意义最重要,所以把它们写出来,传上网络与列位看官分享大唐盛世阅兵的豪迈气概。
本文史料来源:《资治通鉴》《新旧两唐书》《梁建方传》